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魏政權當自己是曹魏的後人和延續嗎?據說拓跋珪自認是東海王曹霖的後人?

北魏 曹魏


北魏開國皇帝是拓跋珪(371年—409年),

拓跋珪的父親是拓跋寔(?—371年),

拓跋寔的父親是拓跋什翼犍(320年―377年),

拓跋什翼犍的父親是拓跋鬱律(?-321年),

拓跋鬱律的父親是拓跋弗(?-294年),

拓跋弗的父親是拓跋沙漠汗(?-277年),

拓跋沙漠汗的父親是拓跋力微(174年—277年),

拓跋力微的父親是拓跋詰汾(?—220年)

........

不對,我們知道,東海王曹霖是曹丕的兒子,而他哥曹睿是最早是生於205年的,那麼曹霖最早也不過205年,怎麼後代還有個生於174年的拓跋力微呢?這個拓跋力微比曹丕還大個十幾歲呢!而且這個曹霖貌似對老婆們很殘暴啊!

東海定王霖,黃初三年立為河東王。六年,改封館陶縣。明帝即位,以先帝遺意,愛寵霖異於諸國。而霖性粗暴,閨門之內,婢妾之間,多所殘害。太和六年,改封東海。嘉平元年薨。

話說這個拓跋力微居然活了104歲,,,還是查查《魏書》吧!

——————————————————————

北魏的史書《魏書·卷一·帝紀第一》種,從【黃帝】開始述說他們拓跋家的家世,而拓跋家的祖輩便是黃帝與嫘祖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受封在北邊,國中有鮮卑山,故以【鮮卑】為國號。此後,世代為首領,以畜牧狩獵為生,,,如此過了六十七代,傳到了【北魏成皇帝·拓跋毛】的身上,拓跋毛統領了三十六國,一共有九十九個大姓,威震北方——真TM能追溯,都到了【黃帝】。

拓跋毛死的時候秦朝才滅亡幾年,可見拓跋毛之後的首領都是漢朝之後的了。拓跋毛傳了N代,終於傳到了我們剛才追溯的最後一位拓跋詰汾了。這位拓跋詰汾就是北魏的聖武皇帝!拓跋詰汾死於公元220年,和曹操是同一年死的,可見他的在位時期正是東漢末年的建安年間。

拓跋詰汾有一段奇遇,那便是在野外遇到了一位【天女】,遇到【天女】之後自然要【雲雨】一番,【雲雨】過後,【天女】自然是不能久留,便和他約定:明年的今天,我們在此相會。

第二年的那天,拓跋詰汾如約而至、果然是【天子】與【天女】的結合,【天女】還給他帶來了一個孩子,那便是之後活了104歲的拓跋力微,並讓他好好撫養,說完【天女】又走了,從此不再回來。

對這段,我只想說,真TM能扯!都東漢末年了,還玩什麼【天女】下凡,果然是少數民族啊!明明就是在外頭勾搭了個良家婦女而已!然後抱了個孩子回家忽悠廣大人民群眾——話說拓跋詰汾就不怕喜當爹?

故而,在220年,拓跋詰汾死的那年,也就是曹操死的那年,兩位喜歡在野外啪啪啪的帝王都掛了,於是拓跋力微即位了,是為北魏神元皇帝,這一年他應該是47歲,這樣看他和諸葛亮的驢臉哥哥諸葛瑾是同年所生哦,不過他比諸葛瑾多活了三十六年。

不過拓跋詰汾的長子禿髮匹孤貌似是南涼開國君主禿髮烏孤的八世祖,不知道為何拓跋詰汾沒有傳給他,,,可能真是【天女】的原因?其實不過是兩個部落罷了。。。

——————————————————————————————————————

拓跋力微即位的那年,曹丕也接受了劉協真誠實意的禪讓,是為魏文帝。拓跋力微在《魏書》中被稱為始祖,,,大概是因為所謂【北魏】的追溯,真正的歷史才剛剛開始。前面大多是忽悠。

果然拓跋力微即位時有文【先是,西部內侵,國民離散】,可見所謂這之前【追認皇帝】,大抵是沒什麼勢力的,國將不國,當然拓跋力微是勵精圖治,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德化大洽,諸舊部民,咸來歸附】,大鮮卑索頭部迎來了盛世。

拓跋力微在位的第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61年,拓跋力微派遣他的兒子拓跋沙漠汗前往魏國作為質子前往洛陽,四年後司馬炎接受禪讓,建立西晉,拓跋沙漠汗還是繼續呆在中原,開始和晉朝保持良好的關係。

直到公元267年,拓跋沙漠汗以父親年老為由,方得回到大鮮卑索頭部——這個理由當然是很充分的,因為他爹拓跋力微那年已經九十四歲了。

八年後,也就公元275年,拓跋沙漠汗再次出使晉朝,然而因為能力過於出眾,被衛瓘所忌諱,強留晉國兩年。兩年後,公元277年,拓跋沙漠汗回到鮮卑,以彈弓射鳥,應彈而落——可能因為鮮卑部沒有彈弓,於是拓跋沙漠汗被懷疑有邪術,拓跋力微當時已經104歲了,年老昏庸,遂命令殺害了拓跋沙漠汗。不久,拓跋力微也病逝了。

