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不顯, 不露,在當今的社會這樣真的可以嗎?
1
第一張圖一直上傳失敗。。。
2
此句話出於上篇道經。
我認為「道法自然」是《道德經》整篇的點睛之詞,即順勢(道)而為。
1.先舉個栗子。
老子認為,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又不避污穢,謙退守中,所以最接近於道。其不爭,萬物也未能與其爭。
2.分析問題所在
人類發現自然界符合能量守恆和物質不滅的定律,這裡與道是符合的,即循環往複。書中所言「不爭」為靜,「爭」為動,可推不顯不露為靜,顯露為動。動會產生力,力則需能量,能量轉換會帶來結果,這個結果也會作用於自身,這個可用力的相對性解釋(能量守恆也可由此推出)。假如自身之外萬物不爭,自己也不爭,那必定不會有任何越軌。但自己不爭,身外之物卻爭,那自己也會受到作用,老子的這句話又怎麼會有道理呢?我想你的糾結點是在這裡。
3.結合實際談「不爭」。
首先,我們得看出道德經以及很多先秦經典都是一種「建立在理想上的思想」,不僅是當時,即使是現在也難以實現。但其存在的價值是讓我們有路可尋,理想可作為目標,不斷靠近就會不斷進步。所以,切不能以為做不到書中所說之理就覺之不對,結合實際就能發現價值所在。
其次,舉幾個栗子:
- 經濟制度。
私以為市場經濟的存在所符合的就是一種道。有很多經濟學先輩都市場經濟有其自我成熟的功能,而政府如果硬力插手管制則會造成市場經濟的失衡,結果會產生畸形的經濟形態。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不爭,任其慢慢成熟完善。(可事實上,市場經濟有時候也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管理者也須插手調整,此時就可看出市場經濟這個制度也並不完美。)
- 社會制度。
道經第三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不崇尚賢能,使民眾不為功名而競爭,不看重珍貴難得的財貨,使民眾不起竊盜之心;不顯耀可以引起慾望的事物,使民眾不被惑亂。 所以聖人治理政事,重在使人心靈凈化,填報他們的肚子,磨練他們的意志,強化他們的體質。使民眾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奪的慾念。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胡作非為。依照『無為「的原則去治理國家,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章旨:老子在這一章描述了導致社會混亂與衝突的主要原因:名利、財物,都足以引起人們的追逐,於是有了機偽巧詐。老子因此開出了治理社會混亂的藥方:一方面要給予人民安定溫飽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要凈化人民的內心世界。人們常常誤解老子的」無知「、」無欲「,以為「無知」就是實行愚民政策,「無欲」就是要強行消解人民的自然本能。其實老子所謂的「無知」,乃是要消解機偽巧詐的小聰明,「無欲」乃是要消解貪慾的無限膨脹。
共產黨為何依據馬克思主義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呢?
