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繫到底是念什麼的?
目前是商業系學生,想請問如果是因為喜歡看書而想去念中文系靠譜嗎(不是想轉系,是畢業後的事)?喜歡看書,但是是一個時間管理不太好的人,覺得可能出了社會應該就不大會有時間看書了吧,但是覺得就這樣放棄我喜歡的文學有些不甘心。想請問中文系的話文學方向是念什麼的呢?文藝學(其實我沒有概念文藝學是什麼)?比較文學?
我比較喜歡的是現代文學,想請問文學是不是只能用文學理論研究(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大概解釋文學理論是什麼意思怎麼用的呢。。)?那些豆瓣上類似讀後感比較抒情的書評是不是一定被打槍?(其實我也不大寫的出讀後感這種東西,硬要寫可能也比較會寫作者的寫作技巧之類的吧,比較理性思維)還是其實感想與文本分析文學理論並重??比較文學我聽說這門科系其實涵蓋的東西很廣,包括電影,文學,還有其他什麼的,但是請問比較文學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比較」上嗎?就是一定要有至少兩個文本的比較,對比??謝謝!
抱歉,9月9日晚上佔了個坑,之後因為課堂的疑問拖到太晚,直接把這件事給忘了……
不請自來~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對題主有幫助^-^
題主目前對作為一個專業存在的「中文系」有很多的疑問。解答第一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些我認為的中文系學生和一般熱愛文學、讀書的學生的差別。
對於中文系的學生來說,不僅需要熱愛讀書,更需要有廣泛且有一定深入的閱讀量,需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基本功,而且,在閱讀書籍的選擇上也是有門檻的,對於古代文學而言,必須有閱讀原著的能力(比如中華書局出版的繁體豎排版的註疏之類),學外國文學必須能閱讀外文原著,此外,一本經典會有很多不同的註解版本,需要對不同的版本都有一定的了解。最後,更重要的是要有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這點在後面會說到。題主首先要接觸一些這樣的書籍,確定這些書籍是否是你所熱愛的文學?是否有耐心和恆心堅持讀下去?個人的方向以古代文學為主,就以《詩經》為例列出我的老師推薦的讀本:《詩經》:《毛詩正義》、朱熹《詩集傳》(必讀);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高亨《詩經今注》等(選讀)(最好都是中華書局出版社的)
以上只是《詩》的不同注本,此外,還要讀一些相關的論集,也就是後代學者針對它所寫的札記論文之類,比如揚之水《詩經別裁》、《先秦詩文史》,《聞一多全集之詩經》,傅斯年《詩經講義》等,以及如今的相關學術論文。在有選擇地精讀泛讀之後,你可能有了自己的體系,有了自己的發現和研究方向,那麼針對這個點你可以展開你自己的研究,寫成札記或者論文。現當代文學相對來說在閱讀量上輕鬆一些,注本少了,但相對的,對作家、時代背景的了解,會比古代文學更深,做出好的成果十分難。就像初高中做閱讀理解,也算是某種程度的文學研究吧^-^,幾乎所有人都能讀懂文章,也能說幾句看法,但跳開框架式的答案並且能找到一些深刻而有研究性的角度的人,才能脫穎而出。在我正式進入中文系之前,我針對文學方面的閱讀,僅僅停留在原著表面,古代文學憑興趣看看《陶庵夢憶》、《文心雕龍》,學習那些美麗的辭藻和句法,欣賞《詩經》中膾炙人口的名篇,覺得很「美」,很「動人」,僅此而已。現在看來,這便是對文學的熱愛,但不是作為一個中文系學生的全部表現。至於文藝學,比較文學,都是研究生專業了,而且是比較冷門的專業。文藝學不太了解,比較文學可以說一說,比較文學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學之間進行互動式的研究,這直接決定了你必須精通兩門以上的語言。比如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的比較,要求你對日語達到精通的程度(這裡的精通指的是不能停留在日常交流的表面,必須上升到書面語甚至修辭的層面,就像外國人會說普通話和理解文言文一樣,後者的要求更高),然後在中日文學二者之間進行比較研究。
比較文學的範圍確實很廣,不僅僅是書面形式的文字作品,就像題主說的,電影、戲劇之類,都能作為研究對象,但必須建立在兩種文學的比較基礎之上(一般都是中外兩種文學,中文體系內部的比較不作數的)。雖說本科階段的中文系涉及範圍廣,研究生專業分得更細,但研究生的學習比本科生專業很多、深入很多,如果沒有紮實的文學功底就直接讀中文系的研會有些吃力,尤其比較文學和傳統的漢文學習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對文學理論的學習更加深入。題主應該對自己目前的文學素養有一個理智的認識。然後,我覺得題主不必太擔憂進入社會之後沒時間看書這件事,我覺得就因為遺憾自己的時間分配而拿一個專業的東西來約束自己,後來會發現在「興趣」和「專業」之間,差距其實很大。我大一的輔導員總是對我們說,沒有十足的了解和心理準備,不要把「興趣」當做「專業」來學,因為除了興趣之外你還要承擔很多並非你興趣的東西,甚至在你走近心中本以為很崇高的東西時,會覺得很幻滅,很失望,也不無可能。除非是真的熱愛,熱愛到願意吃苦,願意以其為業然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夠撐得起那些可能會動搖你的因素。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題主提到的做文學研究。
