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優米網CEO王利芬關於茅侃侃10萬+文章的微博?

如圖


我關注王利芬許多年,當年優米網剛成立,開始錄製第一批創業者訪談類節目《在路上》的時候,我基本上就每一期都觀看過,後來他選擇將這些視頻收起來,作為付費視頻出售,我也立即買了會員,整體觀察下來,我覺得王利芬屬於一個可以製作出好節目的製作人,卻是一個在經營企業上不怎麼擅長的創業者。

她因為贏在中國而出名,所以藉助自己的資源,創建一個創業者聚集的地方也沒錯,可是她卻屢次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所有的方向幾乎都能找到嚴重的模仿痕迹,毫無方向,讓人看不出她這個優米網到底是幹什麼的。

一開始,她錄製了許多採訪創業者的視頻,這一點是別的平台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如此多的企業家都來接受採訪,把自己寶貴的經驗都講了出來,有許多都是在外面真的看不到的乾貨,靠著這些視頻,確實吸引了許多創業者和中小企業主,可是這時候,她覺得網站缺乏變現途徑,於是馬上把最吸引流量的這些視頻全部下架,把每一集一兩個小時的採訪視頻切成幾十個五六分鐘的小視頻,起上小標題,和別的視頻打包組合成各種小專題出售,付費後才能觀看。

我們暫且不說在2011年的節點做內容付費是否過早,這樣把一整個精彩的訪談切成小視頻的做法就大大影響了觀看體驗。

但是最重要的是,她忘了自己的網站是吸引了大量創業者,變現的最好方式絕對不是賣視頻給他們看,而是要找到別的更好的途徑,比如作為創業者的平台或者媒介,而視頻出售一方面並不會帶來太多利潤,另一方面許多人一看是付費的,在移動支付還不方便的那個年代,許多中小企業主發現不付費就看不了,就直接關閉網頁走了,這一下子就損失了許多流量。

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做創業者的生意,你要麼像《創業家》旗下搞黑馬創業營一樣,去做一個創業者展示和聚集的平台,你要麼像36氪一樣,幫助創業者宣傳和融資。

而王利芬做的一系列決策給人一種感覺就是她始終不知道自己的企業的核心目標到底是什麼,到底要通過什麼模式去發展和盈利。

後來這些付費視頻和高價課程賣得不怎麼好,她又從巴菲特拍賣時間想到了自己也去拍賣企業家的時間,於是她分別拍賣了史玉柱,任志強等人的時間,其中史玉柱的時間被一個當時做民間借貸生意的小夥子拍到,就是為了給自己的企業做宣傳,吸引更多的資金。而不管怎麼樣,這麼一個公司,後來賣了6.6億,別人就認為創業成功了,我不知道這樣的創業成功事迹是不是一個好的典範,能夠給後人帶來什麼影響,是不是只要賺到錢了,就是成功就是英雄,別的都無所謂。

6.6億團貸網賣了:唐軍曾花213萬隻為見史玉柱一面,與馬雲合開公司_全部_分析評論_投資界

團貸網靠譜安全嗎?

顯然,拍賣時間這種模式是不能持久的,于是之後王利芬又重操舊業,開始重新做起了《贏在中國》,並且在浙江衛視播出,這一舉措就十分讓人看不懂了,一個從電視台出來,想做創業者平台的人,又回歸去製作電視節目,而這些節目與其說是創業節目,不如說是十幾位企業家演出了一個真人秀,而且看節目的人只記住了電視台和節目內容,並不知道這節目和優米網有什麼關係,反而更加讓關注優米網的人不知道這個平台到底是做什麼的。

再後來,分答,在行這種問答類網站火了,優米網又順勢推出了自己的問答網站,行行網。

下面馬上就有老粉絲提出了一針見血的建議,詳情如圖所示

相信,優米網從創辦,走到今天也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困境,而這種困境在我這個幾年來一直關注著這個項目的人來看,大部分原因都是自己導致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開篇說的,自我定位不清晰,大部分決策都是跟風式決策,在做這個決策前沒有弄清楚自己這麼做的原因。

而王利芬自己也在那篇微博里說,自己之前沒有用心經營公眾號,這篇文章是自己經營公眾號幾個月來的第一個十萬加,可以看出,她又將微信公眾號作為了下一個公司發展的著力點,所以第一個十萬加文章的出現才會讓她如此興奮吧,但是我想的是,這一步她可能又走錯了,很少有如此級別的創業者相關的項目會把微信公眾號作為經營的主體,她在傾公司之力去和一些初創型,甚至是個人經營者去競爭,而且她這一行為在宣告,其實她還是在做媒體,而不是創業平台。

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了,定位依然模糊,決策依然混亂,我為央視和媒體界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製片人感到十分惋惜,為創業界多了一個註定失敗的案例感到無奈。


北大的文學博士,央視的著名主持人,立志指導別人成為社會的創業精英,要不是一個創業者的自殺,竟然還不知道自己也有「創作10萬+」的能力,對於這突然其來的絕佳「素材」,她沒有按捺住心底里的興奮。。。

怪她嘍?原諒她吧,她只是不經意間暴露了自己的無力感以及與自身身份反差極大的荒誕感。她並沒有錯,是我們的期待錯了,我們不太願意承認她只是一個看上去比較高大上的中年屌絲而已。

往前推20來年,雖然王的博士論文(《敘事結構模式下中國當代文學兩個時期比較》)比較乾癟沒有新意,但我相信她曾是個滿懷理想主義的文學青年,與她相類似的是洗稿成性的周沖,周沖的文字在10年前那可真是清秀雋永啊,她寫盡了鄉村世界的貧瘠,道盡了自己內心世界的孤獨,雖有刻意煽情的成分,但她還是拼力想擺脫愚昧嚮往善良的。

誰承想還沒過幾年,這些當初滿懷「抱負」的文學青年,就變了另一副嘴臉。這一老一少都是以忽弄他人為計,她們樂於顛倒黑白,潑皮耍賴,毀人不倦,總之這兩位曾經的「理想主義者」,如今都在以不同的姿勢向互聯網世界拋灑垃圾,也許是時代變了吧,也許是她們本就如此吧,誰知道呢。


