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盡量不讀中國人寫的書」這條讀書原則?

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也看到很多朋友也在網上或者私下提出過同樣的想法,與魯迅沒太多的關係。魯迅當時這麼說是針對當時的情況,我現在提出來是針對現在的情況。請別幫我暴力欽定個的魯迅標籤,thx。就當做一般的觀點來評論吧。


我覺得中國人寫的書比較辣雞是倖存者偏差……因為外國人寫的辣雞書你又看不到


謝邀。

這句話本是魯迅《青年必讀書》里的話。

魯迅應《京報副刊》的徵求開青年必讀書,但魯迅寫了一篇這樣的文章:

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附 註:

但我要珍這機會,略說【自己的經驗】,以供若干讀者的參考——

【 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 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

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二月十日。)

這句話首先要顧及兩點,一是魯迅說的很清楚,自己的經驗;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

而且應該先說時代背景,中國文化一直浸泡在儒家、道家文化里,強調隱忍、不爭、守規矩,這些顯然和巨變的社會現實是不符的,又因為我們樸素的宗教道德觀,按照張愛玲的說法是,往深了說註定悲觀,悲觀自然無所作為。

所以魯迅在當時外國書籍的普及率尚不是很高的時候,以自己的名義提倡少讀傳統的中國書讀外國書,雖可能有失偏頗,但總可以理解。

但如今,究竟有沒有人還在提倡這樣,我存疑,而且也變得毫無意義。

但總體來說,專業方面的書,還是外國書好一點,中國的教科書多半寫著「編著」,畢竟一本書不好也不可能翻譯過來。文學方面這樣的爭論沒有意義。


反對 @王威的答案,夾了多少私貨,諸君自斷,不論對錯也是跟讀書無關的東西,文化血統論的味道已經很明顯了。我還是那句話,勤思博聞,開卷有益。大家好好讀書。

生活中最可怕的是什麼?我覺的是不讀書和偏見。而所謂這種「盡量不讀中國人寫的書」就是關於讀書的偏見,這更可怕。讀書本質上是一件極其私人的事情,你讀的是專業醫學大辭典,還是私下看著艷情話本,兩者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我看來,讀書這件事在當下早已不是唯一的獲取知識的捷徑,它也可以是感官思想的娛樂手段。

而這句話可能更想說的意思是中國人寫的很多書沒營養,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你以為外國的書就全都高大上?鍍了知識的金?拋開這一切不談,最起碼讀書有沒有收穫的根本不在這裡,在哪裡?在思考,開卷有益不是騙人的,前提是你得思考,一本書你指望著輕鬆看完,哈哈一笑,然後學富五車那是不可能的。就是真有秘籍,也是要苦練十年的。

所以我覺得這話純屬讀書的偏見,多讀書,別怕讀錯,重要的是思考,知道哪裡好哪裡不好。要是覺得不通達,那麼恭喜你,你自己思想形成又找到一塊拼圖了。


IT,程序員相關類書籍,最好別看國人編的,如果可以,國人翻譯的也別看。

魔術類書籍同上。

其他領域不了解,不做評價。


這個逼裝的還不夠,如果改成「盡量不讀中國人寫的書,盡量不讀翻譯書,盡量只讀外國人寫的原版書」,我就敬你一壺二鍋頭。

我作為一個小小的閱讀者,不敢妄論中國人寫的書處於什麼量級,但就我淺薄的閱讀經驗來說,有人願意花一生的時間來讀紅樓夢,卡夫卡很崇拜莊子,魯迅的小說到現在依然一針見血,錢鍾書的圍城讀了幾遍,依然樂趣無窮。

儘管當代是個文學衰落的時代,依然有莫言、余華、金庸、嚴歌苓、蘇童、格非、遲子建之流,寫的一手好故事。(我看小說比較多,其他領域沒有發言權)

