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從什麼時候起完全歸中國管轄?
元朝、明朝、清朝?
這種事情 wiki一下不就行了?伸手黨真是太多 alas~
中文的wiki不放心,幫你英文查一遍。唐宋為吐蕃;元朝屬宣政院;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民國沿襲清版圖,設立管理蒙藏事務的中央機構——蒙藏事務局(1914年5月改稱蒙藏院),並任命中央駐藏辦事長官,直屬國務總理,例行清朝駐藏大臣職權。1929年蒙藏院改製為蒙藏委員會。1940年4月,蒙藏委員會在拉薩設立駐藏辦事處,作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機構。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本人的認定、坐床也是經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批准的。1951年5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解放軍進入西藏,控制西藏。
Tibetan Empire
Main article: Tibetan EmpireThe history of a unified Tibet begins with the rule of Songts?n Gampo (604–650 CE) who united parts of the Yarlung River Valley and founded the Tibetan Empire. He also brought in many reforms and Tibetan power spread rapidly creating a large and powerful empire. It i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that his first wife was the Princess of Nepal, Bhrikuti, and that she played a great role in establishment of Buddhism in Tibet. In 640 he married Princess Wencheng, the niece of the powerful Chinese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China.
哇~!著名的松贊干布是吐蕃帝國(西藏前身)的創始者耶!在640年他娶了咱唐太宗的侄女文成公主呀~! 但那時西藏那塊不算咱天朝的。
Under the next few Tibetan kings, Buddhism became established as the state religion and Tibetan power increased even further over large areas of Central Asia, while major inroads were made into Chinese territory, even reaching the Tangs capital Changan (modern Xian) in late 763.
However, the Tibetan occupation of Changan only lasted for fifteen days, after which they were defeated by Tang and its ally, the Turkic Uyghur Khaganate.
之後幾個吐蕃王越來越牛逼,佛教變成正式的宗教,國家之影響力到達中亞。納尼!甚至在763年打到我們家門口了!(在長安的佔領只持續了15天,就被唐朝軍隊和天朝聯盟回鶻國軍隊打跑了)
The Kingdom of Nanzhao (in Yunnan and neighbouring regions) remained under Tibetan control from 750 to 794, when they turned on their Tibetan overlords and helped the Chinese inflict a serious defeat on the Tibetans.
In 747, the hold of Tibet was loosened by the campaign of general Gao Xianzhi, who tried to re-open the direc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entral Asia and Kashmir. By 750 the Tibetans had lost almost all of their central Asian possessions to the Chinese. However, after Gao Xianzhis defeat by the Arabs and Qarluqs at the Battle of Talas (751) and the subsequent civil war (755), Chinese influence decreased rapidly and Tibetan influence resumed. In 821/822 CE Tibet and China signed a peace treaty. A bilingual account of this treaty, including details of the border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inscribed on a stone pillar which stands outside the Jokhang temple in Lhasa.
之後就是吐蕃國和各個國(包括天朝)打來打去此消彼長的階段。比較牛逼的將軍是高仙芝Gao Xianzhi,,在750年打得整個中亞差點都歸我們天朝。在高仙芝被阿拉伯和突厥游牧部落葛邏祿Qarluqs打敗(怛羅斯會戰,751年,第一個字念da),以及755年的內戰之後,我朝對西藏的影響力瞬間下降,吐蕃國又變強大了。(755年的內戰,即安史之亂,牛逼的高仙芝將軍也在這一年年末被陷害殺頭)
之後西藏(吐蕃)和中國簽訂條約,包括兩國之邊界,其內容刻在大昭寺外面的石柱上。
即到821,822年,西藏也不算咱天朝的。
直到9世紀中葉,吐蕃國一直控制著西藏和中亞,直到因繼承問題而引發的內戰,導致了吐蕃國的覆滅。之後就是各種地方軍閥地主分裂控制西藏的時期,沒有一個強有力政權控制整個西藏。歷史上稱之為Era of Fragmentation,不知中國史學界如何翻譯此時期,割裂時代?這個時期從842 到 1247 AD,西藏還是不算天朝的。以上就是吐蕃國時期。也就是咱唐宋時期,那時候西藏肯定不屬於我們的國土。Tibet continued as a Central Asian empire until the mid-9th century, when a civil war over succession led to the collapse of imperial Tibet. The period that followed is known traditionally as the Era of Fragmentation, when political control over Tibet became divided between regional warlords and tribes with no dominant centralized authority.
Yuan dynasty
Main article: Mongol invasions of TibetThe Mongolian Yuan dynasty, through the Bureau of Buddhist and Tibetan Affairs, or Xuanzheng Yuan (宣政院), ruled Tibet through a top-leve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ne of the departments purposes was to select a dpon-chen (great administrator), usually appointed by the lama and confirmed by the Mongol emperor in Beijing.
The Sakya lama retained a degree of autonomy, acting as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of the region, while the dpon-chen held administrative and military power. Mongol rule of Tibet remained separate from the main provinces of China, but the region existed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Yuan Dynasty. If the Sakya lama ever came into conflict with the dpon-chen, the dpon-chen had the authority to send Chinese troops into the region.
