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前,美國政府為什麼不作為?是謹遵市場經濟法旨嗎?
即使是虛假的繁榮,也要及時行樂……即使知道大限會至,還是僥倖隨大流,人人都是這樣。
「我們對我們經濟的長期基礎有信心..我認為(經濟)體系是根本上穩固的。我真的有信心。」 喬治布希 2008年7月15日
——這句話剛好在雷曼倒閉前兩個月發表。
「當前美聯儲沒有預見到經濟衰退。」伯南克 2008年1月10日
幾個月後,美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一。
以上摘自:十大最尷尬的經濟預測
金融危機後,2011年初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發布報告稱:2008年的金融危機原本可以避免,一切皆源於三個方面:- 政府監管失敗
- 公司管理失誤
- 華爾街不計後果的冒險
這樣的結論可以說是陳詞濫調了,但19天的聽證會,採訪了700名見證人,並參閱了大量單據和網上材料,這樣的結論並非沒有依據,報告中諸多指責:
- 美聯儲的兩任主席:格林斯潘放寬了管制,沒能阻止「有毒的」按揭貸款的流動,催生了房市泡沫。而伯南克作為繼任沒能預見到危機。
- 批評了民主黨政府。2000年柯林頓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裡,決定放鬆對金融衍生工具的監管,這被看做「邁向金融危機的關鍵轉折點」。
- 指責了現財政部長蓋特納,蓋特納在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期間沒有及時發現花旗銀行和雷曼危機的跡象。
- 嚴厲批判了監管機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沒能要求大銀行保留更多的準備金以預防潛在損失,沒能制止銀行的危險做法;美聯儲同樣「玩忽職守」。
痛斥了銀行精英們的集體無能。花旗集團的高管們承認他們忽視了與按揭貸款有關的風險;美國國際集團(AIG)的管理層則對790億美元的信貸違約掉期(exposure to credit-default swaps)視若無睹;美林銀行的經理們在看上去很安全的按揭貸款投資突然損失後,竟然感到非常驚訝。
經過計算,全美五家最大的投行對每40美元的資產僅有1元的保證金。這意味著一旦資產價值下降3%,這些銀行全部要破產。但銀行們用衍生工具、表外資產(off-balance-sheet entities)等方式提高槓桿率,掩蓋了這一簡單的事實。銀行們依靠短期債務交易打造了一個「影子銀行系統」,沉浸在一場投機的狂歡中。
聯儲對於2008年3月貝爾斯登的倒閉和9月雷曼兄弟的倒閉感到痛心。
金融危機時刻就像是慢放的交通事故,只有事後你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1. 次貸危機前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你讓政府做什麼?2. 美國的基本政治經濟邏輯就是大市場小政府,雖然對於政府到底應該有多小兩黨有所分歧,但總體思路都是一樣的。同樣的,在經濟領域,基本的理念就是政府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幹預經濟。經濟危機了才出面救市及進行經濟刺激。3. 所謂的經濟繁榮期(次貸危機前),其實誰都知道經濟有泡沫,可是誰都不知道泡沫什麼時候破。在泡沫沒破之前,只要你早一天從市場里抽出來,就失去了一天的利潤,你就是傻子。4. 在泡沫破裂之前,如果政府介入,有兩個方向可選,一是擠破泡沫,二是繼續推高泡沫。如果是前一種,想想就知道政府會被罵成什麼樣,經濟發展的好好的,突然震蕩,股票房價大跌,在美國的話執政黨多半就下台了(當然後來民主黨高票當選明顯是受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可是如果你是小布希,你會選擇早下台還是晚下台?)。所以一般來講政府為了穩定都會直接間接推高泡沫,最次也是不管不問。次貸最早就來自小布希提出讓更多人擁有自己的住房。5. 其實兩種方向的管控中國都做過(因為中國政府在經濟領域可作為的空間比美國更大一些)。08年之前大家就發現經濟過熱了,房地產有泡沫,股市有泡沫,實體產業大多技術含量低,利潤低,而且產能過剩,所以那幾年政府一直喊不要讓經濟過熱,喊產業轉型,喊下馬一些高污染過剩產能。結果呢,美國金融危機一爆發,中國立馬就慌了,怎麼辦,只能調轉政策刺激經濟。於是原先發改委砍掉的項目立刻重新上馬,四萬億下去,經濟數據一下子就拉回來了,但是造成了房地產更大規模的泡沫,更嚴重的是鋼鐵、水泥、造船這些的嚴重產能過剩。所以現在經濟形勢比那時候反而更嚴峻。怎麼辦?不知道,只能拭目以待。6. 所以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提的很好,後來實踐效果其實一般般,原因有兩個:(1)經濟危機最直接的原因是投資下降,所以凱恩斯提出政府來投資。投資下降不是因為資本家手裡沒有錢,而是因為利潤率不足。所以政府投資有兩個後果,一是政府大量負債,二是投資基本上沒有產出。再有就是等危機過去了利潤率重新上升,資本家肯定不願意政府繼續把持產業,所以政府在高利潤時期必然要重新退出經濟領域。所以最後結果就是政府債務高的嚇人無以為繼。7. 總結,(1)如果沒有危機就不叫資本主義了;(2)政府是資本主義的工具,解決不了資本主義自身的問題。
