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孩子是應該以鼓勵和誇讚來樹力起自信心呢,還是應該讓其承受足夠的挫折和打擊來建立自信?


如果是在【鼓勵和誇讚】與【挫折和打擊】之間進行選擇的話,選前者。

但是,重點在於——【真誠】!

即便是和小孩子溝通,也要【表達你真實的態度】,當然啦,考慮到對方是小孩子,【表達的時機和方式要加以考慮】。

——————————以上結論——————————

——————————以下學術——————————

首先,為什麼在【鼓勵和誇讚】與【挫折和打擊】之間要選擇前者?

根據行為主義學派心理學家桑代克的效果律(the law of )——

機體跟隨著滿意結果(如得到鼓勵和誇讚)的反應,以後出現的概率會越來越大;

反之(如受到挫折和打擊),其出現概率會跟隨著不滿意結果的反應而減少。

也就是說——

獎勵會促進孩子更多地做出使得他得到獎勵的行為;

(行為主義把這種獎勵叫做強化,reinforcement)

挫折會使得孩子更少地做出使得他受到挫折的行為;

(行為主義把這種挫折叫做懲罰,punishment)

懲罰是有副作用的——它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來得快去得也快,懲罰小時候,行為模式也會迅速消失,對於長遠地塑造行為並不會起到顯著作用(斯金納箱:人類學習的秘密)。

所以,咱還是用強化的方法吧,多鼓勵多表揚,少挫折少打擊。

其次,【真誠】是最重要的。

保持真誠的好處至少在於——讓孩子保持基本客觀中立的判斷標準。

研究結果表明:

過度讚揚對低自尊兒童的後續尋求挑戰的動機起到了削弱的作用,而恰當的表揚才能夠幫助低自尊兒童增加尋求挑戰的信心和動機。對比而言,過度讚揚卻能夠為高自尊兒童尋求新的更有難度的挑戰帶來促進作用,但恰當的表揚卻不能夠激勵高自尊兒童進步。

參考文獻:

Brummelman, E., Thomaes, S., Orobio de Castro, B., Overbeek, G., Bushman, B. J. (2014). 「That』s Not Just Beautiful--Thats Incredibly Beautiful!」: The Adverse Impact of Inflated Praise on Children With Low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10.1177/0956797613514251

微博-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

最後,面對幼兒,【表達方式】要慎重些。

一篇文獻基本上把該說的都說清楚了:

趙景欣,王美芳. 批評/表揚與兒童反應模式的關係[J]. 心理科學進展,2004,( 3) .

應用層面上:

1 表達的場合和時機很重要——不要在公眾場合過分批評孩子;如果孩子處於慌亂無措的狀態下,最好不要談;

2 表達的方式要「就事論事」——「你這件事情是這麼做的,如果那麼做會更好一點」,而非「你這麼做你是壞孩子」。——表揚亦如是。

3 表達方式上重過程而非重結果——「你這件事情是這麼做的,如果那麼做會更好一點」,而非「你看看你把事情搞成了這樣子」。——表揚亦如是。

*4 表達方式上不要表現得太嚴重——「你這件事情是這麼做的,如果那麼做會更好一點」而非「你這件事情是這麼做的,你要是一直這麼做,後果是blabla(談一堆嚴重的問題,上綱上線)」。

(前三點是文獻研究,最後一點是個人補充)

來點兒學術上的理論支持——

幼兒都是有「社會參照性」的,意思就是——幼兒可以通過家長的表情來認識家長的情緒,並且根據家長的情緒來認識新鮮事物。

就比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犯錯誤了,家長對他說,「沒關係,下次再來可以做得更好」,他就不會怕犯錯誤,不怕聽批評,對自己有信心;如果家長對他說,「不行的,犯了錯誤天會塌下來的」,再輔以一些能讓孩子感到「天塌了」的暴怒(或者極度失望)的表情和語氣,那他鐵定怕犯錯,怕被批評。

————

嗯,題主酌情掂量吧。

總之就是表揚要有,批評也要有。恰當的表達方式真誠善意的態度互為表裡。

祝好!

————————————————————————————————————————

ps.

1 關於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可參考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以及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2 效果律:Thorndike, E. L. (1911). Animal intelligence: 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York : Macmillan. Retrieved June 18, 2009

3 這篇文章基本靠譜淺談表揚和批評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網頁設計確實不敢恭維…


自信心來自兩方面,一,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信任。二,兒童過往的經歷。

我們相信孩子有餵飽自己的能力並放手,孩子就會自己吃飽,而不用喂飯。當我們不信任孩子的判斷,在孩子不吃的時候認為孩子沒吃飽,強迫孩子多吃,那麼孩子會逐漸失去吃飯的胃口和慾望,並且逐漸對失去對自己饑飽的感受和判斷。兩種邏輯都是自我證明的。相信孩子是讓孩子自信的第一步。

第二,孩子的經歷會影響自信。自信不是靠鼓勵更不是靠表揚,不是靠挑戰更不是靠侮辱得來的。而是靠「幫助我讓我自己做,幫助我讓我自己想」的環境中逐漸樹立的。一個只會學習的孩子,自信是盲目的,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不會照顧自己生活的孩子積極又陽光。而一個一歲多會自己吃飯,兩歲多會安慰比他小的小孩子,自然是自信的。

在一個可以設施完備豐富的混齡環境中。孩子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想做多久做多久,重複直至掌握,獲得滿足。老師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恰到好處的支持,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的智力和人格品質都會長足進展。自信是其中的收穫之一。


鼓勵會讓幼兒對這件事充滿信心 有興趣這是肯定的 但是要注意適量並且說到點子上 如xxx你今天很棒 這樣的說法就太籠統 幼兒不懂 你必須清楚得告訴孩子 今天你能自己把玩具收拾得這麼乾淨你的小手真巧 過多的鼓勵會讓幼兒驕傲 適度的挫折也需要 注意是適度 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同時正確引導幼兒如何從挫折打擊中獲取經驗 這才是挫折和打擊的意義 所以兩者相輔相成才有助於孩子的發展


推薦閱讀:

幼兒小班孩子不聽話,油鹽不進,怎麼整?
中國的幼兒教育為何如此草率?國家高層會重視嗎?
孩子3歲,不會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是怎麼回事?
孩子常打人怎麼辦,媽媽不想再道歉

TAG: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