讀書,本來是一件獲取知識、愉悅自己的過程,我的原則也就是這兩條。至於,一定不讀誰的書,一定不讀哪國的書,更像是畫地為牢。

用偏見給自己設了個結界,以為結界之外都是垃圾。


因為學術圈子崇洋媚外,你論文里只有中文注釋和參考書目多半是發不了的,英文越多越好,最好還有日文或俄文之類。

但其實也不是這樣,真大牛寫文章根本不在乎引文,只要有idea就可以發。

說這句話其實還是裝逼罷了,你不看中文文獻,你怎麼知道你做的領域國內有沒有人做呢,說不定人家早就出成果了,你還在那兒閉門造車。

我不同意國外最差的書也比國內寫的好的說法,說這話的人真的了解自己研究的領域才怪。


一般情況下,寫的不好的書,沒有翻譯的必要。

誰不信你就把他丟到歐洲美洲的圖書館看看就知道了。

你拿別人的上等跟我國的下等比,就沒勁了。

拿《小時代》跟《百年孤獨》對比,得出上述結論,實在沒有意義。

就算我祭出千年前的諸子百家,都能輕鬆秒殺當代很多經濟學,史學,文學,邏輯學以及哲學的作品,包括某些所謂國外大神的。


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許多中國人寫的書,內容實質是國外某幾本原版英文書的一個小百分比,只不過作者恰巧接觸到了這個主題比別人稍早一點而已。探討的都是淺嘗輒止,用中國式的娛樂大眾的思維包裝一下,就上市了,這些書比翻譯差的更危險,娛樂化,工具化,是對知識的褻瀆,讀者看了沾沾自喜,實際是對自身智識的損害。

強大的民族都是張開雙臂向別人學習的民族,而不是有了GDP,有幾個國家項目就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民族。

低調的z.cn給國內讀者直購大量優質英文書的機會,可惜國內讀者視若無睹。


其他領域不知道,但是影視專業類基本上是符合的。


我只能說,無可奉告,可是你們又不高興,說我避而不談,把我批判一番,歸根結底啊,


謝邀。

我是個做公眾號的,公眾號名字在我的介紹里,為啥來回答這個問題呢?因為今天腦袋發矇,公號文章卡住了,所以來回答問題,換換腦筋。

盡量不讀中國人寫的書——對於這一點,我是贊同的。

不過,有幾點我得說在前面,省的挨罵。

第一,我說的是「我」,「我」的個人觀點,不喜歡的別罵我。

第二,我說的中國人寫的書,指的是現在的中國人現在寫的書,不要總是口口聲聲傳統文化、傳統典籍——————尼瑪呀,現在啥時代了,還把老祖宗的東西拿出來說事,你牛逼,千秋萬代永流傳,我惹不起。

第三,在以下提到觀點的時候,請自行腦補「一般情況」

1

先說說大陸出版的現狀。大陸有四五百個出版社,幾乎每個出版社都在賣書號(這是違法的),只是有的賣的多,有的賣的少,有的做的明顯,有的做的隱蔽。對此,新聞廣電總局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這得說到出版社改制。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小的時候,書很少,但是質量高,就算是地攤文學,也有很多高質量的書。現在的書多了,外形包裝越來越漂亮了,但是書的質量越來越低,大部分書(中國人寫的書)都是垃圾。

這是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出版社偏向事業單位,不用太擔心經營問題,那時候的出版社比較挑剔,對書稿的質量要求很高,可以精雕細琢,你寫的是垃圾,我就是不給你出。後來,出版社轉軌,需要自負盈虧,面臨著很大的生存壓力。簡單地說:改制以前,出版社注重社會效益;改制之後,出版社注重經濟效益。

我不是反對出版社改制,改制是對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衝擊了出版物的質量。

另外,社會環境的變化也給出版社帶來了很大的生存壓力:我們小的時候,吸取知識的主要方式就是看書,互聯網一來,吸取知識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更加便捷,看書的人越來越少,買書的人也越來越少,出版社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2

面臨著壓力的出版社怎麼辦?

