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在用「夥伴關係系統」來重建「朝貢體系」?

當然,我不是說真正的朝貢體系,那是不可能的。我是說在尊重現代國際秩序的基礎上,在自己的權力範圍內,中國按照自己的邏輯辦事(把各個國家分成不同的夥伴關係,然後就給予不同的待遇)。而且中國也並非唯我獨尊,其他國家也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夥伴關係系統。


說說朝貢體系吧。

有人覺得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代表了一種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代表了一種落後的觀念,這是片面和錯誤的。

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恰恰是一種初始的「全球化」。所謂的全球化,最關鍵的其實是國際體系、規則,也就是怎麼保證不同的國家之間能夠都按照一個規則辦事,不要到了一個野蠻國家,直接被人搶劫了,被抓起來吃了砍了。這就涉及到規則、價值觀、法律的問題。

那麼,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法制體系是什麼呢?很簡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王法管的,只要認皇帝的地方,就都是有法制的,有秩序的。但是,怎麼保證外國也跟我們遵循同樣的規則?很簡單,外國來朝貢,代表這個外國也是認皇帝的,也就是遵守王法的,是有秩序的、安全的地方,也就可以經商往來。

朝貢體系看似是對外邦的歧視,但事實相反的是,朝貢體系恰恰是對外邦最友善的國際體系,因為朝貢體系幾乎沒有對外邦的粗暴干涉,也從不向美帝主導的國際體系一樣,想要改變外國的意識形態、制度。所以朝貢體系的本質,其實只是一種要求體系內的不同國家,都遵循共通的交往規則,而這個規則是通過大家都「認中國皇帝」來表現出來的而已。

朝貢體系與今天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最大的不同,恰恰是因為西方基督教的「普世」觀念,他們總想要以一種普世的東西改變你。而朝貢體系,只要求不同的國家不論你「內部」如何,只需要「國家之間」遵守共同的規則、體系,就可以互相交往。如果你不遵守這個規則,那也隨你去,不和你打交道也就好了。而如果哪個不開眼的國家想為非作歹損害這個體系的利益,那麼自然有中央帝國強大的國力不介意教訓你一下。

回到題目所說的夥伴關係,或者最近熱門的一帶一路,都是而中國現在希望重建的「體系」,也確實可以說是一種「朝貢體系」,只不過裡邊沒有了「對皇帝的朝貢」那樣表面的不尊重,卻可以保留和發揚其「平等」「包容」「共享」的本質內核。


朝貢體系 這個說法太誇張了吧

應該說是 以中國為主導的夥伴體系

中國就忙活這個呢


不錯,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長遠都將是中國經貿的後院,RCEP(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包括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即將完成,到時佔全球一半人口的東部亞洲都將是中國產品的傾銷地和原材料的來源地。


這是一道結合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的大問題。

朝貢是朝拜和進貢的簡稱,是兩國或兩個政府之間承認尊卑地位的外交關係,其中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朝貢的方式換來大國對小國的承認,或順從或結盟。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於中央統治者,或者屬國臣服於宗主國的表示。

《禹貢·疏》載:「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可見,貢賦之物,為一地「所生異物」,也就是特產之物。

中華朝貢體系是最為典型的朝貢體系,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於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國際關係體系。東亞朝貢體系乃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層層往外推拓。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就對眾諸侯國享有朝拜、進貢等權力,後來秦穆公時秦國打敗晉國,一些小國就紛紛向秦國進貢。漢朝時,曾經向匈奴進貢和和親,漢武帝打敗匈奴後,西域地區很多政權紛紛向漢朝進貢。

在唐朝以後,這種朝貢關係又發展成朝貢貿易,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貿易往來的主要形式。朝貢可能始於氏族部落時期,弱小部落對強大部落的進貢,傳說中商湯曾經向夏朝進貢。商湯打敗夏建立商朝時,還為了減少進貢國的負擔而命伊尹制定了四方來貢的法令《四方令》。

《逸周書》中記載:「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馬牛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獻之,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

總結下:

