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學生作業出圖時是否要在乎圖的數量?

建築學生之間存在的比較出圖數量的惡性競爭


不請自來

ps @竹君@盈任,你們倆真的關注了無數的問題啊,把你們手中搜集的好答案給大家分享分享吧。

·············································································

提出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失敗的。因為如果我們真的把該畫的圖都畫了,是不需要愁「數量」這個問題的。

而目前國內多數存在的問題是,有些人(包括學生和在職的),根本搞不清什麼該畫什麼不該畫。作為一個學生,一個學期對待一個設計,在大概正確的設計教育下,最後應該是能作出數量非常多的圖的。所以圖不會不夠,只有時間是永遠不夠的。

雖然我不喜歡談「設計方法」這個概念,因為覺得一旦歸納為方法,就有了流水線生產的感覺。

-----------------------------------------------------------------------------

A基地分析(去幾次,早中晚,陽光颳風下雨霧霾)

1.現狀

(物理客觀的)

1.0-城市機理拓撲關係:了解基地城市區位,結論出基地所適應的城市區域的性格。舉個反例方便解讀:在城中村機理中建金字塔。

1.1-場地形狀:長寬,尺度。場地有多大?google earth一塊你熟悉的大小差不多的場地,在同樣高度下截圖,對比。根據題目結論出建築/景觀/城市的規模變化和場地的關係。防止尺度失真。

1.2-場地高差:主要節點,最小高差剖面,最大高差剖面。google earth可以做剖面(但注意GE裡面的剖面圖形是豎向等比增益過的,要自己調回來)。了解地下土壤結構,地下水位置等。結論出地下空間/坡地利用的可行性。

1.3-基地朝向及現存景觀環境:每棵樹的位置,分別是什麼樹,落葉不落葉?長青的還是秋紅的?去現場把每棵樹的樹葉撿回來。周邊的山河湖海廟在哪,什麼朝向什麼視線高度可以看到。結論出場地景觀的優劣,以方便之後取捨建築空間朝向。

1.4-場地的特殊性:如盧浮宮場地的軸線等該場地特有的性質。

(人為客觀的)

1.5-交通分析:周邊車行人行網路怎麼分布的,為什麼?分析出人流方向,人流種類,流動方式(單線的/鐘擺的/環狀的等等)。結論出場地出入口可能方向。

1.6-周邊建築:了解周圍建築的類型、業態、高度、立面機理、天際線等等,結論出本基地建築可能的高度、城市空間場所、立面風格等

2.過去及將來

2.1-了解基地所在城市的發展規律,知道基地的城市角色(跑龍套也是一種角色,如果基地是跑龍套,就要襯托好主角)

2.2-知道並讀懂基地的過去,知道它為什麼變成現在這樣子,它失去了什麼,擁有了什麼。然後考慮你要做什麼。

這些以上的分析,都可以有兩類圖,一是反映客觀的寫實圖,一是總結成指導符號的diagram圖(可用到B部分)

其他

-----------------------------------------------------------------------------

B設計概念。這個階段的圖不能那麼量化去成列,更多的是敘述一下思路。

雖然應該客觀去對待設計,但因為我們的經驗,喜好,本能,每個設計都不是100%客觀的。我們潛意識裡一開始就已經在思考了。我們要弄清楚的是,哪些是概念,哪些是手法。

概念是哲學層面上的理解,是不具象的,非物質的,是可無限表達的。

那些我要做一個 「 像鳥獸蟲魚植物物品 」 等的想法,都不是概念,那是形式。

1.-哲學概念。這裡的表達可以是圖,可以是模型,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段音樂,可以是一種氣味。舉些例子:

-學校:在一棵樹下,有一位老人在給一群孩子講故事。(康說的)

-圖書館:在一個有無數門(哲學意義上的門)的宇宙中,每扇門後又是另一個宇宙。

-博物館:光變慢的時空中,懸浮著一些思維體。

這系列圖可以說是一個設計的靈魂,也是使之區分與其他設計的關鍵。

2.-概念推導。這裡是分析圖的乾貨階段。(注意!建築分析圖是這時候就已經在考慮的!不是等設計做完了再套分析圖!)

