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恆以弱滅 獨漢以強亡這句話成立嗎?
謝邀。這句話不成立。因為原來這句話並不是網路被篡改的那層意思。
王夫之 《讀通鑒論》
卷八 ○桓帝 【九】
桓,靈之世,士大夫而欲有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紀,必不可正者也;郡縣之貪虐,必不可問者也。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主權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故雖或忌之,或譖之,而終不能陷之於重辟。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夫羌、虜之於漢末,其害已淺矣,驅之迫之,蹙而殺之,而生類幾絕。非以紓邊疆之急,拯生民之危,扶社稷於不傾,而艾之若此其酷。人長樂殺之氣,無虜可殺而自相為殺。自相殺,則自相敝矣;自相敝,則僅存之醜類,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國兵息,而五胡之禍起。佳兵不祥,遂舉曠古以來富強卓立之中夏趨於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漢末之強,強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論世者之所深悲也。
………………
王夫之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漢有多強,而是漢朝末年窮兵黷武,所有人都熱衷軍功擅開邊釁,從而消耗民力,致使盜寇四起,最終一場農民起義過後,地方軍閥崛起,成就了袁曹孫劉。
漢末之強,強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論世者之所深悲也
軍閥們的自相殘殺,最終削弱了中原的力量,至使三國兵息後,出現了五胡亂華之舉。簡單的講,漢朝因為窮兵黷武,最後不僅不強,還將中原力量削弱至無力抵禦蠻夷的地步。
王夫之說,東漢要為五胡亂華背鍋更新一下:
東漢要為五胡亂華背鍋是王夫之的觀點。我本人的觀點並不認為東漢一定要背這個鍋,至少西晉初有很多機會可以避免發生這個事件的,然而西晉實在讓人無力吐槽,一個八王生生斷送了江山。但是,討論五胡亂華還是要注意從東漢開始的夷族內附現象,東漢一定程度是有責任的,東漢開始的內附民族導致了東漢邊境的「胡化」,而非內附民族漢化。這為後世埋了顆地雷,然後司馬就義無反顧的去踩雷了
兩漢加起來四百多年,首都都沒被外國異族攻破過
其他長壽王朝里也就明朝勉強做到了,不過北京保衛戰也挺懸
漢末的時候漢朝整體對外族還是比較強勢的
謝邀,純手機打的,歡迎大家贊我,嘿嘿。
因為手機打,不便貼出史料,有些人物名字也怎麼方便怎麼打。所以大家見諒
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從某一方面來說是正確的。然而這個漢指的是什麼,必須說清楚。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對於政府、國家和民族都不加以區分。彷彿漢政府就是中國,就是中華民族,其實這並不準確。
從東漢政府來說,其實擔不起強這個概念。從安帝順帝時期開始,國內軍事就已經開始崩壞了。其集中表現就是羌亂。
當時的羌人並非國外異族,而是歸附漢朝已久的臣民,不僅手無寸鐵,而且飽受壓迫,最後因一場漢官搶掠羌人婦女事件,造成了大起義。
一開始,羌人連兵器也沒有,只能拿木棍作戰,拿銅鏡當盾嚇人。
東漢曾有個不成文的制度,就是讓當朝國舅上戰場建功,然後就任輔政的大將軍之位。馬防、竇憲都這麼做過。但當漢安帝時期國舅鄧志之時候,這個傳統就斷絕了。