王利芬進入自媒體人最容易掉進的10w+陷阱,還不自知。尤其是關於開心的表達,是一種愚蠢的冒犯。

在這篇微博里,我們看不到他們對當事人的基本尊重,對此類現象的反思挖掘,只是完全沉浸於10w+的喜悅中。一個成年人尚且知道恰當時候袒露自己的情緒,從央視走出的知名主持人、同樣為辛苦創業者的王利芬,情商雙商都很高的公眾人物,那一秒居然愚蠢得像個200斤的孩子。

其實,像這條微博中所說的感受,大部分自媒體從業者都有過,他們一定會被好看的數據激動到。

假設現在這篇文章是其他議題,比如換成是一次為不公正吶喊,一次對體制的探討,她會成為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換成對娛樂圈出軌吸毒的八卦,或者一碗沒有價值的心靈雞湯,則是有調性和受眾的公眾平台。換成現在關於茅侃侃的探討,就成了吃人血饅頭。

王利芬在展示數據帶來成就感。但是,並不是所有人會去展示這種成就感,甚至說,展示這種成就感本身是不體面的——它應該是內部討論專業範疇,而不是向公眾發言的一種態度。對數據的狂喜並不是天大的問題,即使建立在一起悲傷的死亡之上。王利芬根本原因是在微博的文案中使用了開心這樣的字眼,讓他人的死亡成為自己開心的墊腳石。

干過媒體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成為爆款本身是值得慶賀的,尤其是在有強烈新聞操守的傳統媒體,甚至會進入表彰頒獎序列。但這種慶賀應該是止於專業主義的、內部交流的、有價值取向的,而非王利芬這種10w+至上粗暴主義。如果她還在央視這種傳統媒體,這種行為大概會被通報批評甚至要求罰抄核心價值觀吧。

王利芬可曾是傳統媒體的頂尖人物。短短几年時間,我們媒體生態已經流變如此,評價標準一日千里。在這樣的流變過程中,沒有人為草莽橫行的新媒體提供什麼標準和價值觀,大v著急掙錢變現,傳統媒體自己還有掉隊焦慮。10w+幾乎成了唯一評價標準。時間久了,一個本應該用腦子幹活的行業,最後淪為收割智商的勢利行業。


有點唏噓……

我自己雖然不支持所謂的KPI導向,但也能對此保持理解。這個所謂的理解就是大家蹭熱點也好吃人血饅頭也好該蹭蹭該吃吃,畢竟群眾就愛看這個,大家是需要一些人血饅頭打發掉自己無聊的時間、找到與同事朋友嘮嗑的話題的,這真的從字面意義上就是個剛需。只不過說既然這麼多人在滿足這種剛需,我自己就可以盡量不摻和,除非我真的對這事感興趣(而這很少發生)。

但這種事情也有個底線,就是不要炫耀自家人血饅頭做的好。說實話在自媒體層面上我並不期望看到這種程度的底線,但作為「傳統媒體出身的頂級精英」,我或者其他人的默認要求肯定不止於此。這用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叫人設崩塌。其實我在寫上面那句話時居然有點小欣慰,因為我突然意識到至少在我自己這裡,用來約束媒體人的標準還是挺高的,不然也沒的可崩塌。

因為這條微博,我還特意去翻了翻王利芬老師最近的公眾號文章,應該說真的比之前好了些,但這種質量差距說實話是理所應當的,而10w+對於王利芬老師的號來說,仍然是一個偶發事件(文章的閱讀量普遍在5000上下),更準確來說就是人血饅頭式偶發事件。當然,從新聞敏感度的層面上來說做這個選題是對的,但造就這個10w+的是話題本身,還是文章質量或選題角度,我相信大家自己心裡都有個數。在這個基礎上,來一條微博說「努力皆有可能」……

唉。

說實話,我可以理解王利芬老師(或是她的團隊),會為第一篇10w+感到歡欣鼓舞,所有媒體(無論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都希望自己的影響力能不斷擴大。但這種高興的情緒,有些是因為「有更多人能看到我寫的文章了」,有些則僅僅是因為影響力擴大本身——它可能意味著KPI或是很多更現實層面的東西。王利芬老師這條微博,怎麼看都不像是前者。

如果媒體為這個社會而寫東西,那它是具有公益性的,是值得讚頌和符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如果媒體為自己而寫東西,那它是獨立於潮流的,無論有趣或無趣,都有著值得參考的觀點和內容;如果媒體為「大眾就喜歡看這個」而寫內容……

那它可能KPI完成的還不錯?

再重申一遍,我理解KPI,我知道大家要吃飯,我清楚哪怕王利芬老師這個級別的媒體人,也需要一點大眾認可的成功。

可是我還是希望前兩種媒體能多那麼一點。


有些回答是跑題了昂……

我並不十分了解王利芬,只知道是個央視前主持。

但是她的這條微博,

1,這明顯是一個道德或倫理問題,是一個人的價值判斷問題:是對生命有沒有基本的敬畏和尊重,對他者的不幸有沒有基本的悲憫,對世俗成功和利益是否可以凌駕於生命價值的問題,是追逐成功中道德底線是可以降到哪裡的問題……

但無論是什麼問題,都和這個人本身的能力高下或地位高低,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去論證王究竟是不是個厲害的人,根本就是跑題了。而且還容易誤導人,難道要是從央視體制出來的王利芬是個很牛的人,她這樣做就不違和了?比如換成雷軍或馬雲,這樣說就可以了嗎?