根據之前的基地分析和概念,慢慢演變成建築。可能是根據空間,光,流線,基地,剖面等因素,推導出一系列的陣列圖。(如果你做設計是由粗入細,由整到繁,並且把過程圖和模型保存下來,這肯定會有很多圖)

-----------------------------------------------------------------------------

C設計表達。設計表達不是簡單的CAD導出平立剖和海量效果圖,而是幫助其他人讀懂你的設計。

稍後再更~


君不見ETH一直以來對正圖的張數與每張的內容都有明確的要求,不能少,也不能多。

君不見GSD被戲稱為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iagram。

君不見Bartlett年鑒里收錄的作品從來都只是一張killer image。

所以隨緣吧,你在哪種環境,就做好哪種情況。

ETH一直以來對正圖的張數與每張的內容都有明確的要求,不能少,也不能多,決不拼圖量。分析圖作為設計過程的思考工具基本被拒於正圖之外。摒棄對設計方案的圖解詮釋推動了設計的深度——如果基本圖紙(平立剖面、透視圖)自身不能讓觀者讀出某種設計意圖,便意味著設計者沒有成功的將概念物化到設計之中,如此逼著學生去琢磨、去推敲空間與形式。

自己大抵是認同上面這一段話的,然而當建築師考慮的越來越多,尤其是脫離傳統建築學範疇,要考慮越來越多,單純的基本圖紙已經無法滿足表達的需求,那出一出分析圖也無妨。

個人對於圖量的看法在於:

能不多出的圖,盡量不多出,能夠在基礎圖紙上表達的信息,就不要再多畫蛇添足一張分析,無法用基礎圖紙表達的信息,就出信息量足夠大的分析圖。

前半句指的是:

諸如絕大部分的流線分析圖,如果把平面圖畫的足夠細緻美觀,是足夠看出動線關係的。事實上你完全可以將一張極其詳盡的平面圖放大到A1大小而不是一張小的平面圖配上一堆原本可以不要的小分析圖。

而諸如材料選擇、房間功能和使用方式、構造等等內容,都可以通過完善基礎圖紙來表現。

後半句指的是:

能被輕易模仿批量生產的圖紙形式,一般思考都並不深入。典型的比如BIG的分析圖,每一張圖的信息量都比較可憐,你也只能把它當做小圖羅列在一旁。而無法被輕易模仿的圖紙形式,往往融入了作者特定的構思和項目屬性,這個時候完全可以出一張信息量足夠大的分析圖,典型的比如bartlett的killer image,這個時候也就完全解決了圖紙數量的問題,相信老師也能夠從中看出你的工作量。

然而問題在於你的圖紙內容當得起它的大小么?

然而往往勸慰自己不要在乎圖的數量的人,也並不能達到足夠的圖紙深度。

只是話說回來,若是老師或是甲方喜歡那些小圖,做一做又何妨呢,畢竟現實在這裡,甲方並不能看懂你龍飛鳳舞的圖紙,誰也都有過扯呼老師的經歷,老師至少還能看出你是花了功夫在用心地跟他瞎扯呢。


圖紙即表達,表達即交流。

圖紙即表達,表達即交流。

圖紙即表達,表達即交流。

重要的事,說三遍。

圖紙的目的即是交流。為了跟老師交流,為了跟客戶交流。它的功能確切的說是傳達設計者思考的一部分。它跟語言,文字都構成了交流信息的載體。它們都是交流過程中的元素。

比起單一元素,更為重要的是交流的效果。

因此,圖量大,圖量小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把你的思考傳達出去。這點跟你寫文章,在知乎回答問題是一樣的。你如果長時間在知乎看,你會發現,有的人喜歡長篇大論,不知所云。有的人言簡意賅,意猶未盡。有的人圖文並茂,寓教於樂 等等等等。這樣的方法跟過程何嘗不是你彙報方案時的借鑒思考對象呢?把思維放大些,你會學到更多。

以前在荷蘭學習,老師很重視的一個項目叫storyline。就是你怎麼編排你的邏輯,文字,圖紙去彙報方案。這是個整體概念,而不是單一的追逐某張圖紙,某段文字。這直接影響到老師對方案的評價。是的,即使老師是專業人士,他依然會把自己當做一個不了解項目的人去聽你的方案。中國的學生,圖量絕大多數都不是問題,但是那真的沒那麼重要。

