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邊緣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邊緣人」可以指無法或者不願意融入群體,遊離於主流社會或主流價值標準以外,或者獨自鑽研著某個少人問津的領域,或其他自認為處於「邊緣」地帶的情況。
1.基本沒人主動找我說話;
2.偶爾有人和我說話時,對方往往非常客氣,甚至小心翼翼;
3.一切問題從旁觀者角度考慮,不帶情緒接受所有的觀念和行為,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可以改變,無須產生情感;
4.時間自由度極高,因不參加集體活動,不遵守自認為無謂的規則,不需要遷就朋友;
5.得到的自由時間都在獨處;
6.沉默寡言。除了偶爾的「謝謝」,「不好意思」,「多少錢」和上台演講,幾乎不說話。
7.認為團隊精神,集體主義是騙人的把戲;
8.被父母長輩認為怪異,無數次被勸說「要開朗」,「要和小夥伴出去玩」。此時微笑點頭,不再期待對內向者的理解;
9.認為地球是一個巨大的沙箱,人類,動植物,自然環境都是沙箱的一部分,觀察就好,介入也無所謂,但希望自己不陷入到某種環境或主流價值觀裡面,能夠保持獨立;
10.厭惡和多人相處,但不畏懼。必要時會戴面具,變身另一種人。感覺自己的人生開啟了上帝視角。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因此,一個人逃避、忍受抑或喜愛獨處是和這一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恰成比例。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
如果一個人身體的孤獨和精神的孤獨互相對應,那反倒對他大有好處。否則,跟與不同的人進行頻繁的交往會擾亂心神,並被奪走自我,而對此損失他並不會得到任何補償。大自然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別,但社會對這些差別視而不見,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更有甚者,社會地位和等級所造成的人為的差別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別,前者通常和後者背道而馳。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於社會生活的這種安排而獲得了良好的位置,而為數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睞的人,位置卻被貶低了。因此,後一種人總是逃避社交聚會。而每個社交聚會一旦變得人多勢眾,平庸就會把持統治的地位。社交聚會之所以會對才智卓越之士造成傷害,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平等的權利,而這又導致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權利和要求,儘管他們的才具參差不一。
接下來的結果就是:人們都要求別人承認他們對社會作出了同等的成績和貢獻。所謂的上流社會承認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優勢,卻唯獨不肯承認一個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優勢;他們甚至抵制這方面的優勢。社會約束我們對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現出沒完沒了的耐性,但具有優越個性的人卻必須請求別人對自己的原諒;或者,他必須把自己的優越之處掩藏起來,因為優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對他人的損害,儘管它完全無意這樣做。因此,所謂「上流」的社交聚會,其劣處不僅在於它把那些我們不可能稱道和喜愛的人提供給我們,同時,還不允許我們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現本色;相反,它強迫我們為了迎合別人而扭曲、萎縮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談和充滿思想的話語只能屬於由思想豐富的人所組成的聚會。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會中,人們對充滿思想見識的談話絕對深惡痛絕。所以,在這種社交場合要取悅他人,就絕對有必要把自己變得平庸和狹窄。因此,我們為達到與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絕大部分的自我。
當然,為此代價,我們獲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個人越有價值,那他就越會發現自己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根本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人們通常都是無力還債的;他們把無聊、煩惱、不快和否定自我強加給我們,但對此卻無法作出補償。絕大部分的社交聚會都是這樣的實質。放棄這種社交聚會以換回獨處,那我們就是做成了一樁精明的生意。另外,由於真正的、精神思想的優勢不會見容於社交聚會,並且也著實難得一見,為了代替它,人們就採用了一種虛假的、世俗常規的、建立在相當隨意的原則之上的東西作為某種優越的表現——它在高級的社交圈子裡傳統般地傳遞著,就像暗語一樣地可以隨時更改。這也就是人們名之為時尚或時髦的東西。但是,當這種優勢一旦和人的真正優勢互相碰撞,它就馬上顯示其弱點。並且,「當時髦進入時,常識也就引退了。」
----------------------------叔本華有時像是在看電視,覺得自己像世界的旁觀者,有時又覺得不過是一隻孤獨的貓。
觀察成了習性。
主動聯繫的都是最重要的人。
人際關係有,社交無。
喜歡自己跟自己說話。
無法戀愛。
不怕刀山火海,就怕逢年過節。
不喜歡被問,怎麼了,為什麼。
尊重但不喜歡規則規矩。
喜歡跟老人聊天,像是看一部片酬是一輩子的紀錄片。
喜歡純色純棉的不帶花紋寬鬆的衣服,最多的是灰色白色。
有時候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只不過發了一個呆天就黑了。
有時睡很久,有時很久不睡。
喜歡樹。
喜歡寫字
喜歡凌晨。
喜歡騎單車。
喜歡下雨天。
但不喜歡自己。
………假如世界是個球,要有人在中心,也總要有人在邊緣,這樣才會圓滿。有的人會主動留在邊緣,觀察和守護這個世界。他們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大概是這樣?