所以去揪著論證王到底是不是個真有本事的人,甚至她作為媒體人,文章寫得好不好,是會讓人一頭霧水的。

從一個道德問題能直接談論到個人能力問題,這恰恰說明了,我們很習慣用「厲不厲害」來作為評判對方「道德水平行不行」的隱性參考,甚至成為 應不應該對其「放寬道德要求」的參考。

2,還有說她只是因為不會說話,太「耿直」,不小心「說出了真心話」,應該「偷著樂」之類的。

我真不知道還能如此不抓重點的。

至於說話的問題,很有意思。

很多時候,我們身邊那些看似很厲害沒有問題的人,其實他只是比別人「更會說話」。因為深諳世故,因為閱歷豐富,很多人會說說一套做一套,場面漂亮,底下齷齪。這是大多數成年人的樣子,少數成年人是深諳「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的道理,有能力說對自己沒有危險的部分所謂真話,功力深厚的更厲害,能做到說話不違反良心,但心裡知道誰都抓不到他的把柄。

而其餘的人呢?年齡和經驗不夠,無法掌握這樣的能力和技巧,只能幹脆學習說假話,學習上級怎麼說,老同事怎麼說,圈裡人怎麼說,因為這樣最安全保險。

王利芬當然是不會說話,沒有做到「真話不全說」,但這絲毫不能掩飾其在價值認知判斷上的走歪。

3,一個朋友很喜歡王利芬,大概是因為她之前說的很多名言吧。然後得知這個事情,表示很震驚和費解,覺得自己的偶像怎麼可能會說出這樣的話,她明明說過那麼多箴言,那麼厲害,那麼有頭腦……balabala……

可是,首先看看「巧言令色」這個成語吧,言語上的厲害和美好,有時候是會欺騙人的。

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很厲害,那充其量只能證明其在這方面的專業能力實在過人,並不能旁證別的什麼東西。自古以來我們想像力總太過於豐富,一見其有名有錢,那必定有才有識;一見其學識淵博,那也必定道德高尚;一見其滿嘴理想情懷,那也必定光明正義……

而現實並不是一片葉子的大小,當突然有一天我們瞥見那小葉子後面滑落出來的一角,自然難以承受,光環暗淡,期望破滅,驚呼費解。其實,捫心自問,當你大受驚嚇,揚言費解的時候,你真的有了解過么?你是被他或她費解的舉動嚇到,還是被自己豐富想像力和無知的自信心嚇到?答案可能只有自己知道吧。

不造神,不戴光環,不一葉障目,不想像力超凡。要是審慎、持續、鄭重地看待我們和周圍的世界,才可能不那麼輕易被各種費解嚇到吧……


王利芬2009年創立優米,當時應該是46歲,今年王利芬將近55歲。優米網CEO王利芬關於茅侃侃10萬+文章的微博確實有點不妥,但是可以理解。王利芬關於茅侃侃的文章能夠破10萬+,想必王利芬對於創業者所面對的困難體驗最深。年齡已經到了這個歲數,又在動蕩多變的互聯網行業創業。曾經的大眾眼裡的媒體人轉業做企業榜樣,曾經大家認可的「創業教母「,當年的,如今發展卻很不景氣。

2012年當時優米網發展處於最好的時候,我覺得王利芬老師這段採訪,王利芬面對採訪回答非常嚴謹、措辭到位、條理清晰。你會對她的真誠和自省而感動,不管優米網發展的怎麼樣?我非常尊敬王利芬老師。特別是優米網的創始人那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一財經《財富人生》欄目專訪王利芬(一)-優米網在路上

母校還認為你事業發展不錯,是母校的驕傲。對於外界的這些有型無形的壓力,想必王利芬對於自己的處境也有些尷尬。

知乎都在問在BAT、網易、小米、華為等等互聯網企業工作怎麼樣?但是知乎關於優米網的提問少之又少,幾乎可以忽略。我都懷疑優米的員工不刷知乎。優米網的困境和不容易沒人比王利芬更心疼。優米網沉靜太久了。王利芬壓力相當大。

鏈接:

1、優米網算失敗了嗎,TED 中國為什麼行不通?優米網算失敗了嗎,TED 中國為什麼行不通?

2、為什麼王利芬的優米網做的不如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得到能火起來,優米網卻失敗了?

百度搜索出現優米網怎麼了、優米倒閉了,你看大家都把你定義為失敗。王利芬壓力大不?

二、這幾年來王利芬老師也在不斷嘗試努力改變。

旁人站在岸上總是好說話的,你下來試試。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優米網發展不成功,王利芬就是不行,各種冷嘲熱諷,不管你盡多大努力,付出多少心血,沒有人在意。

虎嗅李岷對話優米網王利芬:一個內容創業者放下與沒放下的執念-優米

在這次對話中,王利芬沒有迴避,真誠的承認自己在創業過程中放下的錯誤。

摘錄一段:

李岷:接下來有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我在為今天的對談做功課的時候發現,網上很多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同樣是做知識經濟,為什麼早走那麼久的王利芬做不過羅振宇,您怎麼看?

王利芬:你提到的這個文章,還是我一個朋友發給我看的。那時候我在湖畔大學上課。他發給我的時候,我們正好是在一個賓館吃早餐,羅振宇也在。我跟他說,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棒,說的非常實事求是,它好就好在它充分肯定了你今天的成績,對我的現狀給予了一針見血的概括,我接受,沒有任何問題。

實際上是這樣的,作為一個創業公司,它會有高點、低點,而高點低點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每天都有你要去抓住的機遇。我認為,創業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狀態,我們不要把這件事情的結算放在一年或者是兩年。所以在一段更長的時間來看,干過誰和干不過誰其實不應該是我跟羅振宇之間的較量,創業者最怕的是和自己的較量。

羅振宇當然有值得人家學他的地方,四年如一日,每天堅持60秒,這個事情太難了。堅持有多麼難,這是他該得到的,我前面犯的錯誤,很多時候我放棄了,這是我應得的評價,謝謝寫這個文章的自媒體人。


1、王利芬:優米只做60人的答謝會

王利芬說:優米今天的創業就是要做慢做細,要把每一個用戶服務好,我覺得這個是優米的用意。每一個個體的聲音都是很重要,每一個用戶感受到好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文末的視頻。

