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俗生活太過圓滿,那是否在精神世界的探尋就會止步?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女性藝術家的日記。她已婚,和丈夫之間是互相有各自的工作室,完全沒有家。她說起來一個人工作到很晚很累的時候,還是有點傷心不適應。雖然已婚,感情也很好,仍然是單身格局。
或者來說家只是維繫的幻覺~不是真實存在的。有一個觀點是,尤其對於女性而言,存在這樣一個悖論:如果世俗生活太過圓滿,她在精神世界的探尋就會止步。反而,邊緣化的體驗,促使一個女性不斷突破既有的自我,開拓疆域。無論承認與否,現實與非現實,於一個人而言,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我想問得是作為人而言,存不存在既得到世俗的快樂,同時又不停止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兩者可不可能並存,怎麼能突破限制。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世俗生活,尤其對於女性來說,是要佔據大量時間精力的。
對一個男人來說,他有老婆孩子,往往只意味著錦上添花。老婆做家務,讓他不用為日常生活操心;老婆也賺錢,他沒有後顧之憂;老婆照顧孩子管教孩子,省了他無數事兒……這是很常見的。比如傅雷、陳寅恪、胡適等等,他們的妻子都在生活中扮演助理的角色。(只是她們不賺錢。但現在如李安夫人也是賺錢的。)
甚至,如果他不愛妻子,他可以把妻子放在冷宮,不聞不問,照樣追求精神世界。也是完全可以的,常見比如季羨林。但反過來,對女性來說,家庭是她最沉重的負擔:要做飯、要照顧孩子、要伺候老人——在這種情況下,別說精神世界了,很多女人是完全沒有自我的。
這也就是題主說的現象。所以也有類似說法:女作家、藝術家往往都婚姻不幸福等等。其實就是因為婚姻家庭對女性主要是負擔而非助力。但是,反例也是一直都有的,比如加斯凱爾夫人等。
還有一種例子是:女性先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尤其在經濟上面的極大改善),之後獲得世俗生活的成功。這個比較常見的有寫《簡愛》的夏洛特·勃朗特,畫彼得兔的畢翠克絲·波特,寫偵探小說的多蘿西·塞耶斯等,當然也包括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很簡單的一個因素是:她們的經濟收入,令家務可以找其他人完成;她們已經成名,令丈夫及其他人會認為,讓她們去寫東西,遠勝過讓她們做飯;當然也包括成功者一定會有的堅定意志,以及要求他人的自信。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女性極大從家務中改善,類似的精神與世俗雙雙過得很愉快的作家藝術家越來越多了。比如獲得諾獎的愛麗斯·門羅等,她們一生可能最大的不愉快就是離過一次婚——但又嫁掉了。其他的,有夫有子,家道亨通,安享晚年……因人而異。與性別無關。
世俗再生活圓滿也會有階級叛逃者如列夫托爾斯泰,周恩來,看智商和價值觀。富足了其實比較有空想這些問題,停止的是腦子沒想太多的人。
我們來看一般人,用反證的思路,生活尚可,但是有了不圓滿的狀態。就是所謂經歷點什麼的人或者有一天上了年紀突然發現什麼的人。
邊緣化的體驗一般不是正常體驗,就是所謂非體制內(ie主流價值觀內)正能量的東西,它的特點是真實客觀,但正常人不想經歷。
邊緣化體驗因人而異,有的人成了魯迅,有的人成了joker。而以一般人的資質,大多數人 則渾渾噩噩,是被迫邊緣化。
區別是面對真相的勇氣和發現真相的智慧。前者是邊緣化的經歷後主動選擇邊緣化,後者是被打垮,無所適從,怨天尤人,自殺或著麻木的屈從。
但是一旦遇到
what doesnt kill you just makes you……strangerstranger是一定,stronger未必,至於因此探索更是因人而異,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喜歡非主流的活著。幸運的人不會遇到這種情況。不需要抉擇。結論是不管圓不圓滿,外界如何,都有人可能精神探索,也有人可能不精神探索。邊緣化體驗是個契機,但是非必要充分條件。
至於如何平衡,我思索了許久,覺得還是價值觀問題,生存是必須的,精神是非必需的,尤其是到了高級哲學審美層面。如果你看重這些真相和精神體驗,自然願意犧牲世俗體驗,不會放棄。反之,不必為此犧牲金錢地位。至於犧牲多少的這個度這個平衡點,有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有餓死不領救濟糧,也有我這種寧願不得好處也不與某人社交的,但到不了餓死自己的程度。這些都不是學來的,而是搞清楚你自己想要什麼的問題。
另,關於女性更加……參見波伏娃,不想討論,關於性別差異的任何都不想討論。
一般問這種問題的人並沒有探索吧我想。「會不會止步」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性別不重要。一個在精神世界方面有要求的人,會不斷探尋:看書、求道訪友、向類似的人靠攏,這近乎一種本能,最多最多會因為世俗責任而被暫時擱置,停止是不可能的。佛陀算一個例子,世俗生活已經圓滿了,還是沒能阻止他做自己要做的事。
