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BIM軟體能在蘋果系統上運行?
我們公司都用蘋果電腦,最近想上BIM,請問哪款BIM軟體支持蘋果系統。
必然是ARCHICAD了。
引自——http://zhuanlan.zhihu.com/bimbox
1984年,也就是第一台MAC電腦問世的第二年,ArchiCAD 1.0就在MAC系統上發布了。直到今天,它也是主流BIM建模軟體中唯一支持MAC系統的。
你能看到無論是MAC版還是Windows版,軟體的界面和模型都透著一股對極簡美學的追求,這背後有一個你熟悉的身影——圖軟公司的創始人說,ArchiCAD軟體的開發得到了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很大的幫助,為了紀念他,圖軟公司總部今天還有他的全身銅像。
1.號稱最快的BIM軟體
Revit對電腦配置要求高、運行大項目卡,這個問題咱們提過很多次了。ArchiCAD則是一直針對多核處理器和64位系統做性能優化,兩者處理大模型的效率有很明顯的差距。
北歐的BIM研究組織BIMEquity,用Revit2014版本和ArchiCAD 17版本做了一個速度對比。他們在同樣配置的電腦上,打開同樣內容的項目,一個超高層的建築模型,然後在建築中間拉一個剖面,看兩款軟體多久能把剖面繪製完成。
ArchiCAD是快速的逐層繪製,Revit則是需要你等待它繪製完成。測試的結果是,ArchiCAD比Revit快了45%。這個差別還是很大的。
圖軟的官網上,用醒目的大字寫著:最快的BIM軟體。我們沒辦法拿出所有的軟體來做速度對比,但相信火藥味這麼濃的口號他敢寫上去,還是得有一定的自信才行。
到了ArchiCAD19版本,圖軟公司又放出一個大招,Background Updating,預測式後台處理,就是用你多核CPU比較閑置的那幾個,在後台計算其他視圖中的元素,這樣既不影響當前視圖中的操作,又能保證切換時的流暢。
所謂預測式,說穿了也沒那麼神,就是在後台優先計算你最近一次激活的窗口。
比如你在三維圖畫了一堵牆,切換到立面圖修改牆的位置,那軟體會在後台先計算三維視圖下牆的位置,再去計算其他的視圖。
這樣當你切換過去的時候,視圖已經準備好了,你的感受就是完全沒有卡頓。
Revit之所以在運行大項目的時候卡,就是因為它所有的視圖都是實時運算的。每次操作複雜模型時那0.5秒的卡頓,積累一天下來,就是一種莫名其妙的鬱悶。
而ArchiCAD在很多細節上用了討巧的方式,除了非激活窗口的後台計算,還有當你框選物體的時候,也是框選好了再計算,而不像Revit那樣隨著你的選擇框越來越大,卡頓就越來越嚴重。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你電腦配置足夠好,可以在Revit里隨便多個視圖窗口,同時觀看平立剖三視圖的變化,這又比ArchiCAD在多個窗口之間切換來的舒服。
2.如何看待模型中的元素
Revit模型中所有的元素,都是一個叫「族」的東西,雖然英文名是「family」,但Revit對待他們可從來不像家人那麼客氣。
Revit有點像一位盡職盡責又不通人情的保安,不停詢問模型中的每一個元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
這些問題對應的就是族類型、族類別,以及一系列的族參數。
比如你要畫一堵異形的牆,上邊開幾個窗戶,你首先要定義,這個牆是什麼牆?厚度是多少?是直牆還是斜牆?窗戶是什麼窗?多大尺寸?是開著還是關著?
