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並記住一本書的精華部分?

有時候讀書讀過,腦袋還是空空如野,這樣讀書收效甚微。


第一次被邀請回答,受寵若驚,喜歡看書的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吧,希望對大家有用。我看書,歷史,哲學,心理學,懸疑小說,文學小說,職場類,感覺比較雜,我一開始也比較頭疼,看的多了記不住,等於沒看,畢竟看書是為了我們所用。想什麼辦法好呢?終於找到了唯一解決問題的途徑,那就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沒錯,每次看書的時候,跟前放一筆記本,好的句子抄下來,好的內容用自己簡短的語言總結出要點開,完整的小說類,那就看完寫讀後感。讀後感包括:自己的所想,自己認為作者想說明的道理,或者將整個故事做一個簡單文字概括,或者有機會講給別人聽,總之就是把書中的文字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寫成自己的東西,你還別說,反正這方法對我是有效的。一年前看的書再被提起,我也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事,寫的事什麼,我學到了什麼。現在當然很少用筆記本,因為電腦用的多,所以好的東西拍下來,完了空餘時間在電腦上寫自己的讀書筆記再加上。每一次讀完一本書,都要想想,從這本書你得到了什麼道理,或知道了什麼事,或你想到了什麼,總結寫好之後再開始看下一本書,這樣看書才真正有收穫。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我的方法,歡迎留言交流。


專業類書籍沒什麼好辦法,尤其是土木工程類(個人感覺)特別無聊。我的方法是「搶挑一條線」,即把某類計算所需的所有公式歸到一處之後一口氣算出全部所需數據,先把整個計算流程連起來再逐步理解每個公式和數據的實際意義。

小說類散文類社科類書籍要想不容易忘,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預設的邏輯立場,把主角的所有行為所有想法歸到這個邏輯立場上,你不一定要完全接受這個立場,但主角的行為要符合這個立場。這樣只要記住這個邏輯立場就可以自然記起書中的情節。


反覆讀。同一本書,不同年齡階段讀書的感受是不同的。當你有了感同身受,有了折服和認同,書的精髓就內化於心了。


一本書的精華究竟是什麼,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比如,同樣看水滸,有人覺得他的精華是文字功底,有人覺得是計謀,有人覺得是處世智慧。

有時候做事不要太功利,欲速則不達,我以為讀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厚積而薄發。

最重要的知行合一。

當然,有時候讀書也不能太快,也需要講究方法,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附近期讀書報告一篇,裡面有一點淺薄的思考:再讀《水滸》感慨 - 知乎專欄


有些惶恐的打開知乎,發現有人邀我回答問題,那便更加惶恐了。。。。哈哈哈哈

直入正題——書,總是有種魔力。不同類型的書理所應當有不同的「待遇」,有些書比如專業知識技能類的書,那麼你要的結果就是把知識變現,用一種高考的覺悟和兒時掏鳥窩的興趣(好吧,也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那個興趣→_→),這個類型的多說無益,堅持多讀就會有收穫。 第二種書我把它列為 哲理心靈性格塑造素養提升類 ,嗯,名字有些長=_=,反正這類吧就是些類似於《夢的解析》《影響力》《經濟學》《馬基》《毛概》(你們懂的)之類的,這類一般是論文式,時不時來兩個小故事也不必讓你感覺是毫無深度的某些雞湯文(並無冒犯之意),老實說這些書看起來會略帶枯燥之感,因為它體現出來作用的時間可能會太久!!!帶著目的去讀,然而並沒有什麼luan用的落差可能就會有那種收穫微乎甚微的感覺,那麼我們就放棄讀了?nonono!這樣可真是個low B,不符合我們(好吧,又是我)屌絲逆襲的從容不迫!!可是怎麼讀進去呢?很簡單,修女禱告式——每天留半小時(或者更多,由你決定,但不要貪多!)靜下心,一定要沒人打擾,最好能備好筆紙,畫下些核心,在書上標註什麼的,想一下如果用到生活中應該怎麼辦,或者生活中社會中有這樣的問題嗎之類的,久而久之,思維,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這就是我們要的收穫啦╮(╯▽╰)╭,嗯,說起來簡單,但是還是離不開堅持(所以選這類書的時候可要好好斟酌,關於這個知乎上有好的回答) 第三類是 小說傳記文學藝術類,這個類型可就方便多了,就是一個字——老鐵,扎?了!看這類書興趣大大的有,讀的快,忘得快~不過,沒關係,我的想法很簡單,我在讀的時候觸動過我就夠了,至於之後,忘了也不用自責,因為,觸動你的那些,你還會在某些場景回憶起來的!大腦是個好東西啊(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_→),如果讀完之後感慨無限,

