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醬跟味增一樣么?
維基百科的解釋:黃醬是用黃豆為原料,經過發酵加工,添加各種香料,呈粘稠狀態的調味品,是中國菜的主要調料。黃醬可以用於烹調菜肴,也可以直接佐餐,例如北京的風味小吃「炸醬麵」,就是用炸香的黃醬拌煮熟的麵條。
但是,我覺得,黃醬應該類似於現在那種純的黃豆醬,就是現在沾小黃瓜吃的那種,北京的炸醬麵,應該還要有肉臊子在裡面。這是有區別的。
味噌,是一種有鹹味的日本調味品,日本料理的主要配料之一。味噌的種類比較多,主要是原料的成分和比例的不同。用作製造味噌的原料有豆、米、麥等。其製作方法是將這些原料蒸熟後,再通過黴菌、酵母菌發酵而製成。味噌最早發源於中國或泰國西部,它與豆類通過黴菌繁殖而製得的豆瓣醬、黃豆醬、豆豉等很相似。據說,它是由唐朝鑒真和尚傳到日本的,也有一種說法是通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傳統製法是把大豆煮熟攪捽搓揉後,加入海鹽調味,搓勻後放入米曲或麥曲,最後放入木桶內封存發酵,兩年後味噌成熟,除去表面一層發霉的面豉後便可得到又香又濃的味噌。
味噌,雖說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是,隨著在日本的發展,已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調味必備品,特別是通過味噌來做味噌湯,特別的鮮美,因為,日本靠海,海鮮類食物豐富,與味噌的香味相互調和,還能達到去腥的效果,故在日本成為很受歡迎的一種調味品。
給公眾號寫的稿子,直接貼過來------------------------------------------------記得大一的時候有一節口譯課被叫起來翻譯句子,大意就是今天晚上喝了味增湯之類的放在日本應該是小學一年級水平的句子。許先生問我:「味增湯是什麼?」我一時有點懵逼:味增湯怎麼解釋…味增湯不就是味增做的湯么…許先生是朝鮮族,她說:「就是大醬湯!」
我回去查了一下什麼叫大醬湯,說這是一種朝鮮半島常見的料理,印象自己很小的時候在韓國飯館就看到過這三個字。大醬應該就是黃醬,炸醬麵里用的就是黃醬。北京老字號六必居,現在你看著什麼產品都有,以前其實就是做醬菜的。黃醬這個東西往上追溯是女真人,也就是現在的滿族人發明的。但是又有人說韓國的大醬和國內的黃醬嘗上去味道還是有微小的區別。我一來不是滿族人二來不是朝鮮族人,也實在是難辨真偽。唯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黃醬還是大醬,都是以黃豆為主麵粉為輔經過發酵製作出來的調味醬品。
(應該還是能分出來味增湯和大醬湯的區別的吧)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味增湯等同於大醬湯么?拋開放入湯里的東西,首先要確定味增和黃醬是不是一種東西。
打開維基百科,看到味增這個詞條:
味噌(みそ、英:miso)は、大豆や米、麥等の穀物に、塩と麹を加えて発酵させて作る、日本の発酵食品である。日本の伝統的な食品の一つである。miso として日本國外にも知られている。
首先我們就發現原材料上有巨大的區別:米。這個東西在中國肯定是不會用來做黃醬的,但是在日本用米作為主要原材料發酵出來的味增是絕對的主流。其種類和出產數量要遠遠超過其他原料製成的味增。維基詞條列了一個全國各地米制味增的列表,北到北海道南到四國島,大半個日本都在出產米味增。只有九州島主要出產豆制味增。
發酵的原料中如果只有大米,那麼這種味增又被成為「白味增」,如果原料加入了大豆,那麼味增的顏色就會發紅,這種味增又被稱為「赤味增」。一般來講,白味增會有比較明顯的甜味,而赤味增中的鹹味比較重。回頭再看文章開頭味增湯的圖片,的確是覺得湯的顏色發白。
(圖為赤味增,這不就是黃醬么...) 除了黃豆、米、小麥這些常見的原料之外,南方的奄美大島和沖繩縣的一些島嶼上還會使用琉球蘇鐵的果實,配以玄米和大豆進行發酵製作味增。這種味增一般被稱為蘇鐵味增。反正也就是那邊的土特產,平時應該也不會有很多人特別想起來吃這種。
和歌山縣還有一種著名的土產叫做金山寺味增,也可以寫成徑山寺味增。用麥曲和姜,茄子等蔬菜攪和在一起,撒上鹽發酵一段時間,做出來就直接當下酒菜吃。之所以叫做金山寺味增是因為有一種說法是這種味增是中國唐朝年間一個叫空海的高僧從金山寺帶回日本的。另一種說法則是說最開始是和歌山縣的徑山寺開始製作的。
在日本人看來,所有用穀物發酵而成的醬類調味品都算味增。比如他們管韓國的辣醬(???)有時讀音譯的「コチュジャン」,有時就直接叫「唐辛子味增「。如果去中國物產店買豆瓣醬或者甜麵醬,有時後面的貼牌上就會直接寫著「味增「。當然本來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的味增就是從中國傳來的。
扯得有點遠了,大醬湯和味增湯到底是不是一種東西呢?我覺得如果忽略到湯裡面具體放的東西的區域特點的話,豆制味增做的味增湯和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的大醬湯就是完全一樣的東西。即使是用米味增做的味增湯,應該味道也差不多。反正我是嘗不出來味增和黃醬味道有多大的區別,在日本的時候我一直是用味增做炸醬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