1.朝貢本身是一個政治行為,形成之前一般有軍事行為。一方通過軍事打擊(多)或者文化認同(少)讓另一方認同,有時還會有兄弟(宋遼),叔侄(宋和西夏)甚至父子(明和朝鮮)關係,更多的表現兩國或兩個政府在政治地位和合作話語權上的差異;

2.朝貢關係會促進經濟交流,雖然有馬格爾尼那種情況。。。

3.朝貢關係的長期運維除了一方在國力財力軍力的壓制,同時要有相當程度的文化認同。或者說兩者是互相促進,由於朝貢使雙方加大文化交流,在擁有文化交流後維持朝貢的長期性。

個人觀點:朝貢是以軍事為開端,以文化認同為紐帶,促進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一種政治關係。

那麼我們開始對比:夥伴關係系統

1.沒有軍事關係,我兔在成立後正經八百打的只有老美、阿三、猴子,老毛子就是糊弄下,非洲的黑叔叔咱就去打了打海盜。

2.經濟關係比重大大增加,基本現在兔子的各種關係都是以經濟為主(網民污之為大撒錢)。

3.文化認同不在作為主要紐帶,政治認同及附屬關係也大大減弱。過去朝鮮對中華比兒子都乖,西域各國有的索性融入大中華,越南要不是五代時候出去了現在沒準還是雲南的一部分(不同時期的政治和外交關係不同,這裡只是隨口做例子,可能有所偏頗)。

個人觀點:現在的「夥伴合作關係」是以經濟支援和經濟建設為開端,以經濟合作和互惠為紐帶,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政治認同,是一種經濟外交關係。

不同嗎?

我一直認為:所有關係和事件的談論不能忽略或者跳出時代影響。

1.軍事關係是時代背景下的大方向,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至少從軍事層面的爭鬥並不是什麼好的選擇;

2.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進程使得我們不得不加大經濟程度。傳統中國的小農經濟模式確保了自給自足的生產關係,對外的經濟交流只是錦上添花,甚至是特殊階層的帶有奢侈性質的特權。如今經濟全球化背景,對外經濟交流基本成多個行業的必須過程,需求量不可同日而語,自然經濟外交就成了主流。

3.文化多元化使得原本的單一文化認同基本不可能重複。例子可能不合適:歷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要麼漢化要麼滾蛋(胡無百年之運),是因為單方文化優勢明顯。具有一定統一勢力的少數民族(北魏、遼、金、西夏、清)中,蒙古黃金家族對中原文化認同最少,漢化最低。除去民族特性和時代背景,蒙古族的文化多元性也是最好,基督、伊斯蘭、儒家、釋迦、道教,基本世界主流文化都見識了,反而不會完全以某一種為主。如今信息交流簡單,文化形式多元,我們能做到宣傳中華文化已是不易,文化融合更是百年演變,非一時之功。

4.政治認同並不是那麼絕對,或者不是以前那樣明顯。比如:認同一個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五大「流氓」身份。現在是不像以前那樣直接叫爸爸當兒子那麼直接,都是名義上站在平等的關係外交。但是實際上是否平等,誰有話語權,請結合第二條。

個人觀點:方式不同,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互換,結果上根據時代有所變化,雙方的關係更平等,交流更多元,雙方的表面收貨和實質收貨有區別。所以:個人認為「夥伴合作關係」是新時代背景下,經過改良的「朝貢體系」

1987年10月,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個好理論

沒啥乾貨,畢竟不是專業學國際政治的,只是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才不會承認我是在等比賽看奉先


城管派去嗎


國家大了,資源不夠使,就得出去找資源。找到資源,人家不給,就得想辦法拿過來。想辦法拿,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個辦法自己說了算。所以,中國現在確實是在制定規則,但多少人聽,不好說。


朝貢是結盟的高級形式!你們怎麼不明白東方那一套!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先定義「夥伴關係系統」是什麼,再看這個系統是不是一種秩序


推薦閱讀:

如今,對澳洲的一些看法
我們近期經歷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
【時政】28年來,對華持積極看法的美國人首次過半

TAG: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 國際貿易 | 中國 | 外交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