第一,賣書號。

這是主要的財源,比如說我以前就職的某出版社,年收入至少有80%就來自於賣書號。

每年北京都有一個二渠道書會,題主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很多傳統出版社的編輯在民營書商的攤位前招攬生意——賣書號。

關於對市場的嗅覺,傳統出版社和書商這不是差了一星半點,大眾需要什麼,書商很快就能搞出來,而且他們的營銷手段也是傳統出版社望塵莫及的。比如韓寒、郭敬明最早就是靠書商包裝才火起來的,再比如說這幾年流行的央視名人傳記也是包裝出來的,再比如說最近的馮唐《飛鳥集》背後的書商,再比如說最近很火的幾本改編成電視劇的網路小說也是書商搞的。

我不是說應該把書商一棒子打死,其中有好有壞,但是好的很少,壞的居多。如果說傳統出版社還有點兒文化情懷,那麼書商的文化情懷就少得可憐,他們只有一個目標——迎合讀者,強勢營銷,大量圈錢。至於書的質量.......對不起,買到就自認倒霉吧。

除了賣給書商,另一部分消耗書號的群體是專家教授。這個容易理解,以前我在另外一個答案裡面說過這種操作手段的主要過程,就是和出版社商量怎麼分研究經費,出版社最終得到一部分錢,專家教授出專著,評職稱,研究經費足夠多的話,還能往自己的口袋裡揣一部分。所以我們看很多國內專家教授的專著的時候,往往有這樣的感覺:貌似很牛B啊,但是看不懂,再看一遍,還是看不懂,我擦,好高深呀!一定是我理解能力有問題!————————事實上,這不怪你,他寫的就是垃圾,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寫的是啥。————————他們的專著只是糊弄事,跟出版社商量好怎麼分贓之後,把以前的東西剪剪貼貼,拼湊成一本書就賣給你了。————————人家根本沒把你當回事,你倒是把人家當回事了!

就是這樣:書商給大眾製造垃圾;專家教授給真正喜歡看書的讀書人製造垃圾。

3

除了賣書號,出版社還有一個小財路,那就是出自己的書。

不過,也有很奇葩的出版社,完全靠賣書號活著,自己根本不出書。

自己出書的時候,出版社很慎重,必須考慮到書的銷量,畢竟這不像賣書號,填幾個表就完事,一本萬利,自己出書花出去的可是真金白銀。

書的銷量怎麼才能好呢?說到底,無非是書本身的質量必須好。此外,傳統出版社的營銷(忽悠)手段要比書商弱很多,網路宣傳非常弱,主要得靠口碑營銷,這也決定了出版社自己出書的時候必須考慮質量。所以,做選題的時候,出版社會前思後想,百般思量。

從整體質量來說,這一部分書的質量要比前面說過的那兩類書(書商製造的垃圾、專家教授製造的垃圾)高很多——我們平時所說的好書,也往往指的就是這一部分書。

強中自有強中手,山外青山樓外樓。

這一部分書,有的是中國人寫的,有的是外國人寫的。雖然它們的整體質量不錯,但是其中也有個good和better的分別。

私以為,外國人的書,在整體質量上,又壓過中國人。

一方面,中國作者出書,出版社只需要付給作者稿費,而引進外版書(不包括公版書),既需要付版權費,還得付翻譯費,出版社的投入更大。如果說給中國作者出書是優中選優,那麼出外版書就是優中選優再選優。篩選環節更用心。

另一方面,中國畢竟是一個政治挂帥的國家,因為意識形態問題,中國作者喜歡夾槍帶棒,裹挾私貨。有時候確實需要唱反調,然而,當唱反調成為刻意,或者成為不自知的寫作狀態時,從筆尖下流出來的東西就變形了。在很多情況下,就寫作立場的問題而言,中國作者確實沒有歪果仁那種就事寫事的心態。

吃午飯了,就寫到這裡吧,倉促寫成,難免有些問題,有時間再修改。

最後,再上一次我的大二維碼。希望與喜歡讀書的人探討。


說這話的人,必定看不懂十三經、諸子百家、二十四史、通鑒、紀事本末中的文字。

說這話的人,都是些外國人。

——————————————————————————

有些智商不足的同志竟然說是魯迅同志說的,請把原文放上來。

即便是他說的,也請把上下文貼出來。

拋棄上下文談某斷句是十分骯髒拙劣的弱智行為。

還有一點,魯迅怎麼了,他說句話就是真理了?

