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台灣對中國大陸有什麼有利影響?
最近比較關注台灣,想知道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統一台灣之後,對大陸究竟有何益處。想聽具體一些的,空話套話就不要談了。
1,「第一島鏈」不再有意義,中國的東向戰略前沿前進上千公里
2,中國有了聲稱「台灣海峽是內水」的一些可能,雖然牽強了點兒。但不論如何,台灣海峽實質上變成了內水 -- 不會有任何一支敵對海軍可以在台灣海峽內存活。3,日本的戰略經濟命脈被掐死4,管控南海/菲律賓的前沿基地向南推進了上百公里總之,兩岸統一對中國的最大意義(甚至就是唯一意義)是,原本「中美共管太平洋」的狀況,撐死了算是「一九開」(其實更像是零十開...),但統一之後,「三七開」即使不能立刻達到,但架勢總是有了。
其他方面,統一或許有象徵意義,但實際意義,如經濟、文化、科技等等,真心不大。
原本期待著統一能給中國大陸注入一劑政治體制改革趨勢。但這些年越來越能看清「民主需要什麼樣的人民,什麼樣的文化」,以及「何謂民主,何謂民粹」,於是這一點基本上也就不再指望了。
哦對了,還有,如果統一,用不了多久,阿里巴巴和淘寶上就會有3折的阿帕奇和愛國者出售了,包郵!突破第一島鏈
突破第一島鏈非常贊同。這也是爲什麽美國如此看重台灣,絕不可能把台灣拱手送給PRC的原因。台灣一旦歸為PRC管控,中國就等於一隻腳跨進了太平洋(就是美帝的後院),中美的競爭才真正到達了平等競爭的舞臺上。美帝再也無法限制中國軍方在海洋上的行動了,光想想就讓美帝坐立不安。換我是美帝,我非但會通過與台灣關係法,還會貼錢駐軍在台灣的,它太重要了。
相比之下,現在吹得很厲害的北冰洋什麽的,美帝反而不用太擔心。因為美帝有阿拉斯加州毗鄰北冰洋,名正言順地成為北冰洋的利益相關國。而中國就幹啥都得隔著俄羅斯,中俄又是(大多數時候)面和心不合,因此威脅會小很多。但有朝一日(不太可能)俄羅斯恢復往日的神氣,美帝就得面對中俄兩面的挑戰(北冰洋和太平洋,而且俄羅斯在東歐還能進一步把水攪渾),美帝的地位下滑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但這並不代表一定有利於中國。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從來都是中美俄三國演義中中美都不願意看到的。不說地緣政治,說點別的,如果沒有了台灣問題,我們的外交人員至少可以減半————金一南
政府每年在國際上為了拉攏各個國家支持一中,迫使各個國際機構驅逐台灣代表,這些都是要花錢的,而且花的是大錢!
如果台灣統一了,可以剩下一大筆錢!!!ps:台灣統一,對藏獨,東突,等分裂勢力也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幾個方面:1、確定單一制的國家組成形式,鞏固中央集權,北京管轄地域擴大;減輕外交負擔,不用在台灣問題上尋求他國支持。2、經濟方面北京需要投入資金來修復台灣的硬體設施,穩定島內形勢。3,切斷第一島鏈,東向的戰略縱深有質的飛躍,同時也為我國的太平洋艦隊提供基地。從防守的角度來說則是台灣作為中國在太平洋的立足點,發揮其保衛中國的核心地區的作用,使得東南地區防衛壓力減小,保障一個穩定的國內局面。
嗯,我福建是要發了,終於可以成為中國經濟下一個奇蹟了。
先引誘讓台灣打大陸一下,然後用核彈炸平那地方。可別搞什麼和平統一來禍害大陸的人民。誰會信任和平統一來的台灣人?誰也不知道在台灣人中有多少台獨分子。許多台灣人甚至已經有日本血統,甚至更遠的血統了。要統一台灣就武統,給大陸人民一個安心。
拋磚:方便開發控制南海資源,方便控制由太平洋進出印度洋的交通要地,收回台灣的民營企業增加財政收入,進一步擴大我國對外開放程度。
自由評論網 &> 言論社論》自以為是的假改革者!2015-05-18 06:00
任期只剩一年、滿意度九趴的馬英九總統,自戀程度之深令人驚訝。最近他在華爾街日報專訪中強調,「經過稅改,亞洲四小龍中,我國的所得分配最平均」,至於遺憾未竟之處,則是未能完成年金改革。他並且找來媒體拍攝一天的行程,包括慢跑、伏地挺身、簡單飲食,不開冷氣等,刻意凸顯規律與簡約的生活習慣。然而,台灣顯然需要一位有能力推動經濟發展,提高民眾生活水準,捍衛國家主權的總統,更甚於一位自稱節儉、愛運動的總統。
