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思想不是由分子組成的,那麼由分子組成的大腦是如何產生思想的呢?
對於一些身心二元論的哲學家來說,思想並不是由大腦產生的,通俗地說,身體與思維是兩個次元的東西。這個問題被消解掉了。
若是不主張身心二元論的,(概括地說)要麼是同斯賓諾莎那樣認為思維與廣延只是兩種屬性,而不是substance。按照這種觀點,這個問題就不是大腦如何產生思想,而是實體substance如何有思與廣延兩種屬性?也就是說,西方大部分理性主義形而上學家採取的都是為互相對立的二者找到一個更高的統一者這種解決辦法。這個更高的統一者就是唯一的絕對者,或是是實體,或者是絕對主體,或者是存在等等。這種「一如何產生多」是個極其古老的西方形而上學問題了。要麼就是否定意識或者說思維的獨立性,它們無非我們大腦物理上機械運作的結果。正如另一答案給出的,我們並不是思想的主體,只不過是執行命令的計算機而已。任何一個哲學問題最初都是由常識變化而來,常識告訴我們身體與思維的確是非常不同的二者,如何對待二者的關係取決於採取上述哪種立場,並沒有最終的唯一的答案。但是「思維由大腦產生」這種問法是暗含了一個理論前提的,即思維並不獨立,即最後一種立場。但是思維不獨立會相應帶來很多問題,例如根本沒有自由意志這種東西,靈魂不死也是不可能的,甚至獨立人格這種東西都不可能了。想像一下,其實也不算想像。
所謂分子是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是球形的東西,這件事情某位科學家看到了,用比較貼近現象本身的語言來描述就是:某些對精神而言的視覺對象在另一個(對精神而言的)(視覺和觸覺等之中的)工具對象下呈現出精神稱其為球形的某樣態。然後人們說所有事物都是分子構成的,先不管這個推論是不是嚴密,你認可了這個知識:
你的精神接受了一個觀念(精神的對象),其來源是被你的精神認為是另一個精神的對象,這個觀念是——一切對象在某個被精神認為是一種工具的對象之下都顯現為精神定義為球形的樣態的構成物。如果你讀懂了上面的文字,你就會發現,一切的基礎都是你的精神,它才是全部的真實。所謂分子只不過是你的精神在某種判斷之下帶來的確信。
現在可能你又知道了原子質子中子……等等,但是上面的精神事態依然有效。
分子並不真實,物質也值得懷疑。There is no spoon.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首先要建立一套問題鏈,這些問題都是直接相關的:
1. 人有意識嗎?
a. 認為只有意識的基本是有笛卡爾傳統來的。代表人物,伯克萊。這個假設的批駁理由主要就是,即使我們堅信物理世界是假的,我們還是按照貌似有物理世界的方式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矛盾」。
b. 認為只有物質沒有意識。也被稱為取消論,也有心理學派行為主義也這麼認為,認為「意識是偽對象」,我們沒有研究這個對象的科學方法,有了意識之後,也沒有解決新的問題,所以,這個假設本身也不用存在。
c. 認為同時又物質和意識。也被稱為「二元論」。二元論是「每個人直覺上都接受」的答案,你在生活中總能在「腦海中看到一幅圖,聽到一種內心的聲音,或者想像一個場景,或者概念推理」,這些顯然都是意識存在的直接證明。
2. 如果承認有意識,關於意識的問題好多:
a. 「別人」有意識嗎?(也被稱為「他心問題」)。我們能用體驗獲得第一人稱的意識體驗,而描述他人的意識時,卻是只能以行為表現的第三人稱表述。這也直接引向了下面那個問題。
b. 意識可研究嗎?克里克(就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那位)認為,一些意識問題本質不可用科學方法解釋,被稱為「意識的難問題」。我們即使研究到了腦迴路(意識的第三人稱外在表現)也不是在研究意識。
c. 意識是物質的某種屬性嗎?物理主義或功能主義者公用的一個概念。但是其實很多哲學家試圖證明,意識的很多問題,不可還原為物理問題。常見的有「黑白瑪麗」和「哲學殭屍」argument。
d. 如果意識和物質絕對的不同,那麼他們怎麼互相產生影響?這個問題也很可怕,「新柏拉圖主義」就開始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我們說兩個物體(例子)之間有相同的互相作用的影響,往往是因為他們互相有相同的性質(比如電性、萬有引力性質)。完全不同的倆個東西怎麼互相影響。
* 一個比較ugly的方式是說,上帝同時製造了兩串多米諾骨牌,一串是意識一串是物質。然後同時推倒他們,他們內部是有因果鏈影響的,但彼此是沒有的。我們感覺他們互相影響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恰好同時推倒了。
* 還有一個已經被科學界笑掉大牙的解釋是,世界本身是無序的,意識參與因果鏈的方式是通過坍縮。
e. 動物有沒有意識,植物有沒有意識,粒子有沒有意識?
