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管教過嚴有利於孩子嗎?

我是一名高三的學生,我的父親從小支持棍棒教育,我的母親從小認為我只要一天學10個小時就可以考取好成績。我父親經常出差,小時候每次他要回來時我都一直在心裡祈禱,我爸爸死了,我爸爸被車撞了,而小時候喜歡玩電腦,我卻只能一星期玩20分鐘的遊戲,漸漸的我學會了去網吧,我學會了撒謊。初三左右他在也沒打過我了,可能覺得我大了,又或者感覺打不過我了。初三至現在我看見一個個放養的孩子們成績超過我父母又再一次的抓我每日學習,學習時候不能鎖門,不能摸手機,背書必須要邊寫邊背(記得高二時班主任曾拿了一個學長的書來宣傳,書上滿滿的都是筆記,他曾說只要你學到這種地步你想成績差都難,我看了看我的草稿本,指給英語第一的同桌看,她說這種方法是沒有任何用的)寫作業時要在後面盯著我。

已經快19歲的我現在一點學習的慾望都沒有,高三的上學時光和在家的時光相比似乎是天堂,現在的我面臨高考前的最後一個假期一點點學習慾望都沒有,

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像他們說的一樣現在抓我學習以後會感激他們

我不知道棍棒下是否會出孝子

我只想說學你嗎賣批

創建於 15:51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孩子,一個過來人告訴你,上學,在中國,是一個向所有人敞開的,走進上流社會的通路。

我能理解你,在憤怒,抱怨甚至敵對的感情下,對父母還有學習的不滿,這種不滿很難揮去,甚至到你獨立謀生的時候,還會伴隨你一段時間。

我也知道重新燃起對學習的熱愛,是非常困難的,任何一個人,比如你的同桌,只要說一些對學習方法不好的評論,你都會記在腦海中,作為金科玉律去遵守。

然而,你自己的人生,總歸要靠你自己走下去。

父母,最終,不管你覺得他們好還是壞,也只能陪你走完人生的一段路程而已。

加油。


蟹妖。在高考之前的最後一個寒假,題主突然對人生產生了困惑,然而,對人生的思考,在這個年紀開始,真的剛剛好。

人生其實非常不公平,有些人需要竭盡全力,才能達到的成績,往往會有人輕輕鬆鬆即可超越。然而抱怨和質疑,其實都無助於個人成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你的努力。

題主不妨試想一下,如果你從來不曾努力過,你是否能達到現在的成績?如果你是按放養的方式長大,你是否會比現在更快樂,更有目標,更有追求呢?

我並不是為題主父母的棍棒教育找借口。但是恐怕,他們是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畢竟他們從小也沒有接受過更有理性的教育。也希望題主能夠像一個成年人那樣,用一顆同情的心去體諒他們,面對子女時的焦慮和不安。

為自己而學習,這並不是一句空話。高考制度,是沒有家庭背景的孩子,走向更高層次的人生的最便捷途徑。尊重高考制度,也就是尊重自己的未來。也希望題主能夠思考自己的人生與未來,早日找到自己的夢想與方向,並為之努力奮鬥。


可以看看「想回頭對17歲的自己說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很多的人都想對17歲的自己說再努力些學習吧,再努力些,長大以後的我們才真正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並不是為了父母。小時候的我們,都聽不進勸,然後餘生要走很多很多的彎路,這種情況,可能還會繼續發生,無解……


很理解你這種情緒。

如果你要問嚴抓學習有沒有用,任哪個成年人都會告訴你,學習是未來獲得成功的最低成本方法(並非一定能成功,但比起以後的種種努力而言,這個都是成本最低的)。

讀了幾年大學之後,看到隔壁985和我們的資源是那麼不同,寢室里每個人都不止一次發表過「當時在努力一點就好了」「當時不就專業就學校就好了」的感慨。

但——再重來一次呢?不不不,我們誰都不想重來。並且我們早就堅定了不會復讀,無論結果如何。精神壓力太大,承受不來。

所以讓我們這些早已遠離高中的人來回答,真的太站著說話不腰疼了。

父母的所作所為,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希望孩子走彎路」,其實和他們自己講的大道理是一樣的,但不等於他們基於此做的一切就都是正確的。他們的期望沒有錯,可是走在這條路上的人不是他們,他們不能夠理解我們現在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感受不到我們的情緒。

