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人名到底是怎麼組成的?
不想做伸手黨的真的【捂臉
姓氏字官職到底是怎麼排列的,貴族又是怎麼稱呼的?跪謝QAQ
舉例1. 叔孫豹
正兒八經的氏+名的構成方式。叔孫是氏,豹是名。最常見的構成。舉例2. 孔父嘉
這個很奇特,孔父他的是字,嘉是他的名。構成是字+名。這種構成在宋國有一些。舉例3. 叔向字是叔向,氏是羊舌,名是肸。這是直接稱呼字的方式。也是常見的稱呼方式。舉例4. 趙孟趙是氏,孟是排行。這種稱呼方式是氏+排行的構成,也比較常見。但是有很多歧義。比如這個趙孟,可以代表趙盾趙武趙鞅,理論上趙家的老大都可以叫趙孟。以上都是人物生前生後都可以用的稱呼。貴族一般都有謚號,在死後還可以稱呼謚號。謝邀。關於這個問題,有一組相對應的概念,叫「姓」和「名」,與之相應的,還有「氏」、「字」等等。這些都是具有十分準確意義的概念,不容馬虎,我在後面所討論的,都是建立在此的基礎上。唯獨所需要澄清一點的是,問題中「人名」的「名」,我想不會是這個意義上的,而是我們現在一般泛泛而言的「姓名」之義,否則是毋庸談其組成的,與之相應,這我們現在一般泛泛而言的「姓名」中的「姓」、「名」二字,也不是建立在前述帶有準確意義的基礎上的。好了,我謹小慎微的澄清式開場白講完,下面進入正題。
首先,我們來明確概念。姓、氏、名。我用自己的話直白的講,姓,這個以「女」為偏旁的字,代表的是我們的母系歸屬,先秦時的姓,很多也是「女」部的,如姜、姬、姒、嬴、姚、媯;氏,代表我們的父系歸屬,更近於我們現代人的姓。名,簡單說是我們各自個體的身份標識。先秦時代姓與氏概念的淡薄,大概是在戰國初期發生的,二者的最終混淆,是漢初的事情。出於這個原因,太史公在《史記》的寫作過程中,常常在姓氏問題上為後人製造大麻煩。
其次,中國歷史文明萌櫱後最先進入的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因而,姓是一個比較先起的比較大的概念,所謂的「同姓不婚」也是從這個層面來談的。進入父系氏族公社的歷史發展階段後,為了區別父系的身份傳承歸屬,「氏」的概念應運而生。再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氏所扮演的角色,有些類似於後代歷史中中國大家族堂號的作用,一個家族中有所成就者、繁衍壯大者、獨立分支者,往往另立新氏、獨立成氏。用《通鑒外紀》的說法,也就是「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所以說,一個人出生後,其姓便固定下來了,而其氏,是可能根據其自身成就或長輩成就在成長過程中發生變化的。由此,姓別婚姻,氏分貴賤。此外,在周代,姓、氏是貴族專有,平民是沒有這個權利的,而具體到貴族中,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所以說,有些人叫齊桓公為「姜小白」是十分沒有道理的,而且,也是很不尊重不禮貌的。
虛頭巴腦的說了不少,我覺得這樣的問題,還是通過若干實例來輔助的談談會更有裨益。先說先秦幾大姓,黃帝的姬姓,也是周朝的國姓,同時魯國、晉國、鄭國、衛國、虞國、虢國、吳國、燕國等的國姓也都是姓姬的,大舜的姚姓,大禹的姒姓,也是夏朝國姓,越國是這個姓,商的國姓是子姓,宋國也是這個姓,炎帝的姜姓不能忘了,這也是齊國的國姓啊,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楚國是羋姓。這是巴拉巴拉的一堆姓,其時還是比較簡單的,複雜的是氏。
關於氏,主要複雜在來源比較多,也就是說,立堂號,立氏的這個緣由比較多元化。
1.國家。我上面巴拉巴拉那麼多諸侯國,國名就是他們各自的氏,所以如果我們打算不禮貌的按照今天點名的習慣直呼他們的話,那麼,出現的應該是下面的一些聲音:周發(不是姬發)、魯旦(不是姬旦)、夏禹(不是姒禹)、商湯(不是子湯)、呂尚(不是姜尚,後來建國了,就改齊尚了),齊小白(不是姜小白),最關鍵的,是秦政(而不是嬴政)。
2.國君的兒子們,繼承國家之前,是不能以國為氏的,小屁孩兒還立不了堂號那個意思,所以,統一氏「公子」,所以,早期的齊小白是被稱作「公子小白」的。
