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到底是什麼?

我們都在說設計思維,可設計思維到底是什麼。

是從用戶角度出發做設計?是打破常規搞創意?還是一種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


我分享一個故事,親身經歷的,這個故事既讓我瞬間理解了 「什麼是Design Thinking」,同時又讓我舊的認知翻新了一回。

2011年,我在同濟大學設計學院讀設計學碩士,因為一個特別偶然的機會,我收到來自德國HPI Design Thinking School的邀請,前往德國學習。這裡需要備註一下,眾所周知 d.school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 d.school 全名是 Hasso Plattner Institut,School of Design Thinking。你一看這名字就能想到,Hasso Plattner 是一個人名,他就是德國軟體巨頭SAP的創始人,現任的大老闆,是一個德國人。他出錢贊助了這個學校,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他非常喜歡和推崇 Design Thinking,所以就在德國波茨坦大學,建立了一所跟斯坦福那個一樣的 d.school。

我那一年就是幸運的很,來到了德國波茨坦,開始了為期8個月的學習。期間我去到慕尼黑,拜訪IDEO歐洲總部。

再備註一下:IDEO可以說就是Design Thinking早期發起的地方,世界最負盛名的創新諮詢和設計公司,其創始人David Kelly 也就是斯坦福 d.school 的創始人和校長。《Change By Design》這本書的作者 Tim Brown 是David Kelly的繼任者。

在IDEO我遇到一個叫做Markus Freitag的年輕人,後來我了解到這人的年薪大約是30萬歐元,這麼高的薪水是什麼職位呢? 他的名片上寫著 Creative Catalyst,翻成中文大約是「創意催化劑」的意思。我當時特別好奇,就問他:「怎樣的人,才能成為Creative Catalyst?是不是要腦洞巨大點子多多的人?」

Markus大神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搖頭說:不,事實上,我們並不傾向於「靈感」很多的人。原因是 「靈感」是靠不住的。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拍腦袋」激發出的靈感和創意,我們需要的是穩定的持續的創新,換句話說,We Frame Creativity

我不知道你們的感受是怎樣的,我當時覺得 「We Frame Creativity~」 這句話簡直碉堡了!我嘗試翻譯成中文,最恰當不過的就是 「我們推導創意~」 ,屌不屌? 各位,你如果讀到了這裡,會不會跟我當時一樣感到驚訝:創意難道不是天才般的靈感么?創意難道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么?所以當時,很自然的,我脫口而出:如何才能「Frame Creativity」或者說「推導創意」呢?

沒錯,把創意像公式一樣「推導」出來的方法,就叫做 Design Thinking

2011年,即便我已經是一個設計師了,即便我非常理解 「設計不是藝術更不是畫畫,而是協調人與物的關係從而解決問題」 ,這個故事對我的衝擊依然非常非常大。因為從那一刻起,我開始嘗試去思考:人的創造力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 這裡我不打算展開討論 Design Thinking 的核心價值和解決問題的流程。 Design Thinking 是一套開源的方法論,跟android一樣,開源的。這就意味著,你只要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一切有關Design Thinking的內容。而且,因為這是套開源的方法,你也就不要糾結於不同版本和形式的Design Thinking了,比如Google的 Design Sprint,荷蘭代爾夫特設計學院開發的 Delft Design Method。。。 它們的核心,其實依然是Design Thinking。

感覺已經回答的太長了。。。最後我想說的是,「設計思維」 不能理解為 「設計師的思維」。恰恰相反,它是一套更接近於工程學的方法,用邏輯和套路,面對那些複雜的不確定的問題,讓「創新」穩定的發生。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關注我的專欄(接地氣的設計思維 - 知乎專欄)~ 我是老劉,我是認死理的工科男,後來不慎成為二手設計師,二手營銷人,我正在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傳播設計思維。


先說一種情況吧,如果題主不是修設計專業的話,其實並不一定要學習像設計師一樣去思考問題。由於我自己是在工科院系修設計,所以上過各種領域的課程,而且這些課程主講的老師不少都很厲害。看的書也是不同領域,最後漸漸地認識到這麼一點。設計思維帶給大多數人的借鑒意義其實並不是關於設計和設計師的,而是跨學科思維。

經管學院研究營銷的教授可能一開始就明確,營銷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工科課程的老師大都醉心科研,當然,這些其實沒什麼問題,但總是容易無意地將學生限制在一個方向,課程內容從來都是乾貨,夾雜的內容一般都是前沿研究,或者最新案例,極少跨出自身所在領域。

書籍也是這樣。而唯獨一些關於設計思維的課程和書籍會將這些東西融合到一起,比如我在 Live 中舉到的一個例子其實就是來自設計思維的課程:

Tim Brown (世界頂級創意公司 IDEO 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作為設計思維的佈道者,在《change by design》一書中,提到了很多的例子。幾乎每一個例子,都是由設計師,營銷團隊,技術人員等等組成一個臨時團隊來解決問題的。然而不是所有團隊都能這麼和諧處理問題的。以車企為例,國內的部分車企設計團隊與工程團隊之間的分歧是非常大的,各自覺得對方是傻逼,當然這種情形肯定會變好,那些無法融合不同力量的企業註定要被拍死在沙灘上。

