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思想不是由分子組成的,那麼由分子組成的大腦是如何產生思想的呢?

如果思想不是由分子組成的,那麼由分子組成的大腦是如何產生思想的呢?


樓主的問題是一個典型的「範疇錯誤」,當然這個邏輯錯誤具有很深的哲學史淵源。萊布尼茨反對當時的唯物主義的一個論證就是,假如我們能夠向進入一個大的機器房裡一樣進入我們的大腦的話,我們會看到大腦的各個部分就如同機房裡的機器一樣運行著。但是,無論我們看得多仔細多清楚,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大腦這個器官的純粹機械的運行,根本看不到「思想」的存在。因此,人的思想?那是靈魂的事。

到了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賴爾指出了這種論證存在的問題,即「範疇錯誤」,他舉了另外一個大學的例子,比如說(以下是我的改寫),我邀請了一個好朋友來參觀我的母校XX大學,我帶他看了我學校的教學樓,帶他參觀了圖書館,然後再帶他去了學校食堂吃飯。結果,我朋友卻對我說:「你的XX大學到底在哪啊?」 我說「已經帶你都看了啊。」 結果朋友不高興了,說到:「你明明只帶我看了一棟教學樓,一個圖書館和一個食堂,哪裡帶我參觀了XX大學啊?」

看出朋友的論證的問題了么?誠然,一個教學樓,一個食堂,一個圖書館,一個體育場,這些都不能稱作是大學。甚至將他們簡單累加也得不出它們就是大學。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們整合到一起,用一個宏觀的維度來看,那這就是一所大學了。同理,一個一個的分子運動當然不能算是思想,但是當我們把大腦中的分子運動整合起來,用一個更高的維度來看的話,那麼思想就是大腦活動產生的了。因此,即使我們不求助於現在認知神經科學的幫忙也能回答樓主的問題。思想不是由分子組成的,但是仍然是通過大腦的分子活動產生的,因為思想和分子的範疇不一樣,維度不一樣。


謝邀。

你以為「你」在思考,其實「你」是一個沒有思想的旁觀者。

大腦和思想的關係,等同於電腦中硬體和軟體的關係。大腦由大量相互聯繫的神經元構成,不同分區有自己的功能,就像電腦中的CPU和顯卡即其他晶元。大腦中的記憶分若干等級,存儲時限和提取速度都不一樣,就像電腦中的硬碟,內存,緩存。大腦通過各種感官從外界獲得信息,就像電腦的輸入設備(鍵盤,滑鼠,攝像頭)。在計算過程中,大腦可以改變自己的狀態,影響以後的演算法選擇。也就是說,對於一件事情,你做出什麼選擇,完全取決於大腦的軟體和存儲的信息(你的記憶)。

至於所謂的自由意志,那是一種假象。給定一個大腦和輸入信息,大腦的輸出結果是確定的。曾經有人把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用在大腦上,試圖說明大腦可以做出不定的選擇。後來的研究表明,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和大腦的神經活動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根本沒有影響。

大腦的思考過程是大量神經元協作計算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很複雜,但是本質上和大量蜜蜂進行協商和抉擇的過程是一樣的,叫做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

所以,大腦就是一個生物電腦。人就是一個生物機器人。沒有思想,只有計算。

-------------

看了下評論區,發現很多人不能接受這個觀點。我覺得很正常,如果人人都能平靜地接受,那才奇怪,因為這個觀點畢竟是和人類的直覺,對自我意識,甚至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信仰相悖的。長久以來,連多數唯物主義也或多或少地抱著一種二元論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但是人的意識是獨立於物質之外的存在。

然而,神經科學的發展為二元論敲響了喪鐘。意識中的很多核心 成分,如思考,感情都逐漸被映射為不同大腦分區上的神經活動。它們背後的生物化學反應也逐步被認識。而且,這些規律在不同的人的大腦上是完全一致的。現在神經科學對意識的主要爭論在於它大腦的某一個特定分區的功能,還是多個分區協同工作的產物。目前的主流觀點傾向於後者。

此外,意識在大腦的思考過程中的作用很小,甚至沒有。我在另一個回答中提到了這樣一個實驗,這裡重複一下。30多年前,那時還沒有fMRI這樣的先進技術,所以通過在頭上貼電極感應器的方法來觀察大腦活動。被測試者自己決定移動左手或右手,而觀察者通過感應器輸出來觀察他的大腦神經活動。實驗結果十分驚人:在觀察者看到被測試者的神經活動以後,被測試者才開始動作。中間的時間差長達數秒。就是說,旁觀者比你更早知道你要做什麼決定。這說明,大腦的計算過程是在意識之外的。只有最後決定產生以後,人的意識才會得到通知。最近,這個實驗被以更複雜的方式重複了一次,再次驗證了這一結果。