還原則,真是拙劣到家了。


只要這個知識對自己有點作用,管它是什麼人寫的,矮人寫的,獸人寫的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只在乎是否和我口味


大多數社科領域,中國著作都有一條歷史唯物主義和自然唯物主義的線。歷史人文類的書多數會貫穿民族主義和階級鬥爭的觀念。讀多了不好。


看你讀什麼書了。

比方說暢銷書領域這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尤其是暢銷小說。我至今還記得亞馬遜因為我買了原版福爾摩斯而推薦給我一本叫《福爾摩斯先生收》的「推理小說」,封面裝潢外加扉頁介紹讓我認定這大概是類似福爾摩斯版《國家寶藏》或者《達芬奇密碼》的舞台在現代,線索穿越古今的推理故事,說不定還有各種推理小說經典梗出現呢??

買完看完:呵呵。

其他比方說還有一個什麼戰拖會推薦全網熱賣的《一分鐘能做什麼?》??看完我就感覺反正一分鐘足夠我把這書扔了倒是真的。

就專業學習來說,確實要多看外文書,理由其他人已經說了很多了。就普通休閑讀者來說,沒必要分太清,反正你買中外暢銷書都有被坑到的可能性(寫到這兒又想起一本《電影製作指南》大二買的,巨厚,八十多塊,到畢業拍了五個片子這書里講的一個沒用上)。

說到底,買書之前多看相關書評才是正途。怎麼尋找靠譜的書評,那又可以再開一個題目了。


因為人多,所以垃圾書多...

因為教育不好,所以好書的更少...

因為社會太功利浮躁,所以好多人不寫好書...

因為社會太集權,所以渠道集中很多好書賣不出去....

盡量不讀中國人的書,是明智的。因為我花了太多時間在鑒別區分垃圾之中了...最後感謝阿狸邀請


說這個話,是有特定背景的,也是有所指的。


說得你好像不讀中國人寫的書,就會努力讀外文著作一樣。

題主不過是不會思考不會讀書不會分析罷了,就不要找借口讓中國書去背鍋了。


我的看法:贊同這句話,原因不是書不好,而是書評不好。

有書評,就比較容易幫助你選到好書、適合自己需求的書。書評除了其他讀者的評價之外,還包括自評。也就是書的序、前言等。好的書評是客觀獨立,只談個人觀點,不作過分推薦。

我國國民還沒有養成「全民閱讀」文化。閱讀沒有成為生活的必須項目。沒有進入到「每個人無時無刻都需要尋找下一本值得看的書」的態勢,因此書評就不熱鬧。沒有一個龐大的「閱讀者」群體。所以一本書下面的評論數量和質量比不過英文世界。

對於新出的書,豆瓣每年都有讀者票選,算是比較靠譜的「閱讀者」群體了。不同專業領域的雜誌,豆瓣上也會有一些書評。例如《讀書》中介紹的書偏深一點,《羊城晚報》上介紹的書就偏淺一點。而且只能等待人家介紹。我的做法是逛實體書店——而且不是那種小清新的文藝書店,是大型新華書店集團的書城。把所有類別的書架都走一遍,翻前言,然後手機上網看評論。可是有很多只在類別貨架上的非暢銷新書,豆瓣上還沒人看過。總的來說,中文書只有暢銷書討論比較熱鬧一些,其他專門領域或者類型的非暢銷書評論很少。外文非暢銷新書,你上Amazon和GoodReads,往往都已經有一兩個評論。


這個嘛,不如改成:盡量讀死人寫的書。時下流行的未必好,經典流傳的不會差。中外一個樣。


說白了就是嘩眾取寵唄,魯迅偉大歸偉大,但他的神論還少?還有就是,周大濕自己飽讀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同時能用外語讀原版書,跟著他瞎喝的白痴們,摸摸你們的頭,問問自己是已經熟讀中國經典了呢,還是能熟練使用外語閱讀外國原始文獻呢?