所以請別懷疑父母的好意,對他們有太多敵對惡意的情緒,也別懷疑自己現在反應想法是不是不對。

我想你並不是真的想要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是情緒有些生病了。

情緒上的事情,能影響到生活的更方面,包括學習。在自身情緒、家庭關係、學習這三方面,反而學習是最好解決的。

學習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路,所以學長做一本子的筆記考的好,不一定錯了,只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比如說你的同桌。我也無數次試圖建立錯題本,後果就是浪費了很多漂亮的空本子_(:з」∠)_但是我的同桌們錯題本就寫的特漂亮!不知道你們學校怎麼樣,我們是高二都學完了新知識,高三完全是在反覆地嚼知識點,所以其實學的怎麼樣,自己心裡應該已經很清楚了。如果想在學習上有所改變,建議你先稍作暫停,回顧一下自己的學習生涯,總結一下專屬於你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技巧,然後把這個成果拿給你的父母看。

父母既不了解你的情緒,也不了解你的實際學習進程,所以他們會急,又急不到點上,採取的一些方式就會令人煩躁乃至反感。但如果看到你有自己的節奏,有自己的想法,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緩解他們的急躁,一方面是讓他們意識到你有自己的步調、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另一方面是能給他們之後往哪兒急指明一個方向——要他們不急是不可能的,我表妹現在高二,她媽媽急得頭髮白的跟老年人似的了。現在就業壓力太大了,他們看的遠,自然急得多。然而,你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急,而他們不知道該往哪兒急。雙方都急,又說不出原因,溝通不暢,各種問題也都出來了。

但是家庭關係是很深很深的問題,想要改善也要很久的努力,現在短短一學期肯定是沒辦法的。只能這樣給你提一點小建議,也不保證一定有效。

我的做法是,把我的想法跟他們說,讓他們知道我考慮的方向,我是有所想法而不是茫然的、不努力的。這也需要看父母的反應了,也不是一方面努力就能有效的。至少對我媽有效了,她做了我和我爸之間的調劑,不然高三也是真的難過。

自我情緒方面,高中的時候我開始思考人生,開始思想「叛逆」的進程,也因為這樣與父母還有周圍的同學、朋友都有極大的不同,所以我寫了很多日記,記錄自己的想法、情緒。直到現在,「寫下來」都還是最重要似乎也是唯一的與「我」對話的途徑。同時我還保持了一點小愛好,例如看科幻,做手工,畫書籤,逮著一點空閑就去做。其實我也會偷偷上網,不過熬對身體真的不好……

還是需要給自己調劑的,我沒有那麼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太需要新鮮了,日復一日的嚼陳舊的複習點做一樣的題目我都要瘋了。

安撫好自己的情緒真的很重要。

另外推薦《三傻大鬧寶萊塢》,高三時出來的片子,愛蘭徹愛到如今。記得時時哄哄自己的心,all is well。

如果還想要聊更多的話,也可以再找我。說的太多怕太長不看了,噗。


真的,這個年紀有這個思考非常正常,挺好的這是思考人生的開始,說明你爸爸沒把你打傻……好好學習好好考試,在中國才有更大的眼界和空間


跟題主一樣的成長經歷,不過我的父母嚴格的程度遠遠超過題主,而且不僅是學習上還是全方位的嚴格,打罵更是家常便飯,後果是我高中三年得了抑鬱症,在人生最該努力的時候自暴自棄了,也徹底改變了人生的軌跡。直到現在三十歲了抑鬱症的陰影還未完全消除掉。