這就是我說「你只是一個沒有思想的旁觀者」的原因。從人本身或者大腦這個角度來看,這確實是決定論。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哲學命題,但是在今天,哲學家們不應該對神經科學的發現視而不見。


你的銀行卡號,不是由組成銀行卡的那些原子分子構成的,而只是一種信息,只是原子分子的排列記載了這種信息而已。

你的思想,不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而是指由原子分子之間交互的作用實現而已。

你用鉛筆算出的1+1,和你用圓珠筆算出的1+1,都是同一個邏輯產物,跟用什麼物質載體無關。


「熱」不是由分子組成的,那麼由分子組成的物體是怎麼發熱的呢?

實際上,基於既有的關於腦科學的知識,比較傾向於認為,人腦中的「思想」,對應於在人腦神經元網路中的某種電、化學等信號,或者是體現在該網路的拓撲結構的層面。


說思想沒有物質基礎是錯的。

這個錯誤來自於人類的認知局限。觀察事物的尺度變化會帶來信息量劇增,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層面(比如分子層面)人腦沒辦法處理這麼多數據。

丹內特有一個比喻對題主這個問題是非常好的回答。他說人們不能因為毛巾是濕的,而感受不到水分子乾濕,或者水分子壓根就談不上乾濕這點,就否認毛巾變濕是因為水。濕這個性質並不存在於分子層面。

雖然否認思想的物質基礎是錯誤的,但這個錯誤認知背後的道理不算簡單,矯枉過正會犯另外一個極端還原論的錯誤。這也是整體論和還原論之間的爭議所在。一味的以為光研究物質基礎就可以研究透思想的本質也是行不通的。因為思想的物質基礎是可以還原到分子和原子層面的,但它的表現層面是在行為層和認知層面的。兩者之間是在不同的尺度上表現出來的現象。

more is different一文就明確指出分子原子層面的物理學化學代替不了細胞器官層面的生理學,生理學代替不了行為和思想層面的心理學。所以在每一個層面上都需要有專門的研究進行,每一個層面的研究都同樣精彩,同樣需要大量的努力和辛苦。


在你說話之前,將要吐出的每個字也不是以物質形式儲存在你的身體里的。


這個問題確實比較麻煩,我稍微談一點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基本上是一個「一元論」者——他認為,人的靈魂與身體是「質料與形式」的關係,是一種「一體兩面」的關係——所謂的靈魂,就是那個被如是這般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運作的整體的稱呼,沒有一種「脫離身體的靈魂」。

但是在《論靈魂》第三卷談論「思想」的時候,他的這種「一元論」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什麼困難呢?

在一元論體系下,我們的靈魂的功能一定會受到相應的身體器官/部分的制約:比如我們的看,因為眼睛這一身體器官的制約,是「看不到」紫外線和紅外線,耳朵的聽的功能也聽不到超聲和次聲。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的「思想」是一種身體運作的「功能」,那麼它的限制在哪裡呢?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困難,我們來用視覺和它的功能(看)來做一個對比:

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x的時候,我們經歷了什麼?

看的對象(光線)遇到了視覺器官,視覺器官當下被對象「激活」,然後對象將自己的形式依據眼睛的限度「印刻」在視覺器官上(但是不是真的「印刻」,而只是取其「感覺形式」)。

而這一印刻的條件必須是,它是可被接受的,一旦超過了視覺器官的接納範圍,它就無法被接受(所以我們永遠不知道「紅外線」的東西直觀起來是怎麼樣的。

所以,提供這一「印刻限度」是眼睛(器官)。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思想的限度是什麼?

或者說,到達什麼限度以後我們就不能思想了?

亞里士多德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只好說,似乎思想是沒有限度的。

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那就有一個巨大的麻煩:這個限度的給予者既然沒有限度,那麼他就必然不是來自我們身體的,而是與身體相分離的。

(注意:這裡要區別「限度(邏各斯)的給予者」和「限度的接受者」,前者被叫做intellectus agens (主動理性),後者被叫做intellectus possiblis(被動理性),後者亞里士多德說,像一塊白板,接納純粹的形式,但它必須要依靠前者才能推動(就像白板一定要有光我們再能看清上面寫的是什麼))

於是,亞里士多德還是沒辦法把一元論貫徹到底,最後還是要有一個與靈魂分離的部分。

關於這個體系,一個問題或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主動理性」這種東西?理解的主體-被理解之物這樣的二元結構(類似感覺器官-被感覺之物)不夠嗎?

