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化」「國際化」「現代化」,這三個概念是否可以等同?換言之,中國可否在不西化的前提下實現現代化?
這一點在亨廷頓名著《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有過論述。
原文很長我就不引用了,簡單概括一下吧。我知道大家都是「太長不看」黨人。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徵有這些:
1.古典遺產西方從古典文明中繼承了很多東西。比如希臘哲學、理性主義、羅馬法等。
2.天主教和新教為什麼沒有東正教?因為在西方人看來,俄羅斯和拜占庭不是「西方」。3.歐洲語言主要是羅曼語族和日耳曼語族。4.政教分離5.法治6.社會多元主義像中國、俄羅斯、土耳其等古代大帝國都是追求統一的。唯獨西方多元。7.代議機構8.個人主義
當然,並不是說其他文明就沒有這些特徵。
而非西方國家在面對西方文明的時候,主要有這麼幾種應對方式:
1.拒絕主義以早期的中國和日本為代表。日本在黑船之後才改變了態度,開始全力學習西方。中國是被打醒的,也從故步自封轉而學習西方。現在全世界搞拒絕主義的可能只剩ISIS之流了。2.基馬爾主義(凱末爾主義)簡單說就是全面西化。凱末爾治理土耳其時期,廢除哈里發、驅逐奧斯曼皇室、撤銷沙里亞法、解散經學院、字母拉丁化、強制穿西裝、禁止戴面紗……有些方面甚至比西方國家跑得還快,比如女性選舉權。中國近代也有觀點類似的人,比如胡適。
3.改良主義也就是「中體西用」主義。 那這些個主義會給國家帶來哪些改變呢?拒絕主義會停留在A點不動,也就是既不西方化也不現代化。基馬爾主義會直接朝著B點進發,既西方化又現代化。改良主義會朝著C點,不西方化的情況下現代化。(可能有人會問D點是怎麼回事。其實西方化卻沒有現代化的國家還真不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很多以英語法語為官方語言、搞民主代議制、信仰基督教、個人主義興盛的……極度貧窮落後的國家,連像樣點的基礎工業都沒有。)然而以上三種情況都只是理論上的。停留在A的早晚會被打醒。
朝著B走的只有一些本來就和西方文明接近的東歐國家取得成功。朝著C走更是太理想化了,因為本土文化往往會阻礙現代化進程。可能只有沙特等極個別國家以特殊的方式實現了這一點。現實中大多數非西方國家都走上了從A到E這條路。原先,西方化和現代化密切相聯,非西方社會吸收了西方文化相當多的因素,並在走向現代化中取得了緩慢的進展。然而,當現代化進度加快時,西方化的比率下降了,本土文化獲得了復興。於是進一步的現代化改變了西方社會和非西方社會之間的文化均勢,加強了對本土文化的信奉。 因此,在變化的早期階段,西方化促進了現代化。在後期階段,現代化以兩種方式促進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復興。在社會層面上,現代化提高了社會的總體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鼓勵這個社會的人民具有對自己文化的信心,從而成為文化的伸張者。 在個人層面上,當傳統紐帶和社會關係斷裂時,現代化便造成了異化感和反常感,並導致了需要從宗教中尋求答案的認同危機。
在今天的中國,這個「加強對本土文化信奉」、「鼓勵這個社會的人民具有對自己文化的信心」的時期才剛剛開始。
這是個好問題。 「西化」「國際化」「現代化」,這三個概念常常被混用。但這並非 換言之,中國可否在不西化的前提下實現現代化。
現代化,字面上是走向現代的過程。因為這個概念有濫用之嫌,不如從「現代性「著手。即現代化是社會逐漸形成現代性的一個過程。
維基百科上的「現代性」
「現代性」這個詞是用來描述「現代」這樣的狀態。由於「現代」這個詞被使用在一段範圍很大的許多時期上,因此要知道「現代性」是什麼,就必須從脈絡中來看。
如果將歷史區分為三大時期的話,現代可以表示所有在中世紀之後的歐洲歷史。這三大時期為:上古時代、中古時代與現代。現代也會特別用來指稱1870年到1910年這段期間開始的一個時期,一直到現在。如果還要更特定的話,則是指1910年—1960年這段時期。
【中世紀之後的現代】
現代的普遍用法之一,就是指自從15世紀中期之後的西方歷史,或者粗略來講,是從歐洲發明活版印刷之後的歷史。這段時期的特色為:
? 民族國家的興起
? 工業化
? 資本主義的興起