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理解和包容別人看待問題的不同的方式是極為重要的。而目前的狀況是,關於設計與設計師的調侃非常之多,大概是不同行業內調侃最為頻繁的一個。一方面,設計與設計師的概念被重視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在國內則更是短了,另一方面,也與設計師很善於藉助視覺語言來「自黑」有關,能形成強大的傳播力。然而諷刺的是,跨學科,多角度,融合力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卻是在設計思維中備受重視,似乎在金融,科技等領域都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我可以很肯定的說,絕大多數人對設計和設計師的理解是有誤區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清華除了有工科傳統,還有一個美術學院,而且是設計專業居多。工科,理科,文科,經管,設計等等專業之間,設計就像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此處沒有討論純藝專業),美院在地理位置上上處於東南角,距離宿舍區非常遠,美院的專業課程不對外開放。工科院系這邊呢,我們上加工工藝課程時,老師會吐槽美院這幫學生做東西老是不顧及可行性,當然,這與美院學生對其他專業不了解有關。總的來說,美院就是在「藍海」,而其他院系就是在「紅海」。兩大陣營生活在同一個園子里,其實對對方乾的事情所知甚少。很多人一提到設計,大都腦袋裡會蹦出這些詞:PS,會畫畫,美工……其實學校也有開設公開選的設計思維課,只要聽一兩節,看幾十頁書,就能對設計和設計師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但目前情況還是比較堪憂。

跨學科,多角度的來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如果要創造優秀的產品和服務,往往離不開科技,商業,設計的結合。想一想我們正在使用的各種產品就知道了。衣,食,住,行,用,娛樂……都有很好的例子。

我不由得想起了之前的一句評論:

你一個搞設計的,還想玩什麼跨界。

頓時感到一陣悲哀。

而如果修的就是設計專業,設計思維包含的東西就太多了。不同設計領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設計師也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水平有限,並不能想出什麼總結性的東西,樓主說的從用戶角度出發,打破常規,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其實都能算。

有一個較為通用的說法是,設計往往是探討人與物的關係。比如平面設計改叫視覺傳達設計就能很好地體現這一點。設計師的魔力在於能創造讓用戶「觸動」和「感動」的細節,比如可口可樂的經典瓶身設計,比如甲殼蟲的外形,比如蘋果的呼吸燈,logo 等等,比如深澤直人的 CD 機,例子太多,有些甚至融入到生活中變成一種習慣。比如大家看到旋鈕會下意識的想到擰轉,看到拉手會習慣性地推拉,電子產品上的開關鍵,暫停鍵,延伸到界面上,我們同樣不需要手冊就能明白這些符號背後隱藏的功能……這些東西在諾曼的設計心理學中被陳為「意符」(Signifiers)。

再細一點,設計思維會有很多詮釋,比如你看 Tim Brown 的《change by design》和佐藤大的《由內向外看世界》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但講的卻又的的確確是設計思維。再換一個思考維度,比如人機工程學,這時候會發現,儀錶盤刻度的間距是經過計算的,一把椅子的尺寸也需要參照國家人體尺寸的相關標準,地鐵上的扶手高度也是兼顧人群來進行了計算的。還有設計心理學等等,其實有很多人將這些東西整理歸納和總結了。

寫了一點微小的的體會。

最後推薦一個相關紀錄片——Objectified,時長 75min,片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設計師:Dieter Rams,Johnathan Ive,深澤直人等等:

Youtube 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AtQFz6VBE

土豆鏈接:工業設計紀錄片《Objectified》客觀化(中文字幕)_土豆_高清視頻在線觀看


如今美帝晉陞中產的途徑有四條。

其一曰碼農,CMU、MIT為佳,再不濟也是USC的某一年期CS項目,即便國內Top2偽生化,材料,轉專業學成即可在灣區落戶。

其二曰金融。雖說花街當前形勢不如矽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金融仍然是聰明的年輕人趨之若鶩之地。

第三曰律師。美帝的司法體制決定了訟棍們的地位,與天朝律師走過場的地位不同之處決定了美國律師的極高的薪酬。

其四曰產品經理。當然現今的定義非常狹隘,一般特指新興行業的產品經理,和第一條吻合頗多。

實際上,設計思維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

小到一個水杯,大到一個建築;有形的如產品,無形的如IOS系統,一支球隊,一個政權——都能找到設計思維的影子。

連奪歐冠的皇馬教主齊達內,最喜歡在業餘參觀譬如歐洲紅點等各種設計展,他表示在這些設計作品中找到了執教球隊的靈感。

另一位歐洲著名教頭佩萊格里尼則綽號工程師。他事無巨細的控制著球隊運行的一切。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工程師思維的佩萊格里尼更加偏重嚴謹,設計師思維的齊達內則會更加開創性的考慮問題,也就是所謂」玄學大師「的由來。