我沒有仔細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是我想,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感覺歸類系統(赤橙黃綠青藍紫)是有物質性質基礎的(光的性質),但我們思想的歸類系統(比如矛盾律,比如三段論等),一方面它絕對可靠,另一方面它不來自物質,而它又不可能來自單純理智自身(它是一塊白板),那麼它就必然來自另一個起源。而因為這個思想系統是對全人類有效的,所以亞里士多德說,所有理智共有一個主動理性,它是共有的(至於怎麼解讀這句話,則爭吵了上千年)。

看起來,現代的一些理論似乎可以駁斥這種東西,比如皮亞傑「發生認識論」,但是我們依然很難理解,一套必然的「思想規律」,它的物質基礎是什麼,抑或放棄這種想法,而去承認亞里士多德的這種二元論。

或者學習尼采,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真理和「絕對的」思想系統,這不過是人為了生存而做的一種自我欺騙,目的是我們不至於因為沒有「標準」而走向滅亡而已,所以歸根到底是一個存在問題。

亞里士多德和尼采,你更喜歡誰?(柏拉圖那種封建迷信哲學我們就不談了哈2333)


回答一下,目前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足夠的研究能夠證實,所以目前主要有兩種理論,簡單分為,一元論和二元論:

一元論主要的假設是身體與思想是兩位一體的,思想只是身體/物質的表現形式。具體可以參照Mandelbrot的回答,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引用下:

Mandelbrot,飛羽觴而醉月

謝邀。
你以為「你」在思考,其實「你」是一個沒有思想的旁觀者。

大腦和思想的關係,等同於電腦中硬體和軟體的關係。大腦由大量相互聯繫的神經元構成,不同分區有自己的功能,就像電腦中的CPU和顯卡即其他晶元。大腦中的記憶分若干等級,存儲時限和提取速度都不一樣,就像電腦中的硬碟,內存,緩存。大腦通過各種感官從外界獲得信息,就像電腦的輸入設備(鍵盤,滑鼠,攝像頭)。在計算過程中,大腦可以改變自己的狀態,影響以後的演算法選擇。也就是說,對於一件事情,你做出什麼選擇,完全取決於大腦的軟體和存儲的信息(你的記憶)。

至於所謂的自由意志,那是一種假象。給定一個大腦和輸入信息,大腦的輸出結果是確定的。曾經有人把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用在大腦上,試圖說明大腦可以做出不定的選擇。後來的研究表明,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和大腦的神經活動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根本沒有影響。

大腦的思考過程是大量神經元協作計算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很複雜,但是本質上和大量蜜蜂進行協商和抉擇的過程是一樣的,叫做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

所以,大腦就是一個生物電腦。人就是一個生物機器人。沒有思想,只有計算。

可以說,選擇相信這個理論的必然是唯物主義者。然而,另有少量的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更加相信二元論,二元論即「存在有區別於身體的「靈魂」,兩者共同作用產生意識及思維」。

唯心者相信二元論,這個不必多言,關鍵是為什麼上面我說到有一部分唯物主義者也相信二元論,好像很矛盾?

其實唯物主義者認為的二元「身體」與「靈魂」都是物質的,不過「靈魂」不完全有「身體」產生,結合一元論的觀點,可以把這部分人認為的靈魂理解為在「雲端」運行的「軟體」,身體只是硬體,而靈魂是在伺服器上運行的軟體,如:身體是手機,靈魂是微信賬號。微信賬號看似在手機上操作,但是實際上是在伺服器上運行的,就類似你換一個手機登陸你原來的微信賬號,還是可以看到以前的信息和內容。因此,他們認為,換一具身體,用以前的靈魂,還是能夠進行連續的思維。如此,並不與唯物主義相矛盾。


思想的本質就是抽象能力,說白了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一個概念下面有無數的實體。就像狗這個概念下面有許多隻狗。如果你每次在想狗的時候,都要想許多隻狗,那麼你在思考一個泰迪跟一個金毛生下來的狗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你得把所有的金毛和泰迪都想一遍。這個時候你的腦子已經爆炸。

所以在你思考金毛和泰迪交配以後,是個什麼樣子的時候,你是把金毛這個概念也就是所有有關金毛的一般性特點與泰迪這個概念也就是所有關於泰迪的一般性特點進行組合。

正是因為這樣,你才能思考。

那你可能會說了,我在想金毛的時候,腦子裡有個畫面,出現了一個金毛,這個金毛不同於任何金毛,但又是任何一個金毛。恭喜你,你進入到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中了。

實際上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金毛,只有金毛這個概念,當你把金毛這個概念還原成一個想像的畫面的時候,這個畫面必然是一個清晰的金毛,哪怕你用計算機把世界上所有的金毛照片進行合成,弄出一個平均金毛來,那這個金毛也是一個清晰的金毛,這個金毛也是在金毛這個概念之下的。