2、優米2018跨年演講:穩住!揮別焦慮2017,讓你的客戶告訴你該做什麼

王利芬2018年新年演講

王利芬:用戶幫優米定義了2018

各位朋友們,我非常仔細地聆聽了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優米家人的發言,我的確是非常的感動。我相信網上看直播的朋友也同樣會感動。2018年就要來到了,遠道來的優米的家人已經送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大的禮物。我不知道大家感受到這個禮物沒有?這個禮物是什麼呢?其實就像高紅冰剛才講的,我們今天請來每一位發言的用戶,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定義了優米2018年甚至於更長遠的時間裡面優米的產品。

這個產品一個優米會員體系——一個商業智慧,讓大家創業成長的這樣一個知識性的產品。還有一個產品這就是大家給我們定義的——來到優米找到了回家的感覺。這個回家的感覺,是一種什麼樣的家呢?我相信是一種創業者的精神的故鄉,這個精神的故鄉,實際上就在《在路上》音樂的旋律里,就在創業者一路前行的過程里,一種精神力量的感召力。沒有這樣一種精神力量的話,我相信再多的商業智慧也欠缺一些火候。

創業是非常艱苦的事情,創業的公司一般來說基本會死掉,只有百分之零點幾或者非常非常少概率是不死的。這樣一個艱苦卓絕在路上的行為,如果僅僅是商業的智慧是很難完成的。今天我看到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章:管理人的時候你有一個時間流、還有一個心流,心流和幸福流和精神故鄉流,實際上是同一體的。

所以未來優米提供的產品,不僅僅是商業上專業的知識,讓你商業上能力的成長。更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路上,向前鋪陳,這個鋪陳的過程就是我們相互賦能的過程。所以我在這裡要特別感謝大家,2017年我們請來的30位優米的同胞竟然送給我們這麼大一個禮物。

剛才高紅冰講得好,當優米真正開始把用戶第一的時候,我相信我們真正能夠一步一步走向我們如期那一天商業的路,應該是我們走得不那麼怕了。因為我們有用戶,跟用戶站在一起,而且我們還知道用戶他需要什麼,然後用戶我們跟他的密切交流的過程裡面,他會教會我們怎麼樣去服務,教會我們怎麼樣相互的賦能。我想今天這樣一個大禮,讓我非常非常感謝。

我要給在場的30位以及更多的定義我們產品的用戶鞠躬。希望大家真的在2018年過程裡面,不斷地給我們提各種建議,讓我們找到更好的服務大家的方式,然後把優米變成一個不一樣的平台。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創業的培訓,它更是我們優米家人共同前行在路上的一個集群,中國創業者的形象。

看過《贏在中國》的人都知道,王利芬絕對是良心導師,節目中即時嚴厲呵責,也是恨鐵不成鋼,想給以啟發。

很多微信公共號配圖都是王利芬微笑的照片,這樣的配圖加上文字渲染很容易激起仇恨情緒,很多微信公共號藉此營銷讓人心寒。薛蠻子老師都覺得這樣的配圖不合適了。

茅侃侃的悲劇源於一個錯誤的選擇。王利芬就不說了 @馬將軍 你是不是也是在消費死者,

馬將軍說: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這是人性,跟山嶽一樣古老。

王利芬只是沒忍住,太嘚瑟了。

不怕您笑話,我要有個十萬+肯定也是很開心的——寫的是喜報還是訃告有那麼重要嗎?沒有。

---摘自《茅侃侃的悲劇源於一個錯誤的選擇。王利芬就不說了》

-------------------------------------------------------------------------

是誰逼的王利芬老師忘記了「悲憫」之心?

隨意揣測,留言回復中還說是為自己的夢想。我不想說話了。

---------------------------------------------------------------------------

王利芬犯了一個全天下自媒體人都會犯的錯誤嗎?扯淡!

這是撇清楚關係?

這個時候,出來替王利芬說活估計要被罵死,微信上一片倒的蹭熱點的說,我也是醉了。

正如王利芬在《虎嗅李岷對話優米網王利芬:一個內容創業者放下與沒放下的執念》中所說。因為這個時代噪音太多了。說老實話,現如今自媒體整體的狀態,令我倍感悲哀。原因是絕大部分自媒體他個人的判斷,基本上是受到了各種利益的污染的。既然是自媒體,比較率性地呈現自己的判斷,無論深淺高低,這都無妨,因為這是受限於你現有的思維高度和水平的。但問題是你在背後嘩眾取寵,你想用這個來贏粉絲,因為假使贏不來粉絲,你會發現當你跟人家做商務談判的時候,赤裸裸換回的現金是不夠的。

所以我常常想,在這樣一個時代,當記者這樣的一個集體的陣營沒有用武之地的時候,把大家被驅趕或者是被迫的選擇在了一個內容通道或者自媒體的通道進行創作到底好還是不好。我自己覺得蠻悲哀的。這是我第二次說 「悲哀」,原因在於記者或者說內容提供者最怕的是有一種力量,凌駕於你的判斷之上,你的嘴需要說別人的話,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稍微有點邏輯的都知道,王利芬的高興絕對不是拿別人的痛苦取悅,而只是單純的覺得自己(可能是王利芬的新媒體小編)的文章被更多人閱讀很高興,太高興導致微博言語的組織和配圖確實欠妥當,王利芬或者是她的微博助手的本意絕對不是借茅侃侃事件營銷。


看到這個問題有點感慨。

當年王老師主持央視的贏在中國,每一期我都看了,馬雲史玉柱柳傳志等大佬一起坐鎮。後來王老師毅然從央視辭職創業,做了優米網,坐擁中國企業巨頭的頂尖人脈資源,起點無限高。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優米網一直沒有起色,我都快忘記了。

這次王老師蹭熱點發文突破十萬加就高興成這樣,前後舉動完全看不出智商情商,可見十萬加的量對她來說已經非常高興了,以至於有點得意忘形。創業這麼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作為對比,就在前幾年,同樣從央視辭職的羅振宇,同樣做知識付費平台,做得如火如荼。我也在得到APP上付費了,雖然後面也覺得上面的內容太快餐沒營養,但不得不承認得到APP從商業角度做得非常成功。

再次感慨創業不易。思維固化、沒有運營能力、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就算是馬雲的好朋友也沒用。