而更為高明的設計則體現在國家乃至歷史進程層面。

被譽為」總設計師」的慈祥老人,在江西鄉鎮工廠監工時,早已設計好了未來三十年的一切。

即便中間偶起了波瀾,他也不過淡然的說了一句:.......是遲早要來的,早來晚來都是要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而當矯枉過正發生時,又同樣在他的設定程序之中,於是適時出現,敲山震虎。

作為總設計師,自然清楚改革開放這個系統運行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而知道如何去解決它們,甚至算準了自己的壽命和可能發生情況的時間點是否吻合,當然這其中有一個五年的寬容期限,但是設計師不是神,能夠算到大致的誤差,比如1992年的事情如果晚3年,還是可以趕上,但不能隨心所欲的讓自己的願望滿足,也就是97年前後腳的半年時間。

第三帝國的希特勒同樣是一位偉大的設計師。希特勒是一位可以和拿破崙比肩的偉大政治設計師,他為德國設計的復興之路激進而有效,確實在某個時期將德意志從低谷帶回了巔峰,但卻因為對時局的判斷失誤和過激的民族改良政策而失敗。

一個系統架構設計師未必會是一個很好的交互設計師,也就是在某個階段頗有建樹的領袖未必步步都能設計好。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失敗並非孤證,齊奧塞斯庫夫婦的屍體更驗證了黃金時代也不是免死金牌。

當一個頗具規模的系統搭建起來的時候,你必須在這個系統運行甚至建立之前將一切都設計好,這考驗的不僅有你的知識結構,更為重要的是你對於風險的預判,對未來的前瞻性。

一個好的設計師是可遇不可求的,正如前文所說,好的工程師不代表你能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一個好的創建者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

退一步說,即便設計很好,同樣也依賴於強大的執行力。

三流的設計,一流的執行力,能做出二流的產品;

一流的設計,三流的執行力,只能做出四流的產品。

嚴格意義上說,喬布斯並非一個偉大的設計師。雖然他有一些品味,比如鍾愛德國的博朗,日本的三宅一生。

他知道設計理念的重要性,但很難一手操辦

很多CEO都有這樣的毛病,自以為自己是全才。但實際上很多工作是要被外包出去的。

CEO的職能在於決定設計師的品味方向——他自己不能設計出作品,但他能評判出哪些是好的設計。

這同樣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我們說設計就是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設計思維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上,一種以人為本的、創新的、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需要設計師設計一個杯子,傳統的思維方式既是「我要設計一個杯子」。

而其實我們可以把「設計一個杯子」問題轉換為「設計一種盛水的容器」,這樣一來,設計師的思維不會僅限於「杯子」外觀和形態,設計的結果可能是一個杯子、一個碗、甚至一個水桶。

而如果我們在把思維打開,我們可以再把問題轉換為「設計一種喝水的方式」。現在設計師的思維便不再僅限於產品上,設計結果很可能是一個喝水的流程、甚至是一個app。

如果我們再加上一些限定詞、比如目標用戶、使用環境、設計意圖等,讓我們的設計目標更加明確,更能有邏輯性的去完成我們的設計。既是「為空巢老人設計一種舒適、便捷的居家喝水方式」

通過這樣的思維方式去設計,我們會比傳統思維方式更容易獲得更具創新意義的革命性產品。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上來看,我們設計一個產品不能只考慮產品本身的結構和外觀,而是從用戶出發,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和考量。

而如何從用戶角度出發?既是在設計前期,通過市場調研、競品分析、用戶研究等理性的分析找到我們的設計目標和方向,從而在後期進行理性的設計。

第一次答知乎,如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各位大咖多多指教!


「設計思維是一種設計方法,這種設計方法是針對解決問題的,在解決那些定義不到位或未知的複雜問題時尤為有用。

它可以了解所涉及的人類需求,以人為中心的方式重新構建問題,在頭腦風暴會議中創建許多想法,以及在原型和測試時採用實踐方法。了解設計思維這五個階段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公司的一些複雜問題。

斯坦福大學是設計思維專業領先大學。斯坦福大學定義的設計思維的五個階段如下:同理心,
定義(問題),構思, 原型和測試。」

設計思維5個階段-http://www.ui.cn/detail/241625.html

提到Design,想必有些讀者聯想到的會是設計師、視覺傳達或是產品開發下端的某一環。然而設計的內涵可沒這麼簡單,生活無處不設計,設計引申到生活中就是有目的的去計劃,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實都是設計之後的傑作,毫不誇張的說,我們每天都活在被精心設計之下的世界。

設計旅行路線,設計學習計劃,或是設計一次活動流程......設計可以是產品,服務,或是管理。而Design Thinking作為設計指導性的東西,在這裡發揮的作用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辦法。

都說設計是最好的售前服務,在這個講究用人性捂熱產品的今天,如果不善思考,不會講故事,如何讓客戶動之以情?時下火熱的Design Thinking,或許會讓你在創業、團隊效率、產品創新的道路上獲得更新的想法和思路。

創業者需要怎麼樣的Design Thinking-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6/156608.shtml

Design Thinking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有幾個特定的步驟,可以用於不同的項目和人。有個比喻,在我跟別人介紹的時候經常提起:Design Thinking就像一本菜譜,它會告訴你燒菜的步驟,燒的時間等等,但是每個人用它炒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可以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原料和配料,而跟著這本菜譜仔細做,一般不會太難吃。

斯坦福大學 Design School 所倡導設計思維的原則和步驟是什麼?-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81878/answer/30543958

Customer-centric design is about looking out from the inside—rather than outside in.