* 一個直覺的解決方案被稱為「湧現論」。當一個系統複雜出一定程度就能產生單個組分沒有的性質。簡單的例子就是上面很多人舉例的計算機。當然,這也有很多可爭辯的地方。
* 當然像泛靈論者就認為,什麼都是都是有意識的。這種假設可以避免上面的衝突,甚至佛學理念某種程度上也是承認這種泛靈論的。萊布尼茨可能帶有這種觀點(我看的是二手資料,不知道準不準),事物是帶有質料本質和可被人發現的特性,這個特性就是意識;伯格森就認為,每個東西(當然,在他看來,對象本身都不是本質存在的)都帶有世界所有特質,只是多少的成分。
。。。
此外,「物理主義」並不是每個科學家都持有的觀念,其實是可以承認「二元論」甚至「觀念論」。
我覺得有必要回答一下了。上面一堆答主都在回答人有沒有自由意志這個問題。但題主說的是,人類大腦的「意識是怎麼從分子層面產生的。。。在這裡我還是要先討論一下自由意志問題。很多人喜歡將電腦類比人腦。這其實是有問題的,不僅僅是二者構造並不一致的問題。電腦是依靠電子運動來進行計算的,而人腦是否在進行計算都是不清楚的。從神經的角度講,神經依靠反射來完成各種事情,大腦也許就是在同時進行大量的反射活動,而反射與計算機的計算——邏輯電路的與非門則肯定並不一致。當然我並不排除二者存在的相似性。人類是有意識的——這句話不會有任何問題。上述答主主要在對人類是否有自由意志作討論。然而這個問題——有人會說人類的大腦思維是被定律決定的,人類沒有自由意志——這其實牽涉到所謂自由意志的定義問題,一般自由意志是指可選擇性,就算所謂表觀意志是大腦做出決定的旁觀者,我們仍舊不能確定,是否存在一個深層意志——該意志並不被人類活動所表現出來,該意志將決定一切。我反倒認為,正是決定性的定律導致了我們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與決定性在物理上從來都是可兼容的。經典物理中存在大量的混沌性、不可預測性——比如蝴蝶效應,又比如分子動力學的不可預測性,直到現代量子物理中的自由意志定理,無一不表現出規律性與不可預測性(或者稱為自由意志)的統一。現在該來回答題主的問題了:本人並沒有什麼什麼生物學背景,所以我只能大致的說一下,可能是錯誤的,歡迎指正。據我所知,人類大腦產生思維的過程來自——神經突觸間的各種不同化合物,不同的化合物給出不同的電信號,使得人腦中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傳遞、整合。我的觀點是人腦產生意志來自於——混沌效應。人腦是個複雜的混沌系統人腦的神經細胞迴路比今天全世界的電話網路還要複雜1400多倍,每一秒鐘,人的大腦中進行著10萬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人腦中有多達140億個神經元。】要想預測這一系統的變化則是根本不可能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腦具有自由意志。而意志本身應當來自混沌效應——140億體的相互作用,至於為什麼能產生,恕在下無知,不能理解。
思想是一種能量,它是由物質轉化而來,但不是物質。太陽是物質,它自身運動產生光和熱就是一種能量。地球是物質,它運動的內核對外輸出了磁力輻射產生磁場,這個磁場本身也是一種能量,但這種場並不是由物質組成,但是卻由物質轉化。與此類推:宇宙由無數個星系和空間組成,具有質量的物質和不具有質量的能量相互作用產生了萬有引力場,這個是宇宙作為一個整體物質運動的結果,它也是一種能量作用於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人類本身。它就是哲人們稱為「存在」的某一事物。我們人類是宇宙中的某一部分,人體作為宇宙萬物的某一部分自身的運轉也是符合宇宙真理的統一性原則。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大腦的活動產生了思想,作用於人體每一個部分和細胞,它可以作為某種可感信息被人類傳遞和接收,但是其本身不是物質,而是一種能量被釋放。因此,思想是特殊分子間作用力的結果,不是分子本身。它是宇宙真理「存在」作用下的某種能量運動。
程序也不是電子原件組成的,電子原件組成的電腦又是怎麼產生的程序捏所以,不是原件組成的的程序,是程序組成的程序。至於思想,也不是細胞組成的,這個牽扯到意識的基礎,現在還沒有標準答案
屏幕由像素點組成,每個像素點只能表達顏色和亮度,但整個屏幕卻能表達愛情故事,顏色亮度跟愛情是什麼關係呢?其實這是不同層面或者維度的東西,你把層面弄混了。
反對以上的機械決定論。
對大腦輸入特定信息則輸出特定結果這
