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說「你又沒有做過,你有什麼資格發表評論」,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比如我是保送生,有的同學就會說「你又沒有高考過你有什麼資格評論高考」

比如「你又沒有研究過這本書,你有什麼資格說他不好」

比如「你又不是醫生,你怎麼知道他說的是假的」

。。。。類似這樣,有時候我覺得很沒道理比如高考那個,我是保送生我也有資格討論高考啊,我學習比多數人好所以我就算沒有高考我也有很深的體會啊;有時我又覺得很有道理,比如書的例子,我覺得術業有專攻不懂的沒做過的的確不行。。

所以求問知乎這是一種什麼狀況?是不是往往這種句式成了某些人掩蓋事實的利器而無法反駁?

學生求不噴。。。


文章中出現家屬真實姓名,因此謝絕一切轉載。

一個真實的故事

1966年秋天,桐柏山深處

兩個插隊知青,在大山裡遇到了野豬。

被野豬追著跑。

周新異身體不好,跑在後面。

野豬頭幾乎都快要咬到他的屁股

小王身體健碩,跑在前面。

「快趴下,裝死」

跑在後面的周新異大聲的對小王喊了一句。

然後立刻趴下裝死。

小王頭也不回繼續往前跑。

野豬只是聞了聞裝死的周,就繼續追著小王跑去了。

小王繼續向前跑,他的體能再好也跑不過野豬,很快他的體力消耗殆盡,最後他一邊被野豬咬,一邊跑,跑回村子的時候,已經被咬得遍體鱗傷,只剩下了半條命。

事後。

周新異問渾身裹著繃帶的小王「你當時為什麼不聽我的,還繼續跑?」

「你一個城裡來的,又沒見過野豬,我怎麼知道你說得對不對,萬一趴下反而被咬死了呢?」

小王理直氣壯地說。

後來,我的伯父周新異給我講起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對我說,他兒時曾到過一個村落,村裡的老人經常告訴單獨上山的孩子,遇到野豬,要麼上樹,要麼裝死。

也許是因為每次上山,老人們都一番叮囑,他對這句話印象深刻。

儘管他從沒遇到過野豬,但是他有最基本的認知,這種認知來自於無數遇到過野豬的老人們的經驗。

任何事情,沒做過,並不代表對這件事沒有足以支撐起一個觀點的經驗。

有的時候,言論是實戰後的乾貨。

但更多時候,言論也可以是經驗傳遞的載體

能說出「你又沒有做過,你有什麼資格發表評論」的人,心理一定很像當時的小王。

他們不相信兼聽則明,只一味的相信真實經歷過的東西,換句話說,他們只信自己

但有些時候,當你真的做過了,你就會發現,代價是無比巨大的。

我的伯父有一張合影,那是90年代,他們一眾老知青在上海聚會。

照片里有一個臉上裹著厚厚的圍巾,只露出眼睛,戴著鴨舌帽的老人,他就是當年的小王。

四十九年後的2015年12月19日,清晨。

我托伯父再次向小王問起這個問題,伯父說,這個故事最大的悖論是「為什麼小王已經看到自己裝死後,野豬饒了過去,還堅持著繼續跑」

電話里,已經不再是小王的老王回憶著當年,他說「他曾經在野外遇到一條惡狗,儘管他也聽說過,遇到狗不能跑,但恐懼到極點的他,還是轉頭跑了,直到他跑到一個人多的地方,回過頭,再也沒看到那隻惡狗,這是他經歷過的,他篤信,只有跑才能生存。

遇到野豬的那天,他確實看到了伯父倒地裝死後,野豬繞了過去,他遠遠的旁觀著,他也轉瞬即逝的考慮過要不要一樣裝死,但是,他又想起那條追過他的狗,於是他轉過頭,繼續跑了下去。」

那條狗,就是他的經驗。

我見過很多「固執」的人,比如有一個曾經開茶園的父親,一心認為搞工程比開茶園賺錢,於是借了很多高利貸去買工程車。結果虧的血本無歸,家人朋友一直勸說,一直試圖讓他接受不同的觀點,

但是他聽不進去,他還要再借錢,再買工程車,哪怕他的兒子已經重病,他的女兒在竭盡所能撐起家庭。

在這位父親的心裡,不是也有一條狗嗎?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1930年5月,毛澤東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專門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

這句話與 "你又沒有做過,有什麼資格發表評論。" 的語式如出一轍,但是它偷換了一個概念,便是調查與親身體驗並不相同。調查包括親身體驗,即用一個小的子集來替代全集所得出的錯誤結論。

以下說的不是人話:

調查研究是從實際出發的中心一環,是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典型形式。調查研究既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的具體體現,也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握客觀規律的具體途徑,因此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根本方法。

調查研究大致包括「調查」和「研究」兩個環節。「調查」就是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深入實際,努力全面把握客觀情況;研究」就是對調查所獲取的客觀情況,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事」中求「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調查和研究是同一認識過程的兩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人的認識活動來說,調查研究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從把握事物的現象飛躍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在調查研究中,立場、觀點、方法不同,其結果也迥然有別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切實地開展調查研究,需要掌握正確的步驟和方法。

調查與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實踐,但是親身實踐並不是唯一方法。這句話的邏輯錯誤就在這裡。簡單來講只要我通過調查與研究,掌握需要了解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後,便具備了發言權,也就是評論的資本。而說出此話的人認為需要用親身實踐的調查方式才能具備發言權。