Tibet retained nominal power over religious and regional political affairs, while the Mongols managed a structural and administrative
rule over the region, reinforced by the rare military intervention. This existed as a "diarchic structure" under the Yuan emperor, with power primarily in favor of the Mongols.Mongolian prince Khuden gained temporal power in Tibet in the 1240s and sponsored Sakya Pandita, whose seat became the capital of Tibet.
武力解決一切,還是元朝的弟兄們生猛啊。元朝以宣政院管理西藏。宣政院委任 本欽 dpon-chen(大概是蒙古話?或者西藏話?意為主管理者),此官職通常由喇嘛指定,北京的元朝皇帝再進行欽定確認。
喇嘛在西藏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在當地被視為政治權威,而本欽則擁有行政和軍事權。雖然西藏的治理方式與其他中國的主要省份不同,但同樣是在元朝的控制之下。
小生認為,元朝的時候,西藏就算天朝的國土了。具體的感覺就像一國兩制醬紫
(香港的港督的選舉得符合憲法又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巴拉巴拉巴拉,不是我欽點的,記者朋友你們還得提高姿勢水平啊!)
(如果你認同元朝算我們天朝的話……)
元朝被我們朱元璋哥哥滅了以後,大司徒絳曲堅贊Tai Situ Changchub Gyaltsen(西藏人名字是奇葩拗口了點)也造反了,建立了帕木竹巴政權Phagmodrupa dynasty(政教合一的帕竹政權,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因統治中心為乃東,故又稱乃東王朝。)Yuan control over the region ended with the Ming overthrow of the Yuan and Tai Situ Changchub Gyaltsens revolt against the Mongols.
Following the uprising, Tai Situ Changchub Gyaltsen founded the Phagmodrupa dynasty, and sought to reduce Yuan influences over Tibetan culture and politics.
Tibe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he exact na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ibe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is unclear.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is further complicated by modern political conflic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Westphalian sovereignty to a time when the concept did not exist. Some Mainland Chinese scholars, such as Wang Jiawei and Nyima Gyaincain, assert that the Ming dynasty had unquestioned sovereignty overTibet, pointing to the Ming courts issuing of various titles to Tibetan leaders, Tibetans full acceptance of these titles, and a renewal process for successors of these titles that involved traveling to the Ming capital. Scholars within China also argue that Tibet ha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 since the 13th century and that it was thus a part of the Ming Empire. But most scholars outside China, such as Turrell V. Wylie, Melvin C. Goldstein, and Helmut Hoffman, say that the relationship was one of suzerainty, that Ming titles were only nominal, that Tibet remained an independent region outside Ming control, and that it simply paid tribute until the reign of Jiajing (1521–1566), who ceased relations with Tibet.
Some scholars note that Tibetan leaders during the Ming frequently engaged in civil war and conducted their own foreign diplomacy with neighboring states such as Nepal. Some scholars underscore the commercial aspect of the Ming-Tibetan relationship, noting the Ming dynastys shortage of horses for warfare and th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horse trade with Tibet. Others argue that the significantreligious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ing court with Tibetan lamas is underrepresented in modern scholarship. In hopes of reviving the unique relationship of the earlier Mongol leader Kublai Khan(r. 1260–1294) and his spiritual superior Drog?n Ch?gyal Phagpa (1235–1280) of the Tibetan Sakya sect, the Ming Chinese Yongle Emperor (r. 1402–1424) made a concerted effort to build a secular and religious alliance with Deshin Shekpa (1384–1415), the Karmapa of the Tibetan Karma Kagyu. However, Yongles attempts were unsuccessful.
The Ming initiated sporadic armed intervention in Tibet during the 14th century, but did not garrison permanent troops there. At times the Tibetans also used armed resistance against Ming forays. TheWanli Emperor (r. 1572–1620) made attempts to reestablish Sino-Tibetan relations after the Mongol-Tibetan alliance initiated in 1578, which affected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subsequent Qing dynasty(1644–1912) of China in their support for the Dalai Lama of the Gelug. By the late 16th century, the Mongols were successful armed protectors of the Gelug Dalai Lama, after increasing their presence in the Amdo region. This culminated in Güshi Khans (1582–1655) conquest of Tibet from 1637–1642.
明朝的時候的關係就有點複雜了,因為有學術爭議。大陸學者認為明朝對西藏有不可置疑之主權。證據有:明廷對西藏領導者的冊封,及西藏對這些稱號的全然接受。但國外學者普遍認為西藏一直不受明朝控制、獨立於外。直至嘉靖年天朝和西藏斷絕往來,西藏最多只是算每年朝貢的藩屬國。證據有:西藏時常有內戰,且有自己的獨立外交,例如與尼泊爾。
明朝在十四世紀對西藏有些許的戰爭,但從未在那常駐軍隊。萬曆皇帝再西藏和蒙古建立聯盟後希望重啟明朝與西藏的交往,這之後影響了清朝對西藏的外交態度,特別是對達賴喇嘛的支持。綜上,我覺得明朝之時雖有爭議,但西藏肯定不屬於完全受天朝的控制。這個應該沒有爭議。清朝有點類似元朝,政府派駐藏大臣在西藏,管理並控制軍隊,但同時給予當地一定的政治自主權。政府支持達賴喇嘛最為領導者,但同時提升駐藏大臣之權威,使其可更多的直接參与西藏內部的事務,同時打壓當地貴族的勢力。乾隆年間,天朝大批軍隊進藏,驅除侵入的尼泊爾人。1792年政府還頒布一紙文書曰:「為建設更好西藏政府的二十九條法規」(不知當初的中文怎麼翻譯的,滿滿CCTV腔請忽略)。此法規之頒布為清王朝對西藏控制的最高時期,但並沒有做出努力使西藏變成清朝的一個省份。我認為這個結論是因為在那時,清朝還是將西藏作為特殊的情況對待而不是一個平常的省份。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placed Amdo under their control in 1724, and incorporated eastern Kham into neighbouring Chinese provinces in 1728.