這麼大的事情會沒有預兆?鬼才信呢,以下轉自井底望天博客:我看中國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0gmfb.html
前幾天看了溫總理接受新華社的採訪,談到政府在金融危機突然襲來的時候,是有頗大的壓力的。這裡可以看出,俺們政府的智囊機構的工作,顯然很不到位。因為以俺自己的朋友圈子(很多是老外,不少是在金融一行刀頭舔血)裡面的共識,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確信,基本是從美聯儲2005年11月那次會議為危機信號。
在那次會議上,美聯儲的決定是從2006年3月開始,停止供應M3貨幣量的數字。俺不知道當時中國的經濟界,有沒有對這個新聞進行解讀。M3貨幣主要是10萬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美國各大基金的資金平衡表、發債機構的債務責任、還有美國人在美國海外分行,以及英國和加拿大銀行的美元賬戶等等。當時大家的反應,就是會心大笑。該來的總是要來。美聯儲不敢公布的數字,自然不會好看到哪裡。對全世界公眾進行隱藏的原因,當然是希望經濟危機爆發的時間可以推遲,看是不是能夠在世界上找到大肥羊去轉嫁危機而已。當然在2006年的美聯儲換班,在朋友圈子裡,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持有陰謀論者的朋友們,總是愛指出新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美國經濟學界里少數的「大蕭條」專家。而當時在格林斯潘退休後,聯儲局副主席弗格森馬上就辭職,而他的幾次講話裡面,暗示意味頗為明顯,俺們大家的一致意見是,哥們是在跳離沉船。結果就是2006年夏天,美國的次貸危機開始爆發。伯南克的新聯儲局一直是在救火,只不過公眾一直被蒙在鼓裡而已。之所以在2010年的新年,提起這箇舊話題,不是要證明俺有多麼英明和預見性,因為當俺發出警告的2008年3月,已經是美國次貸危機如火如荼過了一年半之後。俺也不相信,中國的經濟學界和智囊界,對此是沒有正確的看法。不過俺倒是相信,某些人扮演的是尋找大肥羊的角色,自然不好意思把美國的困境端出(也不排除自己已經被人腦子洗得白白的)。但俺更相信,大部分的人們,估計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會影響中國實體經濟的程度,不是很了解。這也是為啥俺花了很多功夫,寫了《夢幻泡影》一書,和在《四面楚歌》里,花費筆墨談大蕭條的原因。因此從2010年起,俺會定期,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俺的看法,希望能夠為公眾提供另一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和意見,可以為大家開啟思維,認清形勢。
格林斯潘下的美聯儲並非對美國金融市場過度鬆弛的監管視而不見,面對繁榮的市場發展和優秀金融衍生的不斷出現。簡單的說,格林斯潘的觀點是既然無法確認是否真的有泡沫存在,那麼阻止這一不確定風險的行為本身帶來的風險遠遠高過泡沫本身的風險。就是在這一思想之下,美聯儲長期放任美國金融市場發展,放鬆監管,為後面的金融危機埋下炸彈。題主可以看一看林毅夫先生的《西潮與東風》,裡面詳細介紹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種種原因,非常值得學習。謝謝!
因為,沒想到危機這麼厲害。。。
那時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保羅 奧尼爾做了一份報報告,指出美國將面臨5千億美元的赤字,建議大幅加稅,削減支出,而就任總統的小布希認對貿易赤字這一問題並不在意,並且通過副總統辭掉了財政部部長。這可能就是你說的政府不作為的原因。背景是小布希就任期間,已經連續5年出現貿易赤字,通常貿易赤字說的是國際貿易逆差,當貿易赤字連年增長時,對外貿易增加,外匯儲備減少,本幣貶值,大量的產品湧進國內,造成通貨膨脹。而美國持續了這麼久,直到08年才爆發次貸危機,和美元作為外匯結算幣也有關係,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所以出口一些高技術的附加金融和科技產業,而進口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低的商品價格降低了美國的CPI(通貨膨脹),主要出口國比如日本,中國,又是它債券的持有者。美國只需要開動機器印刷綠油油的美元,就能享受這些產品,從美國那賺來的錢最後還是流入了美國。所以美國才能維持那麼久的時間不出問題。次貸危機就是最後問題的爆發。
推薦閱讀:
※微博上這個說法是否成立?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控風險」的重要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10周年回首
※據報道,中國政府不會再砸四萬億刺激市場,這會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次貸危機是美國導演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