以上幾個題主回答只是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嚴格管教的動機和原因,卻忽視了高壓嚴格管教對子女的心理影響,尤其是十多歲的少年,心理承受能力還是很脆弱的,又加上心智模式尚不健全和尚未形成穩定的三觀,誘發心理問題的概率非常大,尤其是性格內向封閉的孩子就更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嚴重的像我這樣得了抑鬱症,更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自殺和犯罪行為,這樣的案例在現實中和心理諮詢中不在少數,所以說我是很不贊同嚴格管理的,而且從教育心理學上來說嚴格管理也是不科學的。事實上中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存在比例遠遠高於歐美,大部分都緣於父母的不科學的嚴格教育,悲催的是大部分父母因為不懂心理學和過分關注學業也意識不到孩子的心理問題,造成了很多的悲劇。

我認為好學業的前提是有個健康的心理,這個比什麼都重要,它也是人所有努力拚搏的一切根基。慶幸題主現在還有知乎可以諮詢,如果我高中的時代有知乎,我的人生可能會是另一個軌跡。


正面 管 教

首先,正面管教的原則是,不論我犯了多少錯誤,也不論我的錯誤造成了多少麻煩,我總是能回歸到正面管教上來,從我的錯誤中學習,清理我造成的麻煩,而且能讓事情變得比我犯錯誤以前更好。

當父母改變自己時,孩子也會隨之改變。父母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過去,這樣就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1. 要「贏得」孩子,而不是憑你的力量「贏了」孩子。
  2. 為孩子提供發展和實踐「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機會,以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3. 不要「告訴」,要開始以一種引導孩子參與問題解決的方式向孩子「提問」。
  4. 使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5. 記住,你的言行背後的感覺要比你的言行本身更重要。
  6. 和孩子一起就需要做的家務以及做家務的計劃作頭腦風暴。
  7. 要避免嬌縱,以讓孩子培養對自我能力的信心。
  8. 教導並實踐「犯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機會」。
  9. 教導並實踐「矯正錯誤的三個R」。
  10. 一定要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輸贏

我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遇到某一件事,與孩子處於一個互不能相讓的境地,最後焦點偏移,雙方忘記了管教的初衷,同時造成彼此沒有退步的空間。

教育不是一場非輸即贏的戰爭,「贏」很容易,「贏得」卻很難。因為「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和善而堅定,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贏得」孩子需要父母給予孩子大量的鼓勵,並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自尊

「激將法」,「知恥而後勇」,「挫折教育」這些方法可能大多數父母都或多或少用過,這樣做的效果究竟怎麼樣呢?

不可否認,羞辱的確有可能會激發孩子做得更好,但對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造成多麼巨大的損失呢 ?他們是否會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認為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別人的認可?他們是否雖然做得更好了,但卻因為害怕將來失敗而不再敢冒險?他們在大人的責備、羞辱和痛苦以及造成的失望中所得到的教訓是否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不自尊?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於外在的他人的評價,他們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

孩子從父母的同情、鼓勵、無條件的愛和所賦予的權力中所學到的東西,才是最寶貴的。生活技能的鍛煉以及健康的自我價值感,才是我們真的應該通過教育傳達給孩子的成長經歷。

合作

孩子不聽話不合作幾乎是最讓我們頭疼的燃點,怎麼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呢?

  1.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3.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 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態度

我們言行背後的態度比我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更重要,因為我們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會怎麼做。

尊重的詢問孩子該怎麼做,要比告訴孩子怎麼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同時這也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比如孩子把牛奶灑到了地板上,父母可以用和善而堅定的話語「你該怎麼辦?」來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後詢問孩子「怎麼才能清理乾淨」。因為簡單粗暴的告訴孩子怎麼做會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而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則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這個能力去解決問題。

簡單說,如果我們能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有效。

感知

書里提到的 「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是我們教育的重點,有時候也是我們教育的盲點。這些感知力和技能是我們應該帶領孩子一起學習的江湖必殺技。

  1. 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 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 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 ——「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 很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 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 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求存

我們往往被孩子脫軌的行為所激怒,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都在抱怨,為什麼這件事我說了一萬次了,你還是不改正!你是故意和我做對吧?