Meanwhile, the Qing government sent a resident commissioner, called an Amban, to Lhasa. In 1750 the Ambans and majority of the Han Chinese and Manchus living in Lhasa were killed in a riot, and Qing troops arrived quickly and suppressed the rebels in the next year. Like the preceding Yuan dynasty, the Manchus of the Qing dynasty exerted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control of the region, while granting it a degree of political autonomy. The Qing commander publicly executed a number of supporters of the rebels, and, as in 1723 and 1728, made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drew up a formal organization plan. The Qing now restored the Dalai Lama as ruler leading government called Kashag but elevated the role of Amban to include more direct involvement in Tibetan internal affairs. At the same time the Qing took steps to counterbalance the power of the aristocracy by adding officials recruited from the clergy to key posts.For several decades, peace reigned in Tibet, but in 1792 the Qing Qianlong Emperor sent a large Chinese army into Tibet to push the invading Nepalese out. This prompted yet another Qing reorganization of the Tibetan government, this time through a written plan called the "Twenty-Nine Regulations for Better Government in Tibet". Qing military garrisons staffed with Qing troops were now also established near the Nepalese border.
Tibet was dominated by the Manchus in various stages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years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1792 regulations were the peak of the Qing imperial commissioners authority; but there was no attempt to make Tibet a Chinese province.
Post-Qing period
Main article: Tibet (1912–1951)After the Xinhai Revolution (1911–12) toppled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last Qing troops were escorted out of Tibet, the new Republic of China apologized for the actions of the Qing and offered to restore the Dalai Lamas title.
The Dalai Lama refused any Chinese title, and declared himself ruler of an independent Tibet. In 1913 Tibet and Mongolia concluded treaty on mutual recognition. For the next 36 years, the 13th Dalai Lama and the regents who succeeded him governed Tibet. During this time, Tibet fought Chinese warlords for control of the ethnically Tibetan areas in Xikang and Qinghai (parts of Kham and Amdo) 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1914 the Tibetan government signed the Simla Accord with Britain, ceding the South Tibet region to British Indi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nounced the agreement as illegal.When the regents in the 1930s and 40s displayed negligence in affairs,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sed this to their advantage to expand their reach into the territory.
辛亥革命到啦。清王朝拜拜了您類。所有的清朝軍隊都撤出了西藏,中華民國為清朝所做行為道歉,並想恢復達賴喇嘛之地位。(清朝駐藏大臣趙爾豐為平定西藏叛軍,濫殺藏民並使達賴喇嘛逃至境外)達賴拒絕民國的好意,聲稱自己為獨立西藏的領導者。1913年蒙古和西藏簽訂互相承認的條約。之後36年達賴喇嘛和其繼任者繼續控制西藏。期間西藏與中國軍閥發生了戰爭。
1914年西藏政府與英國簽訂《西姆拉條約》,割讓藏南地區給英屬印度。當然中華民國政府稱其為非法條約。在1930和40年代,西藏的攝政王昏庸無度、不管政事,國民黨乘此機會進軍西藏。From 1950 to present
Emerging with control over most of mainland China after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corporated Tibet in 1950 and negotiated the Seventeen Point Agreement with the newly enthroned14th Dalai Lamas government, affirm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sovereignty but granting the area autonomy. Subsequently, on his journey into exile, the 14th Dalai Lama completely repudiated the agreement, which he has repeated on many occasions.
After the Dalai Lama government fled to Dharamsala, India, during the 1959 Tibetan Rebellion, it established a rival government-in-exile. Afterwards,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Beijing renounced the agreement and beg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lted social and political reforms.
In 1962 China and India fought a brief war over the disputed South Tibet and Aksai Chin regions. Although China won the war, Chinese troops withdrew north of theMcMahon Line, effectively ceding South Tibet to India.