? 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
? 代議式民主的興起
? 科學技術重要性的增加
? 城市化
? 讀寫能力的大眾化
? 大眾媒體的激增
在這個脈絡下,我們目前的「現代性」是經過許多時代的發展之後形成的,並且受到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
這些時代有:
? 地理大發現
? 文藝復興
? 宗教革命與反宗教革命
? 理性時代
? 啟蒙運動
? 浪漫主義
? 維多利亞時代(參見工業革命)
? 現代
? 後現代(參見後現代性)
重大歷史事件有:
? 印刷術
? 清教徒革命
? 美國獨立
? 法國大革命
? 1848年的革命運動
? 俄國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現代主義的特色】
有各式各樣的詞被用來描述現代性的社會、社會生活、驅動力、心理狀態等面向。它們包括有:官僚體制、理性化、世俗化、異化(Alienation)、商品化、去脈絡化、個人主義、主觀主義、線性進程(Linear-progression)、客觀主義、普世主義、化約主義(Reductionism)、渾沌(Chaos)、大眾社會、工業社會、同質化、單一化、交雜化(Hybridization)、多樣化、民主化、中心化、階級組織、機械化、極權….等等。
現代性的特色時常是藉由現代社會和前現代或後現代社會的比較得來的,然而我們對這些非現代社會的狀況並沒有一個穩固的理解。從某方面來說,我們可以很合理地懷疑是否存在有一個的概念,是能夠適當描述具有不同歷史脈絡的各種社會狀況,尤其是非歐洲社會的狀況,比如說一個從前現代性演進到後現代性的三階段社會模型。【現代主義的內部矛盾】
現代化帶給人們彷彿無可置疑的好處。較低的嬰兒死亡率、因飢餓而死亡的數量、某些致命疾病的根除、對不同背景與收入的人們較為公平等等。對某些人來說,現代性雖然尚未完整實現,但這是一種可能性的表示。一般而言,對大部份人來說,以理性科學的態度探究問題並追求經濟富裕,似乎仍是理解何謂「好的社會發展」的合理方式。
但同時,社會學家等也指出現代性的許多陰暗面。 除了醫療與農業領域外,科技同時也在軍事領域成長。二戰期間在廣島與長崎投下的原子彈,以及之戰後的核武競賽,被某些學者認為是人類或能或不能掌控科技的危險標誌。
斯大林大整肅以及猶太人大屠殺被某些學者認為是理性思考以及社會理性組織可能涉及對非常個體產生排外或滅絕行動的象徵。而LGBT人群、罪犯以及精神病患也被某些學者認為是遭到現代社會不公正地排除的對象。現代性中包含了了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無法忽視的矛盾.
環境問題包含了現代性陰暗面的其他領域。污染或許是其中最沒有爭議的項目,不過也有人把日漸降低的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等等算在內。某些學者認為,生物科技與基因工程的發展正在創造未知危險。
除了這些明顯的事件外,許多批評家指出現代生活在心理與道德的危險。異化、無根的感覺、緊密連繫感與共同價值觀的喪失、享樂主義等等。這些都伴隨著對前現代社會的重新評估而來,雖然這些批評可能掉入了對理想化過往的鄉愁。
可見,現代化本來就和西方社會的發展歷史糾纏不清。總之,現代社會所具備的現代性,在生產方式上,應該是具備較高科技水平,以工業生產而不是農業生產為主;在政治上,應該有成熟的國家制度,如民主的參政制度、法制和完善的官僚機構;在社會形態上,完成城市化、平民化,個體公民地位平等,擺脫了人身依附,通過不同的組織和機構聯繫起來;在文化上,大眾教育水平提高,通過大眾傳媒交流信息,能容納多元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現代化是根據西方社會發展來構建的,西方現代社會也大體具備現代性,所以現代化和西化,在某些具體內容上一致,但是這兩個概念並非一個範疇。現代化是社會結構的變遷,西化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傳播,文化互動。
現在一些國人反對西化,其實他們反的東西各種各樣:有的反對西方社會的物質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有的反對西方帶來的科技和認知方式,如西醫;有的反對西方帶來的生產方式的弊端,如工業生產和商業帶來的拜金主義;有的反對西方的文化,西學、基督教、節日;還有人反對西式民主制度,等等。西化是個大籮筐,好的壞的都往裡裝。