別人可憐我的孤獨,可是我很享受孤獨。
烏鴉,這麼多年來,我都在笨拙地學著你。這幾天總在下雨,烏雲厚重得像濕了水的黑色棉被。
只要我一笑,沒人知道我的情緒是什麼,但你肯定是知曉得通透。我在你面前,就如一個簡單愚笨的小孩易於猜穿。
我的記性不大好,但我仍然記得你寫給我的信里說過的一些話。你說,在你可預見的所有將要來訪的日子裡,都如鎏了金一般。這句話說得我顫抖,我多麼奢盼自己也有著這樣的長長來日。即使不能,那擁有你這份鎏了金般的對往後歲月的念想,也該多好。我曾跟許多個人描述過你,你身上的好的不太好的我都說。我期許著能從別人的口中得到些許的評價來把你定位歸類。好讓我有一個模板去努力。你總是獨自來往,把世界與自我的距離拿捏得恰到好處。你不需要圈子,不需要陪伴,不輕易因周遭人的影響而改變,不因獨行太久與他人生活脫節而急忙與整個世界抱成一團。對待自己的時間如同對待一件手工藝品,以近乎虔誠的匠心,細細琢磨。發現這個讓我有種異樣的欣喜,像是你幫我完成了一個我做不大到的使命一般。與你相比,我就如一個笨拙效顰的獃子。獨處給我的只有蒼白的靈魂和無窮無盡的無用神思。我已經二十歲了,四月也過去了。這個四月,是我二十歲的第一個春季。我很想問你,你可有愛上過一個人?你要告訴我有。然後再回答我,愛情是必須的嗎?或者說每個走過二十個年歲的生命,都會如走向歸宿一般去為之思考為之渴望為之煩惱嗎?我猜你肯定不會,你的世界裡太多值得追尋的東西,怎會為這些庸人俗事郁惱。我又猜你肯定會,你是如此豐盈飽滿,怎會沒經歷過愛與傷害。這麼一想我便又恢復了對愛情的嚮往。你讀過卡森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嗎?故事的最後,主人公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在裡面用木板把門窗全部釘死,枯坐了此一生。你說這該是多麼無可挽回的失望啊。那時我十四歲,這再塑了我對孤獨的認知。孤獨不再是獨自出遠門許久沒能回家,也不是站在走廊拐角安靜看著同學們嬉戲。這都太輕,像是無病呻吟。我又想起她另外一本,叫《心是孤獨的獵手》。未嘗嗅到這世界繁雜混亂的怪味時,可以在夜晚偷偷爬到大樹上,靜靜聆聽老式收音機里徐徐傳來的莫扎特,我小時候也是啊。故事的結局是長大了。可是真該把所有麻木都怪罪於時間嗎?到了某個人生段口,就只得義無反顧地戴上那一項金箍嗎?你看,我一犯矯情就會想起這些書,我只與你說這些。平日里我與他人大談存在與虛無,談加繆筆下的局外人,再不濟也說維吉尼亞伍爾夫之類。一切都因我迴避感情里孱弱的那個自我。你可以告訴我偏執的秘訣嗎?告訴我如何在偏執的同時溫潤地與這個世界相處。教科書上說人是社會的生物。但我猜你肯定不是。你沉浸在你的世界裡,你的世界是第歐根尼,是亞里士多德,是御牛徐行的老聃,是碗缶可擊的莊周。而我這些世俗的煩惱,就如四散滿地的雞毛,風忽的一吹,就該消失得了無蹤影。烏鴉,如何躲過這不期而至的疲憊。在每一個白天里,只想如同昏迷一般去沉睡。每到這個時我就想去找你,脅下生出雙翼,飛到你的城,就在你家巷口遠遠張望,張望你如何拿著銼刀,將生活的細瑣無趣部分打磨成粉,再雙手一抹,就是不屈的薩莫德拉克女神。
但我沒有翅膀,甚至連坐上火車飛機的心思都欠缺。我依舊是睡著醒來上課走路吃飯獃滯地生活。你可別對我失望,因為愚鈍無光的我如今也尋不出你居住的地方。甚至你存在與否,每當清醒時我都抱有懷疑。清醒時我就是世界上最大的fucking loser,值得被所有人拋棄再拋棄。最常的消遣就是跟另一個理想的自我談天說話寫信,此刻是凌晨五點鐘,靜默看著天暗下去又亮起來重複了無數個日夜。是邊緣人,是局外人,是身為群居動物卻又離群索居的單弔影子。1. 能清楚並願意在合適的條件下進行團隊合作,但卻不擅長於融入或傾向於逃避集體式的社交活動
2. 有自帶的疏離感,自己對集體大眾的抵觸,以及大環境對自己的排斥
3. 偏向於個性化,個人存在傾向遠勝過集體榮譽感
4. 企圖用其他各種方式(閱讀,音樂,電影,旅行)來安排自己的時間生活,而避免與大環境的接觸
5. 常被最具普世價值觀的人群當做異類,受到非議、排擠甚至欺凌