一條實際上違反了不確定性原理。舉個例子,一台電腦每秒鐘進行數十億次計算,內存每秒鐘交換十幾億次數據。
這其中,因為量子不確定性原理所產生的細微偏差,導致內存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一些「錯誤」。這些錯誤大部分會被「糾錯」程序重新賦值,當「糾錯」程序也出現錯誤時,就會啟動下一個程序,將發生錯誤的地址映射到空閑或冗餘的地址上,重新正常工作,但不可避免的會影響速度。
要消除這類錯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斷電。 這就是為什麼普通人的電腦如果長時間不關機,總是會越用越慢的原因。在一切都是固體的電子產品中尚且有如此混沌,我不認為大腦這種充滿了固體液體滿是布朗運動的地方能有確定的輸出信息。
根據混沌原理,量子的狀態即使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也有可能在一次低概率微小的不確定中產生確定影響,被混沌放大無數倍。
鑒於人腦中的神經元數量遠大於電腦的晶體管數量,我認為這種情況隨時都可能在發生。同時我並不否認機體狀態會對思想產生重要影響,不同情緒和外界條件下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經常有很大不同。但這並不代表這就是必然。
個人認為誰的答案都不要信。說的跟真的一樣。實在想了解就去翻翻哲學書,不過基本也找不出什麼答案。我就靜靜的看著大家裝逼。
物質是怎麼產生意識的?其實這個問題基本能把所有的唯物論者問倒
這就像計算機硬體和程序的關係
意識的分子基礎,這個問題誰能回答就趕緊打包袱去領諾貝爾獎吧
如果電流不是由金屬組成,那麼,金屬組成的東西是如何產生電流的?
(提法好像有點問題,細節就不就糾纏了.中學物理沒學好,逃.所以你是純粹對此好奇,還是想知道,電流是如何在金屬中產生和傳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實我想說的是,提問的邏輯有問題.其實應該分列為以下幾個問題,1:思想是否有物質基礎?如果有,是什麼?(即電流是什麼2:思想在大腦中產生的機制是什麼?(即電流如何產生3:思想的傳播機制是什麼?(即電流如何傳輸這三個問題中的前兩個,要尋找物理上的解答,顯然並不初等,就好像要解答"場"是什麼.只有第三個,似乎比較容易解答.感覺這也是許多答案在做的事情.意識必須被理解為不可還原的實體——David Chalmers
(一)科學界的錯誤
長期以來,科學界存在著一個流傳久遠、卻根生蒂固的錯誤:意識是大腦的產物。人的所謂感情、思維,不過是大腦中的神經元、及其分泌產生的神經化學物質的活動變化而已。
現代科學造就了高度發達的技術,但是對於人自身心靈的認識,依然是膚淺、可憐的。以還原論為特徵的實證科學能否完整的解釋意識?我認為不能。從哲學上看,意識、精神怎麼既是大腦的物理、生化現象,同時又是觀念、認知、情感呢?這中間一定是缺了點什麼。(二)神經系統不能詮釋意識
我們不能用一個層面去解釋不屬於自身的另一個層面。
我們不能說:大腦細胞的物理、生化改變,這些波與脈衝,這些突觸、遞質的變化,就是喜悅,就是憂傷,就是愛情,就是興奮,就是憤怒,就是嫉妒,就是依戀,就是歸屬,就是憎恨,就是厭惡,就是抑鬱,就是自卑,就是自負,就是猶豫,就是滿足……所以,單純依靠神經系統的解釋,並不能完整的詮釋意識。一定存在著另外一個尚未了解的層面。這個層面,一方面是超出大腦的物理、生化範疇的;另一方面,又與大腦內部神經元網路存在著同步對應的連帶關係。(三)應視意識為『』實體『』
澳大利亞哲學家戴維-查默斯(David Chalmers)認為,應將意識當做『』像質量、電荷和時空那樣的主要實體『』。他稱這種定律為『』心理物理學原理『』。
戴維-查默斯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理論被稱為是意識的『』硬問題『』(the Hard Problem )。我贊同他的看法。就是說,意識另有一個獨立自存的體系。大腦只是一個非常高級的工具,它以特定的方式顯現出了這個體系。(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體系
可以說,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複雜的意識結構。