In its simplest form,
design thinking is a process—applicable to all walks of life—of creating new and innovative ideas and solving problems.

It can be as effective in
technology or education as it may be in services or manufacturing. It could
result in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customers or improved processes and
productivity gains for internal operations.

What Is Design Thinking?

-https://www.forbes.com/sites/sap/2015/05/10/what-is-design-thinking/#69738444471f

上面這些文章都已經收錄在職得看APP的設計專題:

Design Thinking的學習資料和案例

http://ainterest.ailingual.cn/topics/e5f5c3a0-40fa-11e7-9c84-7ff32557f699

專題內容會一直更新,對 Design Thinking感興趣的話可以持續關注一下。


不請自來

首先,設計思維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流行詞或胡謅,因為設計師即便是熟悉這個概念,也很難用簡明扼要的方式來定義它。

我的定義:「設計思維是一個對設計過程的理解,因此所有參與的人,不管他們的角色如何,都要負責去創建一個實用的,功能的,美觀的,價格合理的產品。設計思維本質還是用戶及產品思維。


回到上面我所定義的「設計思維本質還是用戶及產品思維」這一概念。

先舉一個栗子

寶潔海飛絲,為了應對出差旅客的需要,開始做洗髮水的小包裝,方便旅客出差攜帶。

(嗯,就是下面這貨:

再舉一個栗子:雲南白藥的包裝

看起來好像能夠滿足旅客的需要。

在實際使用的時候,並不是這樣。

為什麼?

重申:設計思維本質還是用戶及產品思維。

所以,讓我們從用戶的體驗角度來打分。

首先,海飛絲的包裝不透明,「我拿的這瓶里還有多少啊?夠不夠用?」扣二十分。

再者,出差在外時,我們往往需要分裝。海飛絲的瓶口太小,很難將大瓶洗髮水倒入其中。扣二十分。

減下來,六十分,勉強算及格吧。

然而市場上,七十分、八十分的產品設計,大有人在。

無印良品。我們繼續打分。

1: XXX

2:XXXX

3:XXXX

對上述的三個栗子做了下產品設計的相關總結:

  1. 了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通過各種洞察方法和市場研究工具,了解消費者真正想要什麼,以及未來的消費點在哪裡,並通過這些消費者洞察,來幫助產品設計者、產品經理去定義產品。這是產品思維的第一步。
  2. 用設計實現消費者的需求。把消費者的需求準確地翻譯成一種產品形式或者產品概念,呈現在設計圖紙上、樣品上,並解決產品在設計、工程、工藝、技術相互間的關係
  3. 做到設計和生產環節的無縫連接。通過對工程、工藝、品質、量產、運輸等各個生產環節的把控,確保曾經在設計圖稿和樣品過程中讓人滿意的產品,在經歷過一系列複雜的生產之後,最終送到銷售者手上的是同樣的品質

當我們換了產品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將會發現有更多的問題得以解決,有更多的禁錮被打破,有更多的富有創新力的產品因需求而生。

最終,消費者是跟產品去交流的不是設計師,也不是設計。


設計,就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比如你要解決的問題是:貓咪要在家裡拉臭臭,怎麼辦?

首先,你想到一個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弄個紙箱子放些貓砂,做個簡易貓砂盆。

但是這個方案不夠美觀,你發揮設計思維,覺得這個問題要解決得漂亮一點,所以你給貓咪拉臭臭的地方設置了一個場景:看上去就像貓咪進了溫泉間洗浴一樣,特別溫馨。

美觀性問題貌似解決了!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你發現貓砂會被貓咪帶出來,貓砂弄了一地,讓人頗為抓狂。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這時,最直接的解決辦法是再增加一張墊子。

但這個問題似乎解決得不夠完美,顯得累贅。我們再用設計思維去考慮問題,在不用墊子的情況下,找到了一個防止貓砂飛濺的貓砂盆:貓咪出廁所前爪子踩在網格上面,貓砂會從網格處漏下來。

貌似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我們想想其實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如何處理貓咪拉臭臭,而不是如何給貓咪找個拉臭臭的地方。而作為日常鏟屎君,最大的快樂就是擼貓,最大的苦惱就是如何優雅地鏟屎了。

用設計思維,我們找到一個自動貓砂盆,半自動完成鏟屎過程,從此過上幸福的貓奴生活。

然而,這仍舊不是故事的終點。是否還有一種更聰明的解決辦法呢?