沒錯,我們和所有人文學科一樣,都是產出學術成果的。這些學術成果的直接體現形式就是學術論文,而不是什麼影評、散文、小說、詩歌(這些通常是用來鍛煉基本功的手段),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說「中文系不生產作家」。因為我們的培養目的是學者、研究人員,而非作家,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不具備作家該有的基本功,我們本科的課堂就被要求寫古詩、近體詩,而且很多人寫出來絲毫不遜於教授學者。當然,像一些不能夠後天培養的作家天性,才氣、文氣之類的,就看緣分了。
所以,我們更重視邏輯思維、研究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而非審美、鑒賞、情懷、感受。本質上這和很多理科學科是一樣的,歷史和哲學亦然。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一種抽離的、客觀的理性,冷靜地對比分析,提出有理有據的問題,建立合理的論證體系來支撐你的結論。很贊同樓上「文學研究已經不單單是『文學研究』,而變成了文化研究,範圍相當廣,對相關學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的說法,沒錯,人文學科最怕變成理工農醫之類的專學,各種類別分門林立,只能導致文化的支離破碎,人文學科的研究在更高層面的要求則是擁有一種通學的視野,學中文的人,也應當有歷史、哲學的積累,也要涉及社會學、人類學、經濟、政治、地理、生物的某些領域,進行綜合性的學習研究。現在很多學科都是綜合性質的,譬如歷史地理,生態文化等等,都是新興的綜合類學科,雖然方興未艾,但在我看來日後必是人文學科發展的一大趨勢。
最後,做人文學科一行的,都窮^-^,尤其相對理工農醫經濟類,真是一窮二白。
除了我們,其他理科類基礎學科也是一樣的,需要前期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的投入,發展戰線很長,但我認為任何一門學科學到一種程度,都是成就可觀的,不同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罷了。如今教育體系和行政體系的掛鉤對學術研究的影響也不小,做學術的人也要想著出成果發論文評職稱拿獎項勾搭大牛為自己的學術生涯謀得一席之地,所以理想之外,現實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希望題主早日確定自己的方向,並能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加油!瀉藥! 作為一個不那麼合格的中文系學生,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答主。 首先,我想說中文系最尷尬的兩點:第一,找工作的時候幾乎沒有對口的職位可供選擇,除非你打算一路讀下去,最後在高校做科研;第二,並不是喜歡讀書就適合中文系,但讀中文系的一定要把書當飯吃。很多人以為中文系就是讀讀書喝喝酒嘮嘮嗑,但實際上,中文系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但這些東西又不實用,讀再多的專業書,你也無法寫出一串代碼。中文系是非常務虛的,這點常常遭人詬病。 其次,就我看來,「文藝學」這個詞是從俄語翻譯過來的,如果直譯,就是「文學學」。換句話說,文藝學就是研究文學的起源、性質、結構等問題的學科,是用理論的思維來理解文學。 再次,現在的文學研究方法其實有很多。美學的方法、傳播學的方法、政治學的方法甚至是刑偵勘探學(沒錯今年在河南大學舉辦的詞學國際論壇上就有用刑偵勘探學方法研究詞學問題的。。。)總而言之,文學研究已經不單單是「文學研究」,而變成了文化研究,範圍相當廣,對相關學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最後,比較文學我不是很了解,這裡就不說啦。 如果題主對豐厚的物質回報不是很感興趣的話,可以考慮中文系,但是一定要慎重。 畢竟在一個消費時代,非實用性質的學科是很尷尬的。 祝題主早日找到方向!
使性子平和,想安靜讀點書、明白一些道理、了解一些真相;不至於糊塗一生。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謀道不謀食 憂道不憂貧。也是相當崇高的。不過純種的文人已經死絕;留下的不過劫後餘生自覺豎起衛道大旗的後來者。中文系兩極分化相當嚴重。一極是以後得國學大師,一極是碌碌無為者。當人們說著「大師之後 再無大師」時,須知,大師也是從文史專業一點一點積累的。
推薦閱讀:
※中文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如何用王家衛的方式改寫李煜的虞美人?
※「給予」到底是念 gěiyǔ 還是 jǐyǔ?
※3月讀書筆記(上)
TAG:中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