7. 擁有幾個理解你的人就感到足夠滿足,對他們回報以無限真情
8. 深知自己的不易,具備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選擇用比較包容平和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9. 自帶的缺乏安全感與存在感,情感顯得細膩敏感
10. 提前做好了孤獨終老的打算
11. 很多時候希望自己的念頭想法能被大眾所接受,但好像也清楚這並不太可能。 可以理解支持身邊人那些大眾觀念下做出的行為,但對於他們企圖對我個人生活方式的干預無比抗拒「所有人都討厭你、鄙視你、這對你一點兒都無所謂嗎?」
「無所謂。」多年以後,我在《月亮與六便士》讀到這句話。
將會回想起小學三年級,某個放學的午後。數學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
語重心長,小心翼翼的問道:「你難道不知道很多同學都討厭你嗎」「不知道。」「你知道他們為什麼討厭你嗎?」「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身上有哪些不對的地方?」「好像沒有。」「那你回去好好想想吧。」當時我數學成績特別好,任課老師挺照顧我。希望我多加重視,「光有好成績是不行的,人緣也要好。」我回家後,思考老師說的話,最大的感受是莫名其妙。我跟他們不熟,所以他們討厭我根本就對我沒什麼影響。我不太明白,別人討厭我,跟我有什麼關係?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這種疏離,無法融入的感覺。從童年起,一直伴隨到現在。初中讀過二個學校,三個班級。
高中讀過三個學校,四個班。中途曾退學一年。原因很簡單。不再是什麼跟同學關係糟糕,什麼打架調皮鬧事。僅僅是因為寒假作業沒寫,管的太嚴不自由,又或者想換個專業之類亂七八糟的理由。每次離開時,也從未跟那些玩得」熟「的朋友打個招呼。說走就走,下一秒就沒人影。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欠了她們人情,辜負她們的情誼和信任。我能在某種程度上理解她們,她們卻無法理解我。所以,照舊我行我素好了。不是沒有留念,是從未融入過。我想,對於一個真正明白內心的追求,又極其堅定的人來說。
外界的褒貶,好壞。真的無所謂。因為他非這樣做不可,什麼也攔不了他。如果你想用繩子將他捆綁住,以此達到束縛的目的。那麼面臨的只會是兩種結局。第一種是他掙脫了繩子,第二種是他寧可用繩子把自己勒死也不願妥協。每個遊走在邊緣的人,就得承擔起自己選擇這條道路的代價。包括無法言說的孤獨,自我間的鬥爭,看起來無止境的黑暗。我下載了13個社交軟體,但從來沒有人給我點贊
相親時被對方主流親友唾棄;
人際交往技能得不到鍛煉;
不了解底層陰暗面;
跟不上大眾消費潮流,因為無法獲得主流的收入;
心智退化,攤上大事才知道,平時倒還覺得自己很聖明呢;
整天讀書讀世界名著也沒用,缺乏街頭智慧,機智遠遠比不上農村的初中輟學大表哥,他娶了白窮美,當上了粉末冶金廠的CEO;
被自己親戚反覆指出,缺乏大風大浪的鍛煉,是溫室里的奇葩,本是一隻雄鷹,但一身的脆骨,小時候跟小獅子似的,長大了怎麼……想當初,我剛剛從河南某四線小城市的二流初中轉學到武漢某個高級子弟學校。
我來自著名窮省大荷蘭,穿的是土氣的衣服和我媽單位黃膠鞋,學習成績也一般,而身邊的同學父母大多都是高級工程師,家境也都很好,穿的也時髦,成績也牛逼,所以我自然而然就被孤立了,基本上每天都是自己行動,偶爾還有人在背後指指戳戳。
然而後來我考試成績一日千里,怒奪年紀前十,全班第三,次日便不被孤立,一星期之後就進了圈子。。。。。。
所以。。。
被人孤立邊緣化,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別人認為你沒有利用價值。
