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對「高深」(比如卡夫卡)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

題主是一名高中生,在過去的讀書生涯中走了一些彎路,讀了不少言情、青春類的小說。

後來嘗試自我調整閱讀的內容,主要以兩大類文學作品為主:一是《呼嘯山莊》、《傲慢與偏見》、《王子與貧兒》這類情節清楚,表達流暢,人物特點和感情鮮明的經典名著;二是村上春樹、王爾德、凱魯亞克等人寫作的較為通俗的文學作品,不完全屬於經典行列,但個人認為有閱讀價值。

但當我想嘗試閱讀更為「高深」的文學作品時卻發現自己讀不懂,不知道作者想寫什麼。舉幾個我閱讀失敗的例子,比如卡夫卡的《城堡》、莫言的《豐乳肥臀》等。還有一些如《變形記》《局外人》這樣模模糊糊地知道點意思,但並不是非常理解的作品。看書評和專家、其他讀者分析感覺很有道理,但是自己讀的時候卻對文本沒有感悟。

請問各位知友,該如何才能提高對這類「高深」文學的理解能力?

ps:「高深」對於每一位讀者有著不同的含義,對於某些讀者來說可能讀懂卡夫卡的文章不存在很大障礙,但對於另一些讀者來說也許讀村上春樹都很成問題。所以題目中的「高深」並不針對讀卡夫卡或者某種特定文學風格的作品,而指面對難以理解的文章時該如何做。


因為這是談個人閱讀經驗的問題,沒有什麼普適的方法。

我只能隨便說點,姑妄聽之。

1.「文學」的基本處理對象是人的經驗,只要是人可能遇到的事情,文學都有可能加以涉獵。在藝術形式上,這是一個很大的門類,下面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等藝術品類,繼續細分下去:比如按照內容,詩歌會分「敘事詩」和「抒情詩」;比如按照篇幅,小說會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所以很難有一種籠統的路徑告訴你,「文學」應該如何去閱讀。

比如卡佛的短篇,篇幅很短,處理的基本對象是生活的場景,那麼進入卡佛小說需要一些對人物生活處境的同情。為了幫助閱讀,可以再去讀讀卡佛的詩歌。可是這種閱讀態度來對待托爾斯泰的長篇就很困難,長篇的寫作手法,處理對象都會有變化,只進行場景化的記憶有助於理解細節,但在串聯整本書籍的線索就很困難。閱讀長篇需要勇氣,因為一千頁以上的大部頭真的讀起來很困難。閱讀長篇,先要保證自己有完整的時間,可以進行持續地閱讀,你需要做些筆記,比如人物關係圖,時間表,這些都能幫助你釐清線索,理解文本劇情的變化。相對來說,更需要耐心。

不要迷信「快捷」,要有「耐心」,做筆記。

2.「高深」和「膚淺」的對立很多時候是不成立的。一個人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遇到的很多困難要具體討論:比如「文本的翻譯導致語言晦澀」,比如「對作家提供的生活場景不熟悉,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的疏離」,比如「作家本人不友好的寫作風格」。莫言的《檀香刑》,我自己感覺這部作品的立意真的說不上「高深」,裡面寫酷刑的部分我還蠻喜歡的。需要先弄清楚是什麼造成了閱讀障礙,之後才好加以解決。換譯本,換作家,查資料。

關鍵是你讀得開心,其他都在次要。作家很多的,如果你只是想做一個快樂的讀者,沒有什麼必讀書單。

3.「開心」很重要,或者說「文本的快感」。

我們現在不是在考高中語文閱讀,不需要做題,所以讀這些東西要讓自己愉悅。這點很重要。抱定一個目的去理解有點緣木求魚。

很多作家他們寫作的時候會帶有自己的困惑(我不敢說全部),文本的展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自我對話,所以閱讀文本就是跟著這些偉大的靈魂去理解自我,他們會痛苦,會振奮。在這種意義上,作家的位置不比你高很多。閱讀就是要抓住這些感覺。我很喜歡一個說法,多多提過,就是「寫作」是源於有病。「寫作」對很多作家來說是自我治癒,要與自己進行艱難地搏鬥,如果失敗,就是死。很多作家自殺有這樣的根由。他們都很失敗,但他們在失敗以前都展現出了他們的靈魂。感受到這些是很令人振奮的。這種感覺怎麼說,很難形容,舉個例子吧:

就像我剛剛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裡面寫兩個好朋友,其中一個人結婚另一個人和他一起慶祝。這本集子前面幾個短篇比較妥氏,一個苦逼兮兮的下層人活得不如意,很想報復社會,忽然變成這種場景就會讓我覺得很好玩。跟著年輕人慶祝心裏面會覺得很開心,就想蹦啊蹦。這讓我覺得讀書是很「幸福」的事情,吹風啊,看月亮啊,都會很開心很有愛。

這是文本可以帶來的快感,其他很難相比較。如果有這樣的感覺,要珍惜。

4.「理解」和「共情」的問題。

就像@palomar基佬說的,現代文學很多作家寫作本身不是為了「服務讀者」,確實存在讀一些作品沒有知識儲備難以卒讀的情況。因為有很多梗真的不懂,比如《寒冬夜行人》。

但這種準備,我個人的看法還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去找。一旦腦子裡面裝滿了很多別人的看法去讀東西,會很痛苦,有意無意會去附會他人的觀點,然後檢驗是不是符合這個觀點。看書之前被劇透還是蠻不爽的。我覺得相較於「共情」來說,「理解」還是後發的。何況按照卡爾維諾的說法,經典本身是可以不斷被重讀的。用心感受要比確定含義基礎一些,重要一些。先懸置個人的主觀判斷,去感受比較好。

如果要找釋義的話,可以去找一些作家的評論。一些好作者往往也是好讀者,讀他們的評論往往就是再重讀文本,你從他們的解讀可以發現好讀者是需要對細節的感知的。這樣讀有助於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5.說下卡夫卡

卡夫卡就我的閱讀經驗來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放在文學史里很難歸類,有點空前絕後。卡夫卡個人的風格很奇特,他的很多文本要不然是沒寫完,要不然是沒什麼主題(他不說自己要表達什麼)。卡夫卡的文本闡發空間非常大,誤讀的可能很大,昆德拉寫過篇文章吐槽過這個事情。

如果覺得長篇很難,可以先從中短篇開始讀。

卡夫卡很多短作品都是在寫現代人的處境:比如《忽然散步》,一個人決定出門看朋友,然後為這個行動 想了很多理由啊,意義啊,還是沒有出門;比如《到山裡去旅行》,寫的是一個人,但這個人會把自己精分成很多人,讀起來很孤獨。他的筆下人經常會是這種感覺,內心很豐富卻寸步難行;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滑稽荒誕,寫的是很本真的東西。

當然這不能概括他的全部作品,試著讀讀吧,如果不行的話就換人。


為了給大佛證明我答得水……

我覺得這種沒有什麼捷徑的,所以我也覺得沒有特別複雜的方法論……

1、持續地讀

2、持續地想

3、持續地寫

4、持續地看別人的理解

沒了……

我一直覺得要有量的積累,然後重讀也有不同的感覺。然後寫是一種梳理過程,想一想和寫一寫也不完全一樣,因為總有表達不出的地方。然後名著經典一般都有大家去理解分析,那裡面都不乏天才。那麼,巨人的肩膀,不用來站,難道用來擋視線嗎?

我就說我會答得水,一方面是我覺得我本來就水,另一方面如果能夠一步登天,天上就擠滿了人,哪還有可以值得羨慕的地方?我覺得吧,路大家都知道,就是走起來太耗。好了我先知難而退了,祝大家十一月快樂~


每個人對文學藝術理解力不同。

雖然我覺得大部分是天生決定的,但是或許也可以後天再慢慢積累。

題主所指的「高深」貌似都非現實主義文學,根據你喜歡看《呼嘯山莊》一類的書,那請參考村上《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的對比,前者是偏現實主義的,可能更適合你;後者就是村上腦洞大開的超現實風格了。在你讀卡夫卡之前,應先分清楚文學流派和表現形式。

我建議可以先多讀一點不那麼偏門的書籍,在這裡列個短書單:

海明威的短篇(如乞力馬扎羅的雪)

村上春樹的處女座(且聽風吟)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南方與北方)

夏目漱石(我是貓)

卡佛(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安房直子(銀孔雀)

威廉·戈爾丁(蠅王)