如果說,接受個體觀念、契約精神、現代科技、多元開放是西化的化,那這種西化也沒什麼不好。不過這類變化其實說是現代化更合適。
至於國際化,其實是去掉地域、民族特性,讓不同國家地區都能理解接受。這個當然和現代化、西化不一樣。但是,當代國際社會,仍然是西方國家主導,大多數國家又接受現代化的發展。所以,國際化在具體內容上又很複雜了。
您的第二個問題,中國可否在不西化的前提下實現現代化?很有意思,這個問題暗含了:西化不等於現代化,現代化有多種道路。
這個問題太大,我說不好。勉強從之。
現代化過程可以說是不可逆的,從農業到工業,從專制到民主,從貴族到個體大眾。當然現代化的問題也很多,人與自然的關係,社會分裂,個體疏離,理性的僵化……中國也必須經歷現代化,必須工業化,發展科技,不然如何支撐十多億人的大眾社會?但是中國社會裡的文化結構,比如重人倫,重修身,重和諧,這些如何與現代性相結合,這個大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在思考,包括新儒家。
我認為三者等同,一切都指向西方。現代化的確就是西化。首先「現代(modern)」一詞源於十世紀(相當於中國宋代)的拉丁文「modernus」,本身就帶有西方色彩。從曆法上就可以體現,中國或漢字圈的傳統偏重空間與時間循環(華夷之辯、天干地支、年號等),而非車輪式的直線發展,這就把時間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和當代,並認為往前的是「傳統」、「落後」、「野蠻」的,往後的就是「現代」、「進步」、「文明」的,並且直線進步到末日。「越來越進步」、、「越來越理性」、「無限發展無限進步」、「未來無限進步」正是西式思維,只不過是被列強打倒後從列強上借來的思想,現在卻成了理所當然的教條。
個人感覺以後隨著世界交流越來越方便,大同社會是最有可能的
竊以為是不行的
中國古代思想中是重視內在修為,而輕外在物質的,這本就與西方世界大大不同,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是政治領導國家命運,而西方是商業發展引導國家命運,中國是學優則仕,而國外則毫無這種概念;中國一直強調內在的強大,而西方強調的是外界物質的強大。
這些會導致什麼?西方的契約理念不可能直接移入,中國古代哲學對內在的強調使人更多的依據信任,而不是一紙條文,這或許也是西方法律在民國時不適用的原因吧?
這種思想內核上的差別導致了兩種社會的截然不同,我們的集體利益大於個人,西方的每一個人平等的權利;中國的商業政治化(政策引導經濟),西方的政治商業化(財團推動政治進程);中國人情化社會,西方契約化社會……
其實,民國至現在所謂道德上的淪陷,可以歸結於一個民族在受到截然不同文明衝擊後價值觀體系的崩塌與重建,可見,傳統思想體系的崩塌與西方思想的植入不可避免,所以西化幾乎等於現代化(從命題上看,現代化不更偏向於物質的提升?而中國傳統強調什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沒有任何單一文明在各方面都能領先,漢文明不行,現在所謂的西方文明也不行。但隨著全球化各文明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產生新的更適合時代發展的新文明則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意義上西方文明或傳統狹義的漢文明都會被淘汰或更合適的是傳承融於新一代人創造的新文明中,類似父輩老去兒孫成長的過程。
很多人以為現代化就是西化其實是個誤解,要麼是對立了中西文化認為兩者非此即彼,要麼是對中國文化還停留在中學課本或影視小說的印象,把一些習俗禮節服飾作為特徵。中國文化真正研究的是社會與人性不變的規律和科學研究物質世界規律互相補充,人類存在中國文化就會一直發展,越趨向人性複雜性問題或個性化社會就越趨向中國化。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於2018年由中國承辦?
※進化的時代|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4
※怎麼樣反駁「中國古代信奉基督教」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