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與自然的關係真的是和諧的嗎?

我想知道人與自然的關係真的是和諧的嗎?為何有人會說回歸自然,自然的當然是好的,因為很多年的進化什麼的?我是想說 有沒有可能自然對待人類其實也是跟萬物是一樣的呢 依舊是優勝劣汰 弱肉強食 之類的 不一定是回歸自然便是和諧的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我還是沒想明白


我認為地球上面的生物本是為了能量循環存在的,食物鏈一環扣一環,生物多樣,死後分解的成分多樣,也提供給地球多樣的補充和轉化環節。而地球本身也是個生命體,或者是生命體的一個單位,類比於人的細胞。它的結構中也有各種通道,我們已知的水、石油等,比如水系統,水在裡面循環往複,在自然條件下,雨水可以滲入地下,走江河湖海,在氣流作用下,大片的水系帶來大量的蒸汽又產生了雨雪冰等,使水分在全球流轉。這是一個精密的系統,一個不知如何作用於地球本身,但是卻養活了其上的生物的系統。而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像地球的癌細胞。我們破壞水循環,我們消耗大量資源,我們製造很多破壞,很多物種消失,使之不能回歸循環。我們製造很多污染使之超出自然凈化能力。我們改變了地表構造,破壞了自然的循環環節。我們消耗煤、石油等不知對地球起什麼作用的能源,當有一天結局顯現,必然是人類所不能承受。


個人愚見,人類由自然馴化進化。所謂嚮往自由回歸自然,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自遠古人類在生活中形成的、並且世代遺傳下來的深層心理經驗,是一種亘古綿延、無所不在、四處滲透的最深遠、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類思想,即人類精神本體。對返璞歸真是集體無意識中的一種,如逐利,自私,利他。都是集體無意識中被放逐出來的。

對嚮往自然的解釋就是在那一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和維生的遺傳。現在被解讀成嚮往自然了。對於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只是現代人加上去的客觀的主觀因素,如情緒,哭泣可以在葬禮和婚禮上解釋成不同的動機,還可以加上許多許多的詳盡因素,和不想乾的,存在於個人無意識的因素。


最近的自然辯證法的論文,作為一個工科生,第一次正經的看文獻,寫這樣的文章。邏輯有點小混亂,但是希望有些觀點能夠給大家帶來新的思路。

分割線下面是消除標題的論文了


無論是中西方還是古今學者,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的立足點,還是人類自身,只不過不同場景下,人們面對的主要矛盾不同而已。

不管面對如何的問題,正常人類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最終的立足點還是有利於自我的生存。這是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大腦的獎懲機制,會督促個體做出讓自己愉悅的行為。當然在眾多人類個體中,也可能會有人會萌發出,以「非我為中心」的觀點,如果這樣的觀點不是博人眼球,不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虛偽的觀念,那麼這類人一般都會湮滅在歷史的進程。

從周代開始,中國社會就已經進入了較為穩定的農耕文明。但是在面對自然的偉力時,以那個時代的生產力仍然是十分無力,人類只好默默觀察自然界的變化,希望從中能夠獲取一些有用的規律,幸運的是,自然界真的存在一些可以總結歸納的規律,以便人類利用。歷史的經驗導致思維的慣性,順天則昌逆天則亡這樣的思想因而被提出,順應自然規律,就可以更方便的獲得利益。

在海洋文明中,這裡的人類如果想在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料,需要面對可怕的風浪和其他未知的風險,因此人與自然的鬥爭關係不可避免,為了多捕撈一船魚,就可能得多戰勝一次暴風雨的襲擊。西方的先賢在「on nature」的時候,和中國的哲人一樣,希望能夠發現自然中存在的奧秘,以便於趨利避害,中國的天道在這裡被稱為科學。

非人類主義是在過分強調「人類中心主義」的時代出現的產物,西方的一些學者為了更吸引人注意,一般會針對已有的觀點,提出截然相反的極端觀點,以達到驚醒世人的作用,也許這樣的設定會讓自己陷入一個先天的絕境,因此必須得發掘全部的潛能去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

總之這個觀點的註定是要被淘汰的。

到了二十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的自然規律越來越多,其中幾個關鍵發現導致人類的生產力呈指數式的增長,對自然資源的索取也隨之變得空前龐大。加上生物醫療條件的提高,人類的數量竟然也達到了一個可怕的境地,終於矛盾的重點轉移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了,是否該繼續對自然毫無顧忌的索取?

作為一個正常的個體,面對自然界的物質,在能力範圍內我們該如何抉擇呢?

