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 CD 高頻缺失的分析是否靠譜?

使用Tau Analyzer檢查音質

在文章中提到了:

早期的CD高頻只到20kHz很正常。

早期製作CD時,模擬母帶在進行AD轉換時,先要把22.05kHZ以上的頻率濾掉,而把22.05kHZ以下的保留。可惜沒有這麼牛的低通濾波器,實用上從20kHz(有時更低)起開始過濾,爭取把22.05kHZ以上的濾盡。結果是20kH~22.05這段也濾掉了很多,而且因為低通濾波器很陡,引起20kHZ以下的頻率發生振蕩,相位錯亂,聽起來高頻沒密度,沒層次。

現在mp3 320kb/s 達到早期CD的水平,由於新技術的採用,比早期CD要更好。

後來技術發展了,24bit/96kHZ,24bit/192kHZ的取樣率使得低階slow-roll-off的低通濾波器得以廣泛使用。通過降頻,CD的高頻可到22.05kHZ,而且22.05kHZ以下頻率的相位漂移也大幅減少。聽起來確實不一樣。不過也要新式的CD機或解碼器配合播放(早期的CD機還是把20kHz以上的濾掉了)。所以老碟用老機播,新碟用新機播,呵呵。

市面上的解碼器,便宜點如chord 64,再貴點的如MSB Platinum Plus,再貴點如DCS等有機會都應聽一下或擁有一部。

這樣的分析是否正確?


對於這一問題,我不是特別確定。因為雖然可以從理論上分析出以上說法存在某些硬傷,但是大體來看,在早期確實存在這一情況。只是從何時開始,情況有多嚴重,如今我也不得而知了。

首先,在進行數模轉換過程時,因為混疊效應的存在,低通濾波器是肯定需要加入的。雖然後期隨著過採樣的技術逐漸普及,低通濾波過程已經不是必須的了,但是由於普通音頻採樣率在 44100Hz,理想通頻帶只有 22050Hz,與傳統意義上的人耳聽覺閾 20000Hz 離得確實比較近,就為低通濾波器的設計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早期的模擬低通濾波器,由於使用的是模擬電子器件(如電容、電感等)來實現阻帶衰減,所以還受到器件性能的限制。

接下來仔細剖析這段說法:

早期製作CD時,模擬母帶在進行AD轉換時,先要把22.05kHZ以上的頻率濾掉,而把22.05kHZ以下的保留。可惜沒有這麼牛的低通濾波器,實用上從20kHz(有時更低)起開始過濾,爭取把22.05kHZ以上的濾盡。

一個理想低通濾波器確實如上所述,而實際上也確實做不到如此理想,但是何謂濾盡?原文中沒有細說,實際上可以認為,當高頻成分被衰減到難以被一個最小採樣衡量的時候,就是被「濾盡」的時候。當採樣位數為16位時,這個數值為log_{10}65536 	imes  20approx 96 dB。過渡帶一般選擇為 2KHz,這樣最終一個實際上較佳的低通濾波器指標應為:通帶內波動小於 0.5%,過渡帶小於 2KHz,衰減大於 96dB。

以上圖片引自《數字音頻原理與應用》

結果是20kH~22.05這段也濾掉了很多,而且因為低通濾波器很陡,引起20kHZ以下的頻率發生振蕩,相位錯亂,聽起來高頻沒密度,沒層次。

20000——22050Hz範圍內的信號作為過渡帶的成分確實被過濾了很多,但很陡的衰減曲線引起的不是相位「錯亂」,而是相位畸變,首先這些相位畸變是可以被加入「全通濾波器」校正的;其次,心理聲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人耳並不能感覺到由於此類相位畸變引起的「整體時延」。所以對於原文中的「沒層次」一說,並不能簡單地認為其就與低通濾波器的問題有關。

現在mp3 320kb/s 達到早期CD的水平,由於新技術的採用,比早期CD要更好。

後來技術發展了,24bit/96kHZ,24bit/192kHZ的取樣率使得低階slow-roll-off的低通濾波器得以廣泛使用。通過降頻,CD的高頻可到22.05kHZ,而且22.05kHZ以下頻率的相位漂移也大幅減少。聽起來確實不一樣。不過也要新式的CD機或解碼器配合播放(早期的CD機還是把20kHz以上的濾掉了)。所以老碟用老機播,新碟用新機播,呵呵。

原文對於「新技術」也沒說得太明白。簡單來說,所謂新技術就是過採樣技術——將原始採樣與輸出採樣二者分離。仔細研究上述的問題,我們就會發現,之所以會感覺低通濾波器的問題無解,就是因為 22050Hz 與人耳聽覺閾 20000Hz 挨得太近,那麼如果不用 44.1KHz 採樣呢?

打個比方說,我們不妨先使用 88.2KHz 來進行採樣,這樣的話,其耐奎斯特頻率就是 44100Hz 了,只要設計一個能在 22050Hz 到 44100Hz 之間衰減 96dB 的濾波器不就好了?(這簡直太簡單了,拿一個普通的低階濾波器就能辦到,而且性能相比高階濾波器來說更好。)

然後怎麼辦?很簡單,得到了每秒鐘 88200 個採樣以後,拿出每相鄰的 2 個採樣,算出一個平均數,這樣不是又得到了 44100 個採樣了?——是的,就是這種辦法。是不是看著有些眼熟?其實諾基亞的相機也用了類似的辦法,不過他們管這個叫做 pureview 技術——本質上都是一種過採樣技術。

引用來源同上圖

這種技術其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剛才所說的,相鄰 2 個採樣算平均數——如果推而廣之地來看,這個演算法就是所謂的數字濾波技術。數字濾波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受到模擬器件相位畸變問題的困擾(數字濾波的實質就是計算)。

但是問題在於,過採樣的技術是何時開始在業內普及的?老碟,新碟,老機,新機有一個嚴格的時間分界線么?由於低通濾波器帶來的影響,人耳是否可聞?這些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作為結論就不應妄下了。


謝邀,懶的答,扔個地址:http://digitalsignallabs.com/SigmaDelta.pdf

對提到的許多結論只說一句『呵呵』。

已幫忙邀請高人。。


推薦閱讀:

夏天錯過,這套60年難遇的發燒CD天碟豈可錯過?
這種地方也能錄專輯?十大錄製於詭異地點的搖滾專輯
如何評價鹿晗獲得2017亞洲金曲大賞「內地年度唱片大賞」?
不聽不幸福的五張專輯,為你的2017年完美收官
如何評價劉漢盛主編的《唱片聖經》?

TAG:古典音樂 | CD | 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