中國有本土出產較為知名的馬有哪些?

評書中常有關於古代的寶馬良駒的一些精彩描寫,讓人浮想聯翩。而當今世界上無論是以速度見長的賽馬,還是以爆發力、耐力見長的馬術比賽用馬均是歐洲品種。而且從外觀上來看,外國馬的良種均比中國馬高大、瀟洒。中國是否壓根沒有良種駿馬,關於古代寶馬的描寫是不是都是古人的想像?


隨便說一說吧,我是個外行,只能就我的理解和現有的一些基礎資料來簡單分析一下,邏輯不清,條理不明,謬誤之處還請見諒。

籠統來說,中國絕大多數地區(除了蒙古,新疆,黑龍江以外)是不產什麼好馬的,這主要是因為氣候和環境,因為最適合馬類的生存空間是草原和山林,但是廣大的華中,華南,華北和江南地區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你看不論是歷史還是現在,中國國內一說起好馬,基本都是大宛馬,蒙古馬,三河馬,而很難聽到有人說什麼蘇州名馬,四川名馬之類的。

不過由於現在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因此即使是在上述括弧內的三個地方,除了一些特殊的馬場之外,你也很難找到什麼傳說中的「寶馬良駒」,現在中國國國內的大環境和小環境,的確都很難再催生出像樣的好馬了,這是事實。

那麼現在回到問題本身。按照我的理解,LZ所說的良種駿馬應該僅僅指「軍馬」,上述幾個諸如「爆發力,速度」和「古代關於寶馬的描寫」,這些應該都是泛指歷史演義或者神話傳說中所出現的軍馬。但是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尤其是在近現代,隨著騎兵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人們對於馬的理解可能更多地著眼在家用方面,比如說拉個車,運個菜,有時候兼職耕耕地什麼的。

事實上在建國初期,中國就從蘇聯引進過一批蘇聯種馬進行雜交改良,當然了,其主要目的還是上面我所說的,更多注重於農用和家用,雖然在此期間中國也進行了一部分軍馬的雜交配種,但是相對而言,其比例就要遠遠少於前者。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雜交出來的農業用馬越來越優秀,人們就更不會關注飼養成本高,實際意義卻不是很大的軍馬了。

我不記得中國軍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下令取消各軍區的馴馬場的,但是我覺得從那時候起,中國的軍馬就已經可以說是開始走下坡路了,而與之相反,農業用馬,以及為了賭博而培育出的以速度為主的賽馬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佔了國內馬的主導地位。

這是現在,接下來讓我們回顧歷史。

歷史上的中國馬應該說還是很優秀的,比如說最有名的汗血寶馬——傳說中的大宛馬(註:大宛不屬於中國,咱們在此只是泛泛而論)——就是其中的代表。而除此之外諸如蒙古馬,新疆伊犁馬,東北的三河馬,黃河上游的河曲馬(中國最古老的馬)也都是數得上的好馬種,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少數民族的騎兵一直很強力的原因——好馬都出產在塞外。

而在廣闊的中原、華南和西南,在很長時間內就只有山丹馬和西南馬作為農用和商用(拉貨),其綜合素質,是萬萬也比不上少數民族特有的那些馬種的。

所以說中國其實還是出好馬的,只不過絕大部分的好馬都掌握在邊區少數民族手中。

歷史上的英雄與帝王胯下的寶馬名駒,基本上也都來自於邊遠荒蕪的塞外,比如西楚霸王項羽的烏騅馬就是河曲馬種。三國時期呂布的赤兔馬據說就是汗血馬,曹操的絕影是大宛馬種,昭陵六駿中唐太宗騎過的那六匹馬也是大宛馬種,是突厥進貢而來的。所以說歷史演義中的描寫,倒也不全是古人的想像,它們其實都是有事實根據的。而曾經叱詫天下的蒙古鐵騎,突厥騎兵,以及先後建立金國和滿清的女真人,都說明了這一點,現在的中國區域,在歷史上是很有幾個地方產好馬的,可惜……


好吧,我也來扯幾句。雖然我也沒有騎過馬,純粹是紙上談兵。

第一個問題,是中國是否出產寶馬。這個問題付傾君已經解釋了,在此不再贅述。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雖然出產寶馬,但是現在比較少使用,這裡以我通過網路了解的蒙古馬和歐洲馬做一比較。