人的思維活動,需要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內來說就是想像力,對外來說就是語言和文字。你可以不去想像金毛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只需要說出金毛這兩個字,即清晰表達了這個概念。如果你說不出,你就要去比劃,比如,你想像一下,有一種狗,它的皮膚,耳朵如何等等

沒有想像力或者語言文字,思維就不可能活動。

因此所謂思維能力,就是抽象能力,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

這種能力,在我們的腦中叫做理性。

現在你要把這個理性這個概念拆分,就像把水拆分變成分子,水分子拆分以後自然就不是水了。你問2個氫離子和一個氧離子是如何能變成H2O的。這個問題沒法回答。


難道就不能承認,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么?

上面一個一個的答案說的那麼信誓旦旦,但實際情況是,人類對於腦科學、神經科學的認識非常的有限,而且就在有限的了解範圍內,有可能還是錯的。

提供幾個最新的案例:大腦記憶規則被「改寫」―中國經濟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87320

新發現 帕金森氏症關鍵在於腸道?

都是關於大腦的,但是人們發現自己之前的猜想與假設都有問題。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幹嘛那麼早就要強答呢?


提供一個功能主義的視角。

之所以說「思想不是由分子組成的」,是因為思想是由它的功能而非實現方式定義的。

類比「如果冒泡排序不是由晶元組成的,那麼由晶元組成的計算機是如何運行冒泡排序的呢?」冒泡排序是一種演算法,一個抽象的結構。一個程序符合冒泡排序的定義,只是因為它進行排序的方式,與它是python還是java寫成,它是在windows還是linux上運行,都沒有任何關係。

同理,思維也是一種抽象結構,它描述了智能生命體心理狀態、感官輸入、行為輸出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人類的大腦,只是思維的一種實現方式。例如,用某種神經活動來定義痛覺是不合適的;按照功能主義的視角,痛覺通常由機體的損傷導致,通常會造成嚎叫、憤怒、注意力渙散,而其定義和大腦具體的神經構造無關。類似地,恐懼通常由天敵、危險的環境、黑暗、未知、特定的聲音或圖像導致,一般會造成心跳加快、尖叫、休克、逃跑等。

更廣泛地說,「思維、情緒的定義只是大腦中特定的化學反應」也是荒謬的。假如有一天,我們能在計算機上複製人類的思維方式,那麼我們所得到的程序顯然能進行思維,卻不需要進行那些特定的化學反應。假設一個宇宙的底層架構與我們的世界完全不同,不存在分子和原子,但存在類似人的高等智能生物,他們當然能進行思維,只不過其實現方式不是分子。

惠子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一個功能主義者會回答:根據我的定義,一個生物的「樂」通常來源於安全、富足的環境,一般表現為中等規模、中等速度的活動(隨便寫的定義,不嚴謹);剛才我們已經觀察到「鰷魚出遊從容」,所以符合「魚之樂」的定義,不需要進一步辯護。

於是,原題的哲學部分就解決了,剩下的部分「人類的大腦具體如何實現種種思維方式」只需要留給專業的神經學和心理學,僅僅看知乎答案是不可能學會的。


P.S. 這個問題和自由意志沒有直接聯繫。目前針對自由意志的絕大多數爭論,都來自「自由意志」的定義問題。假如我們把自由意志定義為「既不是隨機,也不是預先決定」,那麼這種自由意志在任何可能世界中都不可能存在(悲觀主義):假如一個決定是預先確定的,它當然沒有自由意志的空間;但是,假如一個決定是隨機的,它顯然也不是來源於自由意志;而我們似乎找不到第三種情況,只能得到一個空集。

這難道就意味著自由意志是幻覺嗎?

不是!

真正的問題是,當前所有定義自由意志的方法,都無法完美契合我們的直覺。我們日常語境下的自由意志,往往和道德獎勵與懲罰、反抗傳統與權威、獨立思考、人生價值等概念捆綁在一起。不願意否認自由意志,是因為不願意拋棄「自由意志」一詞帶來的其他隱藏含義。而從上文對自由意志的定義推出道德規範、人生意義,其實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當然可以把自由意志定義成「土星上的粉色獨角獸」,然後得出自由意志不存在的結論,順便否認日常語境下「自由意志」的隱藏含義。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而言,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如自由意志不存在,你的決策和行為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那麼無所謂。(比如我認為自由意志缺乏良好定義,嚴肅探討它存不存在暫時是不現實的。)

