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或應有的社交網路如何分類?
facebook,twitter,tumblr,或著還有更多,誰能說清楚這之間的關係和歸屬,予以梳理併合理的分類?
facebook以關係為基礎,將其之前的很多產品做了包容,於是它做的很大,但是它還想更大,於是它轉型為平台提供商,提供API吸引第三放開發者,這樣它就可以做的更大。
就這樣,災難開始了。。。。。。。一個小子看到facebook巨大,而多數人只是上去更新一下狀態,於是它覺得facebook太肥了,然後它將個人狀態拆了出來,做的最優,於是twitter誕生了。
另一小子看到twitter拆了facebook的東西,變的很火,於是它也上去拆。它看到個人狀態和照片博客更新比較頻繁,然後它把這些東西拆了下來,重新組織並且做到最優,於是tumblr誕生了。
有個姑娘看到大家對於照片用的比較頻繁,而且很樂於分享,但是沒有更多新花樣,於是也衝上去把照片應用拆了下來轉移到手機中,搞了各種濾鏡並且做到最好,於是instagram誕生了。
另一個姑娘發現其實有些照片人們並不是很願意分享給所有人的,於是衝上去將照片應用拆下來,不讓很多人關注自己,而是自己發出邀請別人關注自己,於是Path誕生了。
.......
人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折騰和反折騰中進步的。。。
對於分類,大多數的分類是按照關係分類的,比如facebook式的雙向好友機制,twitter的單向好友機制,path的反向好友機制,color彈性好友機制等等。。。
雙向好友:好友形成閉環,需要對方認證,從而保護隱私。但雙方認證成本較大,容易引發騷擾現象的發生,容易在建立關係時斷裂和失控。
單向好友:好友形成U型,無需對方認證,降低使用成本,關係建立順暢。但較之於雙向好友關係不對等,馬太效應巨大,隱私問題困擾。反向好友:以上兩者的變種,被關注者獲得主動權,但發出邀請成本較大,故而限制好友數量,建立關係成本較大,也會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斷裂,但較之雙向關係可能性較低,隱私性極強。彈性好友:以上三者的改進形態,也是我認為的最優秀的設計,使用成本為0,好友關係建立成本為0,關係斷裂可能性極低,關係建立順暢。缺陷是隱私保護不足。上面四者中,前三者可以互相轉換,只是關係建立主動權做了移動,因此這個問題的結論為了清晰起見,是四種關係形態;實際上只有兩種形態:靜態關係和動態關係。靜態關係出現了3種形式,動態關係依然會有更多的形態,color的彈性好友僅僅是其中的一種。社交網路最重要的是關係形態,因此所有的社交網路形態都可以使用這種方式來做分類。
整個回答上半部分是你所說的歸屬問題,下半部分是分類問題。
PS:
Q:我認為社交網路已經不是一個個的產品,而是一種概念,是一種現在很流行,誰都想蹭上一把的概念,所以想梳理下已經蹭出些什麼東西了,分別是怎麼蹭的,蹭得怎麼樣,還能怎麼蹭?
A:我覺得這個東西如果要蹭的話還有很多的點可以蹭,比如購物,醫療,信息篩選之類,但是很多傳統的巨頭也在做這件事情,比如淘寶的SNS戰略,但是註定這種嘗試是失敗的,如果要蹭,一定要把SNS作為底層服務來做,而不是作為一個插件插進傳統的服務中,這樣的嘗試註定是失敗的。我一般這樣分:1 以社區信息為架構來組織信息的,如豆瓣,知乎,以及傳統的BBS,這裡又分web2.0和1.0。2 以人為架構組織的,SNS,QQ,微博,微信,陌陌,人人,百合,世紀佳緣,以及商務類。這裡又可以分為兩種:組織的目標是信息:微博,某些商務類(把人當做信息)。組織的目標是人:SNS,QQ,微信,陌陌,人人,婚戀類。
只有組織目標是人才能談的上關係鏈。
根據關係鏈可以分成陌生人和熟人.陌生人:陌陌,婚戀類。熟人:SNS,QQ,微信。Po一張上課記得筆記的圖,它把其分為五類:娛樂類,校園類,商務類,婚戀類,共同興趣的社群。好吧,是不是覺得特老,特low,特不全面。(ノへ ̄、)我也是這樣覺得,這就是大學教育的滯後性,或者說我們學校老師的滯後性。,,???,,
基於網狀、興趣、話題、小組、個人。網狀:Facebook,Qzone,人人網。
興趣:貼吧,知乎,Quora,天涯,豆瓣,果殼。
話題:Twitter,微博,知乎,Quora。小組:QQ群。個人:QQ。share from MBA class
剛好在做這個相關的學年論文整理了一下希望對你有一丟丟幫助。按照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即時通信工具。這類是現實社交圈的映射,大量用戶為關係的維護參與其中,朋友的真實性是該類工具的特點。這類網站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有Facebook、Myspace等;國內比較流行的有QQ,微信,陌陌,阿里旺旺等。
2.綜合類社交應用。該範圍內的人群關係不只是限定在認識的朋友,更多的是有相同愛好興趣的志同道合的人參與。國內主要包括在內的是QQ空間,新浪微博,人人網等。3.垂直類社交應用(1)圖片視頻社交(2)婚戀社交(3)社區社交(4)職場社交大概就是這樣,還有一個網站有這個相關的報道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地址鏈接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sqbg/201604/P020160408334860042447.pdf
推薦閱讀:
※為何陌友mouo有風投?功能性社交是殺手鐧
※Popularity and Similarity
※社交分享時代:如何用一支S Pen玩轉社交網路?
※復盤微博上市這三年,移動互聯網發生了什麼?微博改變了什麼?
※以多數人靠譜的程度,根本輪不到拼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