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譜能做到像做實驗一樣精確嗎?
01-30
我一直有個想法:
用做實驗的方法來寫菜譜,調料精確到克,時間精確到秒,什麼時候放什麼一目了然。然後靠賣周邊的廚具賺錢:比如說讓液體調料精確可以用滴定管(這個想像一下真不麻煩)。讓固體調料精確可以用小的電子天平,或者刻度標準的小勺(不再為」一茶匙「是多少犯難)。讓時間精確可以用計時器。
其他需要多年廚房經驗的技能比如刀工也可以開發相應的刀具。然後菜譜還可以放在網上建立討論區(社交同時也可以修正菜譜在不同地區實施的不同情況)。這樣使得做家常菜成為零門檻的技能(要硬說做出來沒有大廚的有神韻那就下館子吧)。完全不需要磨練十幾年的廚房經驗就能做到放鹽不放多,能保證每個菜都有70分的水準。而且下廚的」感情「,跟怎麼做沒有關係,只跟做給誰吃有關係。做給心愛的人吃,一碗泡麵都有滿滿的真情,餐廳里大廚做得色香味俱全,也不過完成任務而已。這想法太荒謬嗎?
理論上不是不可行,但是似乎你得準備全套的廚房用品。
和中餐相比,部分西餐,尤其是蛋糕麵包類的食品菜譜對精確度要求很高,原料基本精確到克,想要做蛋糕,第一件事兒就是先搞個電子秤來,烤箱上下火該多少度就多少度,該多長時間就多長時間,但饒是如此,菜譜里也是有大量含混的描述。比如:「看到表面呈現漂亮的金黃」、「蛋糕已經開始膨脹了」 或者 「用手攪一下,可以出一個小尖尖」 之類。
烹飪,好吧,做飯,總體來說還是需要經驗的,需要觀察和隨機應變,比如說我們的灶就都不一樣,就算能自主推出從調料瓶到灶台等所有的烹飪器具,你總也不好給所有用戶家裡拉煤氣管道,確保他們的灶輸出火力完全相同。初次之外,原材料的區別也很大,安佳的奶油和總統的奶油打發時的感覺就是不一樣,今天的西紅柿和前天的西紅柿就是不一樣,這種麵粉的成分和那種麵粉的成分就是略有不同,這條魚就是比那條魚沉了那麼43.22克,這可怎麼辦?
按這個思路再發展下去,就只有連原材料都自己供應,但這就讓我想起了超市裡的微波爐速食餐盒,統一化製作,烹飪方式也儘可能做到一致,帶來的結果就是……實在不好吃。生物實驗中,你控制條件再好,也不一定能百分之百重複出結果,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做菜也一樣。
可以。
比如肯德基和麥當勞這種走到哪都一樣的味道。可是沒有人喜歡天天吃。而你喜歡的媽媽做菜的味道就好比泰囧里王寶強的那個訣竅:"我的秘訣就是、必須我自己親手做!"這個秘訣,是無論哪個菜譜都寫不出來的。每個人親手做菜的時候就如同親手繪畫,而定量定味的做菜如同印刷的畫作。人們雖然需要廉價的印刷品來裝飾普通的走廊,雖然需要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滿足工作餐的需求,但世人所熱衷追捧的,永遠都是大師原作,或者親友親作饋贈。PS、其實現在稍微好點的的菜譜,比如天天飲食之類綜藝節目提供的菜譜,已經可以供大多數人做到70分的水準。因為是親手做,所以難免會有失誤,忘記放鹽之類的,就好像實驗失誤一樣。你所說的這個創意,其實已經在很多網站實現了,而你所說的問題,也不成立。如果菜譜已經詳細到天天飲食的水準,你還做不出來,只能說是你對實驗用具操作不夠熟悉,還需多嘗試幾次。典型理科生思維
想法不錯,但是不可行實驗是在特定條件下的結果,溫度濕度什麼的各項條件都要求精確,然後得到一個精確的結果
生活不是實驗,存在太多不可確定性,稍微換一下環境條件就不一樣,結果自然也不一樣所有妄圖把生活標準化的努力最終都會失敗的,因為生活的不確定就是常態然後是吃貨的肺腑之言你就是做出來了我也不會去用的!!!吃是什麼!!是人之大欲!!!搞的全部都一樣標準,你做的和我做的都一樣味道,那還吃個啥勁!!!不如去死!!!吃貨就是要在不同地方去吃,吃不同人做的菜,吃出不同的味道,吃到不一樣的人情!!!哪怕一樣的材料,不一樣的人做也可以做出迥然不同的味道,那才是做菜的境界!!!!全部都是流水化生產,全部都是一樣的味道,我們不如吊鹽水好了!!!!