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既要反對經驗主義,又要反對教條主義,它們都是主觀主義的表現:

『…有書本知識的人向實際方面發展,然後才可以不停止在書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面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後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然後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兩者都是主觀主義,是從不同的兩極發生的東西。

所以,我們黨內的主觀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教條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他們都是只看到片面,沒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這種片面性的缺點,並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毛選第三卷。

至於他講的有沒有道理,你自己判斷~


邏輯是:你沒做過-你不懂-沒資格。

而其實人家有可能是對的。

如果你懂,就別理會了說正事就行。又不是法庭,你不需自證資格。


我現在大四,身邊也經常有這樣的同學,每當我發表評論時總是一副擊惡揚善的嘴臉說,你又沒經歷過,你怎麼知道!不知道不要亂說。但問題是,他這麼說的時候並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沒見過。所以說,對於這種人,我只是默默的不說話,因為他懷疑的並不是我的觀點,只是看不起我。那我又有什麼辦法呢~何必把自己的經驗教給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


有些是體驗類的:

比如自己不會做飯能不能評論廚師手藝

雖然不會做飯但總會吃飯,吃過這麼多年的飯自然能評論好不好吃

評價還是基於自身經驗的

另一類屬於專業範疇:

例如當年爭論三峽大壩利弊大撕逼的時候

有人說你又不是專家或工程師,評價三峽工程沒有意義

很多的人的反駁也是我不會做飯難道就不能評價廚師手藝了?

但這是完全兩回事,專業問題務必要有專業背景和知識積累才能評價


總有那麼些人,這些自命不凡的鍵盤俠們,自以為比普通人聰明,發現了一兩個你的話里的漏洞揪著你不放。

明明自己不是那個意思,卻被他們曲解成他們以為的意思。 他們要是噴不過了,要麼就再也不回復了,要麼blabla一大堆說成自己看錯了。

對於這種人,還是自己看著搭理吧。 畢竟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你又不會製冷你憑什麼說這個冰箱不好?


其實就是那些人實在不知道如何反駁後,祭出來的壓箱底大招~`o`~


我不知道他們是什麼心理,但是我沒當做曼聯主教練,我還不能說范加爾無趣了?


不想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辯論上,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


我這分鐘想拉稀,你能理解?說白了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表達自己的觀點是一個人基本的權利。觀點可能不對,不成熟,不全面,但是它僅僅是一個人的觀點而已。

比如科學,也不過是在現有條件下成立的東西而已。什麼是科學,科學是相對而不是絕對。


可你真的是沒做過,不如多做一些,不是為了讓別人閉嘴,而是別人這麼說的時候你不會生氣。而是不屑一顧。


最近和女朋友討論手機問題,說到小米手機的優缺點,本來只是單純的討論說到最後,女朋友直接來一句不和你說了,你又沒用過小米你有啥資格評論(; ̄ェ ̄)說好的不帶情緒的討論呢

其實作為一個科技迷,我基本,非常關注這些手機科技公司出的產品,國內外的合大知名手機測評每次出新,也期期不拉,我的認知也不是來著無腦粉和無腦黑,雖然偶爾喊一句索尼大法好,隨便一款國內手機我也說的出基本硬體,優缺點。也不是為了裝逼,只是有興趣。這都沒資格說(′?_?`)討論還需要發資格證?

人本來獲取認知就兩個途徑,直接來的經驗和間接來的知識....我要評價小米就得把小米所有的產品都用過(; ̄ェ ̄)代價好大...而不能從前人提供的資料和多家評價上做出一些判斷

其實這樣再延伸一下,豈不是讀書無用論?全靠經驗對一切未親身經歷的事都得懷疑...那我們每個人最起初的人格和知識架構是怎麼出現的

不過話雖然這樣說,我還是要祭出這張圖

女朋友一切都是對的(? ̄? ??  ̄??)小米大法好


問題在於,沒經歷的人究竟有沒有「資格」發表自己的評論,甚至只是見解。

那麼問題可以轉化為:某人對某事的評論「資格」是否取決於此人對此事的經歷?

(人是否總是要以過來人的姿態評論某事呢?)

資格在百度百科的定義為:「從事某種活動時間長短所形成的身份」

所以從定義的角度看,「資格」正是需要「從事某項活動」的。因此,即使你很在行,但你毫無經歷,這也是沒有「資格」的。(因為你有可能【見得風,是得雨】)

然而,在我個人看來:某人的評論「資格」並不能由經歷直接決定!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得了癌症,那他一定要找從癌症中死裡逃生過的人請教才行嗎?我想並不是這樣的。能治好他人癌症的醫生,未必就親身經歷過癌症。

在治療癌症這個例子上,顯然醫生評論的「資格」不源於其對癌症的經歷。那麼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人們評論的「資格」呢?

我想在於此人「能否說出有意義的話」!

還是癌症這個例子,得過癌症並在經歷治癒後康復的人,可能並不能提出對他人治療癌症有意義的話。相反地,一個沒有患過癌症的癌症專家更能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意見。你說你要是是患者,你真的會因專家「沒有經歷過癌症」而拒絕承認他評論你的癌症的「資格」嗎?你一定不會!

總而言之,我認為,在邏輯學上「有資格評論」和「經歷過」是兩回事。

經歷過卻沒認清本質,沒有資格評論;

沒有經歷過卻能看得透徹,才有資格評論。

不知道以上是否回答了題主的疑惑。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