比如

教會你的貓咪

學會用馬桶……

設計,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將問題簡單化,再複雜化,再簡單化,循環往複不斷尋求最佳解決方式的過程。

——————————

如果松鼠沒有夢想,和人有什麼區別?

進入松鼠的家居創意世界: 松鼠城


轉載侵刪

一、設計是什麼?

世界大而複雜,人類的設計不僅僅是日常見到的服裝、建築、城市規劃、產品、平面、室內等等事物的外觀樣貌。

還有一些是不易覺察的隱性設計,不能被直接看到的設計,但是這種越隱蔽的設計反而包含了更為嚴謹的邏輯和高超的洞察智慧。

比如,一段經典的文案,作者要考慮傳播的目的性和策略性,需要對字句精心編輯和設計。

一篇精美的文章,作者要設計整體的文字結構,規劃好怎麼可以把事講的清楚易懂,喚起情緒。

一個劇本小說,作者要考慮核心的觀念「衝突」,「角色」人物的成長和情感變化,以及各種「細節」,設計各種懸念,這是一種複雜度極高的設計。

再比如,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也是複雜設計,從你在電視上看不到的海選流程開始,到整個節目里的戲劇性的設計,各種衝突和懸念,以及舞台美術對這些核心傳播要點的支撐,就連一位新的選手上台之前,為了填補觀眾的信息缺口,以便讓觀眾以最快的速度喜歡上或討厭歌手,其介紹背景信息的說辭連結構都是精心設計過的。

而這些細節的設計都直接決定了整個結果的走向。

二、如何啟發設計思維?

首先你要有一個好的創意,好的創意是設計的開端。其次,深層次的設計是探討人與物關係的一種媒介,是一種對社會規律深刻的洞察和認知。如果你掌握這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你做事的效率和對世界的看法會發生本質上的改變。

那麼這種聽起來形而上的設計思維是如何體現的呢?

設計思維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上,一種以人為本的、創新的、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需要設計師設計一個杯子,傳統的思維方式既是「我要設計一個杯子」。

而其實我們可以把「設計一個杯子」問題轉換為「設計一種盛水的容器」,這樣一來,設計師的思維不會僅限於「杯子」外觀和形態,設計的結果可能是一個杯子、一個碗、甚至一個盆。

而如果我們在把思維打開,我們可以再把問題轉換為「設計一種喝水的方式」。

現在設計師的思維便不再僅限於產品上,設計結果很可能是一個喝水的流程、甚至是一種意境。如果我們再加上一些限定詞、比如目標用戶、使用環境、設計意圖等,讓我們的設計目標更加明確,更能有邏輯性的去完成我們的設計。

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是不是感覺喝了這瓶水分分鐘成為人生大贏家?這就是設計思維在不同場景下的發散結果。通過這樣的思維方式去設計,我們會比傳統思維方式更容易獲得更具創新意義的革命性產品。

三、設計思維是讓創意持續高效的產生

但是只有一個好的創意還不夠,設計思維是讓創意持續高效的產生。

「設計思維」的起源地的叫做「IDEO」,也是世界最負盛名的創新諮詢和設計公司,其創始人David Kelly 也就是斯坦福 d.school 的創始人和校長。

因為采叔並沒有參觀過「IDEO」公司,但是采叔之前看到了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在IDEO我遇到一個叫做Markus Freitag的年輕人,後來我了解到這人的年薪大約是30萬歐元,這麼高的薪水是什麼職位呢?

他的名片上寫著 Creative Catalyst,翻成中文大約是「創意催化劑」的意思。我當時特別好奇,就問他:「怎樣的人,才能成為Creative Catalyst?是不是要腦洞巨大點子多多的人?」

Markus大神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搖頭說:不,事實上,我們並不傾向於「靈感」很多的人。原因是 「靈感」是靠不住的。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拍腦袋」激發出的靈感和創意,我們需要的是穩定的持續的創新,換句話說,We Frame Creativity。

我不知道你們的感受是怎樣的,我當時覺得 「We Frame Creativity~」 這句話簡直碉堡了!我嘗試翻譯成中文,最恰當不過的就是 「我們製造創意~」 ,震驚不震驚? 各位,你如果讀到了這裡,會不會跟我當時一樣感到驚訝:創意難道不是天才般的靈感么?

創意難道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么?所以當時,很自然的,我脫口而出:如何才能「製造創意」呢?

