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拓展人脈時遇到過怎樣的尷尬?酒桌上的人脈有用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你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有談什麼人脈》突然想到一個切身的體會:估計三年前的我,也是抱著認識大咖,拓展人脈的理念,到處搞飯局,經歷過兩次以後,我消停了許多,一次是在某酒店吃飯,席間有個是某KTV老總,很有實力,席間稱兄道弟相談甚歡,恰巧第三天路上碰到我笑容滿面滿臉堆笑的迎上去喊了一聲*總,你好!結果發生了什麼事大家知道么?愣是愣了五秒問我是誰!當然這次並沒有打擊我拓展人脈的積極性!直到第二次,也是吃晚飯去KTV唱歌,兄弟前兄弟後,以後共患難共進退!我以為我又認識了一位大哥!呵呵,第二個星期剛好去他公司另一個部門,走到碰上,我喊了一聲*哥,結果大家猜得到,倒是裝著很熟,但舉止間與眼神告訴我,他應該覺得我有點面熟吧!所以,真的,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社交上,提高自己的層次與實力,才能夠同等對話至少別個才會記住你!
很有段時間朋友問我現在怎麼這麼低調,我只是笑了笑,不是我低調。。。是覺得浪費了太多自己提高自己的寶貴時間!做的就是提高自己!
文中有句話很有道理,你最想接觸的人恰恰是最不願意接觸你的!共勉……
摘自《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
在這個社會,完全不經營人脈的人,會不會死得很慘?
羅同學的兩個校友,是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一個是「交際花」,一個是「書獃子」。
「交際花」是整個學校的萬事通,熱衷於參加學校的各級學生會和各種社團,全校的八卦他都知道,哪個系的美女和帥哥他都認識,去小賣部買個東西,一路上遇到的不是他的姐們兒就是他的哥們兒。
「書獃子」是每個班上都會有的那種戴著黑框眼鏡、穿著渾濁的格子襯衫、很少說話、極其枯燥的那種人。他基本上只來往於教室和實驗室,在班上存在感為零。大學快畢業的時候,大家都還叫不出他的全名。
畢業之後,「交際花」去一家特別牛×的媒體當記者,簡直老少通吃、風光無限啊。他跑了好幾條線,醫療、教育、餐飲……他什麼都跑過,因為特別會來事兒,跟誰都熟絡。他厲害到什麼程度?從各大醫院的院長,到修摩托的小弟,感覺全城有一半兒的人他都認識。在醫療資源緊張,挂號都掛不到的情況下,他還可以選最牛的專家和最好的病房。在入學極難的情況下,他家小孩兒上小學還能在全市兩大名校中選伙食更好的那個。在排隊等位動輒要等兩三個小時的熱門餐館,他一個電話,老闆就騰出一個包房來了。跟他在一起,不管去哪兒都是享受VVIP待遇的。
「書獃子」大學畢業之後,繼續留校讀研究生、讀博士、讀博士後,繼續沒有存在感。他可能對代碼比對人類還熟。畢業好幾年,大家搞同學會,每次都忘了叫他。網上建的同學群,也忘了把他拉進來。我本來還想再說點兒關於他的事兒,想了想,好像沒了。
前年開始,「交際花」所在的媒體有點兒走下坡路了,他想趁著這麼多年積攢的這麼多人脈,把資源整合整合,干點兒什麼不能成功啊?於是,他辭職出來創業了。一開始他的人脈還是有點兒用的,給他帶來了一些內部信息。過了一段時間,他就發現有點兒不對了,之前的人脈不太好使了,比如說他想請投資商吃飯,給餐館老闆打電話,對方說不好意思,沒有包房了。因為創業壓力太大了,他長期失眠睡不著,頭痛得太厲害,他想去醫院看個神經科,給院長打電話,院長已經不接電話了。差別最大的還是中秋節,以前還在媒體的時候,中秋節能收到幾十盒月餅,都是各個機構送的,而創業這一年的中秋節,他只收到兩盒,都是消息滯後的機構送的,他們還不知道他已經離職了。在他看到那兩盒月餅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一件事兒,他之前所有的人脈不是因為他本人,而是因為他背後所在的強勢媒體。
「書獃子」讀博士後的時候,因為做一個項目,被合作方的主管看中了,邀他一起出來創業,並對他承諾,他什麼都不用管,只用專註於技術就行。「書獃子」想著這樣也好,更省事兒了,繼續埋頭在實驗室。不知道他怎麼瞎折騰,折騰出一個超牛×的專利技術來。他們公司就靠這一項專利技術,成了風投界眼裡的搶手貨。去年,他們公司A輪估值就已經5個億了,據說他佔了60%以上的股份。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發達了的消息。多年失聯的小夥伴們紛紛上線了。他的微信每天都有幾十個人要加他,都是自稱「很多年前就看好他,一直默默關注著他,認為他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
當他站到了這個位置的時候,他會被邀請出席各種活動,主動來跟他攀談的,都是平常在電視里經濟新聞和娛樂新聞才會出現的名人。
去年底,「書獃子」的媽媽需要做心臟手術,本來想送到美國,但是他媽怕坐飛機,得在國內醫院做,但是國內心臟科最好的醫院已經排不到號了,他也有點兒急了。不知道這個風聲是怎麼走漏的,幾天之內,他接到各種電話,都是搶著要給他幫忙的。有個大咖直接幫他約了國內最權威的醫生,速度好快。
「書獃子」被他曾經的大學同學們稱為傳奇。尤其是他們發現,「書獃子」的微博總共只發了十幾條,但關注他的全是好幾個領域的大咖。「交際花」對「書獃子」的人脈格外不忿,尤其讓他不爽的是,他每次好不容易接到一個語氣特別急切特別諂媚的電話,一般都是說:「聽說你是×××(『書獃子』的本名)的同學,能給我他的電話嗎?」
他們兩個的故事,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什麼叫人脈?就這個問題,我專門採訪了北大一位教授,他說,人脈就是一種「價值交換」,建立在雙方都有利用價值的基礎上的。
人脈和朋友不一樣,朋友之間更多的是情感交流,不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的。
「交際花」以前的利用價值是建立在他背後的平台之上的,他所謂的人脈,想利用的是這個平台,而不是他。等到他一旦離開這個平台,他的利用價值瞬間就被消解了,他成了nothing(無關緊要的人)。
說白了,人脈也是要門當戶對的。
第二,要先有實力才有人脈。有人說得特別好,說人脈是成功以後的結果,而不是你通往成功的途徑。
當你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可以吸引到同等強大的人脈資源。就像「書獃子」,他從來沒有花過一分鐘去刻意結交某個人,維繫某段關係,然而當他牛×了,不同領域的人脈都自然會向他靠攏。反觀「交際花」,因為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社交上,他在專業領域沒有任何長進,他先後創業兩次都沒有成功,因為都出現了大方向上的判斷失誤。哪怕他花了一部分時間在修鍊他的業務技能上,他都可以保住一部分人脈。
很多大學生的困惑是到底應該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還是積累人脈上,我想說的是,還是先提升自己的實力,把自己變得更強大。與其你去尋找和籠絡人脈,不如你變成別人都想結交的人脈。
