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唐朝開國的府兵製為什麼要改成募兵制?


唐朝最初實行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唐朝軍隊由府兵和兵募兩部分組成。

在全國設立軍府,也就是折衝府,軍府內的成年男子平時農耕,在一定的時間裡前往宿衛京師,戰時出征,戰罷而散,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屬中央十六衛,總稱衛士。因為府兵都有田地,所以,要自備武器等。

戰時,唐朝還要向全國徵發士兵,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徵人。原則上兵募先富後貧、先強後弱、先多丁後少丁,國家配備裝備,不足的自己補充,當然,這一原則逐漸被破壞。

唐朝軍隊對內宿衛京師,對外防禦、征戰外敵。唐朝外患形勢嚴峻,最初是徵發軍隊出征,將領成為行軍總管、大總管,親王稱為行軍元帥,勝利之後在邊境設立鎮、戍,《唐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鎮二十,中鎮九十,下鎮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新唐書·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為上鎮,三百人為中鎮,不及者為下鎮;五十人為上戍,三十人為中戍,不及者為下戍。」

府兵以宿衛京師為主,外出征戰、鎮戍為輔。

府兵制的破壞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均田制難以維繫,戶口大量流失,府兵兵員嚴重不足;其次,專門的禁衛軍逐漸壯大,替代府兵承擔宿衛京師的職責,府兵逐漸淪為權貴的僕役,往日的榮耀逐漸喪失;再次,邊境形勢日益惡化,外出征戰越來越頻繁,鎮戍時間越來越長。於是,府兵、兵募都是怨聲載道,紛紛逃亡,甚至不惜自殘以逃避兵役,有所謂「福手福足」之說,白居易《新豐折臂翁》雖然是天寶十載事,但是,類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屢見不鮮,所以,武周時期,府兵制已經逐漸崩潰,軍事制度的轉型勢在必行。

唐朝主要的軍事壓力來自邊境,所以,軍事制度的轉型也從邊境開始。因為之前邊境的鎮、戍單薄、分散,所以,轉型的第一步是劃分明確、固定的軍區,將軍區內的鎮、戍協調統一指揮,這種轉型最早出現於儀鳳二年,《舊唐書·劉仁軌傳》:「儀鳳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軌為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仁軌每有奏請,多被中書令李敬玄抑之,由是與敬玄不協。仁軌知敬玄素非邊將才,冀欲中傷之,上言西蕃鎮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軍,尋為吐蕃所敗。」《玉海》卷一三八:「高宗始以劉仁軌為洮河鎮守使以圖吐蕃,於是始屯軍於境。」軍區的指揮官的任命也逐漸制度化,景雲二年,節度使之名出現,《唐會要》卷七八:「景雲二年四月,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此始有節度之號。」

因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會上流民激增,所以,開元二十五年,經過一系列的實際嘗試,玄宗正式下詔廢府兵制,實行募兵制,開元二十六年,轉型完成。主持這次轉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募兵制:唐朝招募士兵永久駐紮邊境軍區,賜予田地,甚至可以攜家前往邊境,這些士兵是兵防健兒,或長征健兒、長鎮健兒,主要來自流民、原來邊防兵員。每個軍區有固定的名額,兵防健兒固定從屬於相應的軍區,承擔所屬軍區征戰、防禦職責,當然各個軍區之間也會協同作戰。募兵制有力地保證了唐朝兵員的來源,而且,因為吸納了大量流民,也消除了社會隱患,同時,隨著募兵制的推行,相應的節度使制度也成熟起來。節度使是軍區最高指揮官,甚至也是當地的行政長官,權力集中,長期駐守,目的是加強與士兵之間的聯繫,從而增強戰鬥力。實行募兵制以後,唐朝軍隊總體數量減少,但是核心戰鬥部隊趨於穩定,戰鬥力大幅度提高,開元、天寶年間,唐朝邊境形勢的好轉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募兵制大大增加了唐朝的軍費開支,從開元初年的百萬上升到天寶年間的千萬,而且,與募兵制相對應的節度使制度強化了軍區的獨立性,也為安史之亂甚至以後的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總的說來,唐朝軍事制度的轉型主要的推動因素來自經濟和軍事兩個方面。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