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如何吸引用戶?如何做一個有生命力的產品


打開App Store,你會發現各式各樣的App令人眼花繚亂。這麼多設計者傾力開發的App,命運卻是不盡相同。有的一經推出便紅極一時,讓人慾罷不能(超級典型代表——微信)。有的一出生便註定了慘淡的結局,躺在App Store里無人問津,孤獨終老(已經這麼慘了就不舉例戳人家痛處了)。

到底什麼樣的產品與App才能吸引用戶眼球,讓用戶一經使用便深深地愛上它,欲罷不能呢?其實最重要的因素是——習慣。千萬別小看這個詞哦,美國作家查爾斯·杜希格有一本書《習慣的力量》就對這個詞做了深刻的解釋:習慣是我們刻意或深思後而做出的選擇,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成形後,我們的大腦進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它新習慣的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地啟動。

可見,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被消除的,而且已經形成的習慣突然被打破,也會讓人心裡產生抗拒,特別難受。舉個例子,老公每天都習慣於老婆的陪伴,如果有一天老婆不在家,那老公晚上多半會不習慣,甚至失眠。扯回來到產品與App的設計上,只要讓用戶養成了使用產品的習慣,就保持了足夠的用戶粘性,用戶在養成習慣的特定時間或者情境下,就會不自覺的使用產品來完成他的習慣行為。而一旦受到影響沒有完成習慣行為,心裡肯定也會特別不爽。

在用戶習慣的養成上有一個例子不得不說——羅輯思維。關注羅輯思維的朋友都知道,每天早上六點多羅胖在羅輯思維的公眾賬號上會發布一個六十秒鐘的語音,講一些自己的感受體會,並分享一篇相關文章。你只要開始聽他的語音,看分享的文章,基本上每天都不會錯過,一旦錯過,總感覺好像少了點東西,錯過了什麼重要的內容。因為——習慣已經不知不覺的養成了。

那怎樣的產品才能使用戶養成使用的習慣呢?(還是結合羅輯思維來分析。)

一、觸發。觸發可以分為兩種: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外部觸發就像是 App 的推送通知,讓用戶在特定的時間或情境下接收到產品信息。羅輯思維的語音基本都是在每天的六點多發出推送,所以當你醒來之後習慣性的拿起手機點開微信,就一定能在第一時間看到羅輯思維的推送。而內部觸發就像是內心的渴望。關注羅輯思維的用戶一定是渴望從其中獲取信息的,所以當你早上看到發出的推送,內心對內容的渴望一定會促使你伸出手指點開推送。

二、行動。如果用戶可以輕鬆地使用你的產品,對於培養習慣也有相當大的幫助。產品、App 設計得越複雜,都會降低用戶的習慣養成。試著讓產品更簡單吧,簡單的使用體驗和簡單的推送內容都很有必要。羅輯思維的推送操作起來就非常簡單,點開推送就能看到六十秒的語音條,回復兩個字就能看到分享的文章。而且推送的內容也很簡單,每天就一條語音加一篇文章。

三、獎勵。獎勵是指用戶的內部觸發獲得了滿足。如果用戶的內部觸發是為了解悶,愉悅的心情就是對他的獎勵;如果是為了好奇心,那獲得期望中的答案就是對他的獎勵。羅輯思維用戶的內部觸發基本都是為了獲取信息,聽一段語音看一篇文章就獲得了有關信息的獎勵。而且羅輯思維的語音和文章本來就是一顆彩蛋,你根本不知道明天迎接你的是什麼信息,就連羅胖本人也不知道,這也滿足了一般人的好奇心理,獲得了好奇心的獎勵。

四、投資。投資就是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獲得投資感。比如花了幾個月玩植物大戰殭屍突破的關卡紀錄,累積了幾百公里跑步記錄的 App,每天增長的粉絲量,還有從羅輯思維了解到的信息與知識。這些有價值的內容都會讓用戶願意持續投資,進而養成習慣。而且,用得越久,價值感也越高,使用者就越離不開。

總之,養成用戶的習慣,就是做產品與App的最重要的原則。當有一天用戶完全被制約,用遊戲玩家的精神每天使用你的產品時,你的產品就成功了。


我覺得,大多數產品都起源於模仿,只不過是在一個較新的,或者較不成熟的領域,模仿一個更成熟的產品。

模仿的代價就是門檻低,你可以模仿,其他人也可以模仿,就直接導致生命力的缺乏。當行業巨頭加入競爭,很快就會失去大量市場份額,慢性死亡。

因此,在模仿的同時,一定要做到兩點。一是在已經有的東西上,多做調研,改善,不要一味的創新,把舊的東西改得更好,其實也是一種創新,而且效率和效果遠遠比不斷做新功能出來要好。

第二點是要想到未來的競爭,一定要走在市場的前面,切忌等到競爭者趕上以後,再想著開拓新市場。那時已經失去了主導權。不要指望用戶忠誠度,要用更貼切於用戶核心需求的功能來抓住用戶。


推薦閱讀:

自己腦子什麼樣心裡沒點數么?天天測個毛啊。。。
Uber 成功了,但為什麼大多數按需服務平台走向倒閉?
創新工場有哪些創新產品?
「吾有梧桐樹,獨攬金鳳凰」國際級安全產品專家周奕加入瀚思

TAG:移動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生命周期 | 移動互聯網產品 | 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