王老師已經老了。

她其實是最早接觸創投的一幫人了,她所處的位置特殊,真正是看著一批人倒下去,一批人崛起。

還記得她主持過的《贏在中國》,《在路上》那首歌想起來的激動人心。

大概就是那時候播下的創業的種子。

她有著極好的人脈,資源,信息渠道。

但是一手好牌,最早入局,卻打得稀爛。

因為她一直在雲端,起點太高未必是好事。光環太盛,往往先花了自己的眼。接近權勢會誤以為自己擁有權勢,接近財富會以為自己唾手可得。

這是大部分處於高位開始創業者的通病。

而從底層爬上來,固然辛苦,九死一生,闖過來了,卻就知道一路荊棘艱難。

我並不同意說她是炒作。

因為她之前一直苦心經營口碑和美譽度。而難度在於創收和盈利。

這樣的惡性炒作對她並無好處。

看得出來,她是由衷的覺得開心,為了自己的目標的一步步實現。

她談不上多壞多惡,本質上只是一個對失敗者缺乏悲憫之心的人。

她和所有討論茅侃侃的問題下,那些踩低他認為他所做一切沒有價值的人,在他的死之上秀優越感的人,認為他活該如此的人,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但她是公眾人物,過往人設也太不同,這麼醒目的靶子,這種情況下很難不成為眾矢之的。


茅侃侃是國內80後創業者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於2018年1月25日在家中自殺離世,據相關知情人士猜測,其自殺很大可能性是由於近年來創業項目的不順利。

身為創業者和同齡人,我對這種困難接踵而至如山崩地裂的絕望感並不陌生。可能是沒有勇氣面對這樣的悲劇,我沒有參與任何相關討論,沒有發布任何公開或私下的言論來評論這件事。

然而,這件事本身的悲慘程度,恰恰是另一部分媒體乃至創業者眼中的上好素材,他們積極行動起來,進行深度報道,或者側面的評論。作為創業者而非媒體人,我很難評估一個事件報道的分寸感和尺度,因為新聞性、蹭熱點乃至啃「人血饅頭」,往往就在一念之間,何況你無法揣測讀者的想法。所以我更願意相信,這種評價尺度,存在於社會的公序良俗之中,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然而,作為北大文學博士、資深媒體從業者的王利芬女士,竟然在這種關鍵時刻昏了頭。雖然她那篇《茅侃侃的離世,掀開了創業殘酷的一角》本身內容並無不妥,同為傳統媒體人出身的大號「咪蒙」,在昨晚同樣推送了茅侃侃事件的評論文章。不同的是,咪蒙選擇了將其放在次頭條的推送位上,蹭熱點之餘不忘行為得體,確實也值得肯定。

相比之下,王利芬因為一篇「十萬加」而欣喜若狂,以至於發表了如此失心瘋的言論。其刪除上述微博後,眾多網友又湧入其置頂的《茅侃侃的離世》微博文章評論區中,貼出上述微博的截屏並開罵,以至於王利芬不得不刪除了這篇微博文章,並發出了道歉微博。

在本人和一眾互聯網、媒體從業者朋友看來,如此有失水準的言論,無非出於以下原因:

1.王利芬自身的創業項目也陷入泥潭,太渴望哪怕一點小小的成功。

自2009年離開央視,王利芬及其優米網,一度成為國內創業群體對接媒體的不二選擇。王利芬藉助其在傳統媒體工作多年積累的社會資源及經驗,對接政商資源,組織和參與各種活動與節目。常在各界大佬身邊同台,時間久了,難免抬高自身的人設,甚至偶像包袱加身難以自拔。

但是,國內創業浪潮尤其是互聯網創業浪潮的式微,不僅擊垮了如茅侃侃一樣的資深創業者,也讓定位於創業服務、同為創業者的優米網和王利芬陷入困局。近年來優米網先後嘗試轉型TED節目製作和知識付費,希望突出重圍,但收效甚微。知乎上從2015年開始就有諸如「優米網算失敗了嗎」的討論,其處境尷尬,可以想像。

在這種情況下,一篇公眾號的十萬加,讓王利芬女士感到鼓舞,也是可以理解的。

2.王利芬的思路老化,無法把握當下媒體和傳播的規律

媒體和公關行業雖然高度相關,但並不代表其從業者的流動是無障礙的。王利芬女士此次的言行,對於其媒體和企業形象,是絕對的公關事故。作為一個資深媒體人,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如果當事人換成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一代,我們還有可能認為這是惡意炒作,目的是「臭名也是名」。但事情出在王利芬身上,鑒於她的年齡和資歷,我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對新媒體效率的低估和表達失格。什麼樣的言論應該發布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樣的措辭發布,除去語言和情商問題,這首先是個經驗問題。王女士在這方面的經驗之匱乏,令人咋舌。

3.王利芬的自我定位失當,骨子裡仍放不下當年官媒的身份

身為社會人,在臧否他人的同時,無法擁有免於被臧否的特權,這是常識。王利芬女士行走江湖多年,發言時如此置身事外,彷彿自己還是當年坐在演播間或者播控室的那個王老師,這就很悲劇了。

我們不談兔死狐悲,也不談死者為大,僅僅作為同為創業者的角度,同理心還是要的。在魏則西事件中被斥責為「吃人血饅頭的百度」,在此次,尚且懂得把「茅侃侃」的百度詞條網頁色調設置為黑白,以示悼念,可是在我們的王老師心中,死掉的可能並不是「自己人」,以至於作出如此不得體的舉動。

千言萬語,還是一句話:創業維艱,請包括王利芬女士在內的所有創業者保持理智和理性,無論對待自己的項目,還是對待自己的言行。


流量至死,一地雞毛。

首發叄趣公眾號 san_3qu

我們將會死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尼爾 · 波茲曼

1.