為了個體的生存,我們肯定會選擇盡量的獲取更多的資源,來滿足自身的慾望。

可是條件是資源是有限的,比如漁民捕魚的例子。

村民張三因為看到遠房親戚會捕魚,於是學到了這個技能,回到依山傍水的村裡,開始了捕魚的勞動,因為只有自己捕魚,因此他可以將大魚賣掉,小魚放回去,反正長大了可以賣的更好。因此從一個苦哈哈的農民變成了漁民,住上了好的房子,吃喝不愁。

村裡的其他人發現張三通過捕魚可以生活的美滋滋,李四和王五等人眼熱了,紛紛購置漁網進行捕魚,一年以後魚的數量大大降低,大家為了捕撈到更多的魚,購置更多的網,將更小的魚捕撈去賣掉,魚的數量變的更少,直到作為漁民無法保持溫飽為止。

主要的矛盾從人與自然的關係,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時候人們開始思考,這該怎麼辦?

退出?退出的話,別人就能多捕撈一些了。不退?不退,生活會很艱苦。

這時候張三提出,我們可以在魚繁殖的時候,不捕魚,補到小魚的時候放回去,豈不是可以補到更多的魚?大家點頭稱是,於是張三開始如此做,大家很開心的在張三後面捕獲魚。

直到後來因為環境污染,農藥濫用,水裡再也沒有魚的時候,問題解決了。

故事沒有講到位,但這是現實確實存在的例子。

作為一個人,在面對資源的時候,首要的任務就是努力的獲取儘可能多的資源,哪管身後的洪水滔天?就算洪水滔天,「末日方舟」的門票也是有他們一份的。

人類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因為生理結構的約束,無法超脫肉體的局限,必須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來滿足自身的快感需求,雖然地球上的其他動物也有類似的機制,比如貓食用貓薄荷也會像人吸食毒品一樣體會到極度的快感,但是它們還沒有人類這樣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類可以總結歸納自然界運行的規律,可以利用這些規律改造自然,使其為人類服務,甚至創造出新的東西,並且發現的規律越來越本質,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夠改變那些最基本的規律。比如人們最初認為發現了「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規律,並且可以通過氣象武器去改變這所謂的規律,但是這改變的背後還是有其更深刻的物理規律。

因此人類在面對自然界的時候,仍然是局限的,就好像你在一款遊戲中,你可以逐漸熟悉它的規則,你可以讓自己的角色變得更厲害,但是你的角色終究是限制在遊戲給你的範圍之內。

面對自然資源的不足,面對龐大的人類數量,面對自然資源每天以可怕的速度、不可再生的消耗時,有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人與自然關係」,希望人類能夠節制自己的慾望,希望這個不能存檔的遊戲玩的更久一些。當然如果只憑卑劣的人性是無法節制的,因為弱者的節制只會讓弱者淘汰。只有那些智慧的強者才能夠通過社會關係去設置獎懲,彌補人類個體自身的獎懲機制的不足。

比如頒布法律,出台政策,開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計劃,延續這個美妙的時代。

如今人類的科學體系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個體無法預估的時代,這將會導致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以及我們所掌控自然的變化。當地球資源的局限,在突破了星際航行的難題之後,面臨更多可以獲取資源的宇宙,人類中心主義的征服自然難道不會重新興起?就好像一位從城裡百十平米的小房子住的人,會把垃圾小心的倒進垃圾桶,突然搬到了一個廣袤無垠的農村,垃圾就會隨便亂扔,因為這對自己的生存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如果在科技沒有發展到那一步的時候,人類已經消耗掉了地球的資源,那麼這盤遊戲,人類玩家應該是崩盤了。設置這個世界的存在也許會調整參數,開始下一個實驗。


人作為自然形態演變分化的產物,不能超出自然的規律範圍,

但這並不會阻礙人的獨立發展.自然擁有強大的更新復原演進能力,

動態過程不在於結果在於平衡態,人無法阻擋其趨勢觸發動態,

但人的組織力能板塊整合,形成自然無法感受到的運動進程頻率,

讓自身所處的環境在規律下表徵的更舒適於人的自我意識.

微信公眾號:無一適用

人心內外皆生活。


大尺度下的自然規律是熵增,人類的存在是逆熵過程。所以人與宇宙的關係是對立的


推薦閱讀:

專欄|巧合?都是導演的精心安排——《海洋之歌》
有沒有人特別喜歡雨天,對雨天有情愫?
為什麼小草可以剪卻不可以踩?
精細農業會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嗎?
為什麼海螺里聽得到海風的聲音?

TAG:人與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