當時鄧騭帶領中央軍北軍和南匈奴屬國騎兵討伐羌族叛匪,滿以為會大獲全勝。結果呢?居然敗了!中央軍敗給了一群拿木棍的羌人,由此可見漢軍的戰力已經衰退了很多。
隨後羌人暴動持續蔓延,從涼州出發,四處劫掠,關中,并州,河北均受其屠毒,漢軍屢戰屢敗。最後還有人出餿主意,要求放棄涼州,不管那些羌人。而做出這個意見的,就是那個吃了大敗仗的鄧騭。
出身關西的鮑瑜大驚失色,這還得了,你丟了涼州,到時候是不是連關中都要丟?在他的故請下,漢朝才放棄了捐棄涼州的愚蠢政策。
後來,漢朝開始依靠當地豪強來鎮壓羌人,比如以段囧為首的涼州三明,還比如董卓。在這些涼州土著的努力下,羌人問題才得到解決。此時漢朝已經損失了成千上萬的軍隊,花費軍費達到320億錢,這可想而知有恐怖了。
羌人的暴動間接導致了東漢的亡國,因為涼州軍閥在此時崛起了。
再看北邊,鮮卑開始崛起了。北匈奴被漢朝打炮後,鮮卑就佔據了漠北。鮮卑人戰鬥力很高,但是社會結構不行,一直一盤散沙。然而到了漢朝末期,鮮卑大人檀石愧崛起了,他一統鮮卑部落,降服西域以及東北諸族,成為橫跨數萬里的大國,與鼎盛匈奴相當。
隨後,鮮卑從北方、西北、東北三個方向對漢朝同時發動進攻,幽、並、涼被荼毒的不成樣子。
隨後漢靈帝派漢軍分三路反擊鮮卑,結果檀石愧也兵分三里抵禦,漢軍三路皆敗,損兵十之六七。後來漢朝提出和鮮卑和親,卻被嚴詞拒絕,結果漢朝北方到處都是烽煙。
眼看漢朝就要頂不住了,結果檀石愧卻突然死了,他兒子不能御下,鮮卑又分裂了。雖然漢朝轉危為安,但是也說明漢軍戰鬥力的確不行。
再看國內南匈奴,曾經安分的南匈奴在安順時期也不老實了,安順時期是中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期,地震旱災無數,安順兩位皇帝寫罪己詔都不知道寫了多少篇,但老天爺就是不依不饒。
南匈奴見漢朝被天災折磨的苦不堪言,儀式開始大規模造反,而且吃裡扒外,勾結塞外鮮卑烏桓一起造反。
到了漢代末期,并州幾乎被南匈奴給毀掉,曾經的河南地變成了所謂羌胡地,一直到西晉。
再說東北方,高句麗越來越不安分,對漢四郡發動了潮水般的攻勢,基本結束了漢朝對朝鮮北部的統治。同時烏桓鮮卑就不用說了,一直入侵個不停。
說說西域,漢朝對此地一直不上心,北匈奴完蛋後,西域和漢朝失去了共同敵人。西域也不願意受漢朝統治,叛亂成了家常便飯。到了漢朝後期,對西域的控制基本結束了。
總之,在漢朝後期,民族問題全面爆發,漢朝政府根本無法解決。如果說漢政府強,我只能回答強個毛線。
然而在那時,漢人卻很強,代表就是那些在黃巾起義中崛起的豪強。漢朝末年不能制服的,那些軍閥居然全解決了。
曹魏收拾了南匈奴、鮮卑、烏桓、羌氐、高句麗等全部反叛勢力,恢復了對漢四郡,涼州和西域的統治。
遼東公孫軍閥吊打高句麗、饃人、扶余和三韓,連日本邪馬台國也向公孫稱臣,漢族勢力從此進入了朝鮮半島南部。
在南邊,諸葛亮幹掉了南蠻,東吳滅了山越。
在三國時期,民族問題奇蹟般的解決了。
然後到了西晉,不知怎麼的,又對付不了胡人了。比如禿髮樹機能,西晉死了很多名將蔡解決。
連禿髮都干不掉,遇到更厲害的劉淵石勒自然也不行。而這個也揭示著五胡亂華時期的到來。
漢獨以強亡,說漢族是恰如其分的。
由於窮兵黷武,長期戰爭耗光了漢族的人才,消磨了漢族的銳氣,到了西晉漢族已經暮氣沉沉,陷入老莊哲學的歧途,怎麼也制服不了北方的蠻族,最終還是孝文帝自我改革,才讓北方重新恢復了華夏之邦該有的儀態。不成立呀,東晉、北周滅亡的時候對外戰績也不差。當然王夫之這句話的本意是說漢朝窮兵黷武,吃棗藥丸!
從某些角度來說,是這樣的。
首先,大漢王朝並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到了晚期便是一派死寂,暮氣沉沉。其在黯淡西山之時,依然有不少正直忠良的大臣。更為可貴的是,這些大臣還都不是人微言輕之輩,而都是朝廷重臣!