如果會像Ted Chiang小說Whats expected of us里的那群人一樣,發現自由意志不存在之後,就不吃不喝不動,活活餓死的話,那說明你對自由意志的直覺根本與能否被預測無關,更重要的部分反而是它隱含的「求生、發起行為的意志」——這與我最早給出的定義差遠了。


先說結論

物質的在一定的複雜構造上面,具有的計算網路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在宏觀上可以具有類似人的意識的功能,比如面部識別AI,代替人類行走功能的AI[巴西奧運會上與人體人腦配合,可以發球的AI機器人],甚至AI技術與生物基因工程合作,製造AI生物機器人,就如同電影幽冥中的玩具兒童,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可以實現的目標。

但是AI生物機器人,只是人類的替代品、模仿品,不可能具有人類的心識心靈。AI生物機器人的智慧,都是人類AI計算給定的。

也許人類的進化過程,可以用生物技術AI技術造出人類除大腦以外的其他器官,比如心臟、肢體、腎臟、肌肉、皮膚等等。人類到那時真的可以實現星際間的旅行了。

人類的意識的本質,是人腦的90%以上的暗物質暗能量構造的11維度空間結構,而11維度空間結構是人類與宇宙本體世界連接的通道。人的意識就是宇宙生命體。人的意識不是AI生物機器人的智慧演算法可以表達的。

以下為詳細論證過程

如果思想不是由分子組成的,那麼由分子組成的大腦是如何產生思想的呢?

此問題的提出與產生,主要是來源於牛頓經典物理的思想背景,以及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無神論的後果。

爵士貓:從靈異故事、天賦論、天人合一論和引力場開始,以相對論量子論為基礎 大腦11維度空間 討論人的知覺、意識 1zhuanlan.zhihu.com圖標

天賦觀念論是西方哲學中一種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認識論學說。天賦觀念學說源於古希臘。古希臘唯心主義者柏拉圖提出「靈魂回憶說」,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家把世界看成是一種理念性的存在,人們通過學習活動所獲得的知識不過是對已經被塵世暫時埋沒的靈魂知識的回憶。羅馬基督教思想家奧古斯丁認為經驗不是實在的,知識的確定性起源於人的內部,這是對古希臘天賦觀念思想的繼承。

法國唯理論哲學家R.笛卡爾提出「天賦真理」他認為人們所獲得的觀念有三類,「有一些是我天賦的,有一些是從外面來的,有一些是我自己製造出來的。」第三類是心靈隨意平湊的產物並不具有探究價值,由於主張「普遍懷疑」,笛卡爾認為第二類觀念,也就是通過感官由外界獲得的,是值得懷疑不能信任的。因此,只有第一類觀念,那些不證自明的是最真實、最可靠的。在笛卡爾看來,一些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簡單公理與原則都是上帝在人出生前就放到人心裡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是人們可以信任,並藉此推理演繹而認識世界上其他複雜事物的基礎。笛卡爾主張理性,希望以數學化的嚴密思維,邏輯推理來分析研究哲學,他提出了世界確定性的第一原則,即具有天賦性的「我思故我在」作為哲學的第一原理。

爵士貓:從DMN暗能量宇宙常數 認知符號 AI黑猩猩開始 研討DMN負激活特性 身心一體具身認知鏡像神經元 人工神經 3zhuanlan.zhihu.com圖標

對於人的認知的發生、過程的與作用,傳統的腦科學主流是建立於行為主義心理學與牛頓經典物理基礎之上的。對於人類是一個宇宙生命體的一部分,人類的意識與認知是建立於生物社會化行為基礎之上,傳統的腦科學主流理論基本沒有思考。

傳統認知心理學中占支配地位的觀點是符號加工模型。

符號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從本體論上假設了記憶、思維、情緒、意志等心理過程的存在。這些心理過程在本質上涉及的都是對符號性認知表徵的運算和操縱。認知心理學的主要工作就是揭示認知表徵的本質和運算與操縱的具體程序。受計算機科學和資訊理論的影響,傳統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計算性質的,即涉及的是對符號的操縱。(計算機的)通用問題解決程序提供了人類認知的模型,兩者在解決問題方面是類似的,即都是一種計算……」

人類意識符號模式,人類意識只不過是物理的生物電過程,生物化學的離子通道的開閉過程,人類最終可以依據此生物意識的機理,研發出人腦級別的生物計算機,並製造出擁有人類自由意志的AI機器人。這就是21世紀AI行業的從業者,認為AI機器人最終要超越並代替人類的哲學基礎依據、腦神經科學的基礎依據。這種思維理論已經作為了整個人類文明與認知意識科學的主要成果,佔據了全球的主流文化。