以上的作品一般都文字篇幅稍短,細碎的句子偏多。讀起來不會像讀毛姆卡夫卡那樣一直順著讀下來難以喘氣。

接下來再深入一點,讀紀伯倫、菲茨傑拉德、昆德拉、川端康成、卡爾維諾、納博科夫之類,名作就不列舉了。

如果想要提升對「美」的欣賞能力,更建議讀詩。如:

莎翁的十四行詩,推薦英文原版。

也可以讀濟慈的詩,《明亮的星》《希臘古翁頌》每一次讀都覺得美好無比。

還有西班牙巴洛克風格的詩人貢歌拉,《趁你的金髮燦爛光輝》。

愛爾蘭的文學作品普遍會帶些悲傷的基調,不得不提葉芝的詩集,和特雷佛的短篇。

和17世紀的古典主義文學比起來,卡夫卡真的不算難讀的。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讀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馬克》。

高乃依的語言具有陽剛之美和雄辯有力的氣勢,洋溢英雄主義精神,《熙德》中的對白與詩句都是莊嚴崇高的,體現了古典主義所追求的理想美;

拉辛的語言細膩光滑,將「三一律」(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整一的規定)運用的出神入化。沿襲了古希臘悲劇的命運觀念,代表了古典主義的優雅風韻。

讀完這兩本書,再看《城堡》就沒什麼閱讀難度了。

最後,對於題主所提對《城堡》的閱讀失敗,我不覺得閱讀會存在失敗的情況,只是讀者所感有深有淺罷了。可能是你對自己的要求過高,又沒有領悟卡夫卡所想表達的便覺得失望?對於卡夫卡的作品,誤讀的現象很多,覺得深奧晦澀的偏見更多。而他自己死前也要求朋友燒毀他未出版的書,所以對卡夫卡和《城堡》的理解必定是複雜的。

藝術是只屬於自己的,文學的創作是作家自我剖析與自我掩飾,文學渴望被分享,又渴望被孤立。請題主就讀自己喜歡的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吧。ps:

私以為真正語言晦澀的書大概是《管錐編》那一類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學識連一句話都讀不通。


不要著急,慢慢來。

偉大的書寫的都是人類普通的共情,你經歷多了,自然懂。再有就是多看,看的多了,也會慢慢開竅。

我十幾歲看城堡也看不懂,翻書看,說是象徵,是權力社會的壓迫,是永遠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我想,哦。

後來我看了圍城,隱約覺得有點像,但圍城的意象太明顯,或者說單薄,指向兩難之境,雖是人生常態,但血肉並不豐滿。

再後來,我學文學,看希臘悲劇,看莎翁,看晏幾道,看所有書上的經典人物代表作,再看到城堡,我多了一堆名詞。雖然知道了每個情節後的隱喻。但還是基於概念的基礎之上。

再後來。我畢業了。失戀了。又找工作。又戀愛。還看了很多文學史里沒怎麼提到的人的書,比如卡爾維諾,芥川龍之介,佩所阿,舒爾茨,等等。我發現他們的東西並不比博爾赫斯們差。只是他們的作品沒辦法套進文學史的某種模式中。文學史往往紀錄結點,可是文學遠遠比文學史厚的多。很多概念都被我打碎了,重組。

我記得當我看完量身定製的幻想,又打開城堡看,覺得,寫的太他么沉重了。這本書是活的,沒有一點兒多餘的地方。城堡是血肉堆積的年歲,裡面或許什麼都沒有,而真實的世界簡直太他么荒誕了。

我想,等我再長大一點,可能理解更深刻吧。

我的建議是,買幾本外國文學史,各種版本的,最好有國外的,把脈絡梳理一下,對各個流派有常識性了解,比如,至少要知道卡夫卡的作品都是客觀敘事風格,刻意避免主觀情緒。這樣會最大化增加文章張力,使它更像一個球體而不是平面的圓。但是,不要過分依賴文學史,深入了解後,慢慢淡化文學史中的各種概念和技巧在你身上的影響。讓你自己的感知浮出水面。

不要著急,該明白的,時間都會讓你明白。只要你想,並且去做。


一本尤利西斯拯救你


你感到的很多高深,其實是翻譯的不好。


初級文學愛好者,分享兩點個人心得。

第一,覺得難懂時,不要停,讀下去,不刻意去尋找答案!