當你一無是處的時候,你以為你跟某個名人拍了個照片,跟某個行業大牛握了次手,給某個老總點了個zan,他們就是你的人脈了嗎?在他們眼裡,你就是個小透明。不是他們勢利,而是他們跟普通人一樣,只能看到跟自己同等高度的人,以及仰望站得更高的人。
普通人想和馬雲做好朋友很難,想和趙薇做好朋友也很難,但是馬雲和趙薇卻可以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是對等的。
有句話很傷感,但不得不承認它是對的:
「那些特別急切想結識別人的人,往往就是別人最不想認識的人。」
還有一些人,加到牛人的微信就沾沾自喜,然後衝上去給牛人點贊、評論,感覺就能把對方變成自己的人脈。
其實,你是不可能通過點zan而進入一個圈子的。
毛用都沒有。我的客戶沒有一個是在酒桌上發展的。~ 666
不會有人和我吃一頓飯,就會來我醫院,讓我割他的包皮。
說的在理。
所謂人脈,絕不是混個臉熟就行。人脈的核心是價值交換。想要做到交換,首先自己得有價值。不是說你處於什麼位置坐什麼職位產生的價值,而是自己本身擁有的價值。
附加在自己之上的任何價值都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通俗點叫做過期作廢。
你在位上,交換可以順利進行,當你不在位上自然是人走茶涼。
而現在很多言必稱人脈,動輒講資源整合的往往都是在做倒雞毛的事,很形象。你把張家的雞送給王家,雞不在你手裡,而你賺到了雞毛。
可是現在線上經濟繁榮,大家關於交易的思路也逐漸在變化。其中對資源整合者來說最可怕的就是去中間化。
所謂在位,就是這個中間,早晚得被去掉。
只有自己擁有價值,才有持續盈利的可能。
你認識多少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價值是不是被大家需要。
因為我做的是茶文化的事兒,總是成為這樣的中間人。
他們之所以雙方都信任我,並不是因為雙方當我是中間人,而是我們的茶和手都是一流。對雙方來說,這就是他們對我價值的需求。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得想清楚,自己在作為人脈節點的時候,到底是因為自己的價值成為節點,還是因為你認識誰成為節點。這很重要。謝邀。
基本上你碰到的這種事我也經常碰到啊,之前在公司上班,是別人尷尬,我想不起來他是誰。現在自己創業,是我尷尬,別人不知道我是哪根蔥。
人脈這東西,不管是來自於酒桌還是KTV還是賓館,只看你背後所代表的團體,以及這個團體所擁有的資源。
所以說,如果我們覺得尷尬,只代表我們背後的資源不足,或者自己的Title不夠罷了。
說到底,我們的實力決定是自己尷尬還是對面尷尬。我只交朋友,不拉人脈。
我不能解決別人的問題,飯局我不去。我只說我是律師,其他的不提。我只圖做事解決問題,我不圖結交誰。
謝邀。
人脈不是酒肉朋友。
大家都很忙,沒有價值就別佔用大家的時間了。而且你覺得他是人脈,那麼至少幾百人都覺得他是人脈。他憑什麼要記得你?你能給他什麼價值?其實我剛離開醫院,轉銷售時,也走入了誤區。喝酒,KTV,夜總會,各種酒場。後來發現,毫無意義。呵呵了。
現在,總結了一下,如果我需要拉攏某個「人脈」時,首先應該回答「我能給他帶來什麼利益?」這個問題。
當我自己足夠強大,也成為了人脈時,我也會挑選了。要麼你足夠有用,能幫我解決問題或者掙錢。要麼你足夠有益,能給我真正的經驗建議。不然,我幹嘛搭理你?
酒場,只是讓大家放下防備心理而已。基本的原則,還是有益有用原則。如果沒有益處也沒有利益,誰陪你玩兒呢?
就是這樣,酒桌飯局不是人脈建立的基礎,只是一種建立人脈的手段,人脈說穿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你們之間有了相互利用的價值了,然後再通過酒桌飯局互相熟悉,以後用的到了再找對方辦事,所以還是先提高自己吧,等你有能力有地位的時候上趕著巴結你認識你的人有的是
謝邀人脈有沒有用不在媒介和獲取方式所以酒桌不能判斷人脈的有效性要獲取一個有效的人脈在於對方對你評估1、情感評估,你是否能獲取對方的信任,並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你援手。2、利益評估,你自身資源或者背景,讓對方覺得你有很大的幫助價值。雖然酒桌(平台和獲取方式)不能作為判斷人脈有效性的主觀條件但是可以成為獲取人脈的客觀條件,比如不同的平台和媒介獲得的人脈的效率更高
自古都有酒肉朋友一說,特別是酒後很多話是不理性的,豪言壯志張口就來,非常感性,但是酒醒啥也不記得了。
當然也有部分人的性格需要喝點酒才打開心扉與你交心。那麼酒桌只是一種獲取人脈的方式了。關鍵還在於你選擇了跟誰一起喝酒,然後評估有沒有值得交往的必要,是否需要持續交往去加深人脈。人脈不是混臉熟,這句話非常贊同。從不尷尬,從來沒有主動想認識誰
謝邀。貼一篇李笑來老師的《放下你的無效社交》,把道理都講透了。
有一次在北大舉辦講座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學生,他問我:「老師,你說是認真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樣子,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然後對他說,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跟著給了他我的網誌地址。最後,我又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到書店裡看看吧!在某個專櫃或者專區里,有多少書的書名中有「人脈」二字?太多了。《人脈:關鍵性關係的力量》、《人脈圈:人脈決定輸贏,人脈決定命運》、《人脈是設計出來的》、《贏在人脈》、《打造黃金人脈》、《90秒建立職場人脈》……書名中有「人際關係」的就更多了。我寫這段話的時候,在「噹噹網」上搜索「人脈」,可以找到521個結果,搜索「人際關係」,可以找到4949個結果,而搜索「成功」,可以找到53879個結果……
隨處可見的胡說八道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區別,反正都是胡說。以下從某本書里摘錄的文字是還不算最過分的:
中國,最奇妙的現實問題是講「面子」,這種典型的例子不但在政治界經常可以看到,在商業界更是多見。比如說,你想把商品推銷給客戶時,另外一家公司也在作同樣的競爭,估計勝負情勢是四比六,對我方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夠通達客戶的高層,那麼只需憑此人的一句話就可轉敗為勝了。我們再舉個例子,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個方案,而意見是不是能夠被採納,就要看公司里有多少人願意幫你的忙,願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結果。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現實面。如此看來,「由支持者的多寡可以判定其是否為能幹的生意人」的說法並不為過。事實上,被稱為「辦事高手」或是「能幹」的人都具備一個條件,就是在公司內外有許多人事「通道」,也就是說,他的人脈很廣,「面子」很大。