總統馬英九。(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馬英九施政最令人詬病之處,乃是滿口改革,卻只做盡表面功夫,稍遇阻礙即妥協退卻,因此改革的結果甚至比不改革還糟糕。他沾沾自喜的稅改便是假改革的負面教材。根據倫敦政經學院針對全球財富分配的研究,我國前十%的富人擁有全國六十二%的財富,而前一%的富人則擁有卅二%,貧富差距懸殊,因此富人應是稅收的主要來源,但馬政府打著租稅正義口號的稅改,主要卻是針對上班族的薪資所得而來,對於資本利得或繼承之類的財產稅卻輕輕放過。例如綜所稅率最高級距由四十%提高到四十五%,稅率之高在全球亦屬前段班;但財產稅改革卻往往徒具形式。比如恢複課征的證所稅,一年約只課到廿幾億元,但趕走大戶的結果則是一年損失數百億元的證交稅;而遺贈稅率更由五十%大幅降到十%,理由是吸引資金迴流,不料因缺乏配套措施,資金未進入實體經濟,反而成了炒作房地產的元兇。
另外一項例證則是,根據行政院的國富凈額統計,二○一三年房屋及土地資產共計一一二兆元,佔全國資產凈額約七成,但該年的稅收中,與之相關的房屋稅六三五億元、地價稅六七八億元、土地增值稅八二八億元,占稅課收入的十一.八%;而薪資所得佔七十三%的綜合所得稅為三八二三億元,佔比為廿一%。由此可見,馬政府的稅改其實是減輕富人的稅負負擔,而上班族稅負壓力卻愈來愈重,如此的稅改方案如何改善所得不均現象?
誠然,所得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乃全球皆然的現象。全球化的發展,形成「世界是平的」之網路平台,加上東歐共黨集團的崩解,以及新興市場採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全球勞動力大量釋出。換言之,全球的勞動者被置放在同一競爭平台,企業紛紛遷移至低生產成本的國家投資設廠,壓抑了全球勞工的薪資所得。而資本亦可自由流動,在全球市場大肆炒作,以資本快速賺取更多資本。在此全球產業與市場結構下,薪資成長低於GDP增長,而資本收益率卻大於GDP增幅,導致全球貧富差距擴大的普遍現象,更引發了從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到美國「一%vs.九十九%」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甚至台灣太陽花學運的抗爭。
今日台灣的困局有全球化因素,但馬總統的政策顯然會使之更加惡化。根本的問題在於,他的改革都只是隨口說說,毫無推動的熱忱與魄力,遂淪為假改革。他自嘆年金改革未能完成,然而馬總統不但得票過半,藍營在國會也過半,所有阻擋年金改革的行政立法障礙皆不存在,卻未能完成年金改革,癥結便是馬總統將政黨利益擺在國家利益之上,不肯因年金改革得罪其視為鐵票的軍公教族群,致使年金改革胎死腹中。國人皆知解決我龐大債務包袱,化解台灣希臘化危機,年金改革是最重要的政治改革工程。故而,馬總統因師心自用未能完成年金改革,必須向人民道歉,而不是表示遺憾便想交差了事。
執政七年,馬總統滿嘴空話的行為模式,已被看破手腳。他喜歡說大話,諸如「不救DRAM就不配當總統」,弊案發生、就說「查辦到底,沒有上限」,「三個月內提出改革方案」云云,治國對他而言,彷彿只是慢跑、作秀、說大話而已。至此,馬總統的歷史評價全民已有公論,乃是打著改革旗幟的假改革者,這是他無論如何塗脂抹粉,或者採取政治反擊,都不能改變的事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馬執政七周年總體檢 ╱從崛起到墜落 成也馬金敗也馬金|2015-05-18◎記者王寓中
馬英九執政的成敗功過,未來歷史會有定論。而在論馬英九歷史功過的同時,「馬金體制」必然要接受同等檢驗,因為馬英九在政壇的崛起,從台北市長到總統大位,從媒體金童到施政無能的評價,都和「馬金體制」有關,正所謂「成也馬金,敗也馬金」。
廣告馬英九從政歷程中,唯一如影隨形的核心就是金溥聰,但馬就任總統以來,偏信「馬金」決策模式,也造成他遠離民意,執政失敗的結果。圖為今年一月,調查局調查班結業典禮,馬英九和時任國安會秘書長的金溥聰一前一後步入會場。(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馬金體制」不是一個體制,而是統治之術,是馬英九任用親信取得選戰勝利、去除障礙,甚至剷除異己的手段,它的核心當然就是「金溥聰」。
從馬英九擔任國民黨副秘書長起,馬英九和金溥聰長達卅年的關係,本質其實一直是「長官、部屬」的關係,但隨著馬幕僚、核心一個個離去,只有金的核心地位始終不變,兩人信任關係始終不移。