裝逼太過了會單身一輩子。


限定學術書籍,更多是限定在理工科方向學術書籍。

PS:理工科發論文講SCI、EI,核心期刊太low不算數。

但是文科類很多核心期刊很不錯的。


謝邀。抱歉沒有更深的了解,但是我個人非常不認同。非常非常不認同。

這簡直就是變相的地圖炮。

如果真如高票匿名童鞋說的出自魯迅,那就對了。個人並不欣賞他這種一罵到底的,文人偏激,對現實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是在口水與墨水間義憤填膺。更何況他的諸多言辭不見如何道理,只有一味刻薄,總覺得這是個心胸不甚闊的人。

就當是他說的吧,這句話太錯,中國人寫的書,寫的什麼書不能看?歷史還是小說?紀實還是散文?沒見過國外的書有多少湊數的吧?遠的不敢說,說現在的我親眼看見的情況。是個人就敢出自傳,五十度灰那種不管是譯本還是原版都無聊的要死要活的還能火成那樣,你要說科普,我也沒覺得這裡的百科書比我在國內看的要好啊。

我也考慮過要不要寫出這個答案,因為這句話不管是誰說的,我都覺得大錯特錯,誰也沒有用一句話抹殺中國寫字人努力的地位和能力,我們國內科研的,出版的,抓起筆杆子的都是在做事的,在創造價值的,這句話太狹隘也太無恥,不管在什麼時代背景下,在什麼情況下,不讀中國人寫的書,都是一句毫無意義,非常錯誤,沒有立場,應該被唾棄的話。

真的是越寫越生氣,我自己常年用英文看英文說英文,中文水平已經退步太多了,我沒辦法把我的憤怒和失望還有難過完全表示出來,但是我希望以後沒有人說這種話,任何人都不應該說這種話。

艾瑪這大半夜的都給我氣哭了,反正第一,我極其反對這句話,第二,我超級討厭魯迅。如果冒犯了任何人,那麼抱歉,但是這就是我的立場和喜好。不喜歡可以點反對。謝謝。

另,我少年時也是罵戰成名的,刻薄至極,現在想想只覺得臉紅害臊,中傷別人是件很無恥也很無知的事。況且沒有生產力不做貢獻只會罵罵罵噴噴噴真的是什麼用也沒有,真的是一點貢獻也沒有,既不能救人也不能幫人,反而他的人品跟他的文字一樣為人所不齒,對於這種「文人」,我沒什麼好說的,魯迅一生黑就對了。

另,如果有這種評論出現,請私信我,我不介意以殺止殺,但是說不過就舉報,還真是跟你贊同的魯迅一模一樣。

@李保華


這句話的原出處,前邊有人回答過了,不再解釋。

日常生活中,說這句話還是看專業啊,有些專業你不看中國的書你玩毛線啊,比如地質勘探,比如水產養殖,比如填海填砂、比如機械發展行業年報,你不看中國的,你去外國給我找幾本試試。

裝逼要分場合,如果你在IT行業說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還會補充個「翻譯的也不好」這樣

但是如果所有行業都這麼說,還是那句話,B裝的太大了,不好收場

所有行業都認同這一句,只能說,見得少...

而且,你不看中文書,能看懂多少外遇?閱讀能力真過關~~╮(╯▽╰)╭


有些人聽著不爽。但是在實踐中,可以節約你大量的時間,並且少走彎路。

當代中國出版的中國作者的書籍,不說百分之百垃圾,但是99%是垃圾也差不多了。你有這功夫去分辨好歹,不如去買點國外作者的同類書籍更划算一點。

開始的時候,我總是願意相信中國人的書不是垃圾,我仔細分辨作者,細細研究,充滿渴望,結果買回來還是垃圾。幾次之後我就沒啥想法了。

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一個身價數億的富豪,他每周讀很多書。其實他說的是對的:『不要買中國人寫的書』