而在一小段文字裡面可以做到謬誤連連,其實也不是很容易。
……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夠通達客戶的高層,那麼只需憑此人的一句話就可轉敗為勝了。
除了「腐敗」之外,在正常的世界裡,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
……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個方案,而意見是不是能夠被採納,就要看公司里有多少人願意幫你的忙,願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結果。
意見是否會被採納,在正常的世界裡,關注點應該是那個意見本身的道理吧!如果那個意見考慮得非常周全、有明顯的好處,會有那麼多人反對嗎?
用「面子」就可以獲得一切,想得美!
讓我們從頭細說。先動腦思考一下:我們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
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了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幼兒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嗎?答案並非肯定。
我曾經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我遇到的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我沒過多久就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
為了行文方便,以下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我發出詢問後很好奇,但也耐住性子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他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之後我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個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躊躇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她覺得你好看嗎?」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廣受歡迎的人總是少數。但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派們是如何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從小強的這個事例里就可見一斑。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跟他「換」。注意這兩個詞。
我們暫且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或者常人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他從概率的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可以和他「公平交換」的人,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玩具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但手裡沒有的玩具,所以,他也願意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然後,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但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交換關係」。可如果某人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他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其他人的負擔。這個時候,所謂的「友誼」也就會慢慢無疾而終。當然也有持續下去的情況,但與其說這是由於另外一方珍視友誼,還不如說這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實現「公平」。電影《教父》里就有這樣的橋段: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柯里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柯里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可以想見,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或者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生活里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是在校園這個「交換」本質體現得不是那麼明顯的地方,同樣性質的行為也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與其他系公認的另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並成為「死黨」,俗話說的「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如此,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僅舉一例。
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沈南鵬和梁建章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當他們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絕不會意識到,17年後他們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奇蹟。