「是不是此消彼長」這個問題其實是單純的時間分配問題,並不涉及別的。一個女人,如果世俗生活圓滿,必然會花大量的時間在世俗人際謀生事業上,以及照顧孩子(或孩子們)關心其飲食起居,關心家務,與家人出去旅遊度假等等。於是相對的另外的時間就會減少,僅此而已。而單身、又有點錢的時候,則時間可以自控。
「有沒有既得到世俗快樂,又不停止精神世界的探索。」對「精神世界的探索」每個人理解不一樣,所以可以有多種看法:第一種是:兩者其實是不分離的。比如畫畫的人,看個垃圾堆也能看出色彩搭配構圖的美感,兩者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互相激發的,所以沒有矛盾,真正快樂生活的人完全不排斥生活的種種。第二種是女性視角:世俗快樂其實指的是合適伴侶,那麼找個和自己精神境地相仿可以對話的人,就比其他要更重要,如果足夠幸運遇到了,那麼這個目標也就實現了。第三種:世俗快樂指的是錢。那麼只要能達到較高效的掙錢目標就ok了,努力掙錢。
第四種:不存在思想上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所謂「精神世界的探索」其實不過就是「有閑暇看看哲學科學宗教靈修類的書,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而已,所以進行實際的有老師帶的修行才是正道。按這種理解,這類人會走向拜師修行的道路,或者專修,或者兼修不舍日常事務,這樣的人也能做到兩者兼顧。精神世界的探尋是為什麼?是為了脫離物質世界的束縛,追尋無所阻礙的自由。實際上,每個人都受到物質世界的束縛,呈現不同的不解脫狀態。而最終的自由是一致的,每個人都有覺知自由的能力,對於那些自由的人,我們一望便知。有束縛,才有探索。人的命運不同,沉溺物質,會消耗人的精力,阻礙自我發現的過程。但只要靜下來,我們無法欺騙自己,那些束縛就昭示著前進的路。
沒有因果關係。對個體來說,可能是正的影響,也可能是負的影響。不管,精神探索,是指哲學思考、藝術創作、科學研究還是佛法禪修。當然是有可能共存的,起碼在前期,可以有促進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世俗生活很親密很美好,但也必然越來越簡樸。最終,愛情將消失,成為精神探索上的純粹的合作關係。
不,在我看來,大部分人只有在物質生活上已經滿足的時候,才會展開精神上的探索。當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的之後,想方設法拚命掙錢還來不及,哪會想到怎麼待人接物才得體,怎麼吃穿住行說才顯氣質,當一個人在物質上不再急缺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開始注重精神上的修養,讀書喝茶,琴棋書畫,反省自己,所以縱觀上下五千年,大部分書生都是不缺吃喝的,就算偶爾出了一個貧賤身世的高官,那他也是有供他吃喝的人才能讀書的。
人都有惰性,只要環境安逸,就會懶惰,不僅僅是身體的懶惰,也包括腦袋的懶惰。所以為什麼叫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個人觀點1.如果世俗生活太過於圓滿,精神上的探尋必然會減少。因為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2.邊緣化的生活,是過程,目的是為了圓滿的生活。有追求,自然就會改變,就會容易突破。3.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的時候學。
我以前也這麼覺得,以為體驗過才能道出來,例如那些苦行僧,和米開朗基羅一類的藝術家。
盆友,你知道列夫托爾斯泰嗎,一個衣食無憂富二代的作死之旅。
精神世界的探究會止步?不曉得這話從何說起,是生活的太安逸了反而忘卻了精神世界的追求嗎?
這個女作家不過是不滿意現在的生活,發發牢騷,抱怨幾句而已我真就不知道什麼是追求,但我知道這個女作家目前沒有什麼值得自己守望的東西,她不過是太過空虛,需要男人的懷抱而已
話說回來,細膩敏感人,造就了許多對自我推斷和猜疑,很容易迷醉在自我之中,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總是推測推斷,間接的觀察驗證,來鞏固自己的猜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偏見,這類人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孤僻推薦閱讀:
※什麼事,值得你花去三萬天?
※在西藏,法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行當,但為什麼天葬師的地位卻不是那麼的高呢?
※你是否願意花錢提前感受一下死亡?
※既然死亡終究要來臨,那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我的無助,想為你鋪出一條開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