3.大夫們,以封邑為氏。誅智伯三家分晉的智瑤,原為荀氏,其祖被有叫荀首的,被封在叫智的封邑,於是智氏就出現了。羊舌赤和柳下惠也是這樣的情況。
4.居住地。像我們特別熟悉的南郭先生、東郭先生、南宮适、百里奚和百里視父子(孟明是字),都是屬於這種情況。
5.官職。司馬、司徒、上官是這類氏的典型。而今天我們常常能見到的「祝」姓,即混淆以前的「祝」氏,也是來源於此的。
6. 先人謚或字。以先人字為氏的,孔子算是一位典型,孔子是宋公孫嘉的後人,公孫嘉的字叫孔父。以先人謚號為氏的,當推楚國的景氏和昭氏這兩大望族。景氏的來源是楚景平王的謚號,昭氏的來源則來自楚昭王。
7.立身之技。這類的典型例子我想到甄嬛和甄士隱最初源頭的「甄」氏了,還有巫啟賢祖先最初的「巫」氏,都屬於此類。
最後要特別說明兩點,一是戰國以後,姓氏逐漸合一,氏就叫做姓了,很多支脈原有的姓,就被忽略了;二是春秋後,平民也開始出現有氏的現象,氏不再是貴族專屬。
下面說說女子的稱謂問題。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女子稱姓,而且姓要後置,一般不稱名,稱呼的格式大概是以下幾類。
1. 國籍加姓。齊姜、褒姒。這個國籍也可能是其配偶的,如息媯屬於這種情況。
2.配偶的氏加姓。如趙衰的妻子,稱趙姬。
3.謚號加姓。這個謚號可以是本人的謚號,如文姜、貞姜,更多的是配偶的謚號,如宣姜、武姜。這是因為妻從夫謚的緣故,但是如果妻子死在丈夫之前了,那就沒辦法了,於是就只要先有自己的謚號了。4.排行加姓。這個是最多最普遍最常規的。孟姜、仲子、叔媯、季羋,都是這類。由此我們能夠看出,先秦女子,姓後置,是定規,唯一的例外,是姓後加「氏」字稱女子,如稱武姜為姜氏、驪姬為姬氏,也是可以的。
另外,女子一般不稱名,但是實際上並不是無名,楚昭王的妹妹叫季羋,就是有名的,她的名叫做畀我。
以上說的都是先秦人名一大系統——姓氏系統。下面簡單說說另一大系統——名字系統。
名比較的簡單,也容易理解。出生三月就有,要父親取。字和名有一定的聯繫。男子二十冠禮取字,女子十五及笄取字。字有時是對名的解釋說明,如屈原,名平、字原,什麼叫原呢,《爾雅》說「廣平曰原」。有的意思相反,如公孫黑,字子皙。也有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如楚成王時代有一位令尹,叫做斗谷於菟,谷於菟是名,字子文。我用好像,是因為一般而言肯定是有聯繫的,但是從古至今,發生太多語義遷延,今天的我們已經沒辦法看得出其中的聯繫了而已。另外,排行也可以做字的,管夷吾,字仲。
引入名、字之後,最後說說稱男子的幾種格式。
1.兩字名中間常加語氣詞之,如宮之奇、燭之武。
2.字前加排行,字後加「父」或「甫」,如仲山甫、仲尼父。字前、後亦可擇一省略不加,如仲尼、尼父均可。
3.字前加子,最為普遍。伍員,字子胥。這個子可以省略,如顏回,字子淵,稱顏淵。
4.字加名。孟明視、叔梁紇。
另外關於女子的字,是這樣。貴族女子常用排行加姓加字再加「母」或「女」的格式。如孟妊車母,這裡面「母」或「女」、排行是可以省略其中之一的,另外,比較極端的情況,字直接加「母」或「女」的情況,也是可能的,如帛女鬲的帛女,就是這樣的情況。
最後說一句,字是一種敬稱,名是自己的謙稱和長輩對晚輩的直稱。
關於題主所說先秦人名,我就叨叨這麼多,其中不正處,還請知友不吝賜教。平民只有姓和名,貴族有姓氏字名四部分。稱呼氏和字,氏就是封地,沒封地的用官銜,沒官的只能用出生地代替了。商鞅 庶長鞅 衛鞅 嚴疾 庶長疾 樗里疾
辛苦啦!
百里孟明視。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是百里奚的兒子。
推薦閱讀:
※凝神
※先秦文章中孟子的辯論技巧?
※如何理解孔子概括《詩經》的「興」、「觀」、「群」、「怨」?
※俎作為古代的禮器,何時被中國人開始用來切菜切肉?
※在日本待了很多年,怎麼感覺中國人如果不重視漢學,尤其是先秦時期的,可能永遠也無法超越日本?
TAG:先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