不是因為他們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都很優秀才會非常要好,進而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反過來說,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往往並不「低調」,也不「平易近人」。他們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他們無形中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這些人當中不多見的那些心態平和者,一般都是經歷了波折,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他們發現,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於是,他們開始「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許多年前我就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我會在別人求助於我,而我內心其實非常抵觸的時候,因為怕別人說我是「不夠意思的人」,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在一次深感受傷的時候有了一個閃念:原來這種尷尬並非來自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其原因是我的精力並不足夠旺盛,無法在將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的同時,拿出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個正在「過河」的「泥菩薩」了。想多了之後,我甚至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痴,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於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就主動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了。說起來好笑,我自己的智商實在是有限,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過「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第一,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第三,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從這個層面上講,的確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會擁有有效的人脈。而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迴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會更加註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這也體現了常言說的「事多故人離」。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狀況使他們只能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發展到最後,極有可能導致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他們每次落空的交換都會進一步給自己造成損失,使他們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繼而使他們淪為「索取者」的可能性更高——惡性循環。
還有一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甚至全然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這樣的人,例如「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這 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自己故意非要如此不可,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才希望藉助其他力量。而一個人的能力越是渺小,他的慾望就會顯得越發強烈。這些人的特徵非常明顯,其中之一是:他們會在生活中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這些「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里,他們就會只說名字而不說姓氏:李開復不叫「李開復」,在他們嘴裡是「開復」;李彥宏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裡是「彥宏」;沈南鵬不叫「沈南鵬」,在他們嘴裡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鄧」(鄧峰)、「大想」(李想)……
從整體上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靠白手起家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輕易從零開始積累,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與學識,是一定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一個人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他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裡,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辛苦,說出來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6小時。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卻遠比多數人想像中來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5年,長則20年」。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是很容易能想明白或者輕易預見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身邊都是優秀的人,就往往會出現沒有人求他幫忙的景況,因為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恰因為能夠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才被其他認為是優秀者。
