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某個領域的一流的專家學者?
為探求事物大本源,解除自身對外在或者內在的困惑,一個人不斷摸索可是卻總像無頭蒼蠅那樣找不到方向,學的都是些碎片化知識,越探索下去越沒辦法走出這個黑洞。
年齡越小可以努力的就越多。首先當然是考上儘可能好的大學,最好清華北大或者本專業全國第一第二的那種,接著申請國際頂尖院校的博士,盡量選擇牛導。博士後流通的時候想辦法進國際頂尖實驗室,想辦法拜該領域一流專家學者為師。工作時想辦法進國際頂尖實驗室(或者該領域頂尖公司),想辦法跟隨該領域一流專業團隊。積澱個五年八年,如果跟著團隊很難突破,自己尋找前沿領域新方向進行研究尋求突破。這個時候一般來說就是35-40的年齡吧,如果五年內能做出一定的成果,就可以躋身於該領域的一流專家學者行列了。
如果整體研究領域新,外加個人有卓越的天賦,也有可能在博士期間就能做出前沿性的成果,這樣的人也很有不少。
如果現在已經工作了,我的建議是:好好工作,不要想這麼多。
這個問題,比較喜歡,但我的回答僅僅限於人文社科領域,理工科本人不熟悉。本人認為,成為一流學者需要下述幾個條件。 第一,一定要有天分,這是首要條件。後天的努力可以讓你成為優秀學者,但成不了一流學者。需要澄清的是,本人所說的一流學者是水平一流,不是官方啊,協會啊之類給的一流頭銜。
第二,性格不要太好,情商不要太高,適當孤僻一些。性格太好,情商太高的學者一旦有所小成之後,容易為社交所累,疲於應酬,後勁乏力。這就是為什麼往往情商極高極聰明的人在學術上難以有大成就的原因。
第三,研究主流問題。成為大學者,一定要研究主流問題。不要為了發文章,而走偏門,刻意找別人不研究不關注的問題。只有研究主流問題,才能被主流學術界關注,才能成為主流學者。 第四,要自成體系,有鮮明的學術標籤。很多學者發了很多文章,評上了教授博導,但也僅僅是個教授而已,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學術體系,學術標籤。寫文章東一篇,西一篇,難以在某個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力。 第五,要有學術前瞻性。就是要研究在未來大有可為的問題,順勢而為,借勢而飛。機會來了,時機到了,你的學術影響力會幾何式增長。 第六,要有學術團隊意識,從年輕時就開始注意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學術團隊,你的學術體系和思想,經學術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十年以後就可以成為學術派別,坐擁一方。第七,潛龍勿用。早期階段不要過多參與學術活動,學術交際。儘管短期看,這類活動可以給你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會消磨了你沉靜研究的心志,導致你走不遠。
總結的不全,個人見解,供批評。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我水平肯定遠沒達到專家學者的水平。發表一下粗淺的看法:1、保持好奇心,沒有好奇心,就算10000小時,也只不過是個熟練工而已。2、活到老,學到老,世界瞬息萬變,知識和經驗隨時會過時。3、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專家學者也不一定對,不然每年房地產討論,不會有那麼多知名經濟學家互撕。4、真愛某個方向,實踐出真知。光說不練沒用。
不知道這問題為什麼邀請到我,沒文化不入流野路子愛瞎噴……
做自己喜歡做的,持之以恆!
推薦閱讀:
※「在體育之上的不是夢想,而是生活。」
※請問考入一本這類重點大學的人是不是非常厲害?以後都能做大官嗎?
※Capital One人才讓HR們「又愛又恨」,溢價高有些貴,但老闆一定要,投資人也很看中
※這樣的人出社會是怎樣的?
TAG:中國文化 | 知識管理 | 人才 | 學術寫作 |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