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什麼大量新兵陣亡?

到網上搜索對越反擊犧牲烈士墓碑,發現好幾塊墓碑上寫有79年1月入伍同年2月犧牲,這麼短的時間明顯沒受過任何訓練,這不就是一老百姓套上軍裝發把槍就往上沖嗎,難道這些是假的?


答案很簡單。

1975年鄧小平主持軍隊編製體制調整,根據總參謀部頒發的甲乙種陸軍師、摩托化師編製表,步兵師按甲、乙種師和摩托化師編製整編。其中甲種師維持師級滿編狀態,全師在1萬1、2千人;乙種師不滿編,保持在甲種師60-70%左右,戰時再臨時擴編。當時主要出於軍隊消腫、加強特種兵與合成化的考慮,集中資源建設重點部隊。

到79年臨戰時,參戰的9個野戰軍27個陸軍師及2個軍區獨立師中就有21個是乙種師,需要臨時擴編。正好趕上1978年冬季徵兵剛剛結束,大量新兵剛入伍不久便被補入參戰陸軍師中,來不及接受充分的訓練。當時一個乙種師要擴編若干單位,補入兵員5、6千人,其中大部分是新兵,還要臨時調整、提升大批幹部。如陸軍149師,共擴編1個營部和36個連,調整提升幹部836名,留用了已確定轉業的幹部,提升正副班長1350名,補充老兵2539人,新兵3108人,共補入兵員5647人。

由於時間倉促,部隊只能展開一個多月到十多天的緊急臨戰訓練。其中營以上幹部重點研究了越軍的編製、裝備和戰術特點,學習了山嶽叢林地區作戰的組織指揮;營以下幹部重點訓練在夜間山林地區少路和無路條件下,如何按地圖方位角行進,將部隊帶到指定地點執行穿插、迂迴、包圍的戰鬥任務。以及如何在山嶽叢林戰鬥中正確判斷地形,研究敵情,定下決心,布置兵力、火力和對各種情況的臨機處置;步兵訓練的重點是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埋雷、排雷、防空、防化、戰場自救、互救、利用地形地物、負重爬山穿林行軍等技術體能訓練,以及從單兵、班組到營的山林地區攻防戰術和對野戰陣地防禦、堅固陣地防禦之敵的進攻戰術。普遍完成了1-2次實彈射擊,投擲了3-5枚手榴彈;炮兵是團、營炮兵進行了單炮、簡便射擊,師屬以上炮兵完成了連、營射擊;工兵、防化、通信、衛生等各技術分隊進行了山嶽叢林條件下的專業技戰術演練;新兵則在老兵和骨幹帶領下,隨到隨補,到一批訓一批。除進行單兵基本科目訓練外,還要學會組織體能、野外生存、防病常識、防核化學武器襲擊等,力求在短時間內提高基本戰鬥素質。

從實戰中可見,上述訓練顯然只能是臨陣磨槍,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需要。只進行了1-2次實彈射擊,投擲了3-5枚手榴彈的我軍新兵,與久歷戰火,能熟練使用連以下各種武器的越軍老兵相比,孰高孰低一眼可知,發生較大傷亡也是必然的。因此,戰後總結經驗,乙種師這種體制無法適應常規戰爭需要,必須重新開始大力加強預備役建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乙種編製擴編為甲種編製,需要補入大量兵員。比如一個乙種師擴編為甲種師,需要補入5000人左右,其中新兵佔百分之八十左右。2月17日戰鬥發起前,進行了一個半月左右的臨戰訓練。