我們來看看「行為」是怎麼回事,它的目的又是什麼?

首先,行為都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可是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醒的意識,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標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

換句話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雖然孩子並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能夠處理她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而且,我們要仔細審視一下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導致孩子相信他們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

責任

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自己能力的機會,從而打擊了他們的自信,他們會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的照顧,或者他們「理應」享受特別的服侍。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然後他們才能為幫助他人做好準備,並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感到自己特別能幹。

當大人扮演「超級媽媽」或「超級老師」的時候,孩子們就學會了期待這個世界為他們服務,而不是他們為這個世界服務。如果他們不能如願以償,或者當別人拒絕侍候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不公平,就會為自己感到難過,或者以某種傷害性或者破壞性的行為尋求報復,這就是我們說的熊孩子。要知道熊孩子對自己的傷害往往和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是一樣的,甚至超過對他人的傷害。 所以不驕縱,不萬事包攬,不養熊孩子,才是我們給孩子的愛和保護。

犯錯

很多孩子會決定掩蓋自己的錯誤,並想盡辦法避免被抓到。孩子為什麼會害怕犯錯?因為我們一直和他們傳遞一個信息:犯錯是一件非常不應該的事。

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並鼓勵他們,我們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我們要做勇於接受「不完美」的榜樣,以便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犯錯誤確實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不可否認,即使是負面教育, 我們也是在試圖激勵孩子「為了自己好」而做得更好些。我們總是擔心,如果不「使」孩子做得更好,做為父母我們就沒有盡職。可是這樣的方式所造成的長期效果是什麼呢?很多負面教育方法都是建立在「讓孩子害怕」之上的, 其實敢於犯錯,敢於不完美才是我們真正可以從錯誤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矯正錯誤的三個R」, 是樹立「勇於不完美」榜樣的一個絕佳的方法。

  • 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 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理解

我們常常糾結於孩子的行為規範問題,怎麼才能正確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從而正確的引導孩子?

首先我們要理解,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換句話說,他們還是孩子,他們這樣的行為太正常不過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領會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們的語言或社會技能還不能讓他們表達出自己想要什麼——尤其是當他們的要求對他們身邊的大人來說似乎是不合情理、製造麻煩或不合適的時候。

比如很多時候,孩子的「不聽話」、「不受控」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累了、餓了,或者他們的要求受環境、時間所限,我們不能滿足他們,他們又還不能理解其中的邏輯因果關係。所以我們應該同情一下孩子和我們自己,找到雙方可以接受的規則,而不是輕易的給孩子貼上不良行為的標籤。

在建立日常作息習慣時,我們要多考慮一下孩子有沒有受到尊重。單方面的強求會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權力之爭,所以我們可以試試看啟發式提問或者其餘正面管教的方法,看看能不能引發孩子的合作。畢竟我們的重點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注重於不良行為或懲罰。

最後

我們都是成年人,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 我們自己要先「暫停」,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緒,直到我們能夠深思熟慮的時候,再從不損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的角度出發,使用鼓勵性的、有長期效果的方法,進行正面的管教。

為人父母,是一項很重要也很不易的功課,成長,是我們和孩子共同的努力。多鼓勵孩子,也多鼓勵自己,我們一起加油!