之前採訪過的一位創業者,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一時,成了無數自媒體追逐的熱點。有哀悼,有傷心,有教訓……

但不知為何,隱約在文字背後,看到了無窮的投機和貪婪。想起那首懷念張炬的《禮物》:

時間留下了美麗,和一片狼藉。

今早,某位知名媒體人發微博慶祝自己的10W+,稱「先高興一下」。這,本無不可。可這篇10W+剛好是在談論這位創業者的離世。一時間,她成了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

自媒體行業,流量至上。

就像最近很多大V都在發文聲討「周沖的影像世界」。他們的理由是,洗稿和抄襲。不久後,博主還拿出一些文件反駁。這不過是一場關於流量貪婪、流量保護和流量侵犯的戰爭。

在吳聲的《場景革命》的扉頁引用了「深夜發媸」的一句話:

對待一則微信傳播,作風不妨大膽一些。

畢竟它的壽命不到一天。

既然你早晚要失去它,還那麼小心謹慎幹嘛。

說的也沒錯。但「大膽」背後,稍不留神就會在10W+和流量後,會讓你的價值觀暴露。價值觀,才是人的底層操作系統啊。

2.

何止自媒體行業。

這或許本就是個流量至上的時代。

有人靠流量享受紅利成了大咖,有企業憑流量找到投資,也有商業模式因為高流量成為被複制的標杆。

你看年底各種論壇上,大家對流量、對刷屏、對爆款、對10W+,大家侃侃而談。唯獨,沒人去談熱愛,沒人去談價值觀,更沒人去談人性。

可流量當真如此萬能嗎?數據和智能演算法真的成為重要標準嗎?如果不是,為何人人追逐?

3.

一直喜歡的一個公眾號,今天早晨發了一條《最近我拒絕評論的兩個廣告》。我一直置頂這個號。他的流量不算很高,但喜歡它,是因為它有態度,而且價值觀相似。

剛好之前我也在朋友圈吐槽了湯唯和張震的這則廣告,就好像博主的態度:我覺得不行,所以我拒絕評論。給錢也不行。

當然這不代表不接廣告,不為喜歡的明星和品牌吶喊。但前提是,我得認同,我得喜歡。可能有一天會打臉,但是我願意挨這一巴掌。可能在代理商看來,這確實是清高,或者真的不可理喻吧。但有時比錢和流量更重要的,是自尊。

這個時代不缺有流量的自媒體和企業,但還能有自尊心的自媒體和企業,很缺。知道什麼不能做,比知道能做什麼或許更重要。

4.

昨天聽梁寧在得到APP上直播,她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所有的榮譽、成功、光榮都是暫時的,是局部的,是很少的人會真心祝賀你。然後這個世界什麼東西是永恆的?鄙視是永恆的。別人覺得你不配,覺得你憑什麼?這才是永恆的。

聽上去有點悲哀,但道理又何嘗不是。和你分享。

娛樂至死,流量至死。

但千萬不要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以上。

叄 趣

——為用戶,講好品牌故事——


請恕我說句實話。

CCTV的那幫人,談起體制問題都是頭仰著天的,好像是體制束縛了他們的才華似的,實際上是他們站著CCTV這個平台,是CCTV平台夠凶,所以才把他們的優點無限放大了,從CCTV出來的那幫人,崔永元也好,黃健翔也好,都算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了,可是發展到今天,哪個比當年在體制內時期的影響大?

很多名人把因為平台強大,導致自己被抬起來的結果變成了「我很牛逼」「我很厲害」,「完全是CCTV束縛了我」,「主要還是怪體制問題」之類的,殊不知這幫體製得益者沒有了體制,自己幾斤幾兩不曉得能不能拎得清,就拿王利芬本人來說,她有條件去見騰訊的張小龍,然而你看看她寫的關於張小龍的文字《我見到的微信的張小龍》,讓我不得不說,這是「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是做了多年的記者和編導的CCTV人?怕不是瞎了我的眼?似乎王利芬對於張小龍一些基本的認識都沒有,只停留在互聯網已經說爛的「理科男」身上。

想著這麼一位北大文學博士,外加CCTV做了那麼多年的編導,製片人、主持人的王利芬,如果沒有頭上這層光環,在互聯網可能連個漣漪都不是。

你可能覺得我故意貶低了王利芬,那麼請把王利芬這段文字看完,再對比和菜頭這篇在知乎的文章

騰訊的張小龍是一個怎樣的人?www.zhihu.com圖標

差距還需要我來說嗎?

王利芬

張小龍是輕易不出來,一出來必然刷屏。

因為他開發了一個10個億用戶的微信,因為它讓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悄悄鑽進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因為他極少露面,見到他的人應該不多。

我是前三年在微信廣州總部辦公室里見到張小龍的,聊了一個多小時,與我同行的還有優米團隊十多個同事。我們一行坐在一個長方形會議室等他,他一個人輕輕走進來,轉到了長條會議桌前我的對面坐下,在他進來的那一刻我看了看我們同事的眼神跟著他轉了180度,並且明顯感到屋子裡的氛圍一下子緊張起來。我問同事們有什麼問題可以問他,但好象所有的人都還沉浸在見到他的那個震驚里,我當時想,大家怎麼會如此脆弱呢?到後來我跟別人講過我見過張小龍時,一些人會向我投來羨慕的眼光時,我才感到微信這個產品給人的內心深處帶來了什麼。

那天的張小龍一身理工男的休閑裝,坐在那裡四肢處於收縮狀態,臉上基本沒有任何多餘的表情,說話沒有情緒的宣染,聲音不大,速度不快,一字一句好象都是從他腦子裡過濾過的,嘴巴比腦子慢,而不象我們這些文科生嘴巴快過腦子,有時候不知道自已在說什麼。我見過許多領袖型的人,他們向你走來時,周圍的空氣是膨脹的,你需要留給他更多的空間,而張小龍恰恰相反,他走進來不聲不響,完全沒有過多的身體動作,也不會多佔一點點空間,但你會覺得他身體內有一種內核一樣的東西很頑固,難以改變,那時我想到了桃,裡面有一個咬不動的核,我當時想,要讓這樣一個人妥協什麼是很困難的。