恩。這段就簡明的說吧。想仔細了解還是自己看上方引用或者點擊其中鏈接。
內戰結束,蔣公再見。我天朝軍隊毫無壓力收復西藏,至此西藏徹底受我黨控制。問題解答完畢。另,關於我黨收復西藏的一個背景資料如下,取自維基百科中文:又另,剛剛複製wiki的時候沒注意,英文資料里有不少不能講的事情。已刪除。想看自己看wiki吧。這樣總能過審核了吧~!1950年10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第十八軍三萬餘人發動昌都戰役,向康區首府昌都發起攻擊,很快就打敗了只有八千餘人的西藏軍隊。19日解放軍攻克昌都,21日在後路被截斷的情況下,藏軍被迫投降。解放軍俘虜了包括多麥總管阿沛·阿旺晉美在內的軍官和2600餘名士兵
[1]
。1951年4月,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五人代表團前往北京。1951年5月23日,代表在沒有向西藏政府彙報(原因不詳)的情況下,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一共十七條。
達賴喇嘛直到1951年5月27日才從北京的廣播中得知此消息。達賴喇嘛於1951年10月24日致電毛澤東,表示擁護十七條協議。但是在流亡印度後,1959年6月20日宣布不承認「十七條協議」,並聲明「十七條協定」是西藏政府和西藏人民在武力下逼迫簽訂的。西藏流亡政府指,當年由阿沛·阿旺晉美率領的5人談判代表團,是在中共當局的逼迫下和北京簽署17條和平協議。當時他們在無法通知西藏政府的情況下,以個人名義在協議上簽名,文件上的印章沒有他們的正式官銜。
[2]
但當時達賴喇嘛和幾乎所有貴族都回到了拉薩並和中共一起合作,並且對於協定的談判也持續了一個多月
[3]
。
本朝(手機打字,簡寫的,見諒)
觀看歷代中國地圖,發現在明代之前西藏都是不在中原王朝版圖中的唐代之時西藏個部族統一,建立了吐蕃王朝,唐末開始分裂成小部落。元朝設立烏斯藏。明代設立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歸中央政府管轄清代通過設立駐藏大臣,金瓶掣籤等方法加大了對西藏的控制
直到本朝1965年後徹底控制了西藏嚴格地說,本朝……
1951年5月23日,以阿沛·阿旺晉美為代表團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即俗稱的十七條),至此,西藏和平解放。和平解放以後的西藏噶廈政權和西藏社會架構仍保持不變,西藏噶廈在起初的幾年裡與中央人民政府和平共存,而且除了昌都城關鎮一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外,其餘的土地仍在西藏噶廈管轄之下。 根據十七條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一直沒有強迫噶廈政府在其控制的衛藏和康區西部進行土地制度改革。在1955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四川、青海等不受達賴管轄的藏區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進行「大躍進」運動,並推翻「三大領主」,鼓勵和支持僧人還俗。由於當地農奴主階層等舊勢力對這些政策的不滿,安多和康區先後爆發武裝衝突。後來,當戰火於1959年蔓延到西藏拉薩時,達賴喇嘛自西藏逃往印度。隨後,中央人民政府解散了西藏噶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接管了西藏噶廈原來的政務。 在中央人民政府主導下,在西藏實施了民主改革,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召開,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 至此,中國的中央政府才真正、完全地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方面行使了對西藏的管轄。
清朝。
西藏是從清朝才變成中國的附屬國。 中國是西藏的宗主國。 西藏一直不是中國的一個省。 1905年清朝要把西藏變成一個省。 還沒有完成,清朝就倒台了。 清朝倒台後,
西藏和蒙古不一樣,沒有一個外國在煽動獨立。 所以西藏就進入一個睡眠狀態,既不
聽中國的指揮,也不宣布獨立。 直到1950年,西藏貴族才如夢初醒,從前的老主人回來了。但一切都太晚了。解放軍入藏後,以前關係要麼是宗藩關係,要麼像清朝有個代表
清朝。
要執行中央的人事,法律,外事和貨幣制度,並在當地有一定的駐軍才能叫管轄。
西藏符合此條件,是在福康安制定《欽定西藏章程二十九條》之後了。按照官方的史觀,以上說元朝、清朝乃至本朝的,都是圖樣。
西藏,以及現今中國的任何一片土地,都不存在「什麼時候起完全歸中國管轄」的問題,而是一直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像你的手你的腳,從娘胎起一直就是你全身的一部分,不存在後來的什麼時候才加入了你的身體一樣。官方的「政治正確」(此處為中性詞)是:某塊土地「自古以來」,指的不是從古代哪個朝代以來,而是從該地有人類活動以來,甚至包括猿人。
以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為準,從古至今在這塊地域上發生過的一切,一概是中國歷史。中國是由這片土地上的從古至今的各民族共同構建的。漢族的活動算中國歷史,少數民族的也算。如果中國哪個政權(漢族政權或少數民族政權)的範圍超過了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那更好啊,相應時期的超過部分也算中國,比如曾經的朝鮮和北越。
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依據的就是「版圖中國論」。比如喀喇汗國,信仰YSL教的,也算入中國。譚其驤的還不單單是以PRC的版圖來算的,是以清朝盛期版圖來算的。
記者:「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何理解「自古以來」而不是「自元代歸入中國版圖後才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孫勇:我們今天講西藏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一個歷史事實。所謂「自古以來」,不是說「自元代以來」,而是說「自有人類活動以來」。這裡所說的「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也不是說「西藏自古以來的政權都是中原政權或中央政權有效管轄的一部分」,而是說「西藏這塊地方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抑或是中國邊疆史的一部分,抑或是中國少數民族史的一部分,但決不是任何外國歷史的一部分。「西藏自元代歸入中國版圖後才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存在明顯的弊病。著名藏學家王輔仁在上世紀80年代就指出,「西藏元代歸入中國版圖說」等於說西藏有外在於祖國的階段,即13世紀以前西藏不在中國之內,這是不符合中國不可割斷的歷史演進過程的歷史事實的。 記者:「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理論根據是什麼? 孫勇:自古以來各個兄弟民族共同締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這是一個符合歷史發展的結論,這種論斷被簡稱為「自古論」和「共創論」。依據「自古論」和「共創論」,在古代中國疆域形成之際,生活在當時中國境內的民族就是現在中華民族的本源,這些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所建立的政權,不管是中央王朝或者是地方政權,都是中國境內的政權。這樣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晰的結論,藏族自古以來的歷史就是中國民族歷史的組成部分。藏族自古以來就生活在中國的疆域之內,在古代中國疆域形成之際,藏族就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藏族聚居的西藏地方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政協新聞網--人民網
(「西方人」不是說某某地不是中國嗎,我不僅要說現在是,也不僅要說古代是,我還要說從有人類活動開始就是了。就是這個感覺。)你可以說,中國境內的某些古代政權,比如西夏,在古代正史里是算入《外國傳》的;你也可以說,現在中國擁有的有些地區並沒有算入《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這些俱往矣,不用在意。按現在的標準就夠了。比如西夏,現在說你它不是中國的,那它是哪國的?