深表同情。

我就是和你一樣這麼過來的人,一開始是鬱悶,後來為了逃離父母的控制,逼迫自己努力學習,好將來多掙錢,早結婚早脫離父母。結果,名牌大學本科和碩士都讀完了,先後在兩家五百強企業工作過了。如果聽信那些說什麼你這樣是正常的長大就好了的話,那你長大了一定會後悔的。我就是那樣一天一天過得不快樂,如你所說沒有學習的慾望,難以忍受毫無意義的工作。我還從高中以來突然每天需要睡十一個小時,不然就頭重腳輕(事實上當然不可能那樣睡,所以一直不在神清氣爽的狀態)。終於有幸接觸了佛教之後,我意識到了捨得,有舍才有得的問題。我覺得一直活得太累了,覺得可能真的舍了才能得。(其實就是抑鬱到堅持不下去了)

後來我辭去了工作,學習心理學。也生了孩子,學習教育心理學。這我才恍然大悟,父母當年的教育就是錯的。自我覺知的路很痛苦,我想到了小時候大人都說我很乖,那麼小就憋屈自己的真實情緒去討好大人,那是有多可憐。想到父母對我的種種無理的控制,只是撕心裂肺地疼痛。我必須要承認,比起愛我,他們更愛他們自己。之所以對我嚴厲,無非是為了想搞定我,少給他們添麻煩而已。

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最有體會。如若我不進行自我覺知,把自己的不滿繼續往小孩身上發泄,去控制小孩,那這種焦慮癌和控制癌就會代代相傳。而我通過自我覺知,加之孩子給我傳遞過來的對我的無條件的愛,讓我驚喜又慚愧,我才明白,對待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愛和自由。


你好,本人高二,如果可以我們可以聊一下,我相信同齡人更有話題


親戚家的教育方法就是如此。

從小學嚴厲管教到高考。

軍事管理,賞罰分明。

孩子考上了軍校,後來做了參謀長,前途似錦。

那孩子很崇拜他的父親,父親說什麼都服氣。

高壓管教,家長要有本事,以身作則,孩子才能服氣。


因人而異吧,不過我爸媽對我就是「散養」,對我的學習要求的不是特別嚴格,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儘力就好」,這是我爸最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可能是我爸的生活態度使然吧,我爸一直追求的一種錢不在多夠花就行。

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覺得我的觀點有時候和我爸是挺相似的,所以有些事情不願意展露頭角,不太願意去做受人關注的那一個,覺得平凡一點其實也挺好。

正因為這樣的性格,在學業上的我也不是搶眼的一個,但也絕不是「差學生」。

影響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

我覺得家庭環境對我的影響還是不容小覷的,其實正是因為家庭的寬鬆教育,現在的我上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學,雖然也是二本,但和211 985是絕不能比的。我想這除了和我個人的努力有關,應該多少也與家庭觀念和教育方法有關吧。

這樣有好有壞,人的觀念都是階段性的,每個階段的人的想法都不同,就像現在的我,總想著那個時候多學點該多好,其實真讓我回到過去,結果大抵還是如此吧。

所以說,人命由天,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好好學習,才能憑自己的本事去沒有父母的城市打拚,出人頭地,再也不用面對爸爸的指手畫腳。如果你現在放棄了,最後的結局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你,面對著爸爸「你個沒出息的玩意兒老子還得求人幫你找工作」的趾高氣揚低著頭,忍一輩子


糾結這問題也沒啥用,好好學習好好考試。

你考個好大學,理直氣壯的噴他們,他們都沒得反駁的。

你要的考個三百分,你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

教育這東西是講實效的,他們的方法最大的問題不是逼迫,反而可能是做無用功。

你要是住校的話,還可以避免影響,不住校,那就有的受了。

我一直都認為住校是非常好的解決家庭矛盾的方式。


推薦閱讀:

看了何興麗的微博言論就是自作孽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你的學生在廁所生下了一個孩子你會怎麼辦?
發現弟弟有同性戀傾向,我該怎麼做?
為什麼「國學熱」會在中國興起,甚至被許多對應試教育失望的家長當成了救命稻草?
以神話或者故事的方式傳授知識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社會心理 | 教育心理學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