答主也是在中學時期開始嘗試讀村上春樹作品的,一開始讀《挪威的森林》等愛情元素突出的文學作品,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感情經歷,所以這類作品領悟起來並不困難。(題主認為自己之前看青春文學走了彎路,而個人認為讀書沒有彎路這一說,讀了都有收穫,側重點不同,收穫多少不同而已)

而另外一類文學,比如《天黑以後》《1Q84》等假想現實體的小說,意識流的痕迹很重,尤其村上先生擅用科幻文體去構造"角色",以虛構的形式描寫故事情節的發生。

這類各種元素交織的作品,有時的確很難讓你產生"哇,太精彩啦!""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好想知道結局!"這種長驅直入直奔故事中心的情緒。很可能你會在某個疑惑點卡住,追問自己"xxx到底是什麼""某某是怎麼一回事",進入到這種與書本對話的雙向溝通中來。這樣一來,就打破了你原有對作品一路暢通的第一感知。

舉例子,《1Q84》中的"黎明"、"先驅"、"小小人""空氣蛹"這類東西。相信讀者一開始都會有困惑,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其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代表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沒關係,不要停,讀下去。漸漸你就會有某種感覺,隱約覺得那種東西其實在你心中,你知道,但你說不上來。

沒錯,儘管莫名其妙,卻心有同感!

用村上春樹先生本人接受訪談的兩段話論證:

"所謂小說,原本就是一種置換工作,是把內心的想像置換成文字。這一置換有時像謎一般,有些地方的關聯根本搞不清楚。但是如果這個故事能在讀者心中激起回應,就說明這種關聯是確實存在的。"

"這類雖然搞不清楚卻在發揮著『功能的黑匣子,就是小說式的謎。這個黑匣子才是小說的生命線。在某種程度上,讀者哪怕不明白黑匣子的意義,也不得不張開雙臂接受它。將這裡產生的問題,置換成與自己更為貼近的切實的問題。兩者的落差中恐怕就隱藏著解答。但我覺得尋求謎團的答案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小說的要點並不在於解答。"

重複一遍,小說的要點並不在於解答。題主說的"這樣模模糊糊地知道點意思,但並不是非常理解"的處境,其實已經和作者初衷十分貼近了。

第二,儘可能多的去了解作者,其童年成長經歷、感情起伏,甚至私人習慣等有關的一切!

依然以村上春樹為例。

比如,當你知道村上春樹是學戲劇的,看了很多電影,聽了很多音樂,就可以理解他的小說畫面感很強的原因,每讀一段就有一幅畫面出現,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在寫情節本身,大段的描寫,是為了後面的情節開展蓄勢。

比如,當你知道村上先生是獨生子(那個年代日本獨生子很少見),童年十分受寵,從備受保護的家庭被扔進了一個莫名其妙的世界裡。你就可以理解,他作品中與眾不同的視角,細膩的感知,可能來源於心靈曾經蒙受的巨大落差。十歲的時候,誰都不和村上牽手。由這種痛楚和背離感,誕生了自己內心的故事。所以《海邊的卡夫卡》中卡夫卡離家出走是在15歲,《1Q84》中青豆握住天吾的手是十歲,亞由美受到哥哥性虐待也是十歲。

比如,當你知道了村上春樹在念大學時,常常一個人背著睡袋走夜路隨處露營。就會對其作品中充斥的"冒險精神"、"黑暗力量"、"空蕩與荒蕪"有了更現實的理解。

再比如,村上先生寫作時有"寫完十頁就停筆"的習慣,哪怕心裡很想再寫一點,也不寫了,但寫完八頁覺得寫不下去的時候,無論如何也要寫滿十頁。所以有時村上會有意在一些地方讓文章止步不前,徹底的進行描寫,這一部分,即使讀者跳過,也能跟得上情節發展。所以他的句子總是長、短、長、短,有的地方很流暢,有的地方故意製造障礙、停頓、沉默。他常常讓我們感受到沉默,他沉默的時候我們也會停頓下來,就像音樂出現休止符。

卡夫卡的作品僅讀過兩篇,不敢妄評,以村上春樹先生為例,分享了個人的讀書體會,希望對題主有所啟發。


其實,這個問題就類似於:怎樣才能提高對高雅音樂的欣賞?/怎樣才能提高自己對一副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可是實際上,這一類問題的統一答案就是,這是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憑藉努力做到的。