那麼 一 。 定 。 要。 寫下來,隨筆文章都行,發發牢騷什麼也OK,有這些就夠了,對於這類書,不要太功利,不然就索然無味了。

先寫到這,又跟我前一個回答一樣困了(為什麼那個回答也沒人搭理我一下,桑心。。),哦還有一句話要說的是——讀書,請帶著一份敬意,一絲卑微還有1000kg

興趣!


有些人讀書貪快而不求甚解,一旦用起來就是生米熟飯。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同樣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一本書很快讀完後,應用起來卻很難。他吸取了經驗教訓,富有創造性地提出了「由厚到薄」的讀書方法。筆者在這裡將它分解為5步。

第一步:讀書有所擇

古人講「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然而,書籍可謂浩瀚無際,各門各科之書,用其一生未必可以覽畢。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試問,一個人怎麼可能用有限的一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呢?這樣做豈不是愚蠢?所以,有必要擇其一兩門學問深入研究。

博而不精,雜而不專是讀書人最容易犯下的弊病,也就是到頭來懂得很多,卻沒有自己鑽研精通的一門。所以,筆者以為,所謂的博應該是一門學科範圍內的博,它可以擴大你研究的視野,而眼界將決定研究的深度。這是毫無疑義的。

第二步:抓住重點

我們學習的一切內容都有一些重點的部分,對於重點部分的句子和辭彙都要有所標記。學會用提要鉤玄的方法,使得書中精華和重點條理化。

這種方法和愛因斯坦淘金式讀書方法是一樣的,愛因斯坦曾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將自己誘離要點的東西統統拋掉」。

第三步:反覆咀嚼,挖掘深度知識並掌握

不怕記不住,就怕掌握的知識沒深度。

學習最忌一本書到手,狼吞虎咽什麼都想要記住,但是筆者的觀點是,哪怕你記住了也是粗枝大葉,表面性質上的知識。而實質上,那些深度的知識才是我們需要的,才是可以在實踐中派上用場的。而獲得這些深層次的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深入理解,不斷地去挖掘,才能夠通過現象看到最本質的東西,一旦我們抓住了本質,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挖掘深度知識之後就要精加工知識,將其存儲在我們大腦中。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歸納概括的功夫。

第四步:歸納概括

歸納、概括是學習必備的一項技能,我們需要get這項技能。清朝一代名臣曾國藩就善於提煉的功夫,就是將書中精要用形象化、生動化簡短的語言進行概括,這樣加工知識的過程一來加深印象,二來這種語言更容易被我們的大腦所記住。

第五步:溫故而知新

知識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很喜歡的一句話,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在學習上耍小聰明只會讓你有一時的成就,但是若要一輩子要學有所成,還是要「不取巧」。這也是很多前輩告訴我的道理,我以為這是真理。所以,學習還是要老老實實地,三複四溫。

按照心理學上所說的艾兵豪斯曲線,我們需要定時間的進行複習學習上的內容。如果你遺忘速度較快,那麼可以稍微縮短複習的周期;如果你遺忘速度較慢,那大可以拉長複習的周期,節省時間成本和精力。隨著複習次數的增加,知識自然在大腦中生根,在運用上自然可以熟能生巧。

5步讀書法核心還是穩紮穩打,對於一個自學者來說,這種方法尤有益處!