這句話出現比較多的情況是我看過的某些技術翻譯書籍、理工科書籍評價以及paper。

先說技術類翻譯書籍,一般你會遇到的平均是「這本書翻譯的太爛,盡量別看中文版」

另一種情況是理工科書籍,「這作者就是copy了xxx的書,連圖都不改就出版了,差評」

還有一種情況是paper,「盡量別看中文的paper,都是翻譯英文過來的」

之所以這些書籍都是來自理工科和技術類方面的,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這方面書籍的概念、理論、方法都是翻譯自英文或者外文書籍。如果一個嚴謹的科研工作者,自然是要追根溯源,畢竟中文作為一種語言其表達上是有「二義性」的,但是你其看英文原版就有很大的不同,看原版英文書和看翻譯書感覺很不相同,這點只有看過的人才能體會到,所以學習英語很重要,對於碼農更是如此。

之所以對「中國人寫的書」評價很差,基本上我見過的都是批判:

1)翻譯不認真,錯別字太多,概念都沒理解對:也是,這些書很多就是高校老師引進讓一群研究生博士生去翻譯的,那幫一個月才發幾百塊補助的苦逼會給你好好翻譯?

2)語言差異:中文和英文在表達概念、流程、順序、時間上是有很大差別的,中文習慣以「言簡意賅」,不喜歡像英語那樣一大堆什麼狗屁從句修飾來修飾去,但是英語的這些特點恰好能很好的描述嚴謹的科研文章的語義。準確點說,中文沒有像英文那麼「結構化」,如果你做過搜索引擎,你就知道,要去理解狗日的漢語搜索字是得有多複雜,但是英文的就爽太多了,畢竟人家英文的語義不會出現中文這樣的那麼頻繁的二義性。

3)抄襲問題:中國人不重視書籍版權的問題由來已久,那些直接翻譯過來的文章還好,要是從翻譯過來的文章copy出來的書籍就更加爛上加爛了。你們看過以前中南大學自己出的一本只有120頁的線性代數嗎?我看過,反正沒搞懂裡面是說的什麼鬼。但是看同濟版的就好多了。

結論:盡量不看中國人寫的書 這個觀點是有討論的上下文的,從這個標題提問的模式也能看出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思維中對於語言語義的「二義性」處理是有多粗糙。這不僅造成我們這個民族思維嚴謹程度不夠,而且容易陷入無意義的「上下文無關辯論」,某些辯論,說實話,都不符合嚴格的一階形式邏輯,如果想要在科研道路上有所作為,或者對技術感興趣的朋友,我建議你們還是多看原版,中文的就看原版的翻譯版,那些從原版翻譯版衍生出來的其它中文版還是算了,誤導你的概率很大,不利於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謂禍害四方,後患無窮。


其實應該盡量不讀外國人寫的書,畢竟大多數翻譯的質量………… 中國的話,讀讀每年矛盾文學獎的得獎和入圍作品。我個人覺得比諾貝爾文學獎好看。


謝邀。

裝逼唄。


我是盡量不看中國人拍的電影,估計有一部分人的審美在看書方面超過了大多數人吧。

是的,我電影欣賞水平達到一定境界了,大陸電影就是渣渣,不用勸我或諷我。

真的喜歡不會刻意避開,明確說不喜歡真的是因為太!爛!了!


除了中文相關的專業以外,專業書盡量不買中國人編或寫的。除了一部分中國文學以外,多讀外國文學。其他書隨意。

實話,有毒的多,胡說八道的多。

都二十一世紀了,心理學書還說同性戀是病。是不是有毒有害。清明的人心裡清楚。

好書不是沒有,分辨起來困難。年齡大了可讀點。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討論同一個問題的著作,西方人寫的書大多都是足夠重要(或者說足夠好)才會被翻譯引進,而國人的作品就沒有這道關卡了,雖然也不乏佳作,但總體上仍是良莠不齊,濫竽充數者較多。從這個角度而言,不讀國人寫的書確實是一個基於選擇成本的策略。