馬英九在二○○八年取得總統大位執政後,「馬金體制」起初是隱於幕後,但二○一二年馬在驚濤駭浪中連任後,「馬金體制」走到幕前,從國民黨秘書長、駐美代表到國安會秘書長,特別是在國安會秘書長時,馬金反民主、違反體制、任用親信的權力傲慢作為,來到最高點,也註定馬的執政最後將以難堪敗局收場。
國內對「馬金體制」的批判評論,早已罄竹難書,對岸的觀察則一語道破金溥聰的罩門。金只沉浸在台灣的選舉文化中,精於台灣政客心理,對解決一些眼前問題很有小聰明,對小打小鬧有辦法,但缺乏大胸懷大眼光大智慧,馬英九臨危時藉助一下可以,依其治天下不行。
這就是「馬金體制」最後以失敗收場,馬英九以無能歷史定位終結的關鍵。因為金的問題不是他自己,最大的問題是馬英九,馬偏信「馬金」決策模式,用這套模式麻醉自己,自我感覺良好,當他遠離民意,再也聽不見人民、甚至自己支持者的聲音時,悲劇是當然的結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共和國》黃國昌/馬英九執政七年:看不到黃金十年 只留下惡夢連連2015-05-18 06:00 黃國昌/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時代力量成員「建立民主制度只是人權保障的第一步,如果民選政府不受監督、不守法紀,照樣會違法濫權,製造歧視對立。所以我們要建立正常的民主社會,必須積極改善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人權,否則台灣的民主僅是軀殼,政府的違法濫權與社會的不公不義,不會因為民主的美名,而消弭於無形。」 -二○○八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新世紀台灣人權宣言」
總統馬英九。(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我無法確定,在馬英九於二○○八年三月所斬獲的七六五萬張選票中,有多少人曾經相信這篇「新世紀台灣人權宣言」而受到感動;不過,我可以相信,在二○一五年的今天,絕大多數台灣人重溫這段文字,感受到的絕非僅是荒謬諷刺,更是椎心泣血。因為,如果我們認同國家存在的目的,在於透過人權保障的落實,使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公平的機會,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標、實踐個人生命的價值,那麼,無疑地,在過去七年,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馬英九總統,非但沒有引領我們朝向這個目標愈走愈近,反而讓我們離這個理想愈來愈遠。
很多人說,蔡英文在二○一二年大選的失敗,是未能走完最後一哩路,如此的評估是否正確,事實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不過,相形之下,比較清楚的卻是,馬英九過去七年的執政,如果不是出現了公民社會的覺醒與奮起,則是早已讓台灣的整體國家發展,倒退了好幾百哩路。一次又一次,馬英九的具體作為早已充分展現了,他不僅是一位讓台灣陷入迷航的無能舵手,更是一位不斷選擇硬著與人民對乾的偏執元首。
在政治人權上,馬英九曾經宣示「政府不得違法濫權」、「全面禁止政治監聽」、「集會遊行改采報備制,把街頭還給人民」;然而,從二○○八年為了迎接中共C咖官員陳雲林所發生的「國家集團性暴力行為」,到二○一四年三月行政院的血腥鎮壓,人民親身體認到的,是馬政權恣意濫用國家暴力、是戒嚴幽靈的復辟。尤有甚者,利用檢察總長違法泄漏的監聽資料,公開鬥爭國會議長,直接將手伸入國會,企圖拔除立法院院長,為了徹底癱瘓立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機能,不惜跨越憲政民主的紅線,以總統之尊帶頭毀憲亂政,不僅將整個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更是差點將台灣人民犧牲奮鬥所努力累積的民主成果,一夕毀壞殆盡。即使歷經了慘烈的九月政爭,馬英九依然故我,不知節制權力,一方面主導了黑箱服貿協議在國會強度關山的企圖,為「張慶忠三十秒」額手稱慶,一方面掩護已遭法院判刑的黃世銘回任最高檢察署,讓這位使整個檢察體系蒙羞的總長,不僅未遭免職,竟得優渥榮退。