當然,這是500年來人文主義在全球片面的發展的結果。把人視為一個符號、一個工具、一顆螺絲釘,這是傳統腦認知科學的核心思想。

傳統腦認知科學從根本上說,就是在認知科學研究計算與認知、符號結構與認知、心智結構和聯結主義、語法理論、模型論語義學和其他語義學、認知科學的實驗方法、腦與認知等開展研究。

傳統認知科學研究以破解人類心智的奧秘為目標,最終要製造出一種人工神經網路系統。根據塞爾(JohnR.Searle)的人工智慧模型,目前的計算機系統是沒有智能的,而人工神經網路系統卻是具有人類大腦功能的智能系統。只需設想一下人工神經網路系統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人類現實生活中可能的應用。

把人視為一個符號的學說變種學說,2017年已經是AI行業的核心思想,一切行為、認知、情緒、思想概念、自由意志都是數字元號,都是生物電壓與離子通道開閉過程,只要找到合理的網路構建與計算機演算法,AI機器人超越人類只是時間的等待問題。

爵士貓:面孔識別時間知覺經典認知 意識難題解釋鴻溝 研討AI四假設 生成認知反物理主義 新二元論 感受性 生命靈性 4zhuanlan.zhihu.com圖標

人類的認知過程,是由認知者、認知對象、認知環境、認知情緒、認知的時間、地點、種族、性別、文化背景、知識背景構成的綜合過程。簡答的說,認知就是人的心智對世界真相的認識過程。

首先以一個簡單的面孔識別過程的認知,來理解認知是怎麼回事情。人類簡單的面孔識別認知過程,都是視覺神經系統、記憶神經系統與情緒神經系統配合的一種符合機制。

人似乎天生就對人臉的結構比其他圖形更為敏感,小嬰兒出生不久,就會對人臉格外感興趣了。臉識別的腦區,叫做梭狀回(fusiform

gyrus)。最近《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個新研究卻告訴我們,負責人臉識別的梭狀回搞特殊,從兒童到二十多歲的成年,它的體積是不斷增長的!

格里爾-斯佩克特和同事對22名兒童和25名成人做了大腦的形態掃描,以及完成面部識別任務時的功能掃描。通過功能掃描,他們確定了和面部識別相關的腦區,之後用定量MRI的分析方法對這一腦區(也就是梭狀回)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發現,成人組的梭狀回實質體積要比兒童組大12.6%,而且年齡越大,這一腦區的實質體積越大

發展心理學和生活常識都告訴我們,社會認知能力是人類發育過程中最晚成熟的認知功能,與社交密切相關的臉部識別能力也比地點識別能力成熟得要晚,結構變化自然也會持續更長時間。

人類臉部識別能力直接與人類的社會化過程相聯繫。認知者往往依據性別、年齡、種族等多重社會範疇信息對陌生個體自動、快速地進行類別化加工,以期快速地識別和了解他人。近年來,隨著對社會認知早期加工階段不斷深入的探究,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內隱和外顯不同的類別化加工過程中,這些子範疇之間存在著不同類型的、複雜的動態交互作用。這些研究結果不符於早期一些面孔加工的獨立路徑理論,這些理論強調感覺系統在分析多重面孔特質時是相互獨立的。

人的認知過程,可以通過大腦區域的生物化學反應引發的大腦神經體系血液的流動,通過儀器予以識別。但是這種識別只是符號意義上的,沒有包含認知的內容。認知過程的本質,就是對認知對象包含的內容的識別。

認知科學的前沿發展,認知科學本身產生的哲學問題,引起了哲學家的激烈爭論,對哲學本身提出了新的挑戰。

挑戰催生了哲學中的物理主義、新二元論、各類自然主義哲學,還包括自然化現象學、神經倫理學、實驗哲學等方向,對當代哲學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的問題域和研究方法都造成了深刻影響。

可分為五大類研究問題:

心智的本質等傳統哲學問題;

認知科學實踐及其理論的基本假說等元理論問題;

涉及認知科學核心概念的解釋及分類的概念問題;

心理學、語言學、人工智慧和其他交叉學科所關注的認知現象和行為的經驗研究問題;

心智的倫理學、美學、形而上學、認識論、宗教哲學等深層哲學問題。

哲學家薩伽德(P. Thagard)在反思長期佔據主流地位的認知科學的計算主義綱領時指出,作為計算主義核心假設的「心智的計算—表徵理解」正遭遇來自情感的、意識的、外部世界的、身體的、社會的、動力系統的和量子計算的七大挑戰,這些挑戰同時也是對哲學的挑戰。

當代認知科學和哲學,同樣面對究竟應當如何說明認知和心智的本質問題。意識難題與解釋鴻溝,說到底是為了說明解決心智本質問題的困難所在:

具有精神屬性的意識現象能否用處理物理現象的自然科學去解決?