在見到張小龍之前,我遇到這樣的人其實很少,以前採訪的人也多是能說會道的人,有感染力有領導力的人,面對這樣一個一是一二是二的人一時真不知道該說什麼。

他先問我們,在微信上每天花了多少時間,我們本以為他會很高興用戶在微信上呆的時間很多,當他聽到大家回答時間很長時他反倒顯出有些著急的樣子,說這並不是好事,也不是他想要的,他說用完即走最理想,一款工具最好是用完即走,這點跟他今天出來的講的觀點沒有變化。

接著講了他今天仍然在強調的去中心化,他認為互聯網的核心理念就是這個,而這一點在微信這麼多年的運營中基本上是牢牢地堅持著。他說他只秉承互聯網的IP協議精神來做事情,任何在一個平台上可以把流量翻雲覆雨化的運作與互聯網的精神都是背道而馳的,他做的不是垂直性的極權性的進行流量的分發,而是聯邦制的一律平等。

所以,這麼多年微信沒有給訂閱號排名,沒有給哪個大V多些推薦,開機畫面一直是一個孤獨的張小龍在與地球對話,一些廣告投放也是克制地有選擇地在做,更沒有五花八門的功能添加,產品的迭代極其謹慎,這一切完全如張小龍本人的性格以及他的產品主張。在一個大公司負責一個部門,還能讓這個產品一如既往保持他堅持的特性,我點讓人佩服。我常常想,微信這樣一款節制謹慎的產品如何不是張小龍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在見到他之前,微信的同事帶我們參觀了張小龍新的辦公室,也就是在他那個小小的辦公室里,微微彰顯了一些理工男張小龍的格調和一絲不苟的追求,那是一間有些陌生的、有些獨特感的古樸典雅,房間擺放的細節幾近完美,書架上多的竟是哲學書,顏色的主基調是那種發黃髮舊與世隔絕的黃褐色,這間屋子的氛圍都是在顯示把鬧市的繁雜拒斥門外的決絕,我身在其中彷彿置身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船隻里。

陪著我們的微信的同事們都叫他小龍,這個稱呼散發著一種很強的以跟他這麼熟悉和親近為驕傲的情緒。

那天我加了張小龍的微信,後來還跟他請教了優米可否直接做訂閱號而不是獨立的APP,他說微信上基本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我擔心未來微信自已會不會來做這樣的事,他說你儘管做,微信真要做的話,說明你做得很大了。當時沒聽他的話,還是回來獨立做了優米的APP,從開發到產品到設計到運營一通折騰,幾年後回想起來,真應該聽他的。

我很感激朋友給我安排的這次張小龍的見面,認識他拓寬了我對理工科人才的認知。從高中起我們就被分了文理科,後來一直生活和工作在文科的圈子裡,對那些不苟言笑、好惡深藏不露、說一不二、說話沒有水份、少有激情的理工科的人我一直敬而遠之,後來搞互聯網創業,要用到各種工程師技術人才,才發現文科的局限性竟如此之大,那種邏輯的系統的不誇張的東西是多麼的讓人肅然起敬。

今天看到張小龍刷屏,我想把這些寫出來,也許那些沒有機會見張小龍的人會感那麼一點點小興趣。


王老師她不歷來是這種大躍進鐵姑娘隊長風格嗎?戰天鬥地鏗鏘玫瑰來了大姨媽還跳生產隊冰水的。說好聽的叫敬業叫工作狂叫職業精神奮鬥偶像,說難聽的,就人性淡漠,但是,沒必要用她的方式去批判她。


這兩天一直在想兩句話。

一句是李誕說的。不要和多數人作對。

一句是吳秀波借司馬懿之口說的。要學會向愚蠢低頭。

做營銷也好,做傳播也罷。業務是生死線,道德是頭頂的懸劍。你看得到生死線,卻未必看得到頭頂的懸劍。

整個大環境都在變化。風暴一樣的,瘋狂的變化。

我們以前所受到的培訓,教育,很多基本的概念。蕩然無存,唯一剩下的,就是競爭。不是在你PPT上寫的競爭對手的那種競爭。是看不見的對手。是看不見的是非和價值觀。

大多數公司背負著業務的壓力,KPI,要從千萬種食材中挑選群眾喜歡的,安全的,道德的,再把這些食材做成10W+。這是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願。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是亂世。我們都知道殺人是錯的,背棄信義,吃人血饅頭是錯的。但是當人生逢亂世的時候。如何站隊才是對的?

其實沒有人知道。

我們都知道今天的自媒體天生嗜血,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自媒體是大多數人造就的。但一旦有新的爆款誕生。所有人還是會追過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內心裡,我們都知道不要和大多數人作對這句話。

其實很矛盾的。

因為這句錯話。王利芬「火」了。從無人問津到萬人唾罵。大家都明白。有人罵至少還算好的。因為好歹有人看你,知道你。

這就是傳播。這就是社交。

因為互聯網讓「正義」這種本來該和律法一樣沉重的東西,變得「輕奢」了。官方的,白道的,正規的渠道缺位的時候。才會有這種廉價的,速溶的,成癮的替代品補充上來。滿足大家的需求。並且一再地滿足大家的需求。哪怕可能所有人內心裡都明白這是不作數的。

但我們還是不願意承認這是種幻覺,我們還是喜歡這樣。

因為你不能和大多數人作對。因為你需要向愚蠢低頭。

所謂指鹿為馬。並不是我們在撒謊。只不過我們願意承認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幻覺罷了。

再來一碗鰻魚飯就沒關係了。王利芬也是這麼想的。


我發現最近王利芬在自己的賬號上非常活躍,前幾天還撰文懟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直言其作為投資人不夠專業,還各種舉例說明朱嘯虎作為投資人給投資圈帶來了不好的影響,而且直接說了朱嘯虎做人太過精明這一點。

就差說一句這個人很勢利眼了。

不過我覺得王利芬也挺精明的。吐槽完朱嘯虎,馬上就蹭上了茅侃侃自殺的熱點,當文章的閱讀過10萬+後又沾沾自喜的說自己要高興一下。全然不顧自己多年媒體人的基本底線,就連做人的底線都突破了。

把自己的高興凌駕於一個生命的逝去上,難怪被網友說成是在吃人血饅頭!