雖然以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來決定古人,有種欽點的感覺,但這種史觀的確最適合維護中國的整體性和國家的統一。
這其實也讓歷史學家們輕鬆了一些,至少不用費心思界定哪些是中國邊疆政權、哪些是中國周邊政權了。雖然有時候會跟鄰國產生爭議,比如跟棒子爭高句麗應該算哪國,但這些都是小問題。————————————以上是對官方史觀的介紹。我覺得吧,中國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歷史依據當然是重要的,不過最晚能追溯到清朝已經夠了。如果能追溯到清朝之前,那更好,求之不得,但沒有的話硬湊也是畫蛇添足。清朝
依照相關法律依據,應該是本朝實現對西藏的完全控制。而且根據現在的局勢發展,西藏將繼續加速漢化。
(解放後的西藏農奴焚毀契約)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丁不二方舟的文章《用心路和天路連通雪域高原》: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薩發生騷亂。藏獨分子表現瘋狂,與境外勢力勾結,希望借用奧運年,把西藏問題國際化。儘管鬧出的動靜很大,但對於結果而言,卻是最差的一次。因為逆流而動,越賣力就越失敗,古今皆然。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千米以上,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大部和其他幾個省區局部,也包括鄰國的部分地區。中國境內面積達24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青藏高原的地質年齡比較年輕,大約5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遇碰撞,地面抬升隆起。一番滄海桑田後,原來的一片海洋變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特殊之處是面積大、海拔高,因此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與其有點相似的是南美洲的玻利維亞高原,但不屬於同一量級。青藏高原是多條大河的發源地,孕育滋養中國、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因為它過於高遠,直到近代,才窺得全貌。高原上山脈錯落,冰川縱橫,湖泊密布,景象萬千,既有連生物都很少光顧的極端寒旱地帶,也有受印度洋暖濕氣流惠顧形成的「西藏江南」。獨一無二的地理條件,必然孕育出獨一無二的文化,讓一批批西藏迷們為之傾倒,不知所措。亂花漸欲迷人眼,問題隨之而來。
世界屋脊在地理上彷彿一座大孤島,自然條件總體惡劣,地廣人更稀,社會發展緩慢。藏族的起源在學界尚無定論,來自東方或南方都有可能。至6世紀時,青藏高原分布有很多氏族和部落,各據一方,紛爭不斷。其中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部落逐漸壯大,其首領被尊為「贊普」。至贊普松贊干布(617~650)時期,降服各部,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定都邏些(今拉薩)。吐蕃是唐朝人對這一政權的稱謂,「蕃」是古代藏族的一種自稱,一般認為發音由苯教而來。苯教的源頭可能來自中亞某個古老宗教,傳入藏區後與當地原始的圖騰崇拜融合形成苯教。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吐蕃乘機擴張,至8世紀末達到全盛,疆域東至隴右,南並南詔,西連大食,北接回紇,並曾攻陷長安,洗劫後離去。唐朝與吐蕃長期不睦,戰爭不斷。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親聯姻,雖被傳為千古佳話,而事實上只是唐蕃之間的短暫蜜月期。9世紀初,吐蕃陷入內亂,842年,末代贊普被殺,王室分裂,開始了封建割據。
社會動蕩時期,多是宗教興盛時期。原始的苯教難當重任,佛教開始大行其道。佛教於松贊干布在位時傳入吐蕃,包括漢傳佛教和印度佛教。兩派同為大乘佛教,但為爭奪主導權,激辯多年。後在贊普墀松德贊的決斷下,漢傳佛教慘敗,被逐出藏區。印度佛教在印度本地早已式微,雖然在吐蕃獲得尊崇地位,卻離原貌漸行漸遠,其間與苯教融合,其後又受印度多種宗教影響,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
佛教在藏區的傳播並非一帆風順。幾位贊普的本意是藉助佛教維護統治,沒想到隨著佛教勢力增大,各地開始藉助佛教削弱贊普及舊貴族的權威。末代贊普朗達瑪聽從反佛人士建議,扶持苯教,下令吐蕃全境禁佛,收回寺廟,焚毀佛像佛經,殺害高僧,強迫僧人還俗。朗達瑪的專斷引發強烈反彈,各地紛紛反抗。結果吐蕃滅亡,近百年後佛教強勢回歸。
