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不犯愚痴而生慧?
佛陀說三毒「貪嗔痴」,那麼佛陀是怎麼教導我們戒掉這貪?戒掉嗔怒?戒掉痴?有沒有佛經原文的教導?謝謝。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感恩題主開題!
"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 "
雜阿含8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說聖法印,及見清凈,諦聽!善思!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 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 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凈?」比丘白佛:
「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 「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 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凈解脫,是名為空。 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凈。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 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凈。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 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凈。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 複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凈。 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凈,如是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貪嗔癡的生活 是 要慢慢培養的急 想求 憂悲惱苦 逃避 對抗 排斥 都在培養 "貪嗔癡"
您若能 練習 末學 以下所說 您就是 在培養 無貪嗔癡的生活過個 幾年 您回頭看 您會發覺 由於您的長期練習 (無貪嗔癡) 而不培養 "貪嗔癡"您或許那時 自己就很確認的知道 自己走在 趣向 無貪嗔癡 的路上末學所學習的經典 是 雜阿含經這篇 是末學對部分 經籍 的節錄及心得: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能由 (四念處的)身念處開始練習的人久了 會 親身體驗體會 初禪 二禪能達到 二禪 的狀態 會 讓自己 較能 親身體驗體會 "覺" "如實" "不加油添醋" 的方向若能再深入 覺觀 苦集滅道 就更能 趣向如實
一旦 能 因 覺觀 四聖諦 而生慧經驗久了 就可能 達到三禪 (正念正智)(末學所提的禪 不是 四禪八定 而是 佛說的四禪)練習 中性的覺知觀察 (四念處)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想只是想思只是思…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道不用修,並不是真不用修,而是強調 莫污染 (莫將原味 加油添醋)。中性的 覺知觀察(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好的辦法。許多人用有為法,殊不知很可能變成頭上安頭,加一個妄來壓住原來的妄。等您有了 中性的 覺知觀察 能力您就不會 想要 我慢 自卑 或 相對而是 中性的 覺知觀察 自己的 我慢 自卑 或 相對
而 漸漸 讓自己 趣向 無 「我慢 自卑 或 相對」 的生活學佛 其實 是教導我們別執於五蘊別被五蘊牽著走最直接的 別做自己想法或思維的奴隸!練習 讓自己 時時 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是培養 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最好的方法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 恰如尋兔角看電視時 不論是 連續劇 政論節目 等 我在被眼觸後的想或思 牽著走嗎?
講電話時 不論是 順勢 或 逆勢 等 我在被耳觸後的想或思 牽著走嗎?在公園走路 沒注意 突然發現 毛毛蟲 爬在肩上 是平靜地把它移開 還是嚇一跳的把它彈掉?吃飯時 洗刷時 路上 公車上 及 日常生活時 都有可能 有 "不合我意"的事發生 我又在加油添醋嗎?如何能 練習 中性的覺知觀察?確認 所學的是正法?將自己所學法門 對照一下 是否具有 佛陀所說的 正法的六個特色(第4帖):正法的特色:現見、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08佛陀也有解釋過正見(第3帖):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07
以實修親身體驗為依據(第16帖):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21有一乘道,凈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第10帖):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page=1#pid649714所以修習 四念處 得如實法就是練習 中性的覺知觀察 最好的方法之一學佛 剛開始學會 基礎 實修方法 (如身念處) 讓自己能立即開始練習 實修並同時 學習 正見的觀念實修 可輔助自己驗證 正見的觀念進而 讓自己 親身體驗體會 而生"信"(盲目的"迷"信 在佛教 是不被鼓勵的)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 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這方法沒時間的人 用少許時間練習有時間的人 用較多許時間練習重點 都一樣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所以 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不在禪修時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所以 平時 就算還沒太多時間練習時時 覺知觀察自己的心態並提醒自己 時時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讓自己練習覺觀 也會拓展自己的心態及心量我們 生理的需求 或 過去的知識經驗都常會由腦中釋放腦中釋放了訊息我們該 選擇 被其 牽著走呢?還是 好的拿來用 沒用的放一邊呢?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有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做任何事 都只會 儘力 而不執著"用而不執" 是 學佛人該學習的學習了 佛法 "用而不執"無"法執"對自己的身心 "用而不執"無"我執"學習了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自己就 會 漸漸 有 如實觀 及 因緣觀 的能力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所以 練習四念處禪修 的短程目的: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別 將自己的 偏見 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而 一再的 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 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
這兩篇可參考: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祝 早日成就!感恩!
祝福!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通俗點說,就是先依戒律規範自己的行為,然後規範自己的念頭,
久而久之,心不散亂,漸至清凈,本來智慧逐漸顯現,持行越久,體悟越深,語言實則難以描述簡單又不簡單。《楞嚴經》云: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首先要守戒,久了會生定,定久了自然開慧。至於什麼是戒,你可以找些佛教入門書來看看就明白了。
一種是頓悟,另一種則須修鍊悟道。其實你無須想這個問題,放下執著即可。又沒發現你以旁觀者角度總能看得清楚,而你當局者就容易判斷失誤。你要聰慧,即是放下執著,看事物會相對清晰。
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 無儒童。無作者 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 無我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補特伽羅 無意生 無儒童 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 此幻化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 體非究竟。此浮雲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 牆壁 瓦礫 諸非情物 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凈之所積聚。此虛假法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 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鏡像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 四蛇二鼠 交相侵迫。此苦井中 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 死法所侵。乃見邊際。此邊際中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推薦閱讀:
※不得不讀的佛陀傳記
※當王陽明遇上佛陀,回到心的源頭,找到你的第一驅動力
※提婆達多是幸運的嗎?
※學佛之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怎麼辦?
※吃三凈肉,屬不屬於殺生?《楞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