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過渡,所以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所在,但前文提到的社會主義改造需要經過一些階段。因為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需要具備一系列必要條件。
1 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2 全體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新人。3 全體社會成員的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極大地提高。4 在消滅一切剝削階級及其思想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消滅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以及反映這些差別的資產階級權利,這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社會政治條件。
5 無產階級革命在全世界取得勝利。理解了這些我們就知道為什麼么國家要把公平合理,民主平等,富裕小康,人際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作為社會改革的頭等大事,這都是在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作準備!(摘自 百度百科)
相信學過馬克思主義這門課的都背過。把人民拉到同一階級,天下大同的時候,人的欲又是什麼呢? 大家應該也就會達到不爭的境界了(美好的狀態,估計是看不到了)。
道德經與馬克思主義有太多的共通之處。
- 為人處世。
道經中有這麼一句:「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譯:所以有道的人凡事都退在後面,這樣做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這樣做反而能保全生命。由於他心中沒有小我,反而能成就他自己。
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 人恆敬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上指的聖人,仁者,有禮者,不爭。他們順應道,道也如水中之舟,載著他們前行。
有得必有失這句話是真理,為物質不滅能量守恆相同之理。所以在人的一生,得到總伴隨著失去,聖人順道而為,得失是順應自然的,則得失對自己不會對有多少影響,他們也不會以物喜,以己悲(只是在外人看,他們得到了很多或者失去了很多)。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就難以悟道,時常因毫毛而爭。如最常見的名利,爭奪的過程是極耗費心力的,極力想去獲得,那本來擁有的也會迅速失去,失去的東西不一,但往往得不償失(可參見最近兩年的」打虎「和劉漢的裁決)。
4.根據問題談觀點。
今人處於紛繁複雜的社會,這個社會存在各種階級,貧富差異巨大,要想活的不錯,看似是要處處顯山露水,爭得自己的存身之地,不顯不露可能失去存在感,也會失去很多機會。 可真理往往都在水面之下。
水無定形,至柔卻又至堅,本性一字」順「,懂得借用之法,靜則一汪,動則一條,安然自在。
我覺得人生來就像水。受到外物作用形雖變而心不變,外物破其形卻不能破其心,此為己不爭而外物也未能與其爭。若是自己本心變了(即爭),毋需外物,自己就已經難以維持了。(對應第二點最後一句的解釋)
爭內在還有強求的涵義,不爭就是不強求,不強求則不會擾亂己心。但不強求不代表不求,人生存依靠希望憧憬,只不過在求果的路上要順勢而為,依道而行,那麼萬物都無法阻擋,得與失也隨自然的規律,使得最終水到渠成。這句話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求果要用正確的方法,即道。只是這個方法常人很難悟出。
最後舉幾個栗子:
- 毛爺爺鬧革命,看清了階級鬥爭,順勢而為,星星之火燎了原,外部環境再艱難,他和隊伍堅持了自己的思想主張,最終得道者多助,建立新中國。、
- BAT,雷軍都是借互聯網的勢求自己的果。柯達,諾基亞,因逆市場的發展規律,現已不在。自古中外經商,要看清市場的勢,政策的勢,否則逆勢而為,都難以生存。
- 對於個人。近兩年的考研熱,有多少大學生是跟風的。很多學生對讀研的風險把握不好,說到底還是不了解自己,說讀研怕浪費時間的估計沒看清自己是否適合做學術,說就業無從的人估計沒看清自己適合走的路子。這時,自我就是自己的勢,看清這個勢才能做出適合自己選擇。
回歸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想題主應該和我對「爭」得理解不一樣。不論當今,在任何時候,不爭之人能順道而為,都會形成巨大的能量,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是自然規則的力量。 強求終究只是虛妄。
——————————————————————————————————————
現在看到的大多先秦經典都經過了後人注釋,所以並不一定就是當初聖人的本意。但從其中推出的真理經得起考驗。以上很多也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代表任何理論依據實踐經驗,僅供交流。
謝謝。
若是對當前生活感到滿足,不爭,不顯,不露未嘗不可。若是有所追求,就要去爭,顯,露,否則不會達到目的,沒有免費的午餐。反正,follow your heart.
道德經是修行的經典,與世俗的道理不一樣。修行人不追求名利,但是換成商人要是搞這一套,有商機也白白放過,就別想賺到錢了。
首先,要明白能爭的是什麼?
「爭名奪利」
也就是說,「名」和「利」才算爭奪
所以這句和「功成身遂,天之道」相一致的
「為了外物殫精竭慮是不值得的」,基於這一點,才有上面的觀點,自己的力量是不會因謀略和毀譽發生變化的,身外之物只是因為力量而帶來的衍生物,不要執著,還是命重要。可以呀,你想就可以呀。
推薦閱讀:
※老子為什麼叫老子?
※約翰凱奇的四分三十三秒與老子的「大音希聲」是否有著相同的音樂美學觀念和審美屬性?
※如果有人陰謀害你,道家思想會如何應對?
※提到請問敢為天下先,與不敢為天下先對現實社會有什麼意義?我們更應該做哪一種人?
※老子是怎麼成名的?
TAG: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