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對「高深」(比如卡夫卡)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

個人建議就是讀的時候不要帶著目的性去讀,讀得懂自然好,讀不懂也沒事。反正很多書我都是知道有名所以初中高中就讀過了,但是直到大學的時候重讀或者想起某個場景才發現這本書原來是這樣。

每個人口味不一樣,未必所有的名著你都覺著和你口味。


文學這個東西,有沒有價值全憑讀者自己說了算,而不是由時代去特定它的價值。

所以不必為了時代的肯定而去讀這些書,題主你去賞花喝酒泡妞與讀書也沒差。

你有讀懂它的能力,就能讀懂。沒有那個能力,不會因為你的死記硬背,咬文嚼字讓文章出現新奇的含義。難道愛倫坡與卡夫卡這樣的作家,真的能用啃字的方式去讀懂嗎?

想比怎麼啃完一本書,我還是推薦多出去經歷經歷。


其實呢,對一本書的評價有兩種,個人評價與大眾流行中的較主流較典型,兩者常互不干涉,偶爾轉化。所謂經典,其實也是被輿論捧上去的,鄙人以為讀書不妨輕裝上陣,直接與作品交流,開卷有益,多讀也會形成自己的口味,完全不必糾結是否能讀懂讀深,無為恰無所不為,一切交由時間便好。好的作品與人心是互相召喚的,久而久之,你心裡自然會知道什麼能重讀,什麼又會略去。不必糾結所謂側重,因為有時就是作者本人也不能明白自我創作,這是事實。


這種問題關注的人好少,不過我覺得題主的想法非常值得肯定,恰好對這個問題比較有興趣,我也嘗試回答一下,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首先推薦一本書,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的《如何讀,為什麼讀》,在前言中老先生直面主題地寫到:「善於讀書是孤獨可以提供給你的最大樂趣之一,因為至少就我的經驗而言,它是各種樂趣中最具治療作用的。它使你回歸另一性,無論是你自己的,或是朋友的,或者將要成為你朋友的人的另一性」

同時如何選擇你要閱讀的東西,和如何去讀,老先生也直言不諱:「我快70歲了,不想讀壞東西如同不想過壞日子,因為時間不允許。」「開放你自己,去直接面對莎士比亞最強有力的作品,例如《李爾王》,絕不是一種輕易的樂趣,不管是在你的青少年時代還是垂暮之年;然而不去充分的(充分的意思是不懷著意識形態的期待)閱讀《李爾王》,則無異於在認知上和美學上受矇騙。」

在接下來的篇幅里,作者從文學史中的各種體裁中選了一些作品進行了非常個人化的闡述,個人化的意思是完全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去說,所以儘管有些篇幅顯得略微深澀,但也充滿了真知灼見,足以調起你對於這些名著的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你明白讀真正的好東西是一件極富智力考驗的事!

至於卡夫卡,再推薦一本昆德拉的雜文集《被背叛的遺囑》,書中有大量的文章反覆從各個角度去表達作者對於卡夫卡的作品的深刻理解,當然也是非常個人化的觀點,非常精彩。我一直覺得昆德拉的文藝評論都非常好看,比小說更能讓人接受。最後祝你讀的愉快~


我有一個建議:

先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


我只知道卡旺卡


我特么四年漢語言文學本科的經驗,還是理解不能……不是我們太無能,實在翻譯不給力啊……本來中國人的思維迴路、說話方式、成長背景都是不同的,加之很多翻譯者只能翻譯文本表面,不能轉化為中國人思維方式比較能夠理解的,表達,所以才會發生不好理解的事情……講道理啊,如果外文水平夠高,有能夠閱讀外文原著的能力,對它們的理解應該能上一個台階吧……


給出兩條路,任選其一即可:

1.去讀點哲學吧。

但不是生澀的原著,而是那種哲學著作中相對比較淺顯的原著,或者後人整理的那種也可以。必須形成自己的思考。

再回來讀小說試一試。

2.

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因為他的作品基本包含了小說所有的母題和模式。如果能讀透,別的東西基本不成問題。


我高中的時候怎麼沒有這種覺悟?_?