沒錯,把創意像產品一樣「製造」出來的方法,就叫做 「設計思維」。

這個事情對我的衝擊力是非常大的。因為從那一刻起,我開始嘗試去思考:人的創意並不僅僅是靈感乍現,而是可以通過反覆的訓練不停塑刻出來。這對於我來說是全新的,因為天才可以被複制。

這裡采叔找了大量資料,發現一般設計思維共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移情

「移情」意思是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去當一次客戶,體會客戶有些什麼問題,社會化的思考在此最有體現。

第二步:下定義

是用一句很精簡的話來告訴別人你這個團隊或者項目是想要幹嘛,有怎樣的價值觀。比如說我們的客戶是誰?我們想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對於這個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我們有哪些已有的假設?有什麼相關聯的不可控因素?我們想要的的短期目標和長遠影響是什麼?我們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第三步:設想

其實就是做頭腦風暴,儘可能多的去想解決方案,想自己項目可能涉及到的人,然後再簡化為一個具體的方法。

第四步:原型設計

我們用最短時間、最少成本做出解決方案,然後設置一個場景來感受它是否合理,做個產品原型,然後再反思產品。

第五步:測試

邀請相關人員進入場景,模擬感受。讓大家感受這種解決方法是否合理。

人的大腦構造決定了我們不擅長同時發散與收縮,這就是為什麼頭腦風暴時我們會被規定,不許評判他人的方案。設計思維的應用離不開發散與收縮,用戶調研,收集數據,二手資料收集屬於發散思維。等思維發散後,收集到足夠多的信息,然後在通過原型設計和模擬測試收縮思維,確定想法的具體可執行性。做完這些後你會發現原本毫無思緒的問題,如今一整套解決方案躍然紙上。

最後我想說的是「設計思維」 不能理解為 「設計師的思維」。恰恰相反,它是一套更接近於工程學的方法,用邏輯和套路,面對那些複雜的不確定的問題,讓「創新」穩定的發生。


什麼是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以設計師主觀的思想來表達客觀的現實。設計思維的核心在於創意。而設計的具體表現,就是人們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所進行的創造性活動。

創意思維是一種抽象的表達,它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或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對比參照、再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而形成的新事物。

設計思維應該怎麼養成?

提高自己的設計思維,旨在通過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通過適合自己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創造完美有效的客觀世界,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和情感盡數展現。

下面說幾個自己總結到比較有用的方式,總結來說,就是自學+他學

所有觀點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一、看書。

我不止一次提到了看書的作用,在從零基礎開始到高級設計師,只要你的職業生涯存在一天,就不能停止看書。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觀點:設計這種東西,看多了不好,很容易抄襲了別人的東西,難以分割借鑒和抄襲的界線,一不小心就會踩雷區。

誠然,確實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很多優秀的設計理論都是優秀的設計獅們通過自身的經驗積累得到過檢驗的,雖說設計界沒有所謂的「理論規則」,但還是那句話,你需要一個框架,我仍然記得一句對我影響頗深的話:有束縛的創新成功率更高。

思維沒有規則,但是學習有

如果你連最起碼的切入點都找不著,如何指望產生好的想法。更多時候,看書會讓你模擬對方曾經走過的思路歷程,你可以將眼光少點放於其作品上,而多點放於其創造過程的思想活動,想必一定能有所啟發。

除此之外,在設計學習的過程中,臨摹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尤其是經典的作品,非常具有將它臨摹出來的必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技巧和軟體的熟練,更是一種自學式的思考和習慣養成。

二、基本功底。

設計歸於最簡單的本源時,你會發現,其實就是在處理「黑白灰」的問題。

很多人說設計就是畫圖,這句話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作為一個設計師,不論是科班出身還是轉行培訓出身,擁有一定的美術基礎是必不可少的。

設計中的三大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如果你有比較紮實的美術功底,那麼在理解起來將會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基本優秀的設計師,都有一手能拿得出手的手繪能力。

而且,畫畫是一種很感性的運動,而設計相對來說是一種較為理性的運動:比如給誰看、想讓他看什麼、主次之分等等,閑暇之餘畫畫,除了所說的對色彩、結構、美感、元素等的培養,更多的是另一種思維的發散與釋放。

俗話說的好:

打房子靠基礎。要想在思維層面有驚采表現,絕對離不開堅實深厚的基礎功底,只有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孔子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究其根本的道理本質,都是相通的。

三、培養多重興趣。

培養多重興趣,很多時候在於打開你思路。就設計本身來說,從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了,包括我們生活中見到的方方面面,設計就我們身邊,設計存在於一切現象中。

只要人類的大腦活動不停止,創造性的活動就不會停止,那麼設計就不會消失。

多重興趣的意義在於把握身邊的所有事物,事物之間都是存在關聯的,這也在一定意義上符合設計「沒有條條框框規則「的原理,大千世界的物質實在太多了,人類還未發現的領域和規則也仍然有很多,只要存在,即合理。

獨特的風格和具有個人濃重色彩的烙印是一個設計師終其一生在追尋的理想,每個設計師的終極夢想就是在人類淌淌的歷史長河中擁有自己的品牌,不論是哪個行業的人們。

設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儘管商業賦予了它很多沉重的負擔,但是藝術終究是釋放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表達形式,它最大的魅力在於完善,完善生活,完善人性,完善你的弱點。

培養多種興趣,畫畫、音樂、遊戲、旅行、刺繡、手工、健身........一旦你有能力開始釋放一部份的工作,強烈建議去多愛一些人和事,一個擁有豐富感情和閱歷的人,他的腦袋一定不是空空如也。