對意識現象的解釋與對物理現象的解釋之間是否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解釋鴻溝(explanatory gap),用以描述意識狀態的感受性的質性與大腦物理狀態的質性之間的鴻溝。

面對薩伽德所述的挑戰,認知科學研究當下做出了三種選擇:

一不放棄計算主義綱領同時加入新的內涵,將心智的計算—表徵理解拓展為包含生物學—社會學的對心智的計算—表徵理解;

二是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尋找意識的神經相關物,通過具體的神經科學研究來展示和表明意識難題是可以解決的;

三是在批判計算主義的基礎上,發展第二代認知科學研究,這其中最為活躍的是從具身認知—嵌入式認知—延展認知到生成認知(Embodied-Embedded-Extended-Enactive

Cognition)的4EC研究進路,以及強調自組織演化的認知的動力系統研究進路。

「意識的難問題」和「解釋鴻溝」是哲學對認知科學提出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人生活在宇宙世界中有心智,有信念、願望、欲求;會思考、推理、決策;有喜怒哀樂等等意識和意識體驗。人的心智、意識和意識體驗最重要的特徵是其主觀性,不受物理世界因果規律的支配。

人的身體的物質結構,如何產生或湧現出人的心理現象,產生意識和意識體驗?

採用以物理科學為核心的自然科學方法,能否從根本上解決「意識難題」,跨越「解釋鴻溝」?

我們對意識本質的無知,是我們理解宇宙的最大障礙。在意識經驗與物理的神經生物學的還原之間存在著解釋的鴻溝。

本體論鴻溝的經典闡釋當屬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笛卡爾認為,存在兩種獨立的實體:身體是具有空間廣延性的物質實體;心靈是不具有廣延性的非物質實體,心靈與身體雖有交互作用,但心靈實體不能還原為物質實體。

經典物理學研究的是客觀的物質對象,而意識是一種主觀的非物質對象。

經典物理學尤其以時空中的基本粒子、場和波及其相互作用對世界進行說明,對物理現象提供一種可觀察的「客觀視角」,但意識卻是從主觀視角出發的一種「主觀體驗」。

對於心理狀態和意識體驗的心理知識,我們有自我的或內省的優越通道通達它,而對於外部物質世界的物理知識則需要外部的經驗證據去獲得。

以經典物理學的客觀視角去觀察主觀意識和意識經驗的存在是不可思議的。

經典物理學對象具有第三人稱的本體論地位,意識具有第一人稱的本體論地位,意識狀態只有經某個主體體驗到才是存在的;意識狀態只有從主體的第一人稱視角來看才是存在的。

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的差異,是導致經典物理學認識論鴻溝的重要原因。

在人們共享的經典物理學世界的概念中,並沒有足以描述意識的體驗的概念,用對經典物理學物質世界做出說明的物理學知識對意識現象做出說明,認識論上必然產生解釋鴻溝。

20世紀以來,不僅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已被大多數哲學家所拋棄,而且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也使以物質實體的存在為唯一實在的觀念受到挑戰,佔據當代哲學主流的觀念已經演變成現代相對論量子物理主義的各類新形態。

現代相對論量子物理主義涉及心理—物理關係,有四種版本。

(1)實體物理主義:世界萬物都是時空中的基本粒子和它們的聚合結構,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東西;

(2)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或隨附論:世界是物理因果閉合的,但是存在有別於物理屬性、狀態和事件的心理屬性、狀態和事件,一個物理系統有可能具有心理屬性,但是系統高層的心理屬性不能還原為底層的物理屬性,它們是隨附於物理屬性的。屬性二元論即是非還原的物理主義之一種;

(3)還原的物理主義或類型物理主義:世界中僅存在一種物理屬性,心理屬性、心理種類或心理類型都可還原為物理屬性。例如,心腦同一論即是這一立場的代表;

(4)個例物理主義:心理類型並不等同於物理類型,但每個心理事件的具體個例都是物理事件。例如,一般意義的疼痛作為一種心理類型,並不等同或者不能還原為物理事件的類型,但每一次當下具體的疼痛通常都是一個物理事件。

現代相對論量子物理主義面臨的挑戰是,既要說明物理實體或屬性才是最終的實在,又要說明心理現象何以是物理現象,或者心理現象何以隨附於物理現象。

由於心理現象的特性包括意向性、意識活動中對主觀現象性的感受質,以及部分心理內容與活動所體現的規範性,例如某些心理狀態內容的邏輯一致性、目的—手段的合理性等,這些性質在一個純粹的物質或物理世界中似乎並非顯而易見,當今的物理學對於這些現象似乎缺乏有力的理論資源來加以說明和理解。