關注微信公眾號:讀書瑣記。讀書瑣記每天為你提供各種有趣的文章,讀書總結筆記,思考方法論,歡迎訂閱!


謝 @每周品書 邀。

一、記筆記。記筆記。記筆記。別怕麻煩,你覺得好的就抄,抄,抄。有句話叫愛到至於手抄。從詞,到句,到整篇,抄。記過筆記不要就扔在一邊,天天睡前拿過來翻,最好寫上記筆記的時間,越精確越好,將來你再翻,會有那種見了許久不聯繫的朋友般high的,面無表情地波濤洶湧。

二、書最好讀n遍,越好的書讀的遍數越要多。我還記得赫爾曼·黑塞說的那句話,現在我已經第五遍讀歌德的《親和力》,它已經完全成了另一本書了。黑塞這種牛?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齡程度、知識含量的不同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收穫。我姐在南師上幼教的時候,看《聖經》,二大罵她說看那個幹嘛,都是老太太做禮拜看的,我解釋說同一本書,不一樣的人看,不一樣的認知,就說四書五經,剛上學的小孩子也看,那群大學者也在看,效果能一樣么?二大釋然。同理,你不同階段讀,你也不是同一個你,繼承發展嘛,閱歷學識不一樣,看到的也不同呀。畢竟一個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有些書值得每一遍都認認真真,兢兢態去讀,有些書,翻翻也就過去了,畢竟這個年頭就時間最值錢。至於怎麼分辨,你老老實實讀不要多,一百來本肯定能分辨出來。

三、你拿到書,看看題目,想,我日,我要寫這本書我會怎麼寫。再在讀的時候看人家是怎麼寫的,和自己想的有什麼不一樣,他說的又和自己的思維有什麼相悖的。看看自己有什麼新的發現,想到了什麼,再看看自己還疑惑著什麼。也就是王安石講要發散,蘇軾講凝練。老鐵,沒毛病。

(龍城·紅梅路,可惜常州風水被挖壞了)


某次聽百家講壇,說到蘇軾的讀書方法,說他把一本書當成多本書來讀,怎麼讀的了,以《西遊記》為例,看書全本只關注兵器的,讀完一遍,好,接下來一次,把所有的老虎妖怪都讀一遍,第三遍把所有的山水描寫讀一遍,以此類推,可以了解到很多。當然中國古代書籍不像現在那麼多,在照搬肯給要失去效果。過後補充。


思考

先看看題主的問題,如何掌握並記住一本書的精華?

首先,要想掌握,你必須先要找到這本書的精華,如何找呢,要麼百度,要麼你自己感悟,百度這一種方法優點是快,別人讀了幾天,把精華寫出來,你只要幾分鐘就能知道(哈哈,這方法太好了,這樣用不了幾天就能博覽群書了? ? ?),

不過答主並不推薦這種方法,(覽是覽了,可也就是"覽",終究是別人的觀點見解,若非刻意背,記不住)

這裡我推薦的是第二種,自己讀,自己去悟,自己去思考,再來看題主的疑惑"讀了以後腦袋空空如也",

這個有幾種可能

(1)由於一些原因沒有抓住精華,可能是讀書太快,來不及思考,可能是書的背景太複雜,沒有去查當時的時代背景,無法理解透徹等等

如果是這些原因,建議讀者對症下藥,多思考,思考完再百度看看別人的評論,和自己的想法對比一下

(2)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對這本書沒興趣,(就像在學校里老師讓我們讀的書,考完試就還給他們了(′?_?`)),或者說這本書根本沒有什麼精華,