不要將設計想的太小,它遠比我們的生命長久。

而我們自己,終其一生應當追求——做一個有趣的人。

四、打破慣性,親自去嘗試。

人是很主觀性的動物,每個人產生影響力,都是為了改變別人,說服別人。所以不論在看書還是觀摩時,一定要帶有批判性的眼光,即使對方可能在很長的時間裡被認為是「權威、大家、一流」等等,批判性的過程就是你自己的思考。

不論別人的感受如何,你永遠要去親自嘗試,就像古時的大夫,只有親自試藥之後,才會將其記入典載,所以記得,不論別人感受好與壞,永遠要自己去嘗試。

要不斷改變視角。

改變視角就是換個觀察角度觀察事物,是從常態觀察的習慣中解脫出來的觀察方法。常態就是慣性,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了眾多習慣,這些習慣影響著設計師的思維,在設計師的身份前提下,你也只是個普通人。

每個人觀察事物的角度都不一樣,因為這是由每個人的認知和知識背景決定的。創意思維需要我們從多個角度去看問題,不光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也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從而發掘前所未有的新視角。

如果你從正面的角度看不到任何東西,那麼你可以——

倒過來
把它擺平
把顏色變換一下
把它變為圓形
使它更大
把它變為正方形
使它更小
使它更長
使它閃動
只變更一部分
減掉它
使它成為一組
撕開它
為捐獻或義賣而銷售
使它化合
鼓勵它
用顯而易見的
機動化
把要素重新配置
..................

五、有用的思考。

不論是對待工作還是生活,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但我這裡強調的是「有用的思考」,很多人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用的事情上,反而產生了很多感性的煩惱,在正事上卻鮮少有自己的思考。

很多人局限於「掙多少錢做多少事」,這真是非常大的錯誤想法,有這種想法的人別說是設計這行了,就是其他行業,也做不出什麼成績來,有些人別說在休息時仍然在思考自己的工作,就是工作的八個小時都無法充分利用,其他的就別提了。

你思考的不是別的,其實是自己的成長,看似自己多承擔了很多工作,甚至將老總的工作都一起承包了,看上去蠢斃了,但是等你真的能把老總的工作都做了,你覺得你離自己當老總還遠嗎?

包括上述四條所講到的一些習慣養成或者刻意培養,都是這個道理。如果以中國通俗講法來說,就是個悟性。

六、從你的老師身上儘可能多學習。

設計這行,只靠自學,行不通。

鑽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不去學習其他人的優秀方式方法和理念,遲早有一天會越走越窄。

要不斷從你的老師們身上吸取優秀的、適合自己的東西,這個過程可以持續一輩子,總有人比你強,你要始終抱著這樣的心,那麼你的設計之路就沒有停止的一天。

我相信,你的老師們的設計思維,必然會讓你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發,從而衍生更多的新東西,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

更多回答:

自學平面設計看什麼書好? - 知乎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平面設計師日常需要怎麼做? - 知乎網頁設計2年了,學習工作遇上瓶頸?PS技術,以及設計的思路、意識和idea方面都有問題,詳細請看問題說明 - 知乎


既然設計就是解決問題!

那麼設計思維就是:總能用優雅簡潔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具體請移步這裡查看我的關於設計本質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4281411


美和實用

如果彼此之間沒有相關性,就不是好設計

如果沒能成為一種有力的溝通手段,就不是好設計

——保羅·蘭德

IBMUPS耶魯大學LOGO設計師如是說。

這本《關於設計的思考》就是講設計的思維最基本的一些原理的。

LALALALALA


設計的內容是功能和形式。

設計思維是方法論,標準、平衡、手段、工具、理性、邏輯

設計思維是你自身上帝模式的最大值...


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系統性思考方式,最終能給到服務對象滿意的服務。

1.以人為本,騰訊的價值觀「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說的也是這一點,多去想想用戶要什麼東西。

2.要想搞清楚用戶要什麼,單靠零散的想法拼湊起來是不行的,需要有一個系統性思考步驟,設計是來解決問題的,首先是發現問題,看看在所處環境中遇到什麼不爽的地方,IDEO創始人在《Change by design》這本書中也提到要學會洞察。再者要去研究用戶特徵(人口屬性、心理屬性、目標動機),是誰會碰到這些問題。還可以拋出一些設計謎團,比如「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超市結賬時排隊效率」。研究問題也好、研究用戶也好、拋出設計謎團也好,這些最終都是為了發現用戶想要的東西。接下來要快速做一個模型來把想法表達出來,比如互聯網產品,在有了這些想法,大概知道用戶要哪些東西後,要設計一個demo,在做demo的過程中還會不斷發現用戶想要的東西,不停的迭代更新。

總之,一切先從用戶視角去發散、去暢想。


本人姑且算是平面設計師,簡單來回答下,設計思維是一種偏向商業未來發展趨向的預想,可以說是一種在大的信息中,通過各種方式,渠道所去做出的一種結論,並把這種思維,導入其對商業環境的設計之中,個人認為這種應該算是設計思維!

