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名訪談類新聞工作者?

先說我的背景,機械類工科本科畢業生,從事相關工作近四年。不太喜歡現在的工作。原因是我對機械並不擅長,也不怎麼喜歡。而且該工作未來的發展空間很有限。

簡單的說,我就是想問成為一名訪談類新聞人員,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平時應該保有怎樣的習慣。知乎上有一些類似外行干記者的問題,我看過,覺得可供我借鑒的有限。

-----------------------分割線,下面是細節贅述,不喜歡長篇的不用看--------------------------

我想從事新聞方面的工作的原因。

首先,我不了解新聞工作,我想換工作的原因是我對現有工作的厭倦。我喜歡的是那種文化類名人的訪談。因為我平時的圈子較狹窄,且都是工科男(平時聊的話題,你們懂的),對那些視野開闊、學識淵博的人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很少。

其次,我喜歡學習各種知識,偏重人文類,平時有記錄學習的習慣,包括新聞、影視,甚至各種網站中所能遇到的我感興趣的知識或心得,我都會分門別類的學習和複習。多數朋友說我記這些東西沒用,倒是有一個朋友隨口一說,說我挺適合去干新聞工作。因為進行新聞採訪前,首先要對這個人或事的各方面進行學習、整理並提出有見地的問題,這正是我喜歡乾的。我平時為了強迫自己了解時事,有記錄新聞的習慣,已堅持四年。每天記(用為知筆記而非筆記本),從未斷過。

再次,我擅長的是對知識的學習、整理和提煉的過程。對於攝影、美術,我沒啥興趣。寫作能力比較弱,但我覺得可以後期努力練習。關於邏輯,我沒學過,但是有學的慾望。我交流能力較弱,個性不喜歡那種社交性強的生活,從事新聞工作的目的也非積累人脈,而是認識有思想的人。

最後,說一下我的打算。我現在27歲,現有工作為倒班制,所以平時閑暇時間比較充裕,我想在30歲之前利用這些時間對某一適合我的行業進行積累和鋪墊,然後再換工作。鬥志是一直都有的,現在要的就是一個方向。


訪談類新聞工作者也分很很多種。文字訪談還是視頻訪談?當然二者有相通之處。結合個人經驗,說下:

1 讀書的時候,和題主一樣,非新聞專業,想畢業後做記者,特別是文化訪談類記者。於是在讀書期間去學校圖書館搜刮各類雜誌的現刊、過刊、看各種訪談文章。如《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有過一段時間的總編訪談,封新城親自訪談各路嘉賓,質量相當高),《城市畫報》等都會有不錯的訪談類稿子。還有去網上找報紙的訪談稿子,如南都記者姜英爽老師的稿子、新京報也有不少很不錯的人物對話稿子。

2 多看各類訪談類稿子的合集。就我看過和陸陸續續搜集收藏過的:

文化類:南方人物周刊主筆李宗陶老師的《思慮中國》,同樣來自南人主筆易立競老師的《打開》、《打量》、《中國導演訪談錄》、《中國演員訪談錄》,現在和騰訊視頻合作推出了視頻訪談類節目《易時間》,可以去搜來看看,個人看過幾期,相當不錯。還有夏榆和吳虹飛的訪談文集,二位都是作家,質量也相當高。且文集都不止一本,可以去百度。都是幾年前讀書的時候看的,名字忘記了。對了還有一位,李懷宇老師訪談的文化大家,《訪問歷史》等。知道他最早是在南都,後來去了時代周報,現在貌似去出版社做編輯了。還有去年看過的一位香港記者的訪談合集,質量也相當高。名字一時忘了,回去補上。

時政類的,首推財經雜誌主筆馬國川老師的人物訪談。嗯,還有査建英老師的《80年代》。

3 視頻訪談類的: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市場上已經有一系列節目的文字版合集,不難找)許戈輝的《名人面對面》,當然,首推的還是央視的《面對面》,是王志和柴靜那個時期的。包括後來柴靜去《看見》做的一些訪談,印像最深的是兩次採訪星爺。當然,國外有很多更優秀的訪談類節目,但能力所限,關注較少,此處略過。網路上也有不少原創的視頻訪談,鳳凰網的《非常道》(可惜最近停掉了),還有上文提到的《易時間》,最初在鳳凰網推出時叫《易見》。

上面說的都只是,初步的學習。當然還要看你對哪個領域比較感興趣,還得了解那個領域的基本常識和素材積累。

畢業至今四年,一直在媒體輾轉,雖然還是沒能成為訪談記者,但是當初下的功夫至今依舊收益。當初喜歡那些老師的稿子,現在也依舊在追。

希望有用。


我不是新聞工作者 但是我見得太多了


先練長跑


主要是跟香港記者比一下 不要見的風就是雨


推薦閱讀:

請問我應該選擇漫畫還是遊戲原畫?
南京能動少兒英語和瑞思學科英語都給了我offer,職位是少兒英語老師,我應該選哪個?
「我每天都在考慮,如果明天被辭退。」
牙醫的生活規律跟收入怎麼樣?

TAG:新聞 | 訪談 | 自由撰稿人 | 職業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