在經濟人權上,馬英九當初信誓旦旦的「六三三」競選承諾,早已成為其無顏面對的謊言。當馬英九洋洋自得地誇耀台灣GDP的成長時,人民所面對的殘酷真相,卻是實質薪資水準倒退至上世紀末的水準,因錯誤躁進的油電雙漲政策所帶動的物價飆升,而年輕人更是在「低起薪」與「高房價」的雙重壓迫下,已經快要絕望地看不到未來。與此相對,馬政權卻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名,大方地為財團提供各種優惠的租稅減免,一方面任令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一方面縱容租稅不公日形惡化。過去七年來,馬英九口中的「拚經濟」,所拚的只有財團與富人的經濟,所拚的從來就不是一般庶民的經濟。至於馬英九競選時所一再高舉的「促進產業升級與轉型」,更是淪為一場笑話,許多科學園區的興建與規劃,帶動的根本就不是產業的升級,而是讓政府成為協助財團掠奪民地、炒作地皮、破壞生態的幫凶。馬政府真正認真執行的經濟政策,就是不計代價地讓台灣的經濟更加倚賴中國,配合中共的統戰策略,讓台灣的經濟發展未來緊緊地鎖在中國設定的市場框架之中,讓台灣的處境益發艱難。
除此之外,舉凡食品安全的管理、年金制度的改革、居住正義的實踐、廉能政府的革新、公正友善的司法、優質教育的提升、永續環境的保護等重要政策議題,在任何一項上都可清楚看到馬英九「競選政見」與「執政表現」兩者間所存在的巨大落差。
回首過去七年,馬英九留給人民的,不是什麼「黃金十年」,而是「惡夢連連」;馬英九帶給台灣的,更非什麼「脫胎換骨、邁向卓越」,而是「政府亂搞、累死百姓」,人民除了必須忙著自己的生計,還必須忙著熄滅馬政府四處所縱放的惡火。
中國的經濟越發達,西化程度就越高;
台灣的統一越拖延,日化程度就越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真的是主要矛盾嗎?
答案是,曾經是。
在那曾經的歲月中,中華物產豐盈,人才濟濟,頗有帝王之風。打敗你的從來不是別人,是自己。強大,便有了制度;制度,便有了穩定。穩定,迎來了終結。
唐之後便是宋的偏安,元的中斷,明的自縛,清的沒落。由此上溯到1840年,為何能湧現無數人民英雄?因為時代。人民英雄,本是不願為而為之。試想,沒有壓迫,何談反抗?
中華民國四分五裂,曇花一現,期間還出現了一個封建國家入侵一個民主國家的天下奇談。那個封建國家,叫日本。
日本被打敗了,歡呼啊,雀躍啊。然而日本卻在戰爭的廢墟中崛起,把舊的秩序推倒重來,建立了經濟文化強國。德法和解,建立了歐盟。而包括但不限於東斯拉夫的蘇聯,則被排除在這一體系中。中,蘇,美,德日意,到底是誰打贏了二戰?中蘇二戰的犧牲,換回了什麼?換回了自己的計劃經濟。換回了美國的崛起。
六十年代,中國脫離蘇聯陣營。七十年代,中國加入美國陣營,從此放棄了計劃經濟。經濟開始高速發展。這期間有約十年的空擋,大陸試圖建立一個「第三世界」陣營,外交上成功而經濟上失敗。台灣和大陸的差距由此拉開,但經濟差距在大陸加入美國陣營後縮小了,而大陸超越台灣的外交差距卻無法追回。
這也造成了台灣的孤立,最終走向獨立。
國家的統一,重要性真的比不上經濟數據的提高嗎?再也不用在電視上和中小學課本上看到中國人殺中國人的國共內戰的偉大勝利了。那種玩意一定要降到最低,為了維穩。
多一個自治區的事,比如。。
重要性依次遞減
1. 新舊文化融合帶來的社會發展,極大提高中國文化、政治多元化程度,社會兼容性得到大的擴展;由於統一必然促進大陸現行體制進化,政府治理穩定性長期來看必將提高。
2. 經濟總量增加,互補性優勢帶來的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增強,文化多元帶來的需求旺盛將延續長久。
3. 以往分屬不同意識形態陣營的尖端科技得到融合,科技創新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4. 外交聯繫得到整合,國際關係縱深加大,情報網更準確豐富。
5. 一國兩制在國際上的標杆示範作用,大國軟實力和影響力長期提升。1.國家綜合國力極大提高。2. 提升民族自豪
台灣都回歸了--------- 軍事共享,外交共享,然後組建個象徵性的國家政權統管軍事和外交(國家主席可以是郝伯伯、李敖爺爺這些真正的政治或者文化大師,甚至可以是海外歸來的那個華人大師,就像之前國家主席是宋慶齡女士一樣,然後組建務實的策略智囊團隊),下台灣和大陸兩個政治實體;其他的兩邊都愛咋咋的吧。然後高唱中華崛起,提高向心力。整體統治時間延長數年,如有第三次世界大戰,順便在戰火中再次政治改革(反正有香港 澳門 台灣之前的各種先進政治制度測試),找到更適合當時的制度,不參與任何戰爭和平崛起,世界大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