藏傳佛教是藏族地區最典型的文化代表。它的形成表明該地區雖與漢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相鄰,但因地理條件過於特殊,社會發展卻能特立獨行,很多社會內容與周邊並不合拍,反而在遙遠的歐洲可以找到知音。如果對比吐蕃王朝的滅亡及藏傳佛教的興起,與羅馬帝國的滅亡及基督教的興起,不難比較出二者有一定的相似度,並且因此都形成了以封建農奴製為基礎的政教合一。不同之處是因為藏區的自然環境更惡劣,生產更落後,比巫術橫行的多神時代進步有限,精神統一難以歸於一神,所以是多神教的政教合一。
藏傳佛教派別眾多,如果沒有外力干涉,某派可以坐大,但很難服眾。宋朝勉強自保,無暇西顧。蒙古西征,所向披靡,藏區多方經過協商,推舉薩迦派領袖薩班(1182~1251)出藏,與蒙古高層聯繫。1247年雙方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晤,確定藏區歸順蒙古,同時確立薩迦派在藏區的領導地位。1260年忽必烈繼位蒙古大汗,1264年設立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行政事務,後更名為宣政院。蒙古人原來主要信奉薩滿教,在接觸藏傳佛教後,為我所用,很快就實現了蒙藏一家親,可見二者的社會基礎有相近之處,而更加自詡高深的漢地禪宗並沒有被蒙古人相中。
藏區在元朝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其行政管理必須要藉助宗教勢力。忽必烈封薩班的侄子及弟子八思巴(1235~1280)為帝師,八思巴不辱使命,多有建樹。帝師制度得到延續,終元一朝,共計十三任。明代元後,派員入藏,告知中原易主。元朝最後一任帝師於1372年赴南京拜見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為國師,明朝順利接管藏區。不過,早在元朝末期,薩迦派(花教)已經失勢,噶舉派(白教)當道,另外噶當派、寧瑪派(紅教)和早已佛教化的苯教(黑教)也有一席之地。面對各派,明廷沒有貿然採取特意扶持一方的政策,而是平衡處理。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原屬於噶當派的宗喀巴大師(1357~1419)面對亂象,博採眾長,決心改革佛教,1409年正式創立格魯派,兼并噶當派。格魯派因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格魯派調和顯密兩宗,重視戒律,所以僧人的專業水平和道德修養顯得更高,從此信眾日增,並於明朝後期傳入蒙古地區。格魯派坐大後,必然派中有派。宗喀巴的眾多弟子都建立了支系,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主要有達賴(意為「大海」)和班禪(意為「大學者」)兩支,其中達賴一支因為掌控了藏區的經濟富庶地區,所以勢力最大。
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最早始於元朝初期。噶舉派在與薩迦派的爭鬥中失勢,又恰逢身為領袖的高僧圓寂,為避免本派群龍無首,同時為表示最牢固的繼承關係,於是採取佛教中的輪迴說,選擇靈童,創立了活佛轉世制度。至16世紀,藏傳佛教的大多數教派都施行了活佛轉世制度,以至於後來活佛遍地開花。一時的權宜之計,能被迅速推廣,表明這種制度創新與地區的實際需求高度契合。活佛轉世制度除了可以鞏固政教合一的正當性,還可以降低政權更迭的成本,儘管不可能完全避免政局動蕩,但這在經濟極為落後的地區也算是一種較為合理的選擇。不過活佛太多,也要排排座次,否則難免大開殺戒。已經在影響力方面當上老大的格魯派,沒有力量對藏區實現武力控制,所以還是需要靠外力幫助,確認其領導地位,以維持地區穩定。
清朝崛起前,蒙古人的勢力已經進入藏區,有軍隊常駐。滿人與蒙古人的關係很好,五世達賴遣使赴盛京(今瀋陽)向皇太極表示歸順之意。清朝定都北京後,1652年五世達賴應邀赴京覲見順治皇帝,受到冊封。五世達賴圓寂後,因多種原因,藏區並不穩定。為了防止因達賴廢立問題引發動蕩,康熙於1713年冊封五世班禪。至此,在清政府的認可下,確立了達賴和班禪兩大系統在西藏的政教地位,以後二者轉世都要由中央確認。達賴、班禪相互幫扶、互為師徒,又相互制衡、互為對手,並且形成了各自以拉薩和日喀則為中心的勢力範圍。
清朝前期為穩定邊疆不遺餘力,清政府雖未改變對藏區羈縻管理的性質,但是藏區每亂一次,通常都會導致中央的控制力增強一級。1720年清軍入藏,把守要地。1725年清政府在青海設西寧辦事大臣,管理北部蒙古諸旗、南部藏族土司後,順勢於1727年派遣駐藏大臣,協助達賴、班禪。1751年又批准成立噶廈(藏語意為「發布命令的機關」)政府,設噶倫四人,三俗官一僧官,由清政府任命,受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領導,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務。從此西藏與內地的關係更加緊密,停止戰事,加強經濟,青、甘、川、滇等地的藏族分布逐漸得到固定。