荷蘭同學A,軟體技能幾乎為零。某個studio憑藉word列印的文字,鉛筆手繪的設計圖紙,詩意的模型還有三寸不爛之舌,在最後final的時候順利通過。對比是有中國同學,一堆圖紙,文不達意,掛了。那時,我明白了軟體,圖量真的不重要

美國同學B,軟體基本都會。但是由於她課外活動很多,並沒有花大量時間在學習中。到final的時候,憑藉超強的彙報技巧跟簡單的圖紙信息,順利通過。那時,我明白了語言藝術,真的很重要。

希臘同學C,只會用CAD,PS。她作圖速度不快,常常熬夜。但是她的彙報,圖紙有無與倫比的美感,文字有哲理思辨的思考,最後就是橫掃Studio,9分學霸。那時我明白了腦袋,比技法重要得多。

等等等等

其實身邊你的身邊何嘗不是有大把的學習對象呢。即使是在知乎,有的大V就是很擅長寫感人的文字,有的大V就是嚴謹的邏輯論證,有的大V就是甩圖抖機靈。但是結果都類似,他們得到了知乎網民的認可。因此,他們的交流是有效的,被驗證過的。方法不唯一,這是每個設計師都知道的事。但是題主卻在這問圖紙的量重不重要?它不重要,也重要。有的人因此而成功,有的人卻失敗。

關鍵的關鍵,是溝通交流的有效性。

有的時候,量大而精確,是促進交流。有的時候,量大而冗長,阻礙交流。

不要因小失大。

就像我們在知乎答題。

編排一個敘述故事,比編排一個精彩句子更重要。

學習參考:

知乎大V是如何寫出高質量答案的? - 采銅的回答

怎樣在知乎上寫出高質量的好答案? - 互聯網

不要限在專業圍牆之內,知識本來就沒有邊界。

評論區現成案例:

盲目地堆砌圖紙就跟盲目地堆砌文字一樣,在溝通上沒有任何意義。很多時候,你的客戶並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你一一看圖,在有限時間內有效溝通也是設計師一項基本技能。


神級學生比方案設計,

優秀學生比圖紙質量,

一般學生比出圖數量,

其餘學生比畫圖速度。

另,你也可以比模型數量

像我這樣畫圖慢的,

不和他們一般見識,

我比的是熬夜次數。

以上所有都建立在圖畫完的前提下,

否則你要比的就是被罵的難聽程度。


不需要在乎,但可以理解。

如果能一張圖說明白的事情你畫了兩張圖,那就是你水平不夠。

如果能一張圖說明白的事情你畫了一張圖,用草稿紙湊了另外一張,那就是你在浪費自己跟別人的生命。

如果能一張圖說明白的事情你畫了兩張圖,用草稿紙湊了第三張,那就是你既水平不夠又在浪費自己跟別人的生命。

其實吧,一般老師只看平面或者平立剖就能看出你多少分了。有事說事,沒事老師也能知道你是無病呻吟還浪費大家時間。很多時候老師不打斷你讓你說完,僅僅是因為考慮你的情緒或者想知道你理解到什麼程度,以後好指導你。

有時間別刷量,把基本的圖紙畫畫好就夠了。

感覺一張圖已經畫完了不知道怎麼畫好了,倒是有個技巧,可以增大圖幅,看看渲染圖是不是a0的圖幅也經得起推敲,看看平面推到1:50、1:10是不是能看。


謝邀。

有一個普遍的設計項目惡習,就是湊分量。

做文本,一定要打單面,用厚紙,用大字型大小,一頁紙幾個圖甚至就一個圖,堆砌很多很多網上找來的意向圖照片。

覺得一定要這樣,甲方才會覺得設計單位做了很多工作,設計費給得划算。

我就想,甲方那麼有錢的成功人士,難道是這麼好騙的傻逼嗎。

要是甲方真的是傻逼,那幹嘛不輕輕鬆鬆地做個薄薄一本拿去交啊,反正甲方是傻逼嘛,照樣被你騙出設計費來啊。

我想,這與其說是為了騙甲方,還不如說是為了騙自己吧。

知道自己其實是沒有專業水平的,於是找個方法對自己說「這樣我就提升了我的競爭力」,不管實際上是不是。

競爭力,評價,這東西的關鍵在哪呢?其實大家也心照不宣。

做設計成果,最關鍵的,當然是設計做得好。

圖畫得好看,不如你設計做得好看,有對問題的敏銳發現,能給待解決問題排出主次緩急抓住事情的痛點,對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提出了解決方案,甚至在部分問題的解決方式上有創新之處,有獨到見解。

