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人們如果去酒樓吃飯也是跪著嗎?
01-30
那是一人一個案幾跪呢,還是一群人圍著跪一圈呢?畫面太美想像無能……
我說您啊,甭想像了
酒樓是漢代以後才形成的。漢代市區有旗亭、市樓。旗亭,後人注云:市樓也。市樓或旗亭是市井官署所在地,並置於市的中央。在這時,市樓還不是飲酒的場所,大約到了南北朝時期逐漸演變成人們可以登臨酤飲的場所。
另外我補充一個啊,中國人分餐制一直延續到明朝,犀利呼嚕一塊兒吃飯那是清朝才開始的,不分餐,在明朝人眼裡是很野蠻的,起碼沒教養不用想像,你現在去日本韓國一樣能看到這麼美的場景
跪,《釋名》云:「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阢也。」即兩膝著席,上體聳直之坐法。
注意是兩膝著地,腰和股都是伸直的。跪,是跪拜的起手式,也就是伏下身子去。現今扔保留在宗教,祭祀之中。
而坐,正坐,又名跽坐,長跪之意。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通過訓練可以長時間保持住的姿勢。唐宋之際,胡床流行開來。傳統正坐逐漸消亡,到今天跪和坐的概念就混淆了。要說跪被理解為屈辱,大抵得從元開始。跪在以前只是拜的前一步,禮儀動作而已。這是坐。就是坐。跪和坐有區別的。多看韓劇日劇就知道了。
分餐制,一人一桌,也不是跪,是跪坐…
這是我比較欣賞的。
撇著腿那叫箕坐,荊軻刺秦王里荊軻中秦王一劍後就是那種坐法,省力是省力,不過是非常無禮的行為,不過荊軻當時應該已經不在乎了。當時的布料缺乏,多數人是不怎麼穿內褲。下面是我看到的一篇文章,擅自移用回答這個問題,侵權刪。
節選自古代人何時才穿上內褲 文/越楚秦漢之前的中國古人是不穿真正意義上的褲子的,人們不論貴賤、不分男女,都是「上衣下裳」。所謂「裳」系「遮蔽下體的衣裙」,也就是說,古時男人也是穿裙子的。後來開始在裳下加禦寒的脛衣之絝,「絝」在《說文》中解為「絝,脛衣也。」「脛」指小腿,「脛衣」是給小腿保曖的護套,左右各一,並無前後褲襠相聯,是廣義上的「開襠褲」。貴族富家子弟則用「紈」(細絹,很細的絲織品)做「絝」穿,這便是「紈絝子弟」的由來。所以,秦漢之前,人們在公共場合的坐姿只能「跪坐」, 「箕坐」(兩條腿分開伸直坐)顯然是極不禮貌的行為,盤腿坐也是不太合適的。而這種「開襠褲」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當時的宮中及貴族女子大都是外穿「曲裾深衣」(見圖),內穿這種無襠的「脛衣之絝」。這一穿戴習慣,一直到西漢昭帝時才出現重大變革。當年,霍光為讓其外甥女上官皇后「擅寵有子」,曾令宮女們「皆為窮絝,多其帶。」。意思是禁止宮女們再穿「開襠褲」,而一律改穿「窮絝」。
此事記載於《漢書·孝昭上官皇后傳》,原文曰: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那麼,「窮絝」究竟是什麼樣的「褲」?曾有人解釋「窮絝」繫緊身內褲。但古時候,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故此解釋似乎不太相符。《中國全史·后妃史》對此的說法是「讓宮女們統統縫緊褲襠」。若這一說法成立,則「窮絝」應該是原來「開襠褲」基礎上的加襠緊襠之改良,可以算得上是一種連襠之褲。但「窮絝」與現代褲子可能仍有所不同。
秦漢女子的曲裾深衣需要說明的是,大概自趙武靈王后,華夏族已經有連襠的褲子。《史記·六國年表》有載:「趙武靈王十九年,初胡服。」說的是趙武靈王為適應騎馬作戰的需要,學胡人在軍隊中改穿短衣長褲,其褲式已與現代之褲相去不遠。但之後連襠褲主要還是作為軍裝由軍人穿著,在當時直至秦漢時期也僅限于軍隊或下層勞動者,上層貴族囿於傳統之禮,是不屑穿用的。推薦閱讀:
※國恆以弱滅 獨漢以強亡這句話成立嗎?
※西方筆下的漢朝:被匈奴攻破長安,大漢向匈奴投降
※漢初為什麼那麼推崇黃老思想?
※【西漢篇】費盡九州鐵,鑄成一把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