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為什麼把油條叫餜子?

天津文化


來源於「油炸餜」,也就是油炸的麵食。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來源的稱呼。有的地方因為其方言「餜」「檜」音近,附會成是為了油炸秦檜,挺有意思。


那啥,我家鄉叫。。油果子。。


好像是從日本的和果子演變過來的,因為都是一種點心嘛


其實我在想外地確實不叫果子,但是他們是怎麼理解外地的煎餅果子的呢?


不只是天津啊,東北這面也老鼻子叫果子的了。小時候最期盼的事情就是鄰村一婦女騎著洋車子來咱村叫賣:「大果子~蔥花餅~~~」。


因為你只知道天津人管油條叫果子。。。。。。。。。事實上北方很多地方都這麼叫


為了跟漿子一起叫的時候比較搭調


瀋陽也叫果子。

在有果子的情況下,豆漿叫漿子


漿子果子就是豆漿油條,我爺爺就是這麼叫的我也跟著這麼叫誰知道因為什麼,可能因為他是我爺爺吧


具體怎麼來的記不清了,好像最早叫「炸秦檜」天津人又喜歡拿餅裹著吃所以又叫「炸裹著」,「裹著」慢慢發展成「果子」了。小時候看吃早點的人拿餅卷果子吃的肯定是天津人,分著吃的就可能是外地人。


豆腐腦叫老豆腐 豆腐乳叫醬豆腐…


油條是南宋開始流行的,那時候老百姓恨秦檜啊,岳飛墓里不都是秦檜和他媳婦一塊綁著嘛。油條的做法就是兩條面捏在一起下油炸。有個出來練攤的段子手,就說他賣的油條是油炸檜,生意特別好,但是後來被秦嬉力查了水表。事情過去後他不敢那麼張揚了,就說賣的是炸會之。會之就是秦檜的表字。炸會之叫多了,就變成了炸會子。會子是當時的一種紙鈔,老百姓給親戚寄錢的時候都把會子裹在衣物里,所以流行一種說法叫裹會子,是個吉利詞,買炸會子的人就總說給我裹個會子或炸個裹會子,進而簡化到了炸個裹會/炸個裹子。這種民間造詞法就類似於現在的「十動然拒」、「人艱不拆」。流傳下來,就是果子了。

今天的酒喝沒了。下次我多備兩瓶,再跟大家聊聊魏忠賢和醬豆腐的事兒。


外地看了,以後不敢吃果子麵包了


推薦閱讀:

燕春樓調研筆記
天津有沒有什麼好的自助餐?
天津的日料
牛肉做成這個味兒最香,分分鐘吃光三碗飯!
天津有哪些好玩的?

TAG:文化 | 天津 | 天津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