你必須把這些事情交代清楚,才能開始建這個模型。而且一旦交代好了,再想改的話,你得回到族類型和族參數去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直觀的修改。
ArchiCAD則要寬容的多,你想要放置一堵牆,就先告訴它這是一堵牆,具體的參數放進來再商量。你可以隨便拖拽改變它是直的還是弧形的,也可以隨意更改牆的角度。
一扇窗戶你也可以先放進來,再改變它的尺寸,還可以拖拽來改變它的敞開角度。這個過程你不需要考慮什麼參數驅動,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很多建築設計師會覺得Revit更「笨」,ArchiCAD更自由。並不是說Revit不能修改,而是設計師和建築之間總隔著一層叫參數驅動的東西,你需要花精力去思考軟體的邏輯。
這也說明兩個軟體對於工作流程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Revit持有的是「工業建模」思維,就像是拿著一堆零件拼一個機器。在拼機器之前,你就需要了解每一個零件的屬性,考慮每一個零件的類型和參數是不是正確。
也難怪很多的BIM翻模人員喜歡用Revit,因為他們在建模之前就已經有別人設計好的圖紙了,所有構件是什麼樣的已經很清楚。
而ArchiCAD持有的是「設計」思維,更像是捏橡皮泥。設計師在建立模型的時候,心裡並不清楚窗戶放什麼樣的合適,牆是什麼材質的合適,他們需要在設計的過程中反覆嘗試,逐漸找到靈感。這個尋找靈感的過程,是不應該被「參數化構件」思維所打擾的。
3.建模時細緻的關懷
在使用Revit軟體的時候,你會經常有這種想法:這個功能實現是實現了,但要是能再簡單一點就好了。
而在探索ArchiCAD軟體的過程中,你會經常誇讚道:哇,這你都幫我想到了!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咱們來舉幾個。
吸管功能
ArchiCAD的吸管功能,可以把一個構件的屬性「吸」出來,然後用針管功能把屬性「注射」到其他的構件里。這個屬性可以一直儲存,直到你再去吸其他的構件。Revit也有屬性匹配刷,但它是一次性的,不能儲存屬性。
另外,吸管功能也有直接創建同類物體的功能,按住Alt點擊一個物體,馬上就能繪製類似的構件,非常方便。
圖層
當Revit說它和AutoCAD是師出同門的時候,ArchiCAD就笑了。
被Revit拋棄的圖層功能,在ArchiCAD中依然被保留。撇開AutoCAD用戶方便上手這一點,在Revit里,電視機和桌子屬於同樣的類別,沒有圖層功能你就很難把它們分別隱藏。
再比如控制構件的顏色,ArchiCAD改一下圖層設置就能實現的事兒,Revit則是用很多等級森嚴的概念來控制,「對象樣式」、「過濾器」、「系統材質」等等。經常有人為了改一根風管的顏色翻遍各種設置。
不是說Revit不好,複雜的功能玩熟了可以成就一個高手,但也能毀掉一個初學者的耐心。
材料優先順序
牆、柱、板等構件一般都會有多層材料,在這些構件交叉的時候,哪一層材料保持連續,哪一層斷開,在繪製詳圖的時候非常重要。
ArchiCAD的建族材料面板中,比Revit多了一個優先順序功能。從0到999,數字越高,優先順序就越高。你可以手動改變一種材料的優先順序數值,也可以直接拖動材質來改變它的優先順序位置。
通過這種設置,可以全局控制哪一種材料去避讓其他材料,繪製詳圖的時候就方便多了。
彈出式對話框
當你選擇模型中的物體時,滑鼠周圍會根據不同的物體自動彈出一些對話框,裡面包含幾個常用的模型改動功能。
比如當你在三維窗口選中牆體的時候,就會彈出改變牆體造型的對話框,選中弧線按鈕,就可以直接在三維圖中拖拽線條把直牆變成弧牆。
而在Revit里,想改變構件的外形,則必須點擊專門的按鈕,進入到編輯輪廓的界面,甚至要回到平面圖去精確定位。像直牆變弧牆這種行為還得刪掉重新來。
魔術棒功能