文學專業前來回答。

首先,讀書和讀文學類作品並不是兩個完全對等的概念。

其次,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和大部分人文社科類學科一樣,是專業化的,需要工具理性的,這一點和高中時期的語文閱讀鑒賞是兩個概念。

有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你提到的這幾本書。根據你的表述,我的理解是,你把作品分為經典名著、通俗+「高深」三類作品,其實,你提到的「高深」類文學作品,也是經典的一部分,是文學史發展到20世紀的代表作品,20世紀現代派的一個特點,就是拋棄了傳統的現實主義or浪漫主義or anyway的路子,所以,卡夫卡和歌德,都很高深。但是現代派文學需要給讀著製造一種「看不懂」的錯覺。(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和提問無關啦)

所以,如果你真的對文學史感興趣,可以先看一本文學史方面的介紹/入門書籍。然後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看這些「高深」的作品,不過就算你看了文學史,他可能也是提到「異化」、「存在」之類的,你可能還是不懂。

最後的最後,對大部分人來說,閱讀文學作品並不是一件專業化的事情,所以按照你自己的興趣來讀就好啦。就好像看電影,很多電影學專業的經典電影我覺得挺無趣的,就會選擇不看。同樣,看不懂卡夫卡加繆,就先別看了。

雖然我自己是文學專業的,不過有人問我有什麼推薦的作品我都建議大家看其他學科的。


時間,給男人味道


流行的讀物往往通過某種捷徑迅速引發讀者情緒上的共鳴,所以這類作品常常靠著博人眼球的題目吸引大眾消費者的關注。而這類作品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看到題目就能猜到大概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基本上也都是刺激神經感受的詞語的堆砌。

讀這類作品往往是追求當下的一種快感,並不能提升任何對於「高深」作品的理解。

「高深」的作品很少將思想的內核直白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因此需要我們透過文字去窺探隱藏在背後的玄機,而這種玄機往往和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境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是不可能感受到作品帶給心靈的震撼。

所以,思考是理解此類作品的不二法則

這種思考帶給你的不是情緒上的滿足,而是某種人生感悟的出現,或者某種價值觀上的共鳴。通過這種方法悟出來的道理才更具改變一個人行為的威力。

當然,經歷的不同會讓你的思考結果有所不同,這正是一本書20歲讀和40歲讀會有不同味道的原因,你的心境往往決定了你能讀出的層次。當然邊讀邊思考是會耗費很多閱讀時間的,有時獃獃的回味很久也不能提煉出任何有用的結果,但思考的過程會讓你逐步的和作品產生關聯。

我記得,過去的老師會強迫孩子背他們完全不同的古詩,古詩對他們來說便是高深莫測。老師並沒有強迫他們馬上理解其中的奧妙,而是告訴他們長大後就懂得古詩的美了。之所以懂,一方面是生活經驗的積累,一方面是願意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我雖不是什麼理解力超群的人,但我願意在閱讀這方面難為自己,讀一些在未來讓自己恍然大悟的作品。


看就行了,不說就是高深。


恕我直言,題主舉出的幾本書都不算看起來很頭疼的那種。當然可能各人不一樣。簡單說下我的看法吧。

不要強求。遇到看不懂的書,看不動的書,看不下的書,無需抱有啃下去的念頭,當然作為英語學渣讀英文原版書是這樣的。一本看不下去的書,即便讀完它,對你的幫助也不大,唯一的成就是我啃完它了,而你甚至可能想不起自己是怎樣讀完它的。

是,看不動就丟掉,等看得懂的時候再看不遲。很小的時候,看了 老人與海 ,完全是因為閱讀作業去看的,看完毫無感觸,寫了一篇讀後感。同樣在很小的時候,在家裡的書架上翻到看完了 孤星血淚 基督山伯爵 。同樣僅僅是看完。這些書,後來再看的時候,才能有一絲感覺,感覺自己真正看了這本書。值得一提的事,小學四年級左右時候看完了 平凡的世界 ,居然感覺自己看懂了……