老爺子回憶,他是79年1月份的兵,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兩廣徵了這批兵,走了幾天隊列就上了火車,火車開到一個小鎮,攔腰分成兩截,前半截的掛裝甲車頭上前線,後半截修鐵路成為鐵道兵,我的老家叫懷集,一個兩廣交界的小鎮,79年的那波新兵沒多少完整的回來的,老爺子跟著連部在後半截,撿了條命。

~~~~~~~~~~~~~~~~~~~~~~~~~~~~~~~~~~~~

原答案就不改了,糾正一點,免得別人說我編段子,今年過年的時候又和老爺子聊了一下,還是正常徵兵季節,新兵仨月正常的,在湖南,一月份下連隊,然後就是上述的過程了。


當時很多部隊不滿編,戰時臨時擴充的。這本來是打類似二戰這種全面戰爭的思路,和平維持一個架子,戰時往裡填。拿來搞技術含量略高的局部戰爭就不好使了。


我覺得指責WG什麼的是當時的一種習慣,反正彭真同志說過

「毛主席的威信不是珠穆朗瑪峰,也不是泰山,拿走幾噸土,還是那麼高」,大家都這麼想,自己挖錯了坑就拿幾噸土來填。但現在已經過去30年了,要更客觀的來看待這個事

首先,對越戰爭本身是一場局部的有限戰爭,我國參戰部隊基本上局限在靠近昆明、廣州、和成都軍區,西線的楊得志原來參加過援越,所以臨時調來,而東線的許世友73年底一直是廣州軍區司令,

在這個前提下,再討論參戰部隊的情況,由於長期沒有把越南作為主要作戰對手,這個方向部隊的戰備水平確實是比較低的,而且很多部隊都是簡編,理論上簡編部隊擴編後投入戰鬥應該經過幾個月的強化訓練,但當時從中央最後下決心到開打,時間太短所以造成了新兵多且缺乏訓練,自然傷亡較大。

至於「裝備陳舊、後勤薄弱、戰術僵硬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打越南這樣的對手其實暴露不了這麼多問題,如果用老兵打,情況會好得多。而部隊數量多也是由wg時期同時對抗美蘇的政策決定的,敵人多,當然部隊就多,打完這仗,我國順利投入米帝陣營,敵人少了,自然就不需要那麼多部隊,可以裁軍了。


其他原因,比如戰術與指揮技術過時、裝備老舊也都存在。

我認為重要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有這麼多新兵。新兵傷亡率高,這個是普遍規律。正常情況下,前一年年底應該停止複員,而不是補充新兵。那麼解釋其一,是為了保密,這個應該不是(主要的)原因。畢竟79年戰役發起本身就是敲山震虎式的。解釋其二,也是可以查證的,是79年參戰的各軍有許多部隊戰前並非滿編,停止復原僅能維持既有的人員數,以至於下轄的許多連隊都需要補充兵員。

簡編部隊的弊端不小,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擴軍。但是在不打世界大戰,中蘇關係緩和,中國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擴軍的需要又不大。所以這成為84年裁撤各簡編部隊的依據之一。


參加中越戰爭的部隊是主力而非精銳,精銳部隊還是留在北方防止蘇聯的進攻(當然還是抽調了一批老兵補充到參戰部隊里)。當時解放軍的編製是用來打大規模全面戰爭的,並不適合打局部戰爭,很多部隊平時都是不滿編的,戰時只能匆忙補充新兵奔赴戰場。ps:其實俄羅斯也一樣,08年俄格衝突,俄軍參戰部隊里也有一定數量的新兵。


體制問題,看看這個帖子,能略知一二:

http://bbs.tiexue.net/post_8273652_1.html


新兵入伍 有的直接分連隊,由連隊帶新兵,全連都去參戰,帶著他們咯


基辛格《論中國》:

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場戰爭中國代價巨大。「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解放軍政治挂帥的影響在戰爭中暴露無疑:裝備陳舊、後勤薄弱、人員短缺、戰術僵硬,在這種種因素的拖累下,中國軍隊進展緩慢,損失慘重.

因為政治運動清洗掉了有才能和責任心的人,所以使得新兵更容易陣亡。

另外這麼說吧,無論哪裡都是有派系的,對於容易犧牲的任務掌權者派新兵不派嫡系也不是不能理解。


更關鍵的一點是當時的越南軍民很多行為違反日內瓦公約,我們理智上情感上道德上不允許我們所做的事他們卻做了很多。對方的這種流氓做法堅決不能被原諒。


補充大量新兵,新兵對軍隊對戰爭不熟悉,倉促上陣確實容易犧牲啊。


簡單訓練一下就上了啊…

不過越南「精兵」好像損失更大


好歹是實際編製,不是空額啊~


推薦閱讀:

對越自衛還擊為什麼死這麼多人,直接用導彈打不行嗎?
對越反擊戰里越軍哪支部隊表現比較好啊?
對越反擊戰中發生過激烈的肉搏戰嗎?
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東線用許世友是眾望所歸么?

TAG:中國歷史 | 軍事 | 中國軍隊 | 中越戰爭 | 軍隊編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