Revit上很多付費插件都在做線條生實體的功能,原因就是Revit原生功能不允許把二維線條直接轉化為三維物體。
而ArchiCAD就變通的多了,你可以直接在模型里畫一段異形的曲線,然後利用魔術棒直接生成曲線牆體,也可以繼續利用這段曲線來生成樓板和屋頂。這在創建異形建築的時候會非常的便利。
同樣,在MEP管道功能中,你也可以自己繪製,或者直接導入DWG格式的線條,利用魔術棒一鍵生成管道。這可是國內很多Revit插件拿來收費的重要功能。
這些細節上的功能還有很多,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ArchiCAD盡量在細節上讓使用它的人感受到樂趣,而Revit由於要照顧太多不同專業的人,所以在很多細小的地方都給人「可以實現,但總得繞點彎路」的感覺。
4.BIM到底要不要出圖
前邊咱們說了,ArchiCAD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建築師改圖難、出圖難的問題而被設計出來的。它的四大主要功能,有兩個都是直接和出圖掛鉤的。
那就是圖冊和發布器。
用ArchiCAD出圖是一種享受。在模型建好之後,你可以在圖冊中建立不同的文件夾,在裡面放置不同的圖紙,然後把平面圖、立面圖拖拽進圖紙里去。
圖紙中可以插入DWG文件,PDF格式也沒有問題,你甚至可以把PDF炸開,僅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元素。
文字編輯、自動添加圖紙索引、甚至自動標註的功能,都甩出其他軟體好幾條街。光是自動標註的功能,在Revit上就是售價幾十美金的第三方插件才能實現的。
在發布圖紙時,可以直接拖拽圖冊中的文件夾到發布器,還可以設置不同的文件夾是發布DWG格式還是PDF格式,然後一鍵發布,它們就按照圖冊中的文件夾批量輸出了,你甚至不需要單獨拿出時間來整理圖紙,直接發給客戶就好了。
對比之下,Revit甚至沒有給出圖工作留一個單獨的模塊,而只是把圖紙功能和視圖、族文件、明細表等統統丟到了一個項目瀏覽器中。
由於沒有圖層,所以導出的靈活性大大減小,比如內牆、外牆無法區分,防火門、普通門無法區分。批量發布也遠沒有ArchiCAD方便。
另外,ArchiCAD還可以把模型和圖紙打包發布成一個叫「BimX超級模型」的東西,這可是個大殺器,甚至很多人使用ArchiCAD就是沖著BimX來的。
簡單理解,他就是一個把模型和圖紙揉在一起的混合結果,你可以點擊平面圖生成3D視圖,然後在其中漫遊,也可以在3D視圖中直接觀看對應剖切面的圖紙。即可以運行在電腦上,也可以運行在手機上,幫助用戶快速理解你的設計意圖。
這一點上咱們看到,出圖這件事,ArchiCAD還是充分重視,認真的在做;而Revit給人的感覺,出圖只是它上百個功能中很小的一個。
5.自建模型創建
自建模型這一點ArchiCAD就差一些了。
Revit的族文件,可以理解為一種可視化的編程。製作族文件,是添加點線面,用約束來控制他們之間的關係,加上一些人人能懂的公式來實現參數化驅動。你看到的是表象,編程語言被藏在了後台。
ArchiCAD中可以用軟體自帶功能建立特殊形體,可要是想製作參數化的構件,可就真的得學編程了。
它的自定義參數化構件不叫族,而叫做對象,使用的是自家開發的參數化編程語言GDL。雖然它足夠簡潔,但對於大多數建築設計人員來說,比起學編程,還是Revit參數化建族要簡單的多。
6.多專業協調怎麼辦
前面說了這麼多在建築專業上ArchiCAD的優點,可一旦跳出這個範圍,在Revit面前它的表現就差一些了。
比如,沒有獨立的結構專業模塊,結構專業只能進行粗略的樑柱板造型設計,無法進行細部節點設計,也不能進行結構分析。
機電專業是單獨的插件MEP Modeler,但比起Revit的機電功能也遜色不少,比如缺了電氣專業的線管功能。在數據分析方面也沒有通風量、電力負荷等計算功能。
