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心理學背景從事新媒體行業是一種什麼體驗?


心理學就是把大家都能遇到感知到的事情用學術的語言講給你聽。

就說新媒體運營中最典型的微信公眾號吧。

一篇文章的好壞在現階段基本都是以閱讀量來衡量的,影響一篇文章的閱讀量的主要因素是打開率和轉發率,這是背景。

有了這個背景,大部分人都知道,標題要起得好,這樣才能吸引別人打開來看;內容的首段要寫得好,這樣別人才能看下去;內容的尾段要寫得好,這樣才能促使別人轉發。

這就是普羅大眾都能感知到、總結出的道理,但是學過心理學的人會告訴你:

標題起得好,能吸引別人打開,這是首因效應;首段寫得好,讓人能接著讀下去,這是暈輪效應;尾段寫得好,讓人能轉發,這是近因效應……

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不僅僅在新媒體運營中,在最普通的崗位也會應用到心理學。畢竟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科,哪裡有人,哪裡就有它。


我倒是覺得因為有了心理學的背景在從事新媒體行業,確實有一些幫助的,比如我做的是用戶運營,那就需要了解用戶。用戶多了就不避免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時候用戶的很多問題都已經超越你負責的範圍,但是心理學上講要移情,尤其是在接觸人本主義之後,更加覺得要幫助他解決問題,一定首先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除個人的感情評價,理解他的時候要用移情,但是又不能陷到這個情緒之中要冷靜客觀地去幫他分析問題,注意是分析問題,而非是幫他做什麼哦,讓他自己明白到底內心需要什麼,自己的錯誤認知在哪裡,我覺得這得益於心理學,也是跟心理學相似的地方。


心理學本碩背景,曾經在一家號稱致力於「心理學科普」的公司做過微信公眾號內容編輯,(並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某簡,某壹,某殼),公司大領導是一個常年活躍在電視平台上的「心理學專家」,確實有專業背景,因此比較相信公司是真的想要科普心理學。

真正進入之後,發現在利益面前科學都是浮雲,真正有科學背景,有論文支持的內容拼不過吸引眼球的偽科學,有信效度和常模的標準測驗拼不過只有三道題的簡單測試。老闆每天只關心怎麼引流怎麼爆紅,甚至在晨會上公開倡導編輯部門「偽原創」,稿件審核標準只有是否吸引眼球,從不關心是否科學。我和另一個心理學背景妹子先後離職了,再後來據我所知,該公司編輯部已經沒有一個心理學背景的人了。

所以你看,一個做心理的新媒體公司,都不需要心理學的人了,做其他內容的就可想而知了。

並不是唱衰心理,作為一個學了七年心理學的真愛girl,我深信科學心理學有它獨特的魅力,只是尚未被太多的人發現而已。


作為一個畢業2年多的心理諮詢專業學生,現在從事企劃工作的廣告狗,我想自己是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專業是可以給工作帶來很多幫助的,比如說社會心理學、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論、榮格的繪畫分析等知識。

但是 !!! 還是然並卵


又有多少人干著所學專業的工作呢。工作中你可能為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專業的分析能力而慶幸,你可以分分鐘總結個大人物的心理性格行為等,可是又有什麼用呢?你敢寫出來嗎?


這麼說吧,學心理學的優勢其實在表達上會比較明顯

說再簡單點,「找熱點,找爆點」是你的強項,其他.....無差


心理學背景的你,去做新媒體行業:)

沒什麼卵用,在你找題材碼字選圖摳圖在甲方乙方中間周折的時候,你就想不起來什麼心理學了


我考了二級心理諮詢師的證,現在在做新媒體,唯一的感覺就是我可以比較快和比較準確的知道我要做什麼,甲方要什麼,出錯率會少些


我是做新媒體行業的,但是沒有心理學背景,不過有心理學也沒啥用,因為你只能專業的分析出原因,但是措施很難實施,甚至無從下手。


首先,心理學是一個很廣泛的詞,據鄙人所知新媒體也是!問題問得太大了。如果問消費心理學應用在新媒體中會如何?這樣就能回答得更有針對性一些。就拿心理學說,這可以說是一個萬精油的學科,可以應用到幾乎所有領域中,無論哪個領域哪個行業,最終要面對的是人,而心理學研究的就是人。記得我當初大學老師(犯罪心理學)說過,學好我們這門課程第一步是學會不要把自己當人,然後再去看人。當初雖然覺得有理,但還是有些不以為然...學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理性的分析問題真的很受用。新媒體無非就是通過運營一個虛擬市場去(線上)引導一個現實市場(線下),到現在新媒體幾乎不分線上,完全是用技術及內容去運營,而技術是通過用戶消費使用習慣去分析,內容是通過用戶興趣愛好創造,如果你稍微懂一些心理學,這些將會讓你做得得心應手。最終結論,個人覺得心理學不僅對新媒體有幫助,還有其他很多行業都有很大幫助。


推薦閱讀:

洞察:市場營銷的核心
《非誠勿擾》節目成功的要素是什麼?
銷售和營銷有什麼區別嗎,不都是賣產品嗎?
百事可樂 | 原來在80年前,它就在使用今天最火的營銷方法

TAG:市場營銷 | 心理學 | 新媒體 | 心理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