前有楊震、李固,後有竇武、陳蕃、李膺,雖然我們無法確認他們的確能匡扶社稷,但令名在外,卻極為時人稱許。
只是,大漢王朝卻似乎毫不珍惜這些彌足珍貴的棟樑之才,肆意摧折。或許,這就是天道幽遠,運數使然罷。用一句更為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死,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再來說軍事實力的問題:
徐樂——此人無生卒年月,無生平事迹,只留下了一封奏摺。但因為這封奏摺寫得實在是太好太好,因此經史家之手得以流傳至今。奏摺里,徐樂提出了兩個概念:一個叫「土崩」,另一個叫「瓦解」。土崩瓦解,於今人而言,無甚區別,但在徐樂的奏疏中,差別巨大。
什麼叫土崩?
徐樂舉了秦末的例子。他認為當時百姓流離失所、困苦不堪,對統治者怨聲載道而上層卻不知;地方上,也是行政混亂,道德淪喪。正是因此種種,才會有陳勝的揭竿而起,然後遍地星火燎原。(「秦之末世是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此之謂土崩。」)
什麼叫瓦解?
徐樂舉了七國之亂的例子。七國雖然兵多將廣,糧草精足,但是,他們上得不到其他諸侯的支持,下沒有普通百姓的響應。面對朝廷的大軍,自然容易敗亡。(「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此之謂瓦解。」)
不準確的概括一下就是:
「土崩」,是中央對基層組織能力的喪失;
「瓦解」,則是對中層控制能力的喪失。
那麼東漢末年,屬於哪一種呢?
從黃巾之亂來講,看上去很像是「土崩」。張角披著宗教的外衣,在全國範圍內都形成了巨大的組織能力。但實際上,東漢的滅亡,是「瓦解」。
董卓以後,軍閥割據要津,招兵買馬,擁兵自重。
運氣差的,在混戰中身死族滅,如袁氏兄弟;運氣一般的,四處征伐,三分天下有其二,這是曹操;
運氣好的,則守著一塊地從始到終,譬如孫權;當然,還有運氣好到爆的,五十多歲了,人生居然還能煥發第二春,從一無所有到絕地大反擊,這就是劉備了。
縱觀三國的軍閥混戰,除了劉備等寥寥幾人,你會發現,其餘都是體制內的官僚,如曹操、袁紹等,他們很早就在朝廷內任職。說白了,他們用以爭奪天下的資本,基本上都是公款公物。
這也是三國混戰近百年方能統一的原因之一。其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據地,期間大部分的戰爭都只是局部戰爭,勝敗與否,無傷全局。
這與秦末相比,已經不同。陳勝起事後,天下響應,各地均陷入權力真空的狀態。你只要有人有槍,就能稱王稱霸,但是統治卻並不穩固,經常是一仗戰敗,屬下即散。
以上,節選自個人文章:東漢末年分三國 ,還講了改州牧的事情,其實和問題也有關聯,但太長就不粘過來了,歡迎戳。
另外講東漢名士的文章在這裡,可為參考:
不要讓你的正直害了你
你不怕死,你的對手更不怕你死
成立啊!高票拿封建社會的論點來證明是不是有點不靠譜了?凡自己不思考用別人的思考來代替自己真的好嗎?
秦和漢其實很像,都是一直對外來釋放國內積壓的問題。
如果漢朝一直沿用秦朝的以對外作戰來釋放國內壓力的同時吸取秦朝的教訓,國運應該可以延長個百來年沒什麼問題。秦亡的原因是過剛,無內生以養外戰。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該信那一套君權神授的玩意。當然強如秦始皇也被坑了,漢被坑也正常。漢的問題就在於太過於在意一時得失。可皇帝在對於內部文武的平衡不好。這才是漢亡的關鍵。武太強,則天下大亂。文太強,則苟且偷生。統一的漢家王朝里確實以漢最強
漢朝真強的話,討黃巾有十幾路諸侯什麼事
推薦閱讀:
※西方筆下的漢朝:被匈奴攻破長安,大漢向匈奴投降
※漢初為什麼那麼推崇黃老思想?
※【西漢篇】費盡九州鐵,鑄成一把錯
※羅成 |《何草不黃》:正史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