確實當代有些小說談不上什麼精華,只是平白的寫一些敘事故事罷了,可能書的作者都沒搞明白精華是什麼,所以說這就不是你的問題,現在的中外書籍層出不窮,質量良莠不齊,不要認為能寫出來出版的都是好書,(這裡要點名某高校的教材,某些所謂的教授為了職稱而出的書,抄襲不說,還錯誤百出,沒人買就只能禍害自己學校的學生,毀人不倦,對此我表示強烈譴責。。又跑題了( ˙-˙ )

(3)至於第三點,參考一下吧,沒有複習,沒有應用,沒有真的使你撼動 使你印象深刻,真正能讓你記憶深刻的就是能夠打動你,讓你不自覺的去思考,沉默良久,(悲劇尤甚),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記憶與某些蛋白與神經突觸有關,如果你不經常的去加強記憶,記憶是會慢慢丟失的,除了那些記憶特別深刻的,或者經常複習的

以上————————————

題外話;如果是讀古代經典名著的話,建議先讀一遍別人寫的解讀名著,這樣你就不用去自己找寫作背景了,我看金瓶梅的時候原著看了幾章,絲毫感覺不到"明朝第一奇書"的魅力,知道搜到了某貼吧吧主連載的《侃侃大山,說說金瓶梅》,才深深的被震撼到了,題主有興趣也可以去搜一下。。。


反覆讀,抄寫,筆記……讀書沒那麼容易,讀懂更難,看書容易。

看書多了就會讀了。

讀書久了就能讀懂了。

量變引起質變,太想走捷徑容易把書讀死。


甄別內容優劣,洞悉因果間的「本」。

提煉主要內容,融合成自己的「道」。


先謝邀。

讀書的過程就像異體組織要進入自身器官一般,記不住內容就像發生了排異反應。因為書中的知識不符合(一般是高於)你原有的認知,如外來思想侵入大腦一般。

重點就在於,如何消除這種「排異反應」?那麼就要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成為個體意識的一部分。

第一步,不妨借鑒諸葛亮「觀其大略」的方法,把握整體,不必糾結於個別句詞。不需要廢寢忘食,鑽入書堆。第二步,就要「會意」,不再停留在字面理解,而去領會書中的旨意。第三步,認同書中的觀點、思想,從這裡開始,知識將逐漸轉入自己的認知。最後即能做到「入書出書」,這時書中的精華自然能記住了,而且這正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我用過最好的一個辦法:

準備一個筆記本,把書中的優質內容寫下來,進一步加深印象。

當你以後寫文的過程中,或許用得上。

時間久了,還可以拿出來看一次,意義非凡。


首先,批註很重要。

一定要有自己的讀書筆記,而做筆記應是邊讀邊記,這樣子印象才更深刻。個人覺得,好書是不急著去讀完的,什麼要在一個星期內讀完一本書是要針對不同人而言的,欲速則不達,要根據自身條件去選擇閱讀時間的長短,不要急於一時。當真正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試著去總結一個它的主體內容,寫成一段話也行,這樣子就更有記憶。


謝邀,首次被邀小女子惶恐至極!!!

還是言歸正傳回答下題主的問題吧,我的建議是:聯想式記憶。很多朋友都會問我怎麼記住那麼多首歌詞的,我的回答是:讀懂歌詞里的故事,你就自然而然記住了,其實,所有東西的記憶在我看來都是這樣。另:讀書在品不在記,看書時如果這本書真的吸引你那麼你一定會悟進去,會像一頭鯨沉入海底,痴極嗔極,看進去了,自然就會記住一些,亦即掌握了精華。所謂精華,是你自己的理解及興趣,而不是別人嚼過的東西。而至於有些迫不得已要啃的書如何讓掌握精華,見上面冒號後面的五個字,什麼?你不知道怎麼聯想?好吧,如果真的那樣可以私聊,如果你夠執著夠信任我的話。