有一種寫作叫做有門檻的寫作。這樣寫作出來的作品並不是給所有人看的。有的人能輕鬆理解,有的人不能。

也許有人不贊同我的觀點:理解力是天生的,後天只是在此基礎上波動。

不能理解卡夫卡的作品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第一個是你真的沒有共鳴。《在馬戲團頂層上》裡面青年的失落,我無數次體會過。《騎桶騎士》里的靦腆,無法溝通,無法被理解,這就是以前的我。

但是除了共鳴之外,還有一些作品是要從思想上去認同的。《在流放地》中,那種無謂,荒誕,被忽視,然而始終固執的軍官,你怎麼看?《萬里長城建造時》,你同意卡夫卡對於我們這個世界的見解嗎?

這不是為所有人而準備的。有時候我閱讀它,僅僅為了找一種安慰。閱讀三島由紀夫的時候,看到有人與我所思所想如此相同時,我欣喜若狂。

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你盡去嘗試就好了。你覺得美的,有價值的,多讀就是了,也許有一天你的理解力不同了,你就會去讀別的東西了。

閱讀你所說的「高深」的文學作品,其實和讀你所謂的通俗文學作品,其實是一樣的,就是:

我喜歡卡夫卡,因為在閱讀他的小說時,我感覺在和一個最親切的朋友對話。這是一種娛樂。你在看現實主義文學時,你也感覺這是一種娛樂。但是簡奧斯汀,勃朗特全都滿足不了我了。

想要去接觸技巧更加豐富,思想更加深邃的文學,這是好事。但是不要為了別的什麼去看它。看不下了就放下。當一開始就要一邊依靠文本以外的分析來研讀文本,樂趣不就盡失了嗎?

與作者,與作品,產生共鳴。


我並不覺得任何作品有他的高下之分,如果你硬要看,你都能從罪惡裡面看出一朵花來,能從花裡面看出人的劣根性來,一部小學生流水賬你都能覺得它比《紅樓夢》要牛逼一萬倍。

很多人讀個書都覺得老子要他媽讀名著,老子要做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人,老子要有哲理,老子要隨口一句名言,張口閉嘴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卡夫卡。

現在讀書都是帶有功利性的,我就覺得很悲哀,我有一段時間很迷惘,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反正總想一些奇怪的問題,我完全是覺得難受才去讀黑塞的叔本華和太宰治的書,我覺得這就像葯,你沒病就甭讀,有病也沒必要讀,它會自己送上門來,別硬要弄出什麼什麼狗屁主義,什麼信仰。我覺得現在青少年最大的幸事就是沒有信仰,雖然這也很可能是最大的悲哀。

《成功學》、《雞湯》、《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你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喬布斯傳》這種書是高銷量佼佼者,好像他們都從中汲取了什麼有益的正能量,但其實翻了一遍看的時候心魂激蕩,看完了狗屁都不知道,該擼管的擼管,該意淫美女的意淫美女,該搬磚的搬磚,該上課的上課。

追名逐利,從書中就很好反映了社會思潮的投射。

我之前要看名著,完全是為了把妹子,你要想你一個普通人妹紙憑什麼喜歡你,於是我要去裝逼,裝文藝青年,讀什麼昆德拉、卡夫卡、村上春樹、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陀思妥耶夫斯基……

讀了半天,昏昏欲睡,草這樣可把不到妹紙,我要的張口「哪有人會喜歡孤獨,其實只是害怕失望罷了」呢?我要的「海棠花未眠」呢?

上豆瓣,上知乎,看書評,我覺得這些書評寫的是真的比小說精彩,反正我看得下去,看了七八個高贊書評,一種優越感油然而生,用十分鐘翻完了所有書,我儼然是一個文藝青年,與人說話,終於可以隨便就拽出什麼後現代主義、什麼唯美主義、什麼名言,反正,我臉上寫了字,老子有文化,雖然我C盤裡面種子多達百G,看到美女白胳膊都能聯想到生殖器,我仍然認為我是一個純潔的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青年。

好的,上面這一段就是我對問題的答案。

其實就是作。

你臉上大寫的幾個字我在裝逼你照鏡子看不見嗎?