菜譜可以做到,人做不到
精確地控制這些變數,做個菜要用了五六種儀器,這麼高端的技能怎麼能說零門檻謝邀。首先吐個槽,一茶勺,一勺,一湯勺,甚至一杯,都是有約定俗成的計量的,特別是西方的菜譜,不要以為別人說先加二又二分之一茶勺鹽,再加二又二分之一勺紅酒是消遣人,不精確,那是相當精確的,而且不用犯難。因為環境的關係,外國人的菜譜用得比中國人的多,對於外國的菜譜的感覺就是——已經夠了,也就是說大多數已經精確到不用特別的廚具(比如你說的滴管,電子秤)就能做到70-80分,仔細點或者多做幾次就是90分了,而且人家的量,說是兩人份基本就是兩人份,四人份就是四人份,當然,量杯還是需要的。所以……你那特殊周邊廚具就沒什麼用啊。另外,中式也是可以這麼弄的,只是大多數寫菜譜的人不認真(/me 穿戴好護甲,張開護盾)。做菜沒那麼容易,但是也沒有那麼難,精確到一定程度的菜譜是完全可行而且有用的。最後,同意cOMMANDO,我覺得在廚具不統一的情況下,現在的菜譜已經足夠精確了。
不可行。比如麵包,西方師傅在做麵包的時候,都要根據面種、溫度、濕度的情況來加水,我認為這個需要靠豐富的經驗才能確定。中餐的話就更不可行了,單說「火候」就特別難掌握,更不用說其他食材的新鮮程度、大小什麼的了。把飯做熟其實很容易,能做好吃太難了。
對燉菜之類的感覺可行,東西都準備好,一鍋進去悶。但是其他技巧複雜點的,感覺就不太好操作。
首先,你要給幾個人做飯所用的菜量是不一樣的,所以你精確克和秒沒什麼必要;其次,做菜也是個千人千面的事情,你的火候不一樣調料的時間也不一致;做菜的目的是好吃,大家吃的開心就好
思路是對的,實際操作很難。最簡單的一點是,你怎麼保證購買的食材能夠保持品質的一致性?
西餐尤其是西點會比較講究這種嚴謹的科學料理法,但是同時各家也會有各家不同的小配方。
考慮到眾口難調這句話,我覺得這麼精確沒有必要。倒是在食品廠或者飲料廠這種賣成品的地方,用來保持品質是可行的,真正在家裡和在飯店沒有必要這樣。不現實。菜譜從來就是個參考,連速食麵調料都說請根據個人口味酌情添加,就是因為口味上差異實在太大了。一來如卡總所說,各類條件制約很難精確,二來也實在沒必要精確如試驗。那樣一來做著沒樂,吃著沒勁啊!
我去年翻看一本雜誌時,看到有幾個外國人有研製出那種機器做飯,很精準的那種,不過是西餐
從操作者的角度來說可以,但是結果不會如實驗般可預期。
因為你每次買到的分析純的質量是穩定的,每次買到的烹飪材料差距可能就會大些。目前來講,我個人能想到最穩定的烹飪方式是3D列印。如果能列印出存活五天的肝臟組織,那麼列印一盤熘肝尖所需的難度應該不會更高。期待熘肝尖設計圖早日開源。每一種調料放多放少,是怎樣的比例,整個流程的火候控制這是每個人的風格呀……甚至不同的心情這個比例都是有不同的調整的。
中國菜除外。
推薦閱讀:
※《貝太廚房》boss家的廚房大公開,顏值和功能,一個也不能少!
※廚房水槽的尺寸選擇
※中國式廚房裝修關鍵:怎樣才能擁有小清新廚房?
※如何打造《小森林》一樣的日式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