說到底,問題其實不在是哪國人寫的,而在書到底好不好。如果買書的時候願意多花點時間看看豆瓣、Amazon的評價,可能會發現國人的書有時候反而才是首選,畢竟中文才是我們的母語,讀原文總比讀譯文舒服。


謝謝邀請。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十年怕井繩或者因噎廢食。 看不到問題,不能迴避存在的問題,看到問題迴避問題也是不對的。

「盡量不讀中國人寫的書」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會落入另外一種誤區。 正視中國人寫的書的問題,也要正視非中國人寫的書的問題。批判的精神應該有,但是批判會造成割裂和不交流。交流過程中一個成熟的心態,健全的心志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味的迴避自己的問題,只會更加自欺,一味的批評自己的問題,就會矯枉過正。希望我的話不至於不清楚。


中國人的書不能看,外文書我看不懂,so?我就不看書啦?終於有逃課的理由了


1、好像封面寫的是xxx編著的,這種書就基本不用看了,都是四處抄來的東西,國內這種書要命的多,尤其是大學教材,都是那些老師搞出來不知道用來做什麼xx事來坑學生的。

2、xxx著可以看,這種大部分都是原創的,文學方面的讀讀近現代和古代的書都不差,當代的書畢竟濫竽充數的多。

匿個名~


說的好像中國人寫的書你都能讀懂似的。


盡量不要和說出這種話的辣雞為友 倒是一條切實可行的交友準則。

這種人無非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么,然而國外那麼好為何不去國外呢?原來歪果仁也不願意接受這種人罷了。他這麼努力黑中國有五美分領么?

不看中國人寫的書,新華字典是不是中國人寫得?小時候不看新華字典能學中文不?他沒看過一本中國人寫的書?

我來幫他擴展一下吧:

不要看中國人寫的書。

不要吃中國人做的飯。

不要呼吸中國的空氣。

不要和中國人交朋友。

最好不要認中國的媽。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老舍先生的短篇《斷魂槍》、《殺狗》、《兔》、《東西》……,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還有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看得我可是津津有味,感動不已呢!

接下來還有曹雪芹、馮友蘭、楊絳、《人獸鬼》、《江村經濟》要讀呢。


謝邀,我覺得只要這蛋對你(注意,是對你)有營養,就別過問母雞的國籍


我說下電子類相關的,其他的不知道,從我把合工大 單片機相關的大部分都瀏覽一遍的經歷來說,灌水太嚴重, 抄來抄去就能抄出一本書, 翻譯一下 datasheet 就能出一本書

更可惡的是 有些人寫書是為了其他目的(裝逼,職稱,錢?),而不是為了讓讀者看懂!

另一個問題是,只告訴是什麼,不告訴為什麼,這個思路是怎麼來的,前任大牛是怎麼一步步思考的,整個體系的脈絡都省掉了,結果整個知識框架不成體系,本寶寶的電學是看了,亞歷山大那本 電學基礎 回頭想想才明白了 整個電學在講啥,為啥要這麼講,就是這樣

當然也有寫的不錯的書,整體感官的話太浮躁,估計往後二十年會有一個比較好的進展吧


現在的人啊,就愛裝逼,盡量不看中國人寫的書,盡量不用中文,盡量不在中國讀書,盡量不做中國人~到頭來你去中國化之後比于敏厲害多少?


因人而異。如果是哲學類。思想類。我覺得我們中國老祖先們真的戰鬥力報表。看懂讀懂他們。並且能把裡面的一些知識兌現。就很厲害了。

但是切記!切記!選讀工具書的時候一定要三思!

