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的「花」的詞源是怎樣的?
「花」在這應該是假借字, 那麼是否有本字? 這個用法是怎麼出現的?
蔣禮鴻《義府續貂》 【明岳元聲《方言據》曰:「割謂之華。&<禮記&>『爲天子削瓜者副之,爲諸侯者華之。』又,&<爾雅&>:『瓜曰華之』」禮鴻按:嘉興謂以刃中破物為華,音呼瓜切,籠口言之,實刳字之借也。華亦作荂,可證。又,《釋名·釋器用》:「鏵,刳也,刳地爲坎也。」釋名以刳釋鏵,則亦可以刳釋《禮記》、《爾雅》之華矣。】
蔣先生考證出了「華」的動詞義:「破」。再破這道「知乎」陳題就不難了。
「花」本字為「華」。「花錢」即「華錢」,「華錢」即「破費」。僅針對「花」字來講,目前存在著兩種說法。即題主所說的假借法與 @范中振所說的花動法。我個人比較認同花動法。
首先介紹一下假借法,如許嘉璐先生所言:……再舉個例子:「花」。花,誰不明白呀?Flower。花了,兩個意思,當然意思很多。一個意思:錢買了東西了。這個花是假借,它是化,化了,化學的「化」。後來說俗了就是讀「花」這個音,「花」這個音就加草字頭了。如果追到幾十年前的文章還寫「化了」。「怎麼化了呢?」中國人就問。老百姓創造也很高明。我二十塊錢變成這玩意兒了!錢換了物了,化為物了……
許先生說的看似有一定道理,但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接下來我會細說。
然後介紹一下花動法:- 唐時,花文化開始進入昌盛階段,「花」與「錢」等詞的組合既已出現,如:
無事伴他棋一局,等閑輸卻賣花錢。——曹唐《小遊仙詩九十八首》
當然此處還是用作名詞,動詞義尚未出現。
- 宋時,「花」與「錢」等詞的名詞義出現得頻率更多,甚至出現了動詞義的雛形:
官錢花破入私帑,期限火急催民輸。——姚勉《次楊監簿上陳守賑災韻》
- 到了金元時期,帶有明顯動詞色彩的「花費」和單作動詞的「花」已經出現,如:
自幼父親早喪,隨母改嫁,把繼父潑天家業,盡皆花費,被繼父逐出在外。——劉唐卿《白兔記》
俏元和花了閑錢,病相如潮過頑涎。——張可久《閆怨三首》
- 明清時期更為普遍,時間關係在此不作贅述了。
接下來再看看「耗費」義的「化」:
- 最早出現在明代,且極為罕見:
你也不須遠行,莫要化費了銀子。——吳承恩《西遊記》
- 清代也有少數例子,不作贅述了。
- 至於「化錢」,宋元時期已有,但為「乞討」義,不在討論範圍內。
如此看來,作為「耗費」義,花比化出現的還要早一些,反而像是化假借花的,因此我認為假借法目前看來不是很靠得住。
參考資料:
許嘉璐. 詞義是怎麼演變並被解釋的--詞義的主觀因素考察 [A][J]. 中國訓詁學報, 2009 (1).
呂軍偉. 「耗費」 義動詞 「花」 與 「化」 的關係問題探析[J]. 大連大學學報, 2011 (2): 74-77.呂軍偉. 「耗費」 義 「花動」 探源[J]. 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3): 43-47.花錢的「花」,就是花費的「花」。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花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元代,元雜劇《冤家債主》第一折:「怎生儹下這家私,都著他花費了也。」花費就是耗費掉錢財。來源可能是古代數錢的單位,五文錢叫做「一花」。明李翊《俗呼小錄》:「數錢以五文為一花。」用錢時,這錢一花一花地出去,久而久之就變成動詞。
(回答來自百度知道)
————————————————
本有其字,因音通假,是為通假字。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是為假借字。首先,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假借字是本無其字。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是同時存在的兩個字,假借字雖不造新字,卻能夠產生新義。值得提出的是,原來的假借字有兩種分類,第二種分類是「本無棋子」的「通假」。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也曾說過:「假借字的產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有其字,而人們在書寫的時候,寫了一個同音字……第二種是本無其字,從一開始就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在這樣的解釋中,二者的觀念區分的還並是那麼清楚,但是隨著學術界對這兩個詞的分工越來越明確,我們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稱為「假借」了。二者的區別也就愈發的涇渭分明了。所以,「花」應該不存在所謂的本字
如有錯誤,希望專業知友指教一二來源可能是古代數錢的單位,五文錢叫做「一花」。明李翊《俗呼小錄》:「數錢以五文為一花。」用錢時,這錢一花一花地出去,久而久之就變成動詞。這種說話元雜劇中多次出現。個人覺得用法是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