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的起源和進化軌跡是怎樣的?
01-30
它和日本/台灣文化市場的歷史關係是怎樣的?
它和我國互聯網社群的發展過程有交集嗎?它和我國音樂產業的模式變化有關聯嗎?
謝邀。
在此無法詳盡解答,大概以後我會寫一篇專欄文章。
在這裡簡要的捋一下。古,從未離我們遠去。
上古時期,三皇五帝堯舜禹,有音樂嘛?有。但不具體,也沒有格式。一般就是以喊、砸為主……(節奏為主)第一次有歌詞,是大禹他媳婦兒,站在山頂喊了一句侯人兮倚。之後,聰明能幹的勞動人民就開始了創作。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來都是有音調和節奏的,可惜中途改朝換代,失傳了太多。音律自古沉澱至今,被人們曲解太多,
五音十二律,是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音律標準,是音樂欣賞基因自帶功能,因此近現代中國人音樂啟蒙的一切作品,都在五音十二律的規則中。從中華民國開始,《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恭喜》《天涯海角覓知音》等等等等,一切都是在五聲音階基礎上創作。包括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一切政治類歌曲、主流流行音樂,都在五聲音階中。從郭蘭英的《我愛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到李谷一的《鄉音鄉情》,直到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張學友的《吻別》,再到近期的《北京歡迎你》以及以周杰倫為代表的一系列主流中國風歌曲,
無一不是以中國古典五聲音階為基礎而創作。最急需普及的一個音樂欣賞知識是,
中國古典音樂,不是只有角徴宮商羽(35126,至於為什麼是這個順序我以後會在專欄里詳述),還有變宮和閏徴,也就是#4和7,另外中國古代十二律周代就有了,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按序對應現代音名為f, #f, g, #g, a, #a, b, c1, #c1, d1, #d1, e1, f。就即使是現代音樂的十二平均律,也是明朝時的樂律學家朱載堉提出的。那麼,從中國近現代音樂的所有作品調式調性來分析的話,
大部分作品,都會符合中國古典音樂五音十二律。
現在大多聽眾認為,在旋律中摘除下屬音(守調記作4)和導音(守調記作7),
並大量加入民族樂器(無論實錄或MIDI),即為古風音樂。然而,大陸網路所產出的作品,還不如港澳台80年代流行金曲離中國古典樂律近,更別說與繼承了唐風的日系古典音樂的距離了。(離繼承大宋傳統的韓國也差很遠)因此,大部分網路古風圈音樂作品,以翻唱甚至抄襲日本作品為主。(高曉松說的對,漢人無音樂,全怪老祖宗。不知誰說過漢族的種族天賦是耕種)古風在大陸從什麼時候開始火起來,
依我上述所言,大陸的主流創作,基本沒有離開過這樣的律法,因此也不存在什麼開始的點,中國的音樂產業也從未因此變形或被推動。
要說仙劍奇俠傳的配樂,只能說它為現在古風圈的仙俠風格奠定了基礎,
它對仙俠類音樂的配器、混音都有指導性作用。先說到這,欲知更多,請關注我的專欄,此話題會專門寫一文詳述。再次占坑,這是一個長長的故事。如果以《仙劍問情》等音樂的出現作為古風音樂的開始,古風音樂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 就歷史來看,古風歌曲的緣起其實是遊戲音樂,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將心然對於《絕代雙驕3》的主題曲《守候》當做是古風歌曲的一件里程碑的事件,甚至很多人將此當做是古風歌曲的開端。 其實要是以此類音樂來說的話,蕭人鳳的《仙劍問情》在時間上其實要早於《守候》。作為遊戲《仙劍問情外傳三問情篇》主題曲、遊戲《仙劍奇俠傳四》的插曲,《仙劍問情》於2004年問世。 說道遊戲音樂就不得不提起「小旭音樂」,大家耳熟能詳的《天龍八部》《絕代雙驕》《誅仙》《完美世界》之類的遊戲音樂均由小旭音樂製作完成。 在此之後,2007年1月6日EDIQ及小獅子丟丟2007年1月6日牽頭成立了迄今為止最受歡迎也最為大眾接受的古風團體【墨明棋妙】,在此之後,2009年05月08日成立的【鸞鳳鳴】,2007年5月23日成立的【平紗落雁】等均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除了團體之外,一些獨立的古風歌手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此類以音頻怪物(又稱「老妖」等)為代表。