主動邊緣化?我這麼騷的人,怎麼可能甘於邊緣,巴不得所有聚光燈全部打在我身上才好呢。想做的事情做不了,想過的生活過不了,又不肯放棄;不想做的事情又不得不做,不想過的生活又不得不過,又不能拒絕。跟身邊的人追求、觀念、經歷和感受都不一樣,沒什麼可交流的,也玩不到一起,所以內心遠離主流人群和生活,不想融入其中;不想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因為本身和現實社會格格不入,互不兼容,表現的與眾不同會有很多麻煩,不想花太多精力處理這種矛盾,所以以內向、沉默和木訥的形象示人,降低存在感,從而淡化和隱藏矛盾。在工作和生活中出工出力,但不用心不動情,表現平庸但又不犯大的過錯,遠離主流人群、主流話題和娛樂活動,離群索居減少人際互動,在集體活動中不缺席但毫無表現,就當是給自己開了個毫無存在感的在場合群證明,用來消解人們的非議。常常會覺得自己在虛度光陰,浪費生命,但又不得不不繼續,而這樣的生活彷彿沒有盡頭;但時刻準備著有一天所追求的事業出現機會時,就拋下這一切全力以赴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才是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
很矛盾,長時間處於一種拉鋸中。
一方面想融入群體,擺脫邊緣化產生的孤獨,另一方面又對這種邊緣化帶有一種悲哀的自負。
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一種特質,會特別傾向於那些外向積極,符合這個社會主流期待的人,我懷有一種期盼,他們能夠把我拉去他們熱鬧又溫暖的世界裡,但是和他們真正交往時,我又會不自覺想把他們拉到自己的邊緣化地帶來。很渴望和別人產生共鳴,但是堅守自己的底線。
有一個詞語叫antevasin ,大意是從舒適圈走出來,尋找啟蒙的某一社會邊緣人。(來自eat pray love ,等我連接上vpn再來完善解釋)「So I saw it during my last week at the Ashram, I was reading through an old text about Yoga, when I found a description of ancient spiritual seekers. A Sanskrit word appeared in the paragraph: ANTEVASIN. It means, 『one who lives at the border.』 In ancient times, this was a literal description. It indicated a person who had left the bustling center of worldly life to go live at the edge of the forest where the spiritual masters dwelled. The antevasin was not of the villager』s anymore-not a householder with a conventional life. But neither was he yet a transcendent-not one of those sages who live deep in the unexplored woods, fully realized. The antevasin was an in-betweener. He was a border-dweller. He lived in sight of both worlds, but he looked toward the unknown. And he was a scholar.」-eat pray love 原來這是梵文,介於之間,既不是深居山林的隱者,也不是流連於俗世的市民,在邊界之間尋找啟蒙、探索未知。ante = at the end of life, at the end of death (in-between life and death), at the end of many births
vasi?ā = sitting