比方說我前陣子興沖沖地借了兩卷 尤里烏斯 ,試圖裝逼,然後尷尬地發現完全看不下去。那就丟掉咯還能怎樣。下一次去圖書館還了罷了。

以上。


書是讓人共鳴的,比如《愛你就像愛生命》、《大浴女》。《愛你就像愛生命》中那種讓人悸動的愛情。《大浴女》之中女主的生命經歷。《活著》的福貴的殘酷的一生。其實這些東西有些離我們很遠,卻有些感情離我們很近。這類書其實很容易打動人。但是年輕人更容易陷入郭敬明之流的無病呻吟質的情感共鳴。這裡還是需要找到更加好的東西。

書是讓人思考的。比如《魔山》、《悲慘的世界》、《漂亮朋友》之中很容易讓人思考、魔山的哲學性,悲慘的世界中那種一片片的把一個好的東西撕碎給你看,漂亮朋友中那種千古的謎團——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太多的文學作品是讓人思考的。

書是讓人驚嘆的,《檀香刑》、《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這群作者的思維讓人驚嘆。小說的結構人物性格鮮明。真實。讓人簡直簡直嘆服。

在高深的書也離不開這些東西。不要介意書的內容。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了。有些東西,沒有那個閱歷。你永遠體會不到孤獨的感覺。有些書永遠體會不到那種東西。不然就不會有文無第一。其實文學作品還是思想共鳴的問題。《憤怒的葡萄》為啥我會為了一個找不到工作的人,悲傷呢。我當時糾結了一周。因為我知道這是這個社會病了。別去所謂為了逼格而讀書。你只會失去對讀書的興趣。


多看書。真的。沒有捷徑。我記得幾年前看「羊脂球」的時候,就是當成「舌尖上的法國」來看的,光看裡面各種人吃東西了。幾年之後再看,才能理解作者對當時的各階層人民之間巨大的鴻溝(或者可以說矛盾)的精妙描述,以及根深蒂固的偏見,人類利己的本性等等。


買本靠譜的文學史:)

讀不懂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題主的文學素養積累還不夠,就像讓5歲小孩去看小時代,他也讀不懂;另一方面是自身閱歷還不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二十歲讀魯迅覺得不錯但四十歲讀魯迅就崇拜到五體投地;還有可能是時代的局限讓題主讀不懂那些「高深」的作品。呼嘯山莊故事主線無關時代,可以稍微改改就搬到現代來,村上本就是現代人,但要說道莫言這類經歷過中國巨大變遷的人,題主不能理解那個時代是很正常的;最後可能是因為作家的知識面和題主的知識面有區別,這個區別是托馬斯曼會音樂,浮士德博士你不懂音樂能看懂多少?薩特是哲學家,加繆是半個哲學家,題主對這些了解多少?喬伊斯寫東西喜歡搞事情,各類古典作品融匯其中,這不懂也很正常,錢鍾書老人家的管錐編你給西方文學大家讀讀看?一樣懵逼。

而這些,文學史都能解決。它不會告訴你細節,但會告訴你這個作家偉大在哪裡,為什麼重要,有哪些特色,身處什麼時代,有哪些個人經歷。知道了這些去讀他的作品,即使不懂你也能有個映像,不至於太茫然。

所以買本文學史,看誰的作品前拉出來翻兩頁看看,看得多了對文學史的脈絡有了解了,對作品的了解自然也會更深入。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一定要多想。

手機隨手答,歡迎補充。


高中生不適合讀這些,這些書建議你上大學了在讀會更好地去理解,高中的生活有著本身的局限性,無法完全理解這類書;

建議你去讀一些當代現代作品比較好,我不喜歡這個世界我只喜歡你,我們,解憂雜貨店等等;

我個人認為,上大學必讀挪威的森林,了不起的蓋茲比,傲慢與偏見,東方快車謀殺案,三體;


推薦閱讀:

《模仿遊戲》的開場是什麼意思啊?
如何理解 Enterprise 2.0?
身邊的人不理解我,該怎麼辦?
如何理解「當你無法改變環境時,最好改變你自己」?
學習為什麼要耐得住寂寞?

TAG:小說 | 閱讀 | 書籍 | 文學 | 理解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