西藏南部與印度、尼泊爾等國接壤,邊民往來頻繁。18世紀後期,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兩度入侵西藏,1791年還洗劫了班禪住地扎什倫布寺。八世達賴上奏告急,乾隆派大將軍福康安統兵入藏,驅走外敵。隨後頒布實施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其中包括金瓶掣籤制度,加強中央對活佛轉世的管理,以及常備兵制度,在拉薩、日喀則、定日、江孜四地駐軍,保障安定和增強國防。
英國殖民印度後,繼續北進,陸續控制了尼泊爾、錫金、不丹,並圖謀將西藏收入囊中,先是派人以傳教、遊歷、經商之名,搜集情報,然後藉助貿易向西藏滲透,鼓動民族矛盾多挑事端,蠶食中國領土。1888年英國第一次侵略西藏獲勝,迫使清政府簽訂條約,開放亞東為商埠。1904年英國再次入侵西藏,攻佔拉薩,十三世達賴(1876~1933)被迫出走蒙古。
隨著軍事勝利,英國本想順勢將西藏變為殖民地,但很快發現並非易事。雪域高原不是南亞次大陸,達賴不在,九世班禪(1883-1937)也拒絕與之合作,英國人再威風,西藏各界卻不為所動,清政府的表現也不卑不亢。另外在國際上,與英國長期反對俄國獨佔新疆形成對應,俄國利用本國蒙古族信仰喇嘛教的因素,也對藏區施加影響,並長期反對英國獨佔西藏。英國經過權衡,與清政府簽約,獲取眾多利益後,放棄佔領西藏,轉而圖謀支持西藏獨立。
清末國力日衰,中央自顧不暇,無力維護西南地區邊疆的穩定。面對英國的各種侵犯,西藏勢單力薄,利益不斷受損,與中央溝通不暢,達賴甚至兩次被革除封號。1910年初,因與駐藏大臣不睦,達賴又被迫出走印度,受到英方款待。這一時期,西藏上層對中央愈發失望和不滿,逐漸形成了分裂勢力。辛亥革命後,許多省份宣布自治,中國內亂加劇,禍及邊疆,1912年西藏發生驅逐漢人的事件。西藏雖未公開宣布獨立,不過隨著中央在西藏常設管理機構的瓦解,實際已經處於獨立狀態。英國趁機於1914年在印度西姆拉召開會議,試圖逼迫中國政府承認西藏獨立,還背著中國政府炮製麥克馬洪線,把西藏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令邊界問題後來成為中印兩國間的一大障礙。期間,達賴與班禪的關係開始疏遠,最終雙方交惡,班禪出走內地,達賴控制全藏。
西藏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表面看多為政治原因,其基礎卻是經濟原因。亞東開埠後,英國憑藉先進的技術、豐富的產品,換取西藏的原材料,雙方貿易額大幅增長,反之,西藏與內地的貿易額逐漸萎縮。不僅如此,英國人還完善了印度到中國西藏邊境的交通線,貨物人員往來極為便捷,以至於後來中國內地的很多貨物運藏,甚至官員赴拉薩,都要途經印度。至1924年前後,傳統的漢藏貿易幾乎停止,古老的交通線上冷落車馬稀。此時的西藏與內地,地理關係依舊,但是往來形同陌路。另外,英國幫助西藏組建新軍,加強軍備,長期壟斷對西藏的軍火供應。通過商業、軍事雙管齊下,英國培植了大批親英勢力,更加便於在政治上控制西藏。
英國鼓動西藏獨立,達賴內心矛盾,卻沒有走出最後的一步。因為他也清楚英國的不軌之心,更清楚西藏難以脫離中國。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達賴主動派員接洽,表示回歸之意,中央也派遣官員與之商討各項事宜。不過1933年十三世達賴圓寂,隨後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相繼爆發,此事又被擱置。期間,儘管英國逐漸衰落,二戰後準備從亞洲抽身,卻還是不遺餘力地扶持分裂勢力,儼然將西藏打造成了一個獨立王國。轉折出現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內戰結束之日即邊疆回歸之時。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軍進駐拉薩。該結束的終於要結束了。
西藏的農奴制不僅落後,而且與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相違,已經沒有存在的理由。經過協商,中央給出過渡期,希望緩步推進改革,但是西藏上層部分頑固的僧侶和貴族卻決定逆流而動。如果說以前西藏地方與中央的各種若即若離,還屬於簡單的政治博弈,這次則是面對根基將被剷除,因恐懼而絕望後的拚死一搏。噶廈政府狂印紙鈔,斂財備戰,引發通貨膨脹。個別地方的公開叛亂始自1956年,並逐漸蔓延。1959年3月,分裂勢力在拉薩發動暴亂,妄圖通過全面武裝叛亂實現其獨立的夢想,但在解放軍軍事打擊下迅速失敗,最後只得挾持(姑且如此認為)十四世達賴逃往印度,在達蘭薩拉建立流亡政府,開始與中國政府長期對抗。
達賴集團投入西方反華勢力的懷抱,一唱一和,共同編織西藏美好的過去。西方的西藏問題專家如雜草叢生,連好萊塢的大腕明星都來捧場,普通民眾更是趨之若鶩。同西方人溝通農奴制或者政教合一也許並不困難,他們在這方面比中國漢文化圈更有發言權,但是讓他們理解西藏的農奴制似乎很困難。歐洲中世紀的農奴制是否美輪美奐?美國黑奴的生活是否更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果真如此,社會改革則無必要,更別說革命了。在國際關係中,西藏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很多西方政客揣著明白裝糊塗,不過是借著問題向中國找茬謀利罷了。