針對市政和路橋等專業就更費勁了,Bentley有專門的行業軟體,Revit還可以通過建族來湊合解決,ArchiCAD因為自建對象需要編程,對很多人來說難度就太高了。
對這些跨專業的問題,圖軟公司的策略就是,專註自身功能,並通過開放來實現全專業BIM。
「OpenBIM」這個理念就是由圖軟公司最早提出來並發揚光大的,如果你還不了解它,BIMBOX專門有一期視頻講的是這個,你可以翻回去看看。簡單來說,它就是一種通用語言,支持不同軟體之間透明開放的合作。這個合作,是基於信息的雙向傳遞,而不是單向。
實現OpenBIM的工具就是咱們提過很多次的IFC。雖說很多軟體都支持IFC,但力度和ArchiCAD可是比不了的。
你把Revit建立的三維模型導出為IFC格式,然後分別導入到Revit自身和ArchiCAD中,就會發現與Revit相比,ArchiCAD幾乎沒有任何的細節丟失。
只要是原生支持IFC標準,理論上ARCHICAD就可以100%實現全部數據交換。
不僅自身保持開放,圖軟公司也長期致力於和其他公司的軟體達成互操作性,比如在它們的軟體上開發IFC導入導出的插件。
目前OpenBIM已經支持50多款主流的BIM軟體,可以說你在BIM工作流程中的任意一個環節使用的軟體,基本都可以和ArchiCAD達成完善的數據交換。
比如結構專業,建築師可以在ArchiCAD中建立粗略的結構模型,然後導出IFC到專門的結構設計軟體,比如Tekla。
結構師採用專門的結構設計軟體導入IFC,設計細部連接,進行力學計算,再通過IFC導入到ArchiCAD中。建築師再以此為基礎繼續做建築設計。
再比如機電專業,你可以用官方插件MEP modeler來建立機電模型,也可以導入其他軟體設計好的機電模型,像Revit、MagiCAD等軟體建立的機電模型,都可以導入到ArchiCAD中,被識別成原生的機電管道構件,進而做碰撞檢查等分析。
此外,ArchiCAD19版本開始,添加了跟犀牛軟體雙向聯動的功能,來實現複雜曲面造型的工作。
從長期來看,開放之路一定是對的。即便是像Revit這樣多專業高度集成的軟體,也不可能照顧所有的事情,比如,施工合同管理這麼一項工作,你就沒法用Revit去實現它。
我們給你講過咱們國家的BIM標準,《建築工程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的條文說明裡闡述了我國對BIM實施之路的態度:「實踐證明用一款軟體、一個模型來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不可能的。我國主張的方法是把整個BIM拆分成多個子模型、多種專業軟體,通過軟體之間的數據交換,來提高效率」。
圖軟的思想也正是這樣,事實上,目前圖軟在中國也在大力推行OpenBIM,積極推進跟本土BIM軟體達成數據的互換。
咱們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和Autodeks的理念不同,圖軟公司有著自己的BIM理念,那就是:不同專業的人,用專屬於自己的軟體去解決效率和信息化的問題,然後通過開放的方式共享信息,來實現BIM。
圖軟專註服務的,就是建築師這個群體。
如果你從事的,或者未來希望從事的是建築專業,那ArchiCAD是你不應該錯過的軟體,它比Revit更好上手,絕對值得拿出時間來學習一下。
另外,OpenBIM也是目前全球領先的多專業BIM整合方案,經常關注你使用的專業軟體有沒有加入它,也很有必要。
arc cad 和rhino 都可以。不過嘛用BIM 幹嘛要蛋痛的用蘋果呢。
選用什麼軟體,應該根據周邊的業務夥伴和自己的工作性質來選。而不是因為有蘋果電腦,就去適應蘋果,電腦又不貴。而且我奇怪的是,搞建築土木的用蘋果得多蛋痛呀。archicad vectorwork 這些歐系的都可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