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書往往記不住情節 那讀書的意義何在?
每次讀完一本書特別是非小說類 過了一段時間就發現忘得差不多了 該怎麼辦 讀書的意義又怎麼體現 還怎麼勸人多讀書?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那些文學老教授的氣質。
我清楚地記得王蒙老先生來我們學校開講座的時候,他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被人攙扶著坐在了報告座位上面,然後,開始和我們聊天,娓娓道來。他講他讀的第一本書,是一本滿分作文。他當時的眼睛我忘不掉,真的會發光。他講阿Q正傳,講徐志摩。
他一個老人家,在上面動情地背誦徐志摩的詩歌,然後…熱淚盈眶!真的…熱淚盈眶!!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情到深處哭出聲來!!全場掌聲雷動!我看得到我身邊同學眼裡的淚花!不知道題者有沒有聽過真的一句話
「願你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曾經我不太理解,為什麼年輕和熱淚盈眶能一起祝願一個人。
那天我懂了:如果一個人在年老之時,仍舊能夠在情到深處吟詩作賦然後忍不住淚水哽咽哭出聲,那麼他的心一定是年輕的!而他,一定是一個情感豐富,卻又平和近人的老人。
題主,若你懷疑讀書的意義,看不到讀書的影響
那麼,一定是讀的書還不夠多。就像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一樣。讀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想看到成效,就一定要不停下來。慢慢地,你的心亮了,你的視野寬闊了。所謂「看小說多的人,情感也豐富。」
若你變得有點「矯情」,看電影總是會哭,別怕,那是你靜下心看的每一本書中的每一個字開始起作用了。
如果你老了,依舊能夠情到深處讀首情詩送給你愛的人再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眼淚噴涌而出。
你一定不會後悔,曾經自己拋棄那些喧鬧的綜藝節目,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的。加油,共勉。
讀書的目的不是背書,「掉書袋」是個貶義詞,意思是指動不動原文照搬的人。你要是日常生活中碰到誰動不動給你背一段,你會覺得他很有學問嗎?
有學問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的,旁徵博引只是為了給自己的觀點做佐證。讀書的意義也不在於越多越好,不是湊夠一定數量就代表了有知識。就像你說的,看了就忘,等於沒看,看再多有什麼用?讀書,要講將自己放進去,將書當做一個講述的人,你要不停地用理智去判斷它說的到底對不對,哪裡對,哪裡說服了你。又或者哪裡讓你覺得不對勁,使勁分析自己為什麼覺得不對勁。
有時候你還要將自己放進書中的場景,仔細的去感受書中所經歷的事,去看書中描述的人。一本好的書,很容易讓人覺得是一種經歷,讓你在你沒有實際碰到過的事情中獲得經驗和感悟。
書讀的好,對人來說是一場洗禮。
單一一個人,時間有限,經歷有限,眼界也有限,但是通過讀書,就等於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不停地填充。填充的多了,你活一輩子會達到某些人活幾輩子的效果。不止是讀書,人對自己的生活也能多思考多總結,也能達到這種效果。
所以,不記得情節不是問題,如果讀書當時有感悟就仔細回味一下,記住當時的收穫就對了。
這也不難,不需要技巧。
當你聽見有人說:「忘記在哪本書里看過的,說………,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
就屬於這種效果。書讀多了,有隱形光環,也許連你自己都看不見,但它其實已經改變你了。我也是這樣的,有很多文章故事很好道理很好,讀下來卻記不住。但是當我遇到類似的人事物,引起感慨的時候,以往那些記不得的彷彿都像我親身經歷的一樣,給我不可思議的感覺。我們都不是過目不忘的那種天才,讀書所積累的也不是情節和故事。我高三,做《三年高考兩年模擬》上的古文,記得上面有個人讀書都是讀個大義(中心主旨),明白了就扔了。大概我們也差不多這樣,勸你多讀書,是多懂道理,記得他要借這個講什麼,記得你感受到什麼,不可能每個文章都教你心動,那種不經意給你留下巨大觸動的,可能才是你要真正記住的。多讀書,是多與前人交流,陶冶情操的,凈化靈魂的,倘若變成轉換金錢的工具,變成腦子的負擔,真真是划不來。真要問讀書有什麼用處?我也說不上來,但是不讀書,定是不能像魯迅那樣說「就算是螢火,也可以發光,也不必等待炬火,倘若今後竟沒有炬火,我就是唯一的光」;定是不能明白徐志摩那樣痴,那樣有孩子般的天真,為了「詩意的信仰」,不顧英國的濕氣,也不打傘,冒著雷雨跑到橋上「看雨後的虹去」;定是不能明白林徽因得了「露水」(天花),卻覺得很美很自豪;定是無法理解沈從文在文革的時候還給侄子寫了信,說「這兒的荷花很美,你要是來,一定會喜歡」…讀書是一種對美的感受的培養,是要使人「敢想敢說敢做」的,這是思想的傳遞,是教你喚醒你自己的。
