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里五台山老和尚說丁元英已經摸到得道的門檻了,只差一步,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這一步」如何理解?
謝邀!
這句話表示老和尚認同丁元英的見解,然而也看出丁元英實際行為上還跟不上思維,就是沒有做到佛家說的知行合一。什麼是得道,得道就是解脫,就是不被物縛,不被妄想牽引。有正確的見地當然不容易,需要悟性。但正確的見地不代表,日常行為同樣可以做到。所以需要修行,修證我們日常的行為,使自己能夠知道並做到,只是一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老和尚說難如登天。
參考段落:
丁元英伸過手去,輕輕撫摸著芮小丹的臉龐和長發,心裡喃喃自語道:「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來去自如。丫頭,不簡單哪。」
他像平常一樣打開音響,芮小丹最愛聽的那支《天國的女兒》旋律充滿了整個空間,在音樂聲中,他在客廳里緩緩地踱步,踱了一會兒又坐到沙發上,開始慢條斯理地整理工夫茶具。他將茶杯、聞香杯、公道杯、蓋碗一一用茶巾仔細地擦拭,那種專註神情似乎是在做著一件極精細的工作。
然而,無論他怎麼對抗、舒緩、掩飾,都無濟於心頭的疼,那是一種心如刀絞、無可忍受、無可遏抑的——疼。他以為他是明白人,他以為他可以從容、達觀,但是當他靜靜地泡好一杯茶靜靜地喝到嘴裡的時候,這杯茶卻被喉嚨的一團東西堵住了,也就是在他試圖咽下這杯茶的一瞬間,一股生理無法控制的東西突然從胸腔噴出,他本能地緊閉上嘴,快步走到衛生間的洗手池,吐出的是一口鮮紅鮮紅的血。
過去他一直認為傷心吐血是文學的誇張描寫,而這一刻讓他體會了,那不是文人的誇張描寫,那是沒到那個傷心處。也就在這一刻,他的理性、他的堅強……崩潰了!
給世人流傳啟迪的經文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若強行咬文嚼字便落了下乘所謂人者有高低不同此乃累世修行之中
個人努力不同罷了
因此有上士中士下士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根器差距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大學第一段話這是講給根器好的人聽的因為你聽懂了第一段後面的就不需要了剩下的都是給根器差的人看
讓他們理解的再如清靜經先說大道在言人身後言何以求道不過兩句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世人千萬種浮雲莫去求
修行第一事明心見性天地之大你我滄海一粟自當堅持才得可貴真拿電視劇劇情當修行開示?。。。。就扶你。
清奇「這一步」如何理解?
把最後兩字,「理解」去掉!
謝邀。
沒看過,我去百度了一下。
答案就在這裡吧,大悲心。
大悲心是最深層次的愛心,這種愛心的特點是不起執著,悲而不傷,普通人的愛心充滿了執著。
所以大多數的禪宗大師最後都會推崇凈土宗的修行,包括壇經里也談到了凈土宗,因為凈土宗其實要比禪宗還要直指佛心——佛心就是一片大慈悲,如明月之孤懸,再也沒有別的了,就是專門念慈悲的。
當然現在的凈土宗有點另類。。。
禪師說:最後關棙子,是「千聖不傳」之密。不是匿法,其實是無可言說,說出來了反而不是那麼回事。只可意會,非言語可以詮釋。到家的人覿面相呈,不用思索,一一從自己心中流出,沒半分窒滯。
最後一步,對中下根器的人確實不容易,只因沒自肯承擔的氣概,偷心難死!(偷心者,被悟所困,心被鎖得死死的!故祖師說: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還不如未學佛者,少了許多執著。若上根人拽著便行,不被疑痴所惑。這就是根器的區別!
丁元英知道,道在哪。但是這一步,難在捨得。很多東西,丁元英懂,明白,但是以他的想法,很難轉折。換句話說,我的理解是丁元英走到了離山頂最近的一個懸崖上,進則凈土,退則凡塵,這一步,難如登天。修者,按部就班,參議佛法,不求正果,但是旅途正確,有朝一日大徹大悟,便覺到悟到。丁元英用自己的方式,接近了道,卻又背離了道,看到了道,卻不走向道。個人愚見。
上面人都說了,就是明心見性。 很多道理聽的明白但是做不到,因為人的思維是不以意志為轉移,強求不來。
剛巧我也看過電視劇和小說原著,所有的道理丁元英都明白,他也能按照要求做出來,但是刻意為之和自然而然的距離就是跨不過去的門檻。
所以他才會說,「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這不就是修行的意思嗎?
這一步。應該指的是丁元英還有俗世的情感在 有佛的智慧 有人的情感 這也是丁元英不入佛道基督的原因 他的狀態我覺得更原生態一些 後人對於佛性的理解包括五台山那位師傅對佛智慧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
項羽可力拔山兮,但他舉不起坐在椅子上的自己。比起後得,根本未證。哪樣最要,唯行願也。
丁元英懂個屁 也就你會信
謝邀, 不過廢物弟沒有看過天道, 所以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只看過電視版的,說一下我的理解。
道,法自然。
有能者,欲有為,顯功力,成事業,助了你,害了他,知因果,仍妄作,心所思,不自控,違自然,道難見。悟空何因壓五指,經年半千仍未知,苦難九九八十一,頑石方覺已歸依。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