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走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我今年大一,寫點東西,沒什麼成就,喜歡看書,但是渴望行萬里路,甚至訂了近乎一年的旅遊計劃,打工旅行這種,去查那些城市的就業,兼職,各種可以賺錢的手段,計劃雖然並不詳盡,但是我認為已經擁有了一部分的可行性。暑假的時候,準備進行一次一個月左右的短期嘗試。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還沒有讀到萬卷書,更不用說萬里路。書給我的力量,我已經初步的有所感受,包括思考的習慣和寫東西的習慣。但是我想知道,行走,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我們對於本能的東西往往帶著一種輕蔑和知見,因為他們是與生俱來的、從不需要我們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學習和感悟就可以獲得。我們對待本能的態度,有時猶如我們對待身邊的親人,我們對朋友總是彬彬有禮,然而對他們有時任性有加。科技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時空的壓縮,使我們跨越時空的限制,頻繁的、持續的與不同圈子裡的人們交流著、共舞著。突然發現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時空都上線了,我們與圈子裡的每一個人分享著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許除了睡眠,我們無時無刻享受著這樣的躁動和快感。這是我們真實的感受嗎?這真的拉近了我們心與心的距離了嗎?這到底是不是我們想要的生命狀態?

行走作為我們的一個本能,好像不再被我們關注和感受。關於行走,我們可能最先聯想到的《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的形象,其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夸父執杖奔行於大野的形象,給我們一個上古行者的一個鮮活形象,也給我們中國幾千年,來自官場、民眾、文學領域等不同行者的形象開了先鋒。

生存、生活、生命,是我們人生狀態的三個層次,這其實是偽命題,因為層次是要遞進的。少部分人也許一生沒有體會到生存的境界,大部分沒有感受到生命的境界,而生活就成為了消費品,也是我們日常提及最多的辭彙。生存告訴我們危機意識,生活告訴我們熱愛之心,生命告訴我們體悟之感;危機意識成就我們綿延五千年的文化,熱愛之心成就我們感受到的幸福指數,而體悟成就我們探索本源的那顆童心。我們可以為了生活而生存,更要為了體悟生命而讓生存做先鋒去熱愛生活。

作為一個凡人的生活而言,有四大端,曰衣食住行。從時間的維度去觀察,人類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特點的「衣食住行」;空間的維度去體察,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階級有各相徑庭的「衣食住行」。也許有一個規律也許是始終不變的——同一區域同種文化,人們所獲得的信息架構和模式決定了其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也就決定了「衣食住行」的各種表現形式。

「行」的境界有三個,暫且用生存、生活和生命三個狀態來描繪,三個境界無高下先後之分。徐文兵老師經常批評我們認字但不識字,那到底是什麼是「行」字,讓我們來看看蕭啟宏老師的《中國漢字經》中關於「行「這樣寫到:

十字路口,君向何走。

有道則行,無道難酬。

行音通星,序行成周。

人仿天星,仁義作斗。

」行「代表了我們走到了十字路口,該往哪個方向走呢?」有道「就意味著在思維層面有戰略和策略,在實施方面要有方式和手段,知和行的統一最終達到目標,因行是知的功夫,而知是行之始,這是從空間角度認識」行「。從時間角度認識」行「字,《周易·艮》中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告訴我們變通趨時,準確地掌握時勢與時機後再行動;《孟子·公孫丑》載」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小米之父雷大叔那句」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其實說的都是一件事,從時空的維度把」行「進行分析、解構、重組。現代企業家和古代先哲們英雄所見略同啊呵呵,其實豬飛不飛不重要,關鍵是風來之前你做了哪些準備,是否有飛翔和落地的能力。因為風欲止,豬摔下。

又扯遠了,回到甲骨文的「行」字。各版本字典典籍一般引用羅振玉老師的釋義,即」行「像四達之衢(音qú,四通八達的道路),人之所行也;《說文解字》中的行即「行,人之步趨也.凡行之屬皆從行;《釋名》關於「行」曰:「兩腳進曰行。徐行曰步。急行曰趨。趨急曰走。奔,變也,有急變奔赴之也。」

當我們在行走在人生的三個境界時,那個我們到底是誰?是那個身體碩壯或優美纖細的有形身體?還是隱藏在你內心深處的那個無形」元神「?全世界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各種與實驗科學和邏輯學無關的大家們,都在尋找探索這個問題。當一個觀點或認識徹底打破你對事物的認知方式,所謂的」知見「就悄悄浮現在你的內心深處。但回歸到本源,我們的信息的獲取及學習模式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如果你認識到自己的信息獲取的局限性並準備突破,那麼意味著你即將上升到一個你從未到達的一個高度,這個高度足以讓你「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自古以來自為聖智者,愈愛用己,英雄豪傑尤是如此,此為有我而不能無我,知人而不能自知之病痛。《道德經》中曰」不自見故明「,即為」明者不自見,而以天下人之見為見,故能大明。「一個有趣的事情,現今諮詢公司的運作模式和核心理念,都不離」不自見故明「。呵呵,沒想到老子原是是諮詢業的鼻祖,是每一個諮詢人的祖師爺。

思緒再回到主題。我們對」行「字的本義也許剛剛有了基本的認識,但我們了解」走「嗎?關於」走「蕭啟宏老師是這樣描述的:

從止從土,起身走步。

路在足下,走不離土。

走音通諏,聽取言路。

走為上計,趣事百出。

夥伴們從字義上了解,「走」是足在地上行走,再高的山峰也可以 踩在我們的足下,「走」不離土。而「諏」(音zōu,方言說這個人「胡諏」,就是「隨意亂說」的意思)從言從取,意思是走到一起商量問題,聽取意見,前輩們經常教導我們兼聽則明,放下知見,聽取意見很重要。所以「走「是描述的核心概念是」行動的力量」,同時「兼聽則明的務實作風」,把一切困難障礙踩在腳下,朝著理想指引的方向不辭辛苦的堅定前行。

行和走是統一的。關於行走,于丹老師說:「用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他的行為拓展「;理學家王陽明說:「知行合一」,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若領會其意,只說一個知字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藏地牛皮書》,作者一直,曾經一度使國內深度游急劇升溫,這是寫給獨行背包客的一本書,這本書陪伴了我在西藏的行走那段難忘歲月和旅程。書的裝訂很優美,扉頁上寫著一句話,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心懷理想,不放棄,快樂,走」。這句話影響感動了80後一代的背包客們和熱愛行走的人們——「只有等你真正上路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行走的快樂,才明白那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領,不過是因為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差不多忘記原本而已。」——也是對」行走「之本能的意義的詮釋。

公眾人物也許有不平凡的背景和經歷,但所有的人都是平凡的,只不過有些人在平凡之中獲得各自不平凡的人生,這也許是我們平凡人的價值所在。

」行「和」走「是合二為一的,其實一個」行「字已經足以根極精微,象括宇宙。


推薦閱讀:

走路的時候看哪裡比較優雅帥氣?
帶著我的帥弟子去行走
走路時如何走得像一個練家子?
天下第一瘋謝建光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
如何理解陳坤發起的行走的力量這項行動?

TAG: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