你沒到讀那種書的時候沒必要去讀,讀你也讀不懂,就算你弄懂了,你也不會有任何思考,因為你知道這是名著啊。

現在人應該多想點東西,而不是多接受一點東西。

我讀書就很古怪,我讀這書之前一定是抱有完全質疑的態度讀,而且一定要是能抱有這種態度我才去讀,比如讀卡夫卡吧,他說什麼我偏偏就要反駁他,這樣我會覺得我在跟一個牛逼閃閃的人辯鬥,毛爺爺告訴我與人斗其樂無窮,辯不過我就接受,不認同,我嗤之以鼻。

這種滿足感是青春文學、玄幻小說比不了的。

你讀不下去,覺得它高,它深,因為你覺得不爽,你不覺得你獲得了什麼。

雞湯與網路小說之所以你看的下去甚至喜歡,是因為你覺得他爽,很滿足,你獲得了名利美女,也好像獲得了很多道理。

當然,如果我當時讀不懂,我就麻溜地滾到豆瓣看書評,然後帶著全新的眼光,去否定它。讀一本書,就是和一個人打架。

卡夫卡我初一就在讀他,讀了一點完全放棄,什麼狗屁嘛,然後高一我讀王小波的書,發現他很推崇卡夫卡,我才重新拾起來。

王小波的創作宗旨我是很贊同的,他說需要一點趣味性。

然而從始至終,我都沒奢望過讀書能改變我的生活,就算改變了,那也是潛移默化的,不是我可以追求的。所以說,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書讀得越多我越覺得自己的渺小與可悲,所以我是很喜歡那年苦讀《斗破》的我的,那時我年少氣盛,渴望得到愛,渴望在小時代做一個大寫的人,我是討厭現在的自己的,痛苦、掙扎、無力。

我喜歡那種一路通暢開車沒有一點阻礙讀完的書,雖然這條路很長,但我車開的開心。

值得我欣慰的是,我現在至少知道自己痛苦與平庸,而那時選擇逃避的自己連這都沒意識到。

但我仍然滿懷期望,我希望自己終能掙出泥潭、走出去。

這條平凡之路到底怎麼走,我不知道。

你需要的答案並不是怎麼讀懂高深名著,而是你為什麼要讀名著,不過答案並不是高中政治告訴你的什麼冠冕堂皇的道理,這個答案說了很淺顯的一點,更多的,需要你自己悟,因為我沒成功,說的話再有道理,那都是放屁。

更何況,這個問題,有無數道理。


很巧,今天正好在讀卡夫卡。之前對現代派的文學是碰都不敢碰的,怕無聊,無聊過後會沮喪,因不懂藝術家的世界沮喪,從而得出自己十分愚笨以及沒有藝術天分的結論,從今對現代後現代派避之不及,爬回現實主義最為安逸,見到艾略特伍爾芙尤內斯庫的名字直翻白眼,自我安慰地說他們是一群無病呻吟的瘋子……今天的我已經漸漸戒除了這種恐懼,《煤桶騎士》喚起了我許多心事。也讓我注意到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所謂「世界的荒誕性」,所謂「內心的真實」,如果沒有過類似的體驗,這些概念於我而言就是一堆故作高深的辭彙,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拒我於文學殿堂之門外,拒絕我在其中獲得愉悅。但是當這些概念能夠喚起你的經驗或者閱讀記憶時,他們就不再是一堆障礙似的廢話,而是藝術精深所在。

試想一下,你有過覺得世界荒謬的時刻嗎?我目前理解的荒謬感就是與我們頭腦中覺得理應如此的規則相悖的另一些東西,比方認為「善有善報」、「有付出必有收穫」這些都是虛妄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人的境遇總歸是絕望的。我猜想和我年紀相當的人們一定認為這些是bullshit,連我自己也不大相信,我還在努力,還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我還沒有遭遇過毀滅性地打擊。但是我在讀《駱駝祥子》的時候卻感到了這種荒謬,他像一個困獸一樣,不論怎樣努力,「那種突如其來的意外遭遇從來就沒少過」。縱然你可以用目光局限,貪圖眼前,膽小本分解釋他的失敗,但是「世道」像個幕一樣罩下來,不由分說地把人的一切大的小的努力都吞沒了,這就是荒謬。司馬遷在《伯夷列傳》里的很有名的一段,就是在說這些事情嗎,世界的荒謬存在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我就在想,這些深刻的人的眼裡,飽經滄桑人的眼裡,荒謬才是現實吧,理想實現它自己只是湊巧為之。我們凡人聽過太多結局完滿的故事,把理想當成了現實,反而把真的現實稱為荒謬。