這個意識結構,古人用一個字來摡括:心。為了表述方便,我稱之為——』』意識庫『』。』』意識庫『』的組成非常複雜,其中包涵著不同層次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並非什麼虛妄之物,而是一種『』實體『』。為了表述簡便,我暫時把這種『』實體『』命名為『』意識實體『』。這個『』意識實體『』,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活動的真正來源。——至此,被哲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們探討多年的意識的本質終於初露崢嶸。人的觀念、習慣、經驗、記憶、癮好、嫉妒、色慾、貪婪、顯示、虛榮、爭鬥、焦慮、抑鬱、恐懼、強迫……等精神現象的發生,究其根源,都與『』意識實體『』相關 。(五)意識實體、大腦、表面意識三者的關係
那麼,』』意識實體『』與大腦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呢?我用一個比方來說明。
WiFi、區域網,人不能感知它的存在。而我們的手機,可將其中的『』信息『』,經翻譯、轉換後,顯示為圖片、文字、視頻…作為一個類比。人的『』意識庫『』就相當於一個區域網。而大腦就相當於是手機。『』意識庫『』中的物質因素——『』意識實體『』,通過大腦的翻譯、轉換之後形成表面意識,顯示為觀點、情緒、慾望…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內部的神經元結構會作出一系列反應,比如某種波、脈衝、神經突觸的改變、神經遞質濃度的變化…等現象。就像在手機中,將集成塊放大後,可觀察到其通路的運作變化的發光、發熱、電脈衝等一系列現象那樣。由於現今的科學並不能探測到『』意識實體『』的存在,因此會自然而然的將己觀測到的大腦內部的物理、生化變化,當作是人精神活動的原因。就像是拋開區域網的存在,將手機內部複雜的集成塊的變化,當作是圖片、文字、視頻的來源一樣。打個簡單、通俗的比方,就是這麼回事。(六)大腦是意識的『』翻譯~轉換~顯示器『』
大腦自身並不產生任何思想,它只是把『』意識庫『』中的物質因素——『』意識實體『』發生的作用,翻譯、轉換成人表面意識中的觀念、情緒、慾望……等方面。
『』意識實體『』雖然是人精神活動的真正來源,但是『』意識實體『』本身並不能直接產生思想。『』意識實體『』必須得通過大腦這個載體的翻譯、轉換之後,才能夠形成人的表面意識。就是說,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大腦。(七)神經元的變化是意識活動的『』附屬現象『』
『』意識實體『』作用於大腦,致使大腦中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神經細胞)由此產生複雜、有序的運作——這是『』意識實體『』致使機體產生變化的基本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諸如腦電波、脈衝、突觸受體改變、神經生化物質的生成……等大腦內部的變化。這些現象也是神經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它們屬於意識活動——這個綜合性過程中伴隨的現象。某種意義上,亦可視之為意識活動的『』附屬現象『』。(八)『』意識實體『』的構成方式決定人的性格
可以說,人們的觀念、情緒、需要、甚至於習慣、慾望都不是無原無故的,而是來源於『』意識庫『』中相應的物質因素——『』意識實體『』。
『』意識實體『』的存在,人自身是意識不到的。人只能感受到『』意識實體『』傳遞過來的結果,表現為各種觀點、看法、狀態、體驗……一個人的觀念、性格、精神狀態等等,雖然看起來千差萬別,卻很難改變,這是由於對一個具體的人而言,『』意識實體『』的構成方式是相對穩定的。看一看你身邊的人,同事或同學,每一個人的性格、秉性往往都是相當穩定的,許多年過去了都很難改變,其背後就是這種物質因素在支撐著。至於『』意識實體『』是如何導致人的意識狀態的呢?下面舉幾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九)例子一:色心
比如說,某人在街上看到一個美女,感覺很衝動。美女作為這一事件的刺激源,觸動了這個人『』意識庫『』中的『』意識實體『』——色心,從而使色心發生作用,才導致了這個結果。
美女的信息進入了這個人的視覺的同時,也就進入了色心的範疇——因為色心存在於這個人的『』意識庫『』中——這種『』意識實體『』於是迅速啟動,將強烈衝動的體驗反應到這個人的表面意識中。這個人可能認為,這種反應是屬於「正常現象」,其實是色心這種『』意識實體『』的作用導致的。假如,此人『』意識庫『』中這種『』意識實體『』很弱或者沒有,那麼當他當街看到美女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強烈的衝動,平淡而過。其實就是色心這種『』意識實體『』作用的結果。(十)例子二:憤怒