而圖畫得多,就不如圖畫得好看,並且有邏輯條理、有主次區分地講清了事情。

對,需要告訴大家的是,要實現後者時,也許你畫的圖也不少,但你知道每一個圖都是承上啟下的必要的敘事環節,每一個圖都言之有物,每一個圖都以合適的圖幅大小存在於一個合適的版面位置上。有時大家圖是畫得很多,卻講了一些無關痛癢的多餘內容在湊分量,分析工作的主次和邏輯也不清不楚,然而也不代表把該講的事情都講了,依然缺了一些重要內容沒有交代。

當然,如果圖畫得多但是不好看,而且有些圖並不必要,有些多餘,或者有觀點的錯誤。那終究還是比圖又畫得不好看又不肯多畫圖要強。

做事情,時間不在這裡,就在那裡。

你花了很多時間堆砌圖量,或者說把單個單個的圖畫得很自虐,比如首層平面點草都要點三個鍾,把每棵樹都畫得像鍾訓正手繪書里的一樣,或者陰影不是塗黑而是拿輝柏嘉點一用平行尺排成密密麻麻的線。那你就少了很多時間去研究方案的深化和成果的敘事框架了。

能做出一個多面可觀、遠近可觀、步移景異、一牆一窗都經得起推敲質問的好方案,並且娓娓道來地講出一個好故事,肯定比苦大仇深地去干出這些苦力活的價值要高,要遠遠地高。

這你們也知道的。

然而,殘酷的是。

你讓許多人不要把時間放在這裡,拿去放在那裡,他們卻在那裡做不出東西來。

有價值的東西,訴求著有價值的專業能力。越有價值的能力,越難獲得。這種能力可能是你當下不具備的。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明知推敲方案、組織敘事比起堆圖和點草重要太多,還是在歇斯底里地堆圖和點草。

所以,我想說,你們至少比不止做不出方案來,還不肯多畫圖、畫好圖的人上進多了。

但是,你們也該知道,在製圖量的攀比中爭取認同,終究是個權宜之計,甚至有點自欺欺人。

我倒不是想跟你們說,學建築和做人不必去攀比,不必去在意別人的認同與否,做自己喜歡的、有樂趣的事就好了,什麼的。

畢竟嘛,有一類人,比如像我,其實首先喜歡的就是被別人認同,其次才是設計本身。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管是想被人認同,還是想把建築學掌握好,都一樣的,去多多強化一下那些更珍貴的能力吧,即使它們確實不像增大圖量這麼立竿見影地、可信賴地產生回報,甚至還會一直虐你們,讓你們覺得挫敗。

但你們也要勇敢地去咬著牙熬下來。

咬著牙熬夜點草和排線固然是勇猛的,然而去做可能需要持續地忍受挫敗的這種磨練,我想才是更大的勇猛吧。

此致。


手繪出圖的時候,人家出兩張A1,我出一張,為的是少裱一張紙……

電腦出圖的時候,人家出三張A1,我出兩張,為的是省打圖錢……(畢竟奸商)

為了把必須要有的圖塞進去,排版那是相當緊湊,擠擠巴巴,遑論留白。連模型也總是做個小一號的。

沖這糊弄的精神,就沒得過高分……

因為老師要通過工作量來判斷你的治學態度……

但也總是能勉強通過,這不正是我的究極追求么,最小成本達成目標,充分體現實用性、經濟性……

最後一年畢設出文本,終於大鳴大放了一回,廣施忽悠神技,各種分析圖、設計理念,洋洋洒洒幾十頁,給圖文店做了一回貢獻……

畢業散夥飯跟專業課老師喝酒的時候,連誇我畢設有思想……害羞啊……我那何止是有思想,簡直就是玄學了……

所以,想省錢就少出圖,想讓老師覺得你很努力就多出點……

像我這種好學生,五年下來真是沒少省錢……

只是沒能讓導師發現我的才華……


數大就是美,

圖做多一點,被老師罵的時候可以拿來擦眼淚

模型做多一點,被老師罵的時候可以拿來丟老師

「圖少就是罪惡」 - 貝聿銘


其實我覺得是要注重數量的。

尤其是公開評圖,大家都把圖掛在牆上,人家的圖佔了一整面牆而你的圖就佔了一個角落,這會超尷尬的。當然題主在問題描述里提到了比出圖數量是惡性競爭,這點我非常認同,所以說其實最重要的是如何權衡圖的質量與數量。