在上段論述中,我其實已經表達了兩種閱讀的方法,一是聯繫自己的經驗或者感受,二是聯繫閱讀過的文本。只有把概念化為可知可感的內容,才能理解。具體操作的方法,努力回憶自己感到孤獨,處於弱勢的時刻,或是做了很多壞事卻依然過著好日子的經歷,總之就是一些不同於尋常道理的經歷。其次就是從閱讀傳統,符合我們固有的閱讀習慣的作品開始。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懷著謙虛和開放的態度,這是我認為開卷的前提,否則,打開的書也只能對你說,夏蟲不可語冰。


提高理解力真是一個很難的過程啊。

要想深入理解這些「高深」的作品。

1.個人經歷,有些東西沒有一定的閱歷是無法深入的理解的,而且人生不同階段讀同一本書是會有不同的感悟的,最近這樣的感受實在很明顯。

2.知識水平。如果想要深入理解作品,是需要一定文學基礎知識的,把它放在文學史中去考察,更能體現它的獨特性。如果了解外國文學史,你就會理解為什麼卡夫卡的地位那麼高了。

可以看看別人的研究,結合自己的理解,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反思。你說覺得別人說的有道理然而自己看不出來,大概就是因為缺了很多基礎的東西。時代背景,社會思潮,作家經歷,自己理論基礎等這些都會影響你的理解。

3.思辨能力。文史哲不分家,文學想要深入和哲學思想分不開。很多作品體現的是作家不一樣的思想,可以學學有關文論的知識。

以上都是理想狀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其實簡單說就是多讀,讀n+1難度,太難看不懂先跳,看懂多少是多少,以後有機會再回來理解。太簡單的閱讀只是積累,更多的在尋求認同。慢慢讀那些好像能懂又好像不能完全理解的作品,督促你思考,逐漸提高自己的理解力。閱讀本身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過於追求高深,很容易受挫從而失去興趣。

看你提到的幾部作品,給你推薦吳曉東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裡面分析了20世紀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有文論深度但還算通俗易懂,能一定程度上讓你知道怎麼去分析作品。


沒有閱讀過卡夫卡的作品

但是高中時看茨威格看加繆看尼采等 那時只能看到書中的故事性 和一兩句亮點句 有時候甚至還覺得他們的故事描述的不夠精彩 大學時開始去系統的了解了一下他們的生平和思想 傳記或者評價等 可能本身水平不夠經歷尚淺 從前人所達成的總結中可能比較容易提煉一部分自己感同身受的 重新反過來去閱讀他們的作品 有時候真的會有溫故而知新?的感覺