再比如說,某人被罵了一句,導致很氣憤,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是因為這個罵人的話,觸動了『』意識庫『』中的『』意識實體『』——憤怒,憤怒這個因素起了作用,從而導致上述結果。
某人罵人的一句話,這個信息就觸動了『』意識庫『』中的憤怒這種『』意識實體『』,致使這個人產生了氣憤的感覺。這個人可能認為,被罵了生氣是屬於『』正常現象『』,其實是這種『』意識實體『』的作用。假如這個人心胸開闊、很有修養,被罵之後會真的不動心,也不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因為他的『』意識庫『』中沒有這種『』意識實體『』嘛。這個過程是在瞬間就完成的,所以人根本想不到還有這樣的一個內在過程。(十一)例子三:抑鬱導致扭曲的認知
抑鬱——是存在於抑鬱症患者『』意識庫『』中的一種『』意識實體『』。
這種『』意識實體『』的作用之一是,造成患者偏執、扭曲、錯誤的認知。具體說來,此人在觀察世界的時候,『』抑鬱『』這種『』意識實體『』,並不是整體、客觀、準確、全面的反映出觀察對象的真正面目,恰恰相反,它以自身的特性為藍本,通過對觀察對象進行取捨、剪裁、扭曲、變形、過濾…等手段,使之瞬間演化成一個『』象『』。在這個「象」中,觀察對象變化成了完整性、豐富性被抽離後的蒼白符號——而這個結果,恰恰是符合了抑鬱這種『』意識實體『』自身特性的要求。這就是這種『』意識實體『』的本能,因為它的特性就是這樣構成的,它只會做這個。這樣一來,當『』抑鬱『』與人的大腦接通的時候,這個「象」就屏蔽掉了對客觀世界正確的認識而成了這個人此刻的認識,成為他對事物作出反應的基礎。我們通過觀察就會發現:此人對問題的看法消極、悲觀、偏執且片面。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始作佣者就是這個物質。就是說,這個『』意識實體『』預先對客觀世界進行了「加工」,然再反映到人的大腦上來,大腦於是獲取了經加工後演化成的「象」,就「順理成章」的把這個「象」當作是自己的認識。——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抑鬱症患者對自己評價過低,認為自己自卑、無能,天空是灰暗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這些扭曲、錯誤的認知就是抑鬱這種『』意識實體『』造成的。(十二)例子四:抑鬱阻斷患者的快感體驗
抑鬱這種『』意識實體『』的另一個作用是,它能夠阻斷患者對快樂體驗的接收。
比如說,假若抑鬱症患者試圖想像:快樂是什麼感覺呢?想了一會兒,他得出答案:所謂快樂,也就這麼回事,沒得多大意思——請注意,這個答案是抑鬱這種『』意識實體『』給予的。因為患者不可能逾越此刻的狀態,去體驗狀態之外的東西。就是說,不是你想體驗就體驗得了的,得通過抑鬱這種『』意識實體『』的允許。此時,無論講多少大道理,灌輸多少『』心靈雞湯『』,都不能將快樂的體驗帶給患者本人。只有當抑鬱這種『』意識實體『』暫時從此人的表面意識中撤離,在這一瞬間,此人一下子就「想開了、想通了」。這是因為「抑鬱」暫時撤離後,阻塞體驗的那個渠道通暢了,快感體驗瞬間傳遞過來,所以這個人就一下子「想開了、想通了」。然而,這種『』意識實體『』並未從此人的意識結構中消除。一段時間後,當它『』悄然而至『』的時候,此人又陷入抑鬱的狀態;而當它從表面意識中暫時撤出時,此人又毫無來由的「想開了、想通了」。如此循環往複。(十三)例子五:抑鬱導致神經元的生化改變
醫學發現,抑鬱症患者大腦內部的神經遞質——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普遍偏低。
問題是,正常、健康的人為什麼不偏低呢,偏偏是抑鬱症患者才偏低呢?一定是受到了尚未知曉的其它因素的作用吧。正是抑鬱這種『』意識實體『』的作用,才致使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神經元系統發生生物化學改變。這些生化改變被神經醫學家們觀察到了,所以他們便順理成章的將這些機體內部的改變,當作是抑鬱症的病因了。其實這只是一個中間環節,真正的背後『』黑手『』是尚未被了解的抑鬱這種『』意識實體『』。抑鬱症患者的困境就在於,他對於主宰自己意識的這種『』意識實體『』卻無法主宰。他不能直接的去左右意識結構中的抑鬱這種『』意識實體『』,卻時時刻刻避免不了被抑鬱這種『』意識實體『』所左右。(十四)結論之一:意識是一個事件