其實想要完整地表達一個方案確實是需要很多圖的。從場地分析、方案概念的生成、方案本身的闡述、流線視線人流量和環境的交代、各種具象的抽象的效果圖,如果想要囊括這些(當然也不是全都必要),並且主要用圖來表達(少用文字),是可以產生很多圖的。但這個時候有兩個原因可能會導致我們無法實現自己對圖的數量的預期。一方面,如果想每幅圖都畫清楚,還要畫很多圖,確實存在時間嚴重不夠的問題(建築生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這點大家都懂)。另一方面,我感覺其實很大一部分人還不熟悉用圖來表達設計(可能是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側重於文字表達…我說這一點是因為我自己是這樣的),所以有的時候想多畫些圖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如果是第一個原因,那辦法只有…慢慢熬,到高年級發現自己比低年級的時候更善於合理利用時間,到研究生髮現自己比本科的時候更能應對更難更複雜的任務。第二個原因,我覺得應該從少畫圖,畫清楚每張圖做起。每畫完一張圖都問自己,想表達的要素都涵蓋了嗎?如果一個對方案完全不了解的人來看能看得懂嗎?還有一個要訣是多修改,可能第一稿非常簡單,每次修改都會增加一些細節,這樣的話圖形思維能力會有所提升。

再次重申,圖的數量重要,大家不應忽視,但絕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捨棄質量的原因。應該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想辦法增加數量。


你要知道,大學期間總有人的圖的數量不僅比你多,還比你好


其實大學生活和現實社會已經很接近了!

你會發現大學裡你畫4張版就有人畫6張,你畫6張就有人畫10張!這個有意思的現象以後在工作里也是存在的,你加班到8點就有人加班到9點,你加班到10點就有人到12點也不走,關鍵還有些人沒工作量無聊混加班的!!都是些什麼鬼?

最後我發現你和這些超人比起來永遠不夠!

項目是自己的,時間,進度,量,都自己去掌握,和別人去比這些沒有意義!

因為時間有限,你還要享受生活!別浪費那時間做這些無聊的事!

因為時間有限,你還要享受生活!別浪費那時間做這些無聊的事!

因為時間有限,你還要享受生活!別浪費那時間做這些無聊的事!

大學裡有那個時間去多問問老師問題,多和老師套套近乎,絕對比你多畫幾張作業圖有用!


大學時,每次看到同學出圖量比我多時,我都用「圖貴精不貴多」這句話來安慰自己,結果尷尬地發現,人家不但比你多,還比你好!

每個學建築的都知道less is more,不過對建築學學生來說,短短几年的專業學習還不足以讓我們真正理解這句話,就如同學了幾年漢語的人怎麼可能寫出詩詞文言文,所以,學生作品還是盡量把自己希望表達的東西都表達出來更好,圖多不是壞事,沒圖可出才值得反省。


簡潔,但不是簡單

豐富,但不是冗餘

做到這兩點好難阿,但也就足夠了。


單純建築學生大作業而言。

類似水平,基本圖越多越容易處理,圖越少越難。

你先說明白你們是「比較出圖數量的惡性競爭」是比多還是比少?


我好想參與到這種競爭里去,可惜自己不爭氣


這個問題最近來也在思考,不請自答。前幾天一個西建大的同學拍了這學期的成果放在朋友圈曬,我回復了一句,這樣拼圖量真的好么?當然,我覺得這樣是不好的。從今年新人賽的入選作品可以明顯看出,西建大的學生開始有拼圖量的嫌疑,畫了很多圖,設計表達的邏輯都有問題,卻依然擺了很多沒有任何意義的圖。對比明顯的是東南大學的圖,很簡潔清晰。設計操作表達得很清楚,單圖質量也很高?(在這裡並沒有針對西建大,只是這個問題是西建大為始發現的)

地鐵上先寫這麼多,如果有同學討論,就再寫一點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