以及我覺得一個作家的思想一本書是不能展現完全的的 有時候要一本一本的陪伴他的思想成熟 這樣才能更好理解


很早聽過一句話,讀書,尤其是讀名人經典,絕不能以仰望的心態去讀。


個人認為對於現代主義的小說的理解並沒有一個客觀意義上的答案,因為以卡夫卡為例,他的小說大量使用象徵或聯想的手法,這些事物之間的關聯很可能是與卡夫卡的個人生活經歷息息相關的,而我們不可能還原卡夫卡的個人生活,那麼這些象徵的意義也就不可能真正「還原」,並且,隨著現代主義的發展(或曰後現代主義)這樣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有些內容純粹就是一些無意義的荒誕的夢囈,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超現實主義圈子裡常常用精緻屍體遊戲或者催眠等方法創作(儘管發表的不多)你怎麼可能理解這些近乎夢境的東西,他們自己都不懂,除非你是什麼專業的精神分析師,但那就和文學鑒賞偏離了。總而言之主體間性造成的障礙在現代文學當中越發突出了(這也與同時代的哲學發展有關,比如你提到的加謬的荒誕,還有薩特的噁心,拉康的失敗的邏輯,很多近現代哲學家都很強調這一點),很多作家都是以一種非常強調主體的方式創作的,所以試圖還原主體意圖的嘗試很多時候沒有意義,或者說在我看來已經偏離了文學鑒賞的原本目的。舉個例子,之前在「你見過那些解讀過度的可笑例子」問題中看到一個,說席慕容詩歌鑒賞會,一個教授上去長篇大論其詩歌中隱含的柏格森哲學,結果她老人家說她壓根沒看過柏格森的書。另外,你閱讀文學作品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懂得所謂隱含的「深刻道理」嘛,那為什麼不直接閱讀哲學作品呢,文學家不可能講的有哲學家深刻,更不可能明晰,系統。如果是為了美的享受,那為什麼還要在意所謂的「讀懂」或者「讀不懂」呢,覺得好就好,不好就去找自己覺得好的(前提是你認真地閱讀過),難道別人說好你就得覺得好?這不過是拘泥於一種媚雅的偏見而已。(所以我不贊同讀言情小說是「走歪路」這一說)當然,如果你是想讀而覺得有所得,獲得一種閱讀時浸入或閱讀後的超脫感的話,還是那個建議,系統學習一些哲學,多思考。

補充一點:經歷,經歷多了(雖然我也沒有什麼資格說這樣的話),觸發主觀性的「理解」的可能性自然會高(當然,再次強調我認為這還是離不開思考)假如你有對於深刻孤獨的主觀體驗(儘管如上提到的那和卡夫卡的生活不是一回事),那麼你對卡夫卡作品產生共鳴的可能性自然高,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年齡越大越覺得紅樓夢寫得好,不要臉地說,我大概也算有這樣的經歷,也是卡夫卡吧,初一第一次接觸到,一開始只是覺得好玩,新奇,但也反正「讀不懂」,然後三年後某一天我走在路上,突然覺得好像明白了他在講什麼,好像解開了某種謎題一樣………那種感覺還是挺奇妙的,所以沒必要著急,我總感覺所謂的什麼理解方法就好像在問有什麼東西能讓人一夜暴富一樣,大家都想找竅門捷徑,希望一下子跳到某個高度,但是我不覺得這對於真正愛好文學的人有什麼意義,難道是裝逼?我認為閱讀是需要長期的體味與感悟的,把生活看成小說,把小說看成生活。


看到高中和卡夫卡這些詞就點進來了。

感覺別人回答得都很好了,我就補充一點個人的閱讀經歷吧。(感覺我倆閱讀方面還是挺像的,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我是個大一黨,也是從高中開始接觸卡夫卡的。你說的那種「高深」文學,我以前也是不怎麼接觸的,我小學到初中讀的更多的是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小說或自傳,國內的讀巴金 冰心 余華 畢淑敏,國外的讀海明威 雨果 夏洛蒂勃朗特 查爾斯狄更斯之類的。也喜歡看推理類的小說(東野圭吾粉)。這類的小說給我的影響真的很大,提高了我的閱讀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和修正了我的三觀。

上了高中,遇到了前男友,他覺得我還算「孺子可教」,給我買了周國平的一系列書,他的自傳和《思想的星空》,《愛與孤獨》,《靈魂只能獨行》等等。周的書算是我在閱讀現代文學的一個過渡段。前男友有一本手抄本,還附有筆記,在裡面看到了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前前後後看了六七次(看過不同的書後又去看),每次都能發現不同的共鳴點,於是開始接觸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一開始看的時候並不太能理解,後來結合寫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經歷和自身的感情算是有了一定的理解。接觸卡夫卡也是在手抄本上的

第一本看的也是 變形記 第一次看覺得沒啥,第二次看到哭(不曉得為啥,看著看著就覺得眼睛濕濕的),彷彿親身經歷。然後就開始看 他的短篇小說。現在在看《唐吉訶德》,雖然不是很能理解。

說了一堆啰嗦話,其實要說的無非三點

1,多讀幾遍

2,把寫作背景作者經歷了解一下,會讓你更好的理解作者為啥那麼寫。

3,先讀同時代或同流派的容易理解一點的,循環漸進。

by the way,我並不覺得高中生不應該讀「高深文學」,不要耽誤太多學習時間就好,畢竟一本好書真的會改變你很多。


可以學習一些敘事學理論,會極大地開拓你的視野。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