在現代科學界有一種思想理論認為,物質與意識的本質是一致的,在宇宙世界本體層面,意識與物質、能量、信息是可以完全一致的,宇宙世界本體都是超弦閉環的震動。

我認為物質與意識既是二元的又是統一的。

人的意識在最底層是物質的運動,可以表達為神經元系統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神經元系統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只是意識的外部形式。意識的內容,是不可還原於物質的運動。意識內容是物質在一定物質構建之上搭建的沙灘城堡,一旦意識活動結束沙灘城堡就坍塌了。藍腦計劃觀察到了人腦在意識活動中,神經元系統構造了7維度、8維度、直到11維度的高度複雜的多維空間結構。

物質的在一定的複雜構造上面,具有的計算網路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在宏觀上可以具有類似人的意識的功能,比如面部識別AI,代替人類行走功能的AI[巴西奧運會上與人體人腦配合,可以發球的AI機器人],甚至AI技術與生物基因工程合作,製造AI生物機器人,就如同電影幽冥中的玩具兒童,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可以實現的目標。

但是AI生物機器人,只是人類的替代品、模仿品,不可能具有人類的心識心靈。AI生物機器人的智慧,都是人類AI計算給定的。

也許人類的進化過程,可以用生物技術AI技術造出人類除大腦以外的其他器官,比如心臟、肢體、腎臟、肌肉、皮膚等等。人類到那時真的可以實現星際間的旅行了。

人類的意識的本質,是人腦的90%以上的暗物質暗能量構造的11維度空間結構,而11維度空間結構是人類與宇宙本體世界連接的通道。人的意識就是宇宙生命體。人的意識不是AI生物機器人的智慧演算法可以表達的。


不贊同 @Mandelbrot的回答,人有沒有意識(思想)與人有無自由意志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不可混為一談。

如果作為一個還原論者,意識是一個不合邏輯的概念,如果承認一切物體都是由基本粒子以及基本相互作用構成,那意識在這其中顯然只能作為一個不能解釋的「黑箱」而存在,這顯然違背了物理規律的普適性,物理規律應當可以描述一切物體,不論大到星系小到原子,怎能在人的大腦上就搞特殊呢?

人們通常產生自己有意識的錯覺,是因為科學往往僅研究客觀事物,而不是主觀體驗,物理學能告訴你綠色光大約是波長在500到565納米之間的橫向電磁波;生理學能告訴你綠色光照射到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時產生怎樣的一系列神經衝動,這樣的神經衝動又是怎樣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併到達相關腦區,腦細胞以怎樣的方式依次被激活,產生聯動製造出視覺。而上述解釋都不包含一個人看到綠色光時的體驗,這好像對「人自己的意識獨立於物理規律」這種觀點一個有力的支持。遺憾的是這種觀點是想當然的,經不起推敲,生理學並非要做到可以隨意干涉、控制或模擬人的感官和思維過程才能說明人沒有意識,人的一切生理過程(包括所謂的思想)其實都已經被生理學理論粗略的解釋了。

對於認為存在意識的唯物論者,認為精神過程和物理過程是獨立的,這就陷入了二元論,這種錯誤的觀點其實來源於精神-物質的二分法,要麼物質創造精神(精神是物質的一部分),要麼精神創造物質(物質是精神的一部分),然而事實上精神和物質根本無法分割,如果要說誰創造了誰,那隻能是精神和物質互相創造了彼此。

此外,認為「意識存在」這種觀點可以被笛卡爾劇場(Cartesian Theatre)這個思想實驗很好的描述,笛卡爾劇場的詳細內容以及對它的反駁可以見 @翟剛的答案如何用笛卡爾劇場證明自我不存在? - 哲學


分子本身沒有思想,分子的排列形成信息,分子的運動形成計算。大腦,就是個超級計算機。(以上「分子」只是個粗略的說法,包括電子以及更微細的層次。)

「思想」是什麼?如果你認為思想就是計算本身,那麼,「思想由分子組成」也可以成立。

個人認為,思想,是對計算主題的感知。大腦以及各種感官,產生各種信號與計算。意識依據這些信號「產生」各種感覺與思想。意識,是掌控這些信號的錯覺,是虛假的自我存在感。分子,是不會產生「覺」的。這個錯「覺」,顯然不在大腦之中,似乎也不在大腦之外。

至於意識到底是什麼、在哪裡?不知道!我不會因為懼怕「不知道」,而去迷信唯物或唯心。


謝邀

當然是由結構決定的


太極拳不是分子構成的,那由分子構成的張三丰如何打出太極拳(′?ω?`)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