特別簡單的方法就是在讀的過程中有想法有感觸就寫下來,沒事的時候看看


做好標記,多讀幾遍


請題主看《如何閱讀一本書》 ,很有用。


謝邀。

我理解你的意思,是你看完書沒有感覺。不是你記不住,而是可能沒什麼興趣,導致印象不深刻。

讀一本書不需要記住其中所有的東西。至於精華,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我讀完整本基督山伯爵,只記住了奧吉利亞神父的一句話:「當一件事發生了,誰能從中獲得最大利益,這件事就是誰做的。」其他的基本都忘了,只有這句話印象深。那麼對我來說它就是精華。

讀書不能自己低頭讀,最好跟朋友多討論。記筆記別人也說了,你也可以隨時拍照,用手機看書就用手機截圖,沒事發發截圖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討論會讓人長進。

大概就是這些吧,願題主越來越愛讀書。


謝謝題主邀請,說說我的個人經驗。

在讀書的過程中確實會經常遇到讀過之後什麼也記不住的情況,我的方法如下:

1、帶著問題去讀書。

我具體是這樣做的:拿到一本書後,並不急於馬上從第一頁開始讀,而是先看目錄和序,了解這本書的整體框架,然後就我感興趣的章節開始讀。為什麼要從感興趣的部分開始讀呢,因為我凡是感興趣的部分,都會引發我的好奇心: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是如何一步步展開論述的?與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何出入?文章前後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這樣帶著疑問去讀的時候,會帶入自己的思考,印象自然會深刻。

2、動動筆記,正如我的公眾號昵稱就叫「動動筆記」一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文章我會親自動手寫一遍,或者用鍵盤敲一遍,並加入個人的一些理解,這樣自然會加深印象。值得動動筆記的內容有哪些呢?一般我會記下作者的不同觀點,對問題的不同切入角度,論述的邏輯順序,精彩語句段落,以及帶給自己的啟發。

但是,這個過程還只是摘抄的過程。

3、輸出。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對讀過的書進行歸納總結,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也可以跟身邊的人交流分享。

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把你學到的知識再「教」給別人。那麼把你在書中讀到的觀點,思想,案例消化以後用自己的語言,以文字或者聊天的形式分享給他人,等於你又重新溫習了一遍書中的內容。

用輸出倒逼輸入。

我的做法就是在個人公眾號『動動筆記』上進行文章輸出,督促自己進行高質量的輸入。

4、還有最後一點,做好存檔,便於日後隨時提取運用。

記得東西多了,難免會有所遺忘,有時可能只記得隻言片語,或者是某個案例好像在哪兒看過。這個時候如果之前做了筆記,並進行了分類存檔,提取的時候就會很方便。這裡跟大家推薦一個好用的工具:印象筆記。印象筆記有非常強大的檢索功能,即使是圖片上的文字也可以識別檢索。用它建立我們自己的知識庫,資料庫,用的時候輸入隨意關鍵詞一檢索,就出來了。

最後,還想說一點,不要拿到一本書就從第一頁開始讀,先讀書的目錄或者序言,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切入,讀的過程中有不理解的再去聯繫前後部分。

我之前拿到一本書的時候習慣從第一頁開始讀起,結果讀到半中間就放下了,反而錯過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部分。讀書的最高境界就是檢索式閱讀,主題閱讀,有針對性的閱讀。你想了解哪部分內容,對哪個部分感興趣,就從那部分切入,是最高效的。


先可以從書的的種類分起

像專業類的書,就需要像高中那像記筆記那樣,把其中的知識記錄下來,方便以後閱讀。

像比較休閑類的書,類如小說,就可以在看到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者思想的時候,記下本子上,也可以在書上做記號,方便下次閱讀(不過我不喜歡在書上直接做筆記)

最後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推薦閱讀:

關於閱讀的十四種焦慮,你屬於哪一種?
晴予:你不讀書會死么?

TAG:閱讀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