王利芬做的創業項目還是一個付費型知識分享平台,借著自己和創業者、投資人的良好關係將採訪完這些大佬們,然後將視頻分批賣給年輕人,甚至是大學生們。

這種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當然沒問題,可您一方面賣著創業者的課程,一方面又利用創業者的生命來取樂、蹭熱點,就有點過不去了吧?絲毫沒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您吐槽朱嘯虎隨意透露投資項目的機密,對投資對象的藐視,沒有投資人的專業度,而你卻拿別人的生命當熱點來蹭,消費去世的人,是不是更有損專業性呢?

茅侃侃的好友李想昨天在第一時間就發布了說,不要帶著偏見談茅侃侃的去世,不要消費他的人生。李想還上過王利芬的創業節目呢!

現在李想看完你的那段話,會怎麼想?得有多失望?

最後,我覺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王利芬已經在網上公開道歉了,就不過多的說犀利的話了。也希望王利芬能吸取教訓,一個做了多年媒體、創業多年、又步入中年的成年人,就不要再談別人給你的批評指正了,自己反省去吧!


首先王利芬就是錯了,錯的一趟糊塗。

不過從這件事上,我所看到的確是創業艱難,即便是有眾多商業大咖加持的王利芬也不例外,當看到這則消息,最讓好奇的王利芬微博里說的公眾號到底是個啥?於是我便關注了他的公眾號。

以下是我隨機打開的幾篇文章

最有名氣的這篇有關投資人朱嘯虎的,也不過一萬多而已,如果對一個草根自媒體人來說,這樣的數據,應該早就樂開花了,但對於王利芬來說,這樣的數據並不好看,或許還會影響投資人的心情。

由此可見十萬+對王利芬來說,重要程度要高於一個人的生命,蹭熱點蹭的如此不堪,真的是被掀開了皮袍子,露出了她的小。

頭頂央視光環的王利芬,最早知道她並印象深刻,並非是贏在中國,而是她在新聞評論部的一段經歷,在記憶中是一期有關農村虛假打井,騙取扶貧款的一期節目,這期節目的出鏡記者便是王利芬。當時的王利芬為民請命,義正言辭。

沒想到十幾年後,沒想到居然是這麼一消息,一個在十幾年前就能創造上億收視率的央視製片人,如今卻要靠消費茅侃侃來獲得十萬+的閱讀量,居然還喜不自勝,發微博慶祝。我居然覺得她有些可憐。

做自媒體蹭熱點,如今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每次有事件發生,引來的都是自媒體的狂歡,先要挖空心思做標題,東抄西抄做內容,在這個知識快銷的時代,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被消費的。看在錢的面子上,下限算個什麼的東西!


萬麗芬啊,還有焦點訪談那個被捉的,叫啥?方鴻漸?還有啥段暄,這些人在體制外的水平說實話真的不如怕屁醬。咪蒙,甚至連辦公室小野都不如,離開了央視的平台,簡直沒啥戰鬥力。

王麗芬么,其實我覺得她比較適合在央視混,搞一搞那種思辨類的節目,什麼《對話》啊,《我們》啊,主流精英正能量的還可以,後來搞什麼優米網,資源多優厚?什麼史玉柱,馬雲,柳傳志,王健林還不是看了她的面子?

這兩天普華永道門的女主角,當年還在對外經貿大學上大四,王麗芬當時搞了一個馬雲和大學生面對面的見面會,女主當時坐在下面,給了一個特寫。那時候是2010年。

茅侃侃一死,反而成了王麗芬的肥料,媽的,這是犯了大忌啊,咪蒙漲粉也不帶這麼賤的,頂多也就是打一打腦殘或者城市村逼女的主義,什麼時候打死人的主意了?

還就柴靜精明。知道離開體制,無法連續輸出高潮,就三年磨一劍,搞了一個《穹頂之下》,然後深藏功與名、。。。

她一定想起了,那一天進央視的時候,某貴人和他說的一句話:你對出名有心理預期嗎?家喻戶曉的那種。進了央視,哪怕你是一隻狗,這個平台也會讓你成為一隻眾人皆知的名狗。

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所謂的人血饅頭吧?


關注點在10萬+上,既然她作為個人,不必承擔社會教化的責任,感到高興與表達高興,也是人之常情。


王老師當時評論杜蕾斯是小聰明的時候

我認為她說的對但不太了解營銷而已

王老師昨晚寫十萬加的時候

我覺得她是以為自己了解了精髓

雖然不合適但也沒大問題

王老師發報功微博的時候

我覺得她是傻 傻的自己沒明白自己想表達啥

王老師發道歉微博的時候

我覺得她是蠢還特別壞

互聯網多公道啊

感謝微博微信知乎


我歷來是十分厭惡這些自媒體的,什麼事情都能讓他們蹭熱點,不管喜事喪事什麼事都行,而且絕大多數自媒體的文章通篇都是毫無主題毫無思想,全部都是各種摘抄各種聽說各種網上摘抄。比如之前幼兒園事件等胡亂帶節奏亂寫一通,然後這次茅侃侃的事情又是被很多自媒體各種寫,咪蒙好像就寫了一篇,都能有無數閱讀 只能說腦殘粉太多了。

創業者創業艱難,然而這些自媒體隨便亂寫一通,就能有腦殘粉支持進而帶來流量帶來商業價值,這真的是悲哀,進一步助漲了他們唯恐天下不亂的亂寫,如果寫的是事實是自己親身調查的真實爆料,那我支持,可事實上並不是,大部分坐在電腦前網上抄一抄自己編一編,文章就這樣出來了,可笑。

真心希望網民能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意識,不要被這種自媒體隨便帶偏了,看文章都帶著懷疑的態度,分析分析合理性,如果只有單方信息,不要輕易下定論,不然事後打臉可就不好了。


推薦閱讀:

TAG:創業 | 贏在中國 | 優米網 | 王利芬 | 茅侃侃8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