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預測的矛盾想了很久不明白。?

假如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可以用計算機模擬宇宙一切物質的運動規律,可以預測一個人5s之後的動作,那麼這個人看到預測結果後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動作使預測失敗,這裡的矛盾在哪裡呀?


題主你有沒有發現,你偷偷的增加了變數。

重新梳理一下你的問題,你用計算機模擬了五秒後小明的動作,然後你讓小明知道了五秒後他要做什麼,小明意識到自己被預測了,強行改變了自己的動作

再看版本B. 你預測了小明五秒後的行為,你沒告訴小明,小明不知道,所以他不會改變,五秒後,預測成真。

再看版本C 你預測了小明的動作,小明知道了,於是打算變動作,這個念頭出現後,你的預測根據這個新變數,又演繹了新走向,小明又知道了,有打算換動作,你又知道了這個變數......你們進入了無限的博弈,最後這種計算會消耗掉整個世界的能量和物質,世界毀滅

你應該發現了,你的矛盾在於在賦予全知的預測能力後給了新變數卻剝奪了全知,然後推出全知矛盾。


計算機計算自身顯然是一個無限循環,無限循環無法輸出結果,所以要得到中間結果,只能不把計算機納入要計算的系統,所以你對要計算的系統輸入了新信息(外面的計算機算了小明怎麼走),計算初態不對,當然預測不準。

這事和量子力學沒啥關係,如果神經系統不涉及量子力學這件事其實可以描述的足夠好。混沌則是精度問題,一個孤立的只包含小明的系統顯然是可計算的,對計算機的要求會無限制增高而已。


你預言到自己下一步會摔死,嚇得你停住了腳步。。(或許是因為你怕死。。)

已知的未來不是真未來(除非在光錐以外)。。

獲知未來改變未來獲知未來改變未來無限遞歸。。


如果能預測未來,那就不能改變未來了

如果你預測到小明5s後會舉起右手,你告訴了小明,小明5s後控制自己沒有舉起右手,那就說明你預測錯了唄,說明你預測未來的方法不管用唄,沒什麼好矛盾的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不管科技如何發展,未來都是無法預測的。

即使在劉慈欣的小說《鏡子》中,量子力學和混沌理論被否定,所謂「超弦計算機」可以計算出宇宙誕生到今天發生的所有事情,可依然無法預測未來。(結尾通過預測遙遠未來然後觀察遙遠未來的歷史的片段純粹是為了劇情需要,你沒發現白冰對於他所用的演算法含糊其辭根本沒說清楚么)

混沌理論決定了複雜系統對初始條件的高度敏感性,量子力學則讓我們必須使用概率來描述世界。

既然前提都不成立,這個「悖論」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矛盾在你的「假如」是錯的唄……


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挺多的了,其中不乏優質回答,不過感覺許多回答都沒有完全把握題主的意思(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錯了)。

基於科學的預測跟使用水晶球或者其他占卜工具來預測不同,也跟全知全能的上帝知曉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不同,本質上是一個推理過程,是一個從一組前提 P1, P2, . . ., Pn 推論出結論 C 的過程。根據題主的意思,我們通過規律推理一個人五秒後的行為,即從 P 推論出 C1。如果這個人事先知道 C1 (不管是以什麼方式),那麼推理就需要加入新的前提 Pkc ,亦即 P Pkc 蘊含 C2 。這時候會出現兩種情況: C1 和 C2 是矛盾的或是不矛盾的。不矛盾的情況當然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如果矛盾的話,就有 C2 蘊含 非C1 。在假定 Pkc 必然為真的情況下, P 必然為假。也就是說,我們第一次預測所使用的前提是不真實的。

不過,我想題主的意思並不在此,而在於 Pkc1, Pkc2, . . ., Pkcn 的「迭代」導致我們無法預測個人的行為。首先,這種情況在邏輯上是沒有矛盾的,每一組推理都是有效推理;但是,在明確 Pkcn 必然為真,結論 C1, C2, . . ., Cn 相互矛盾的前提下,每一組推理(假定有無窮多組)的前提都不是真命題,所以每一組推理的結論都不可信。在現實中,一方面,人不是全知的,所以 Pkcn 的數量一定是有限的,在此基礎上,原則上會有一組推理是可靠的。另一方面,這些推理表徵的是現實中的動態過程,要對動態過程進行預測,我們就需要了解更多的細節。而且在實踐中很可能無法得到明確的結論,只能對事件發生的概率進行預測。


預測是預測,模擬只是預測方法的一種。你把自己放在系統內,還給自己一個反饋,還問這裡是不是有問題。咳咳,真是夠了。


預測的假設是系統運動的變化過程狀態在過去的數據或者模型中已經完全包括了。在你提出的過程中,體系接收了新的信息(預測結果),對體系造成了巨大的擾動。

即使在建模或者數據中包含這部分的影響,整個計算系統也是無限遞歸的(預測受預測結果影響的體系行為 ?計算預測結果?預測受預測結果影響的體系行為 ),因此無法完成

目前混沌體系和複雜體系的研究裡面,混沌體系在確定性的方程決定的變化過程(如洛倫茲方程做出來的蝴蝶翼的高維流形)可以用非線性時序分析的方法預測,發表了很多文獻,生物種群數量,股票變化等很多用這種方法建模。另外一些廣泛存在的複雜系統變化過程,如生物體的群體行為,城市人群活動,細胞內分子運動等,目前見到一些描述系統的方法的研究,做預測的好像還沒見到。

對是否能精確預測複雜系統的行為,我比較持懷疑態度。

這個問題關於科學哲學方面的問題是,什麼是科學呢?在牛頓力學主導的機械物理時代,我們的科學可以描述系統,預測系統,控制系統。一個科學理論是否正確,我們就看它對系統的預測和控制是否是精確的。

但是面對廣泛存在的複雜體系,如果最終我們只能描述系統,無法做精確的預測和控制,那麼還是科學么?還是最終我們終於可以找到一種方法,預測明天五道口地鐵站會有多少人進站?