綜上所述,任何思想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件『』。
意識現象屬於這個事件的終端。人的大腦是這個終端的載體。這個事件有來源、有傳遞、有相互作用、有表達方式。這個系列過程中的環節一個都不能少。哪怕是人的一思一念、一點點心境的變化、一點啟發或感悟、人的感知、觀念、習慣、秉性、思維模式,甚至人的動機、好惡、審美、價值標準……均為這個系列過程呈現出的結果。(十五)結論之二:大腦是意識活動的『』配角『』
從本質上說,每一個人的意識均是獨立自存的『』實體『』,並非如主流科學界認為的那樣,是大腦產生的功能和作用。
囿於現今科學觀測手段的限制,『』意識實體『』的存在尚未被證明,因此人們就誤將大腦神經元複雜的變化,當作是精神活動的來源——因為這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有根據的『』理由。這樣一來,就將大腦,這個意識活動的『』配角『』,當成了『』主角『』。而真正的主角——『』意識實體『』,卻被忽略掉了。(十六)應拓寬物質概念的範疇
科學對於物質的定義是狹隘的,因為它受到了實證方法的限定。
現代物理學認為,人類能認識的物質僅占宇宙總質量的5%,可以說,這給進一步探索尚未知曉的物質形式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心靈這個『』實體『』與我們通常認識的物質概念差異很大,它遵循另外一套規則。『』意識實體『』的結構形態、作用方式、如何生成……對人來講仍是迷,但它卻無時無刻不體現在人們的觀念、慾望、情緒、特點、脾氣、性格之中。可將「意識實體」納入廣義物質的範疇中,物質的概念應予以拓寬。我相信,這種物質伴隨了人類千萬年,但迄今為止,尚未被科學透徹的認識。附鏈接 大衛·查默斯:如何解釋意識(時長18分鐘)https://m.baidu.com/from=1014517c/bd_page_type=1/ssid=0/uid=0/baiduid=D63CF454C41D626F38554E09A7C5AFC1/w=0_10_/t=zbios/l=1/tc?ref=www_zbiospu=sz%401320_480%2Ccuid%40_a2augik2i_28Hf1_OSNt_8uSu_R8v8YgaHbuYupH8i_a28J_O-j8_uHvf_ua2fDA%2Ccua%40_a-qi4uq-igBNE6lI5me6NN0-I_Uh2Nl_uDvieLqA%2Ccut%40J93hIJtc284iaXiDyavdC5kcSMzWteZSB%2Cosname%40baiduboxapp%2Cctv%402%2Ccfrom%401014517c%2Ccen%40cuid_cua_cut%2Ccsrc%40app_mainbox_txt%2Cta%40zbios_2_7.0_6_9.1%2Cusm%401%2Cvmgdb%400020100228ylid=8009060474943636318order=1waplogo=1waput=4fm=wnordict=2068tj=www_video_normal_1_0_10_l4w_qd=IlPT2AEptyoA_yk57AUcxeeuEEBOeZoosFmtcplug=1sec=26544di=602f3fc453656fafbdenc=1tch=124.0.107.182.0.0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EQGG_zpF2jWb95qshbWxBcZsXTThMXKJZpPPsme0dgoDlkP707-koNUTjAoNxmdNeqid=6f25e61171a30400100000025a482bdewd=誰說的思想不是由分子構成的,沒有分子,有思想嗎?
是啊。漢字本身也只是個字元,為什麼我寫出來的回答你們會能理解呢?
數字本身也沒有這麼多意義,但一串數字的規律排布就有了意義。
於是可以得到結論:一串物質的有機排列構成意義,而不是物質本身。
舉個例子,我這個回答的所有漢字沒有解決你的問題。但我把這些漢字按一定順序組合成這篇文章,就能解答你的問題。如果真的好奇這種問題,請去了解生物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等最新研究成果。
知乎是沒有答案的,理論是無力的,哲學是已經過氣了的,我就是學哲學的。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