我讀過的書,除了學生時代的各種古詩詞和文言文最記憶深刻,因為那時候都是被老師逼著背!其他看過的書,到現在我能知道它是在講一個什麼故事。但是你讓我說出句子難為我了。 你說讀書的意義在哪。可以是累了一天後躺在床上放鬆的興趣,也可以是專業從事的進步學習。當然這是表面的,我跟你一樣,看了書之後感覺對自己好像沒啥軟用?其實不然。有句話我很喜歡,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經歷的事和走過的路。在書海里游過的人,眼神是不一樣的,是透澈的,是發亮的,是溫和的,是自信的。
讀書,初衷應該不是為了記住情節,起碼我的初衷不是這樣。讀自己喜歡的書,可以放鬆自己,愉悅心情。讀別人推薦的書,開始可能不太能讀懂,慢慢讀,思考書中的詞句,到最後,能豁然開朗是再令人開心不過的。最後也沒懂,也可以上網查書評,看看別人怎麼理解那本書,再去看,又會有新的體悟。
無聊的時候讀書,讓我感覺很充實,讀書也不一定要一次讀完,讀到興起之處,停下來細細品味,下次更有讀的慾望。心情不好的時候讀書,也能讓自己心情變好。總的來說,能有一整塊的時間坐下來好好讀書,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
推薦一本散文隨筆,《願你歷經千帆,歸來認識少年》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看下去會有很多好玩的事,感覺跟隨作者遊歷了很多地方,有很多新鮮的事物,讀著讀著有時還會笑出來。有空去看看吧,真的很好看。
我覺得,讀書的在於拓寬自己的思維。忘了多好了。過段時間在看就是新的了。記住了才不好,又得買新書
謝邀?現在自從手機變的如此好玩了之後好像看書確實比較少了。但是我覺得做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壞事,那就依照自己的喜好來嘛。
就像你看一本小說,肯定是因為劇情吸引你你想要去看才看的,又不是為了記住情節,不然就是背課文了。
至於什麼好處,我覺得看書的好處就是潤物細無聲,不會你看了一本書立馬就光彩耀人,但是會提高自己的氣質和充實內在。就像我,如果玩手機,玩一整天感覺還是很無聊,覺得自己什麼也沒做,但是如果看一整天書就不會有這種感覺。總之,如果有興趣的話,讀多點好書是沒有什麼壞處的。瀉藥。
首先,題主要搞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想通過讀書得到什麼。如果按照題主所述,那麼題主讀書的目的應該是想通過讀書提升自己。
潛移默化的道理沒錯,但沒有想的那麼誇張。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有些概念的確不需要去使勁背(重要的該背的東西還是跑不掉,這不是救命稻草),是可以通過潛移默化來積累,但是你必須要去理解,並且去思考最後挖掘出自己的知識。
順便還能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覺得讀書並不一定需要記住情節,有的時候也可以故意讀一些很枯燥原本就不喜歡的書,讀書是一種積累,這種積累是在潛意識裡面的,時間久了就能從舉手投足間生出不一樣的芳香,就像我以前一直喜歡咬文嚼字一樣,直到我發現我喜歡古詩,我可以因為一句話寫出一篇文章一首詩抑或是一段話來,那種喜悅沒有什麼可以替代
「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血肉。」讀書是一個讓自己放鬆的過程,也會讓浮躁的內心得到平靜,放空自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休息方式。
讀書的意義到底在哪我是真的不知道 但是可以講就像你小時候吃的零食 長大後就記不住他們是什麼了 但的確真真正正的成為你身體的養分 變成了一部分 讀書也就想吃零食一樣吧 多年之後也許你會明白的吧
謝腰請參照培根《談讀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