Antevasin : sitting (dwell) at the border of life and death
- bhagavadgita
- ante -- at the end -- Sanskrit Dictionary- vasina -- sitting -- Sanskrit Dictionary我一直不否認人之為人,存在歸屬感的需求,身處某一社會環境的邊緣人,多是希望能找到」同類「的,並不代表其就甘願孤獨。如果找不到,會在個體狀態上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不平衡也可能帶給人更大的創造力、感受力與觀察力,但是個體的快樂平和的感覺就少了。以在國內的感受說,大部分人,都在做著家國社會告訴ta做的事情,在主流文化中尋找到安全感和存在感,ta們似乎不曾去質疑、反思這一切,或者曾經短暫的試圖掙脫而失敗,最終妥協了,最終都構成了主流文化, 在較低層面獲得滿足,可以是快樂、平和的;很像是黑塞《荒原狼》裡面說的「市民階層」。而另一部分人,因為太清醒,或找到啟蒙進入到更高層面的精神自由,不再需要從外部獲得成就感,這裡面依然對人類社會有責任感的就會走出來,去啟蒙更多人;或找不到啟蒙,但找到了同類, ta們形成的小團體(並沒有空間上的界限)所代表的價值觀,慢慢成為「亞文化」;或找不到啟蒙,也找不到同類,只能孤單求索......這裡的啟蒙,類似於修行得道,求得宇宙深處的秘密,化解了個體的存在和時間感。一般意義上的邊緣和主流,都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相對性。邊緣也好、主流也好,都是個體在某一大的社會環境下的選擇,選擇需要付出代價,看你承受不承受的了。//人和人之間,分享了太多共同的祖先上的習慣,以及同受到地球以及外部空間的影響,差異並不見得很大,每一個人在適當的時機下,都有成為「邊緣人」的可能。就像是攜帶的一個按鈕,只不過,有的人,一按就啟動了,有些人得啟動好久。不過如果每個人都是「邊緣人」,那麼邊緣也就不存在了,不過這個我覺得不太可能。個體在自由狀態下的選擇,會因為某些共同性趨同化,每一個趨同化都會帶來一個「主流文化」。(僅只推斷) 一般來說,社會越開明,「主流」就會越豐富。當然啊,總有那些散落在各個系統之外的人,各個時代都有一些遠遠超前於這個時代的人,而ta們,才是我認為一個健康成熟的社會,才該有的邊緣文化。我的體驗就是上述第二部分人的體驗,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方式都會比較「邊緣吧,具體就不展開了。希望慢慢修行到第一部分人。我覺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很無聊
他們在談笑風生,熱鬧與你無關,說著你不懂或者根本插不上嘴的東西。你絞盡腦汁好不容易逮住一個間隙,接上一句話,那一瞬間所有人都冷下來了,一臉尷尬的看著你。你卻不知道為何這樣。
不知道別人為什麼不喜歡你,不願與你有過多接觸。你一直反省自己卻發現也並沒有做錯什麼,即便是你真心幫過的人,在接受的你的付出之後,你們的關係並沒有如你所願的拉近。同事生孩子做滿月生病如此之類的事情是打心底里不想去應付。休息在家的時候窩在家裡畫畫學ae研究ps比出去吃飯喝酒不知道爽多少倍。休假的時候和老公開車到處轉轉,比和一幫人一起開車去哪哪哪個景點亂鬨哄的玩幸福多了。不想接人電話不想給別人打電話不想約一起逛街一起吃飯。你們覺得我過得挺沒意思的,實際上我一個人嗨的不得了。好吧我就是有點封閉。但不妨礙我自己當逗逼逗自己生活的超級開心呀。
推薦閱讀:
※哪部電影,能讓你在40多歲的年紀想起20多歲的忘乎所以?
※有沒有那種時候覺得自己很失敗,一事無成?
※30歲國內有穩定工作的還有沒有想要出國的?學英語?潛在移民?逃離國內的工作環境?給人生增加一點不確定性?
※很多人通過走後門,小聰明,靠人脈等行為就生活得很輕鬆,那我們努力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