——————————————————————————————————

看到這裡,我還是不知道拓跋珪和曹家有什麼關係,我真的不知道。猜測有以下幾種:

1、《魏書·卷一·帝紀第一》談到了拓跋力微與魏和親,但這個和親應該是和睦親善的意思,可能被某些人誤會成了拓跋與曹魏有姻親關係:

三十九年,遷於定襄之盛樂。夏四月,祭天,諸部君長皆來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於是征而戮之,遠近肅然,莫不震懾。始祖乃告諸大人曰:「我歷觀前世匈奴、蹋頓之徒,苟貪財利,抄掠邊民,雖有所得,而其死傷不足相補,更招寇讎,百姓塗炭,非長計也。」於是與魏和親。四十二年,遣子文帝如魏,且觀風土。魏景元二年也。

2、南齊有說法,說北魏是漢將李陵的後代,,,然而這還是和曹魏關係不大,語在《南齊書·卷五十七·魏虜傳》:

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為姓,故虜為李陵之後,虜甚諱之,有言其是陵後者,輒見殺,至是乃改姓焉。

3、個人認為最靠譜的說法,不過是拓跋珪自我追認而已,以【幽都】為魏,語在《魏書·卷二·帝紀第二》:

詔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會於牛川。復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班爵敘勛,各有差。二月,幸定襄之盛樂。息眾課農。三月,劉顯自善無南走馬邑,其族奴真率所部來降。夏四月,改稱魏王

詔曰:「昔朕遠祖,總御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九州。逮於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乏主。民俗雖殊,撫之在德,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凶逆盪除,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

這正好與《魏書·卷一·帝紀第一》開篇所說的追認黃帝為始祖相契合: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於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

又《北史·卷二十一·崔宏傳》中,崔宏曾說【夫魏者,大名州之上國,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臣愚以為宜號為魏】,更是說明了國號【魏】的由來:

道武征慕容寶,次中山。棄郡走海濱。帝素聞其名,遣求。及至,以為黃門侍郎,與張兗對總機要,草創製度。時晉使來聘,帝將報之,詔有司議國號。宏議曰:「三皇、五帝之立號也,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國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諸侯,及聖德既隆,萬國宗戴,稱號隨本,不復更立。唯商人屢徙,改號曰殷。然猶兼行,不廢始基之號。故《詩》雲『殷商之旅』,此其義也。國家雖統北方廣漠之土,逮於陛下,應運龍飛。雖曰舊邦,受命惟新。以是登國之初改代曰魏。慕容永亦奉進魏土。夫魏者,大名州之上國,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臣愚以為宜號為魏。」道武從之,於是稱魏。

至於網上所傳拓跋家與東海定王曹霖,或者拓跋珪為曹奐妃子的後人,又或者百度中的拓跋珪為何會說出【凡吾魏境中,非拓跋及曹氏者,不得為王矣】的話,我都不知道出處是哪裡。

話說為何衛操會在北魏桓帝去世的那年,也就是公元305年便說出【魏,軒轅之苗裔】的話。北魏桓帝拓跋猗迤是之前在曹魏西晉為質的拓跋沙漠汗的兒子,拓跋沙漠汗雖為魏賓之冠,但其地一直應該是【代國】【代郡】吧?

桓帝崩後,操立碑於大邗城南,以頌功德,云:「魏,軒轅之苗裔。」——《魏書·卷二十三·衛操傳》

經歷史群的蕭統太子提醒,錢大昕曾指出,此處的【魏】應為【拓跋氏】,為後世史家所改——與《北史·衛操傳》如是:

註:以上拓跋珪之前的所謂北魏XX皇帝都是追謚。


是黃帝後代我都信,和曹操夏侯氏同祖先。如果北周六鎮的八柱國將軍開府儀同的64制度是源自北魏八部的話,那根據我知乎文章夏商周度量衡研究,這是夏朝田制。鮮卑有可能真是石家河被舜遷三苗於三危弄過去北方的,又或者是八元被舜派去北方三州當州牧的家族的後代,舜是昌邑的後代。金的1都統8猛克,1猛克10謀安,1謀安300人的制度,是商早期田制,後金8旗,1旗主5甲喇1甲喇5牛錄,1牛錄300人的制度,是商晚期田制,具體見我知乎文章《從度量衡研究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


沒聽過這樣的說法。


扯淡,出門左轉度娘,搜下拓跋力微


推薦閱讀:

以魏之名:中國歷史上的8個魏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三國時為曹魏鎮守關中的大將,除了鍾繇,夏侯淵還有誰?
如何評價曹爽推行的所謂「正始改制」?
為什麼三國中只有魏國被篡國?
高平陵政變曹爽真的去許昌就有出路嗎?

TAG:北魏 | 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