現在的「古風音樂」源於同人文化,這種同人文化是一種在有人文古典情懷的年輕人中流行的文化,這就是古風音樂的本質和主幹,其原創作品中不乏優秀的具有專業素養的音樂,也不乏憑著愛好和才氣而有口碑的業餘愛好者的優秀作品,多數還是不會和商業掛鉤,因此便能釋放創作天性,自成一派。所謂同人文化,就是大家都對某一事物具有相同愛好,比如某遊戲,某部小說,某部動漫,某廣播劇等真正有興趣一定會發現其中的優秀音樂作品,自得其樂。旋律與充滿古典氣息的雅緻歌詞能引起共鳴是創作的核心,也是創作者們的動力。但作品中一定會或多或少體現出創作者的性格與志趣,純粹以悅人為目的的作品是不可能被實現的。一樓談得很專業,但是誰也不知道真正的「古」是怎樣的,經過多年傳承肯定有所改動,不變的是那份只屬於華夏民族的情懷,當我們聽到一些具有中國古典風格的曲子時會產生共鳴,是因為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印記在大腦意識被喚醒。其實閑來無事的時候,想像一下古人獨有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浪漫,琴棋書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構成古人的浪漫標配四大件。至於唐風雅樂,推薦聽聽徒有琴的《雅樂尋蹤》,風格還是跟日式古典雅樂有差距的。古代流傳下來的民族名曲大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或敘事,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或用於祭祀,或用於宮廷歌舞昇平。個人作品都有很大一部分是體現個人志趣的,如廣陵散如高山流水。文人中沒有像現代一樣以音樂創作謀生的人(當然皇帝付工資的樂師除外,他也不能當官,所以在那個時代也難以受人尊重),詩詞歌賦都是如此,都是文人墨客為了表達感情的必需品,他們大多都是渴望入仕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哈哈說得好啊,就是這樣的。而現代人也想有那種浪漫,但這時候創作就不一定有什麼表現歷史事件,接待外賓等的目的,只是一種對一份古典浪漫的想像了,所以就會有東風破青花瓷菊花台等等等等。《雅樂尋蹤》,有琴的創作目的就體現在題目里了,效果也是那樣。其實不必糾結「古風」的起源,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現在定義的這個「古風」里,多數是年輕人,有好歌也有爛歌,水準也是不能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港台流行金曲,與日本具有和風元素的音樂比較的,因為風格不同無法明確較量。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圈子裡的一些優秀的詞人或作曲人,對中國古典美的愛好與追尋以及所取得的成績,定不會比「金曲和風」云云少。不論韓國還是日本,他們的「古典樂」都是以中國古典為藍本的不是嗎?本來就是中國的東西,本來就在血液里流淌的東西,表達出來肯定是最原汁原味的,除非沒有儘力盡心去摸索,除非不是真正熱愛中華古典文化。連別的國家都承認這些很先進強大就把這些文明引進到他們國家去,我們沒什麼理由不自信。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在它原本的地方生長的,一定是最原汁原味的。只是可惜國人不注重傳承。有志於此的人比日本都少得可憐,這些總是在年輕一代中缺失。順便說一句:高曉松你可真是個精通古典樂的天才啊,復興唐朝雅樂的看來有望了。
推薦閱讀:
※第一句是什麼什麼清和,第二句不記得了,都是五個字的只記得第一句有「清和」,忘記是詩經還是楚辭或什麼了?
※有哪些古風畫手值得關注?
※【視頻教學】簡單幾招拍出「古風女友」
※如何看待心然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