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館(國內國外)的經營策略是什麼樣的?
最近幾年私人博物館發展的越來越多了,但是似乎並不是越來越好。國內有哪些經營方式比較好而且經營的結果比較好的私人博物館呢?他們具體是怎麼經營的?國外有沒有什麼可借鑒的經營模式和經驗?
知乎菜鳥一枚,,還不曉得哪些混跡在知乎的大神能對這個有所了解,能邀請回答的不多,先謝謝大家啦!!:)
作為一個參觀過觀復博物館的遊客,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觀復博物館的門票分兩種:會員與非會員
非會員就是純粹的參觀,門票50元。會員可以不限次數參觀,並且可以預約馬未都先生鑒定藏品,1000元。館內有現代工藝品出售,包括布藝製品、金屬工藝品、小收藏品等,價格巨貴。
以上是作為遊客可以直觀感受到的盈利方式。
潛在的盈利方式還有:
1、出售藏品
2、託管展覽
博物館的名氣起來之後可以託管其他收藏家的藏品,給予它們展示的機會,收取費用,促成藏品的交易。3、承辦專題展覽
我是去年10月份去的,當時正在舉行中國古代的瓷器文化展,據講解員介紹這是最近才展出的藏品。觀復博物館_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中記錄觀復博物館承辦的展覽多達數十次,涵蓋了諸多收藏品類。4、藏友交流活動
觀復博物館裡有很大一塊區域是不對遊客開放的,根據對內的粗略觀察,應該是類似茶室、會所這樣的地方供會員、藏友們舉行活動交流。成為一個高端藏品信息平台。
5、連鎖商店
在北京西城區前海邊上有一家觀復博物館商店,我曾經路過一次,當時還是清晨,店沒開始營業,但可以看得出裡面賣的是跟觀復博物館內一樣的布藝製品、金屬工藝品、小收藏品。通過觀復博物館的名氣打造起一個連鎖工藝品商店的品牌,我想這是馬未都的一個嘗試。PS:觀復博物館在杭州、廈門都有分館
觀復博物館建立於1996年,至今已經有17年的歷史了,而且是經歷過搬遷、擴張的,多年名氣也越來越旺,館內設施越來越完善,經營上肯定是屬於成功的案例。
觀復博物館的成功離不開馬未都先生在收藏界的號召力,但不能說是馬未都以自己的名氣捧紅的觀復博物館,兩者之間是互相襯托,共同提升的關係。
如果說要借鑒觀復博物館的這一成功案例,需要具備如下條件:
1、博物館所有者必須在館藏藏品的收藏領域有足夠號召力
例如:紫檀博物館(陳麗華,紫檀傢具收藏)觀復博物館(馬未都,古典傢具、瓷器、門窗、現代藝術品)做綜合性的私人博物館,在當今中國,可以說除了馬未都沒有第二個人做的起來,但是細化到某些門類,還是有很多機會的,比如:老爺車、古代文房用品、現代根雕、玉雕等門類。
2、有足夠量的高質量藏品
觀復博物館裡每一件產品馬未都都能講出一個故事,這是他幾十年收藏曆程的沉澱。如果一個私人博物館光是面積大,藏品級別不夠,就成了冀寶齋了。一個博物館要持續經營,藏品必須是要更換的,或是每季度,或是每月,才有吸引遊客持續關注的理由。3、現代化的管理模式
觀復博物館絕不只是一個私人博物館這麼簡單,已經逐漸發展成高端收藏品展覽、交易平台,並且以觀復品牌的影響力還涵蓋到現代工藝品的商店銷售。這儼然是一個成熟的企業了,就得按管理企業的方式來管理博物館的整體運營。結語:以一個遊客的角度,對觀復博物館的了解可能還是管中窺豹,馬未都的眼光肯定比我們能看到能猜到的更加深遠。簡單答一下,博物館本來就是帶有文化公益標籤的,所以博物館經營好壞不是看營收的,他們也不會在意這個(大多數私人博物館都是有公司或者有實力的個人贊助),真正在意的是其創造的社會影響力,所以他們策略很簡單,多辦展,多吸引參觀者,當然還不忘宣傳一下它們背後的大金主(贊助人)。
當然國外的私人博物館管理相對比較科學,比較能持久,基本都委託一個基金會管理,基金會裡面的董事既有贊助人也有各種專業人士藝術家,財務與贊助人獨立,社團法人的管理模式,並不是真正的「私有」,國內的話還不成氣候,多數小打小鬧以,個人作用很大,可持續性待觀察。
推薦閱讀:
※ShakeShack快餐店另類「傍大款」模式:我比麥當勞更有逼格!
※要投資或轉型?你需要好好想想了——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麼?
※普通養生店如何大規模引流實現業績增長十幾倍的核心秘密!
※社群商業模式探秘系列之二:眾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