蒙古馬

即使是「蒙古馬」,也是很蛋疼的。因為這種馬只是耐力強而衝擊力不強,就是說能以一定速度跑很久,但是不能以很高速度衝過去。這就決定了蒙古騎兵的主要作戰方法是騎射,而不是衝擊。所以,我可以明確的說《狼圖騰》里的什麼蒙古人通過觀察狼的捕食學會了各種戰術純屬扯淡,全世界都有狼,怎麼不見全世界都有這麼狡猾的戰術。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蒙古馬的特點所至。

並且,蒙古馬比較矮小,可以說是與高頭大馬沾不上邊的。所以要是拍「白馬王子」型的婚紗照,千萬要騎從歐洲搞來的白馬啊!尤其是那種把拿破崙襯托得無比高大的白馬。(這種圖片才夠霸氣)

歐洲馬

然後讓我們看看歐洲的戰馬。這種戰馬的特點可以說是和蒙古馬完全相反,擅長高速衝擊。歐洲中世紀最瘋狂的時候,一個騎士騎著一匹馬有1噸重,當然,主要還是因為連人帶馬披掛重甲。騎士手裡抓把騎槍,(就是下圖裡那根黃黑相間的棍子,恩,塗裝怎麼這麼現代呢)

以最高速度衝撞過去,基本上人就活不了了。按照我玩羅馬全面戰爭的的畫面,人就是撞飛了,所以歐洲騎士是很霸氣的。因此,中世紀歐洲的長槍兵的戰法是把長矛插在地上,以緩衝這種強大的衝擊力。

所以蒙古入侵西歐的時候,主要的戰法就是蒙古騎兵衝過去——誘引歐洲騎士衝過來——歐洲騎士屁顛屁顛衝過去——時間久了追不上——蒙古騎兵又衝過去(如此反覆N次以後)——歐洲騎士累垮了——蒙古騎兵放箭射死之。

至於楊磊所說的那些滇馬,就我個人所知,好像也只是擅長負重而已。當然,這個我並不保證其準確性。

所以我們不妨打個比方:歐洲馬是跑100M的,蒙古馬是跑馬拉松的。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因此導致的中國馬和歐洲馬在賽馬,馬術和影視作品裡的表現。

賽馬:賽馬比的就是速度,並且距離較短,蒙古馬沒有優勢。

馬術:馬術分兩種,盛裝馬步,障礙賽(從百度百科轉的)(綜合全能馬術比賽就是綜合型的)盛裝馬步主要考驗的其實是騎士和他的馬的默契,就是說馬聽不聽騎手的話,做不做得出動作。那這個就和馬的速度什麼的關係不大了。障礙賽的問題我就不清楚了。

影視作品:如今我國軍隊還有幾個騎兵團,作用就是拍攝影視作品,但是他們用的也是歐洲的馬,就是因為歐洲的高頭大馬看著比較霸氣而已。

當然這裡還得說一句,因為如今賽馬和馬術已經成為了一種產業,那些馬都不是純種的了,都是從優良品種慢慢雜交出來的超優良品種。另外,據說三河馬也是俄國人怎樣把歐洲的馬,阿拉伯的馬和蒙古馬三種優良品種雜交出來的。

所以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應該可以這樣概括:

中國的確產寶馬,但是產地不在內陸地區,而在蒙古,中亞等地。有的時候它們歸中國古代的中央政府管轄,有的時候又不是。這些馬具有耐力強,衝刺速度慢,長得矮的特點,在古代戰爭中被騎手充分發揮了優勢,成為了戰爭當中耀眼的明星,但是不適應如今的賽馬,馬術和觀眾欣賞的需要,所以不再常見。

另:這個連人帶馬跑上幾天幾夜不吃的馬怕是都被累死了吧?當然作為紙上談兵的磚家,我是不太清楚的,不過可以引一個例證佐證一下:

(這個我不太記得是不是了,求教)在某一場戰役之中,蒙古騎兵發動了幾日幾夜的長途奔襲,代價是有大量的軍馬被累死了。

馬畢竟不是駱駝,我挺懷疑一匹馬能不能不吃不喝背著個人和武器跑這麼久。


伊犁天馬故鄉的牧民來答一發。

伊犁馬。中國三大馬之一。相較於其他國內馬種。伊犁馬的特點在於體格高大,身材修長,骨骼俊朗。耐寒爆發力好。從民國時期為了培育軍馬,民國政府在伊犁創辦了專門的種馬場。這個單位一直延續至今,為了為我國培育出更好的馬種。邊疆的育馬者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先後引進了汗血寶馬,阿拉伯馬等數個種類,不同血統的馬對伊犁馬進行改良。

外公是伊犁天馬故鄉最早的建設者之一。我們一家三代幾乎參與了整個伊犁馬的現代演化之路要是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就抽時間補充完整個伊犁馬的發展和進化史。


中國古代和西方甚至中東的作戰條件不一樣,對馬的「標準」也不一樣

中國古代的好馬是有的,但是特點不符合現代的喜好了

你看昭陵六駿和馬踏飛燕,就知道古代的中國名馬是矮小矯健的體格,線條圓潤,非常結實精幹。

中國古代有用家裡的牝馬去和野馬交配,得到更適合苦寒生活速度更快的馬種的做法,野馬的外形,也是矮小精壯的

而現代純種馬,體格高大,線條幹凈陽剛,看起來有氣勢的多

現在中國內地也不熱衷培育馬種,這個太難了而且資金需求太大,純種馬是活的藝術品,有時候一次配種的費用可以達到十幾萬美元

反倒是外蒙古,一直在進口純種馬做種馬,想要培育出東方駿馬來

這已經不可能了,南轅北轍


伊犁馬、三河馬、河曲馬是中國三大名馬,總體都有著蒙古馬的血統,伊犁馬可能少一些。體型有大有小,共同特點是:兼用型,耐高寒、吃苦耐勞、不易掉膘,對生存環境要求低,脾氣性格普遍比較溫順。

我國的馬,總體來說體型偏小,衝刺速度會慢點兒但是耐力極好,而且適應我國內蒙、新疆等地的高寒環境,而且多功能,能坐人能拉車,表現也都還不錯。

這些特點,是我國的傳統產馬區的牧民們經過許多年的選擇而來的:高原、高寒、生存條件惡劣,飼養管理粗放;馬不光要用來騎,更多的是拉車甚至耕作;軍馬也要求有幾天幾夜不吃東西長途奔襲最後還有衝刺的能力。

而在歐洲地區,馬是極其珍貴的動物,主要就是用來騎乘,少部分會被貴族用來拉車顯擺,讓她們耕作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作為軍馬的馬,屬於騎兵這種珍貴的兵種,是用來在戰場上進行一次決定勝負的衝擊的,不需要馱著大量的戰爭物資長途跋涉千里迢迢作戰,所以更注重衝刺能力而非耐力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想要比賽的話,馱著一個不到100斤沉的騎手衝刺500米,那肯定是純血馬毫不意外的勝出;但如果比賽項目是馱著一個快200斤沉全副武裝的騎兵跑上200公里,純血馬怕是半路就累死了。。。。。。。。


無寶馬者,非是無寶馬,不知寶馬之安所也。

滇馬

《華陽國志·南中志》說:「長老傳言,滇池有神馬,或交焉,即生駿駒,俗稱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里。」唐宋時期,《蠻書》云:「馬出越賧山東面一帶……尾高,尤善馳驟,日行數百里。……騰衝及申賧亦出馬,次賧,滇池尤佳。」《新唐書·南詔傳》亦載:「越賧之西有薦草,產善馬,世稱『越賧駿』。始生若羔,歲中,細莎縻之,飲以米瀋,七年可御,日馳數百里。」宋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說:「大理馬,為西南蕃之最。」周去非《嶺外代答》也說:「南方諸蠻馬,皆出大理國。」到了元代,《馬可波羅遊記》稱:「雲南省及廣西高地產健馬,軀小而健,販售印度,然應知者,人抽取其筋二三條,俾其不能用尾擊其騎者。」明、清時期,《南中雜誌》載:「滇中之馬,質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徑,雖數十里而不知喘汗,以生長山谷也。」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文化 | 體育 | 動物 | 馬屬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