另外就是設計思維導圖,是種發散性的聯想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去創作,去找尋靈感。

個人薄見,不喜勿噴。


設計思維,它就藏在我們身邊

設計思維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恰恰相反,它就存在於我們的每一次抉擇中,就在我們的身邊。

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核心,實現有效創新的思維模式。

什麼是有效的創新?下面有幾個例子:

紐西蘭航空如何獲得更多生意?

紐西蘭航空長期面臨著上座率不高的難題:乘客們願意為前排舒適的座位支付較高金額,也願意節省開銷,為較窄的後排座位買單,可中間的座位卻無人問津。

IDEO從消費者洞察出發,他們發現情侶遊客作為大類消費群,渴望親密與舒適的需求未被滿足。於是,誕生了這樣的座位,提高了上座率。

三張座位連成的情侶座讓乘客放鬆休息

▲面對面的座椅改造讓情侶共享甜蜜午餐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IDEO走訪學校,發現孩子們不愛學習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教室的環境:普通的座位安排導致了學生交流的障礙,影響學習積極性。於是,他們改造座椅,打破溝通環境,改變了上課的氛圍。

▲便於移動的座椅

▲小組間互相討論

這兒還有個失敗的例子:

自詡為「系列發明家」的迪恩?卡門發現,在走路嫌太遠,而路途又沒有遠到值得開車的情況下,人們對城市交通方式有了一種新需求。於是,卡門發明了一款智能雙輪車,能搭載乘車人在人行道上行進時自動保持平衡。

乍看之下,這種代步車似乎是個變革性創新的經典案例。可它卻沒有獲得推廣者所預言的巨大成功,相反,結果很令人失望。

究其原因,出在發明者不了解人們如果將代步車引入自己的生活中會發生什麼。看著一位早期使用者費力地拖著代步車走上台階;看到一群已經夠難為情的遊客站在代步車上快速地駛過埃菲爾鐵塔;或者聽說一位郵差因為代步車的鋰電池持續時間不夠長而無法走完某個投遞路線,就足以讓人認識到,發明並不等同於創新。

假如在推出代步車前,一個跨領域設計團實地了解城市生活狀況,創建了說明和故事板,進行了頭腦風暴,搭建了使用模型,並且在確定採用某個想法前進行了發散式思考,那麼結果也許會大不同。

可能你仍然覺得上述的例子離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些遙遠。但其實,裝修時插座要怎麼擺放;明天提案時穿什麼衣服合適;如何寫清楚一封郵件;如何做好一張單頁;如何寫好一篇推文…都需要從自身或用戶的實際需求出發,做出符合目標和目的的方案。

這就是設計思維,一種從需求出發,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因何認為,我們都應該像一名設計師那樣去思考,用設計思維設計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讓它們都變得更美好。

因何品牌,致力於品牌營銷、設計創新,歡迎您關注我們的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設計因何聯繫我們。


產品結構到計算機實現

---先佔坑


個人理解:設計思維其實沒那麼複雜,它只是當你應對一個項目產品時,對它從需求到設計過程的思考構建。


年齡 閱歷 知識

年齡到了,閱歷豐富,知識足夠

就明白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東西

人,只有經歷過才懂,因為經歷及其複雜,隻言片語描述不清,長篇大論有沒人願意看

一個人到了三十歲,開始懂20歲在想什麼,到了40歲,開始懂30歲在想什麼

所以40歲的人帶領30歲的人指導20歲的人發揮體力和創造力,看起來就是有了設計思維

其實不過是從內到外懂人性


莫聽其他回答瞎說,設計師就兩個思維。

一,如何實現功能。二,如何包裝(更美觀,大方,能賣的更貴,更突出科技感,以及又小又大 )。

至於什麼樣的外部環境能夠支撐你的設計。

內部統籌設計叫架構師。

執行叫總指揮,項目經理,項目組長等等等。

外部統籌叫協調經理。

什麼叫設計師?人家拿個工況給你,叫你設計個工具叫設計師。

你揮斥方遒的告訴對方,你這個工況不行,得大改。我給你設計一下公司股權結構。你看老闆扇不扇你嘴巴子。


要表達什麼目的,有什麼花樣。


設計思維的若干重要理念:

  • 用戶思維:解決問題出發點是最終用戶體驗而非僅僅考慮客戶需求
  • 設計並非設計師的專屬,企業管理者是企業的設計師
  • 設計先學會問對的問題,並使用發散思維考慮各種看似無關的可能性
  • 團隊才能多樣性和互補,跨界協同


推薦閱讀:

你是通過什麼事情認識到自己的狹隘和淺薄,並予以突破的?
為什麼閱讀障礙讓你成為一個偉大的設計師
第一個問題:你想要什麼?
嘿,莫欺少年窮!

TAG:思想 | 思維方式 | 設計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