但是,西藏在中國內部卻是個真問題,惡劣的自然環境是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保持到1959年的農奴制是歷史的殘留,慘絕人寰的場面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西藏廢除農奴制後,萬民歡騰,部分藏族同胞甚至將毛澤東奉為大神。不過經濟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國家整體停滯期間,西藏更是步履維艱。改革開放初期,西藏依然缺乏自我造血的機制。隨著東部經濟騰飛,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西藏迎來了重要機遇。但困難在於西藏的工業化建設成本極高,一袋水泥、一根鋼筋的真實價格不能與內地相比,享受愜意的旅遊者很難體會建設者的那份辛勞。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對於西藏更為適用。西藏從原始的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書寫新的篇章。西藏獨特的地理條件還會保持獨特的文化,但是肯定會漸漸擺脫落後和蒙昧。當遊客有幸乘坐火車,去欣賞沿途世界屋脊的美麗風光時,耳畔常會響起《天路》這首歌:「……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祖國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
啥時候統治有啥好說的,達則自古以來,窮則擱置爭議,我們不一直這麼說嗎?不聽話有一萬種方法讓你聽話,沒實力的,就像韓國一樣腦補歷史書,有實力的,就像美國一樣,沒有爭議領土。話說回來,每天好吃好喝供著,補貼送著,為了安撫那麼大一片空地我黨也是操碎了心。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以上三個朝代都說不上是完全歸我朝管轄,最多情況下是共同管轄,也就是大家一半一半管理,其他時間就是這個一半一半的由於強大弱小的變化此消彼長的一個過程。
元朝,其實元朝實際沒有對西藏行程控制,西藏內部也沒有漢人進駐,當時冊封三世達賴喇嘛的目的也是為了將來能有一張牌牽制青海蒙古等地區的蒙古汗王部落。
五世達賴喇嘛時期在青海固始汗政權的扶持下,建立的甘丹頗章政權,而這時達賴喇嘛也只是成為了宗教的最高首領,而政治行政權利由固始汗王政權控制,隨時時間發展,達賴喇嘛和固始汗政權之間矛盾突顯,這就有了後來的達賴赴京覲見順治皇帝,企圖聯絡清朝,以牽制汗王政權,後來矛盾終於爆發,五世達賴圓寂後,第司桑結加錯角落准格爾部殺了汗王,清朝出兵進藏平叛軍,滅了准格爾,抓了第司桑結加錯,廢黜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結束了汗王制度,建立貴族們組成的噶倫制度,加強了達賴喇嘛的地位,而來噶倫們之間爭權奪利,前藏派和後藏派開打,清朝入藏平叛亂,滅掉一派,扶持了頗羅鼐一派,這就形成了郡王制,頗羅鼐的二兒子繼位後勢力過於大,看不起達賴喇嘛地位,爭權奪利中激怒了僧侶一派,駐藏大臣施計謀殺害了頗羅鼐的二兒子,駐藏大臣自己由於沒有軍隊保護,被其餘黨殺害,清軍又進軍平叛,結束了郡王制,正式建立駐藏大臣制度,令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共同管理藏區事務。
至此以後清朝的實力在逐漸衰弱,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民國成立,各地方清軍反叛,各地方宣布獨立,駐藏清軍被驅逐出藏,藏地開始鬧獨立,1949年我朝成立,51年昌都戰役,和平解放談判,我朝軍隊再次進入拉薩,至此西藏才算是完全歸我朝管轄。
如果你覺得元朝的聯繫就算歸我朝管轄了,也可以,沒問題,不用來跟我爭這些,謝謝。本朝。本朝以前西藏和中國是宗藩關係,類似於中國和越南、朝鮮、琉球。
珠爾墨特之亂以後,基本可以認定清朝控制了西藏。滿清的西藏駐軍基本不是防止藏人造反的,是防止別人來打藏人的,因為藏人的武力實在是太弱小了,自保都有難度,更別說造反了。這點珠爾墨特的老爹頗羅鼐看得非常清楚,終其一生都對中央保持恭順。可惜他的傻瓜兒子完全不懂。這個廢柴官二代想造反,駐藏大臣就擺鴻門宴把他砍了,其殘黨殺掉駐藏大臣和他們幾十人的衛隊之後居然不知道怎麼辦了,被達賴和班第達最後輕易就控制了局勢。兩個駐藏大臣用命換命的方式就把一場大亂消弭了一多半,最後清軍進藏算總賬。不論是達賴還是西藏貴族這個時候都看到了頗羅鼐早就看到的事實,那就是造反沒前途,聽話有肉吃,中央怎麼愛怎麼擺弄就怎麼擺弄吧,反正不罷官不扣錢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