如果有一天,某個人經過長期的積累,真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必會驚喜於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他所遇到的人將來自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層面和意想不到的方向,而他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索取者」,他扮演的將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這個人是被我們找來提供幫助的。
甚至,這些優秀的人會獲得意外的幫助。一個優秀而有價值的人,自會引來很多其他的優秀而有價值的人主動為其提供幫助,而這時候的幫助往往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會在救死扶傷之後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一樣,那些品質磨鍊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就已經足夠重要、可以令人身心愉悅了。同時,被幫助的一方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的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又因為「溝通成本幾近於零」,整體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循環。個中生活智慧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暫時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自己的人脈——如果人脈真像傳說中那麼重要的話。其實,我總覺得關於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虛無縹緲,不過是些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的幻象罷了。
特別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說,我們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須與任何人打交道了。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想提醒讀者: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與身邊所有人的關係。瀏覽一下手機通訊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聯繫了?我至今只聽兩三個人這樣回答我:「最長時間沒聯繫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而這些人中還有一個是特別固執且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里總共才有22個名字。
畢淑敏在小說《女心理師》的自序中曾經提到:
……我學心理學課程一事,純屬偶然。朋友XX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我在自家牆上的掛曆上寫了一行字:「每周給XX打個電話。」我當醫生出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著聊聊天。後來我就按照掛曆上的提示,每周都給這個人打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儘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蹭一點時間,讓她開心。後來有一次,她隨口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到北師大帶學生……我問,我能跟她學習嗎?朋友說,那可不知道。後來感謝那位朋友說,我能學心理學,多虧你摔斷了腰。
我由此領悟,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為某人某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
這也很容易理解。當我們把時間花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身上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那個人和那件事都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足以寫兩本書的話題。礙於篇幅,我只能提供兩個簡單但實踐起來並不那麼容易的建議了: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謝 @lgg14 邀
我一直滴酒不沾
我之前的合作夥伴,用大家的話說。叫人王。遺傳了父母精於人際關係的那一套。自己的關係圈就像蜘蛛網,自己坐鎮當中,幫各個人物牽線搭橋。二十來歲,下到販夫走卒,黑幫大佬上到土豪名流,公安局長。都把他當兄弟。各層關係都是酒桌上喝來的。那些年我們喝的酒吃的飯加起來也得二十萬。玩人情世故很是老練。但是做生意沒有特別大的用處啊,因為他眼光不行,為人又太精明。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幹事能力很強,業務能力交際能力強。人也有氣場。但他帶的人都離開他了。打鐵還需自身硬,你做生意,選項目的眼光太差,做的越多,錯的越多。酒桌上認識的關係處到底也就是能幫你在做事情上錦上添花,不可能幫你決策,還得靠自己。但要是在日常生活里,那他的關係就有用了。局子里撈個人,辦個證,停車違章消掉,孩子上個學,買房子打個折這都是小事了。更大的就不方便說了,反正就是人王。看到車牌,車停哪裡都沒人會貼罰單,貼了也可以消掉。他曾想改行專門替人鏟事,但後來還是沒做。用他的話說會搞人際關係的很多但能單靠搞人際關係上位的鳳毛麟角。
人脈的本質是交流互換資源,可以為他人提供價值和幫助,不讓他人開口後收穫失望。這才能在別人的網路里成為某種人脈資源。 我喜歡長話短說,如何成為別人的一條人脈?讓自己先值錢。如同京東,儘管現在還是虧損,但自身在高速增長中,並且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價值存在,總是能獲得認可。 所以,現在我聊天不喜歡開口就說:「我有一個朋友。。。。。」啪啦啪啦的句式
我不僅放棄無用社交,有用的也連帶放棄了,有救嗎?
自己太無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