預測 並不是只有一種可能

只有一個結果的預測 是干預的結果


結尾通過預測遙遠未來然後觀察遙遠未來的歷史的片段純粹是為了劇情需要

並不是劇情需要啊,跳過對下一刻狀態的預測而對大段時間後的未來進行模糊預測是可能的啊,比如天氣預報


你這是以前很流行的機械論啊,不過因為測不準原理你的假設是不存在的。

再說你的預測是存在悖論的。如果預測不能預測到那個人看到預測後的反應,怎麼能算是成功的預測呢。


一般現代科學中使用微分方程加初始條件模擬系統的行為。

在某種初始條件下,計算機模擬出了一個結果,你提前發布了結果,相當於修改了初始條件。

可能你想知道是否有提前發布也不影響預測準確性的情況,這需要看解是否穩定,穩定解不依賴於初始條件。相當於提前告知,也無法改變的命運?


我也有一個疑問 看完少數派報告之後的

先知預測了阿湯哥的行為 說他明天下午會殺一個人

然後阿湯哥就開始各種跑路然後找到先知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做這件事 結果最後真的他把那個人殺了 但是他殺人的原因是因為先知做了這個預測 如果先知沒有做這個預測 那麼他也不會去殺人 那麼 先知做出這個預測的機理是什麼?


預言不包括預言本身。


理論上來說,我認為這樣的預測並不矛盾。

如果要對一個人的行為進行預測的話,首先要把這個人所有的一切因素全部量化,轉變成各種自變數,比如a,b,c,d.....等等,而對於預測的結果可以假設為因變數y,於是這個預測就可以看做是這個人在5s後的行為y對其自身各種變數a,b,c,d.....等等的函數,可以寫作 y=f(a,b,c,d.....)。

理論上是有這個可能性的。並且在獲知一個人所有變數並能得到其確定真值時,這個函數是可以求解的。並且結果很有可能是唯一的,如y=被預測著會睡著

但是,如果題主此時將預測結果y要告訴其本人時,實際上就改變了這個函數,因為之前的函數並沒有將「其會得知自己在5s後的行為」作為變數考慮在內,因而對於被預測者,在得知自己5s後的行為後,其最終結果有可能會偏離該方程。

那麼我們再進一步,將「被預測者會得知自己在5s後的行為」作為一個變數加入到這個方程,會得到 y對變數a,b,c,d,y.....的函數,即y=f(a,b,c,d,y.....),進一步化簡,仍然可以得到y=f(a,b,c,d.....)的形式。但是函數還是被改變了,最後的通過求解,得到的有可能是z(1)y^n+z(2)y^(n-1)+z(3)y^(n-2)….+z(n)y+z(n+1)=0,(z為常數)的形式,解出y值可能唯一,也可能不唯一,其最大數量取決於n的大小。

類似這樣的函數圖像,縱坐標y為計算機預測的被預測者的5s後的行為,也就是被預測者的最終行為,橫坐標x為被預測者所知道的自己5s後的可能行為,在x=y,即被預測者知道計算機預測的自己未來5s的行為時,被預測者的5s後的實際行為可能有多個解。

這似乎有點矛盾,因為有可能有多個解,而對於一個確定的人來說,他的5s後行為只能是唯一的。我想這應該是題主感覺的矛盾之處。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說如果考慮要把預測結果告訴被預測者的情況,並把這個變數帶入函數,很可能會得到不唯一的解,這個不唯一的解可能是這樣:前方煤氣管道會爆炸,5s後你會離開此地;也可能是,你會到前方彩票點買彩票,號碼為XXXX,因為一定會中大獎。。。等等諸如此類的預測,即讓被預測者明知自己下一步的行為但也無法拒絕的預測。

這取決於計算機將哪個解告訴被預測者,然而計算機必須將所有的結果預測告知被預測者,但對於被預測者來說,5s後他只能有唯一一種確定的行為,即在獲知這所有的可能性之後,經過多個比較,他仍會做出唯一的選擇作為其5s後的行為,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迫接受,取決於被預測者的變數(思維慣性等等各方面)和外界環境,而這些變數應該是包括在y=f(a,b,c,d.....)函數中了,所以,答案仍將是唯一的,也就是說,上述函數y=f(a,b,c,d.....)的解一定唯一,結合被預測者的其他變數,其他的解是無效的。最終計算機會綜合各變數比較後,將這一唯一結果告知被預測者,而被預測者除了接受這一預測將別無選擇。

所以針對題主的問題,我認為這樣的預測並不矛盾。

2017年8月6日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