就拿我來說。我喜歡漫畫。也喜歡一些漫畫教學。

之後我買了三本書。分別是中日美三國的漫畫教學書。

三個作者我都查閱了。三個人都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笑)

但是真的。最噁心的是中國的。真的最噁心最爛的是中國的。

就拿釣魚來比喻。美國人告訴你魚的進化。習性。天象地理知識。最後結合進釣魚中。日本人好歹也會給你推薦一些釣魚工具。釣什麼魚做什麼。什麼水域什麼魚。

而中國那個。只是告訴水裡有魚罷了。記得帶個桶。帶上魚餌魚線。

美國人的。看完後。再讀讀日本人的。看看日美差別之類的。中國的幾乎不用讀。

就是這麼辣雞。至於中國漫畫教學作者。人艱不拆。我只能這麼說。


就我個人看來,比如中國史這方面,就很難說能不看中國人的,外國著作確實極具啟發意義,有很多新的視野,但是大部分總歸有霧裡看花之感;反觀中國,中國史學術水平絕對不低。

另外文學么,80年代以後就。。。。(逃


首先這話肯定是有點偏激的成分在的。而且這句話表述起來有問題——一個中國人接受美國的大學教育,寫出來的書算什麼?說白了,許多人不是崇洋媚外覺得外國人比中國人寫書寫得好,而是在學術上對國內教材感到失望。當然這也不能指所有領域,你總不可能說學中文的不讀中國人寫的書吧?作為一隻程序員,我想這句話主要是針對IT行業而言的。當然,當前排名第一的答主說的「倖存者偏差」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過人家確實基數大啊,許多學術著作不管是不是美國的都用英語……所以,在國內能引進的書,至少都在平均線以上吧?

話說回來,如果題主是程序員的話,給題主一個建議就是,盡量慎買國內計算機學術界人士寫作或翻譯的書。當然這個不能一棒子打死,不過上亞馬遜或者豆瓣一搜就知道,那些被吐槽遍了的國外名作翻譯,幾乎都是大學裡的教授。工業界的情況會好得多,也常有許多不錯的譯者或作者。不過這些內容也都是偏實用性的,比如講Docker或者Bootstrap的。真正帶學術性質的內容還很少。不過我相信隨著工程師素質的越來越高,這些書的翻譯質量也會越來越好。有些人吐槽書翻譯差,其實僅僅是因為自己沒能習慣用中文來表達技術的語言方式而已。

順便問個問題,日語翻譯成漢語是不是不容易像英語翻譯成漢語一樣爛?


以昨日之是否定今日之是乃是無稽之談。

時過境遷,曾經的評判並不能完全適於今日。

私以為中國作者寫的書一部分還是有思想性和藝術性。

而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當然,涉及社科,在更自由環境下,作者寫就的書更具可讀性。


誰說讀書能提高人的素質?題主為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


扯淡,中國人寫的好的也多好吧,只能說書讀的太少了。不過讀書要挑的,讀的多未必是好事


在魯迅那個年代,不讀中國人的書意味著當時的中國,在思想觀念方面普遍不如西方,這是事實。

西方觀點進步,東方閉塞,但這個觀點適用於如今的年代,因為如今的中國豈是過去的中國可以比的?

只能說那些不想看中國人的書的人,才是拖中國文學界後腿的人,每個國家的書有好有壞,而他們竟然連這個道理都不懂。


我是盡量不讀地球人寫的書。


那是因為你讀書少。

國內優秀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


看個書而已

說到底還是神化了讀書這件事,覺得讀書逼格高,讀外國書,逼格更高。

還是讀的少了


在絕大多數領域,英文都有水平高於中文的著作。在能無障礙閱讀英文的情況下,這個策略相當可行。不過這也只是一種讀書選擇而已,既不需過分鄙視,也不需過分吹捧。

實際上只看英文影視作品的人相當不少,換成只讀英文書看不出有啥值得批判的。


魯迅自己讀了好多中國人寫的書。


中國也有很多好的作家,不能一概而論!

但是!但是!他媽的關於教材就他媽日了狗了(非中國特色的專業外比如漢語言,中國歷史。。。。。)尤其是理工科!98%的都是垃圾!但是也有不錯的,但是據我看來也都是幾十年前留洋的老先生們寫的!現在人編的書都是啥啊!尤其是化學類!一個本應該很簡單的問題描述的比天書還難!一個比較難得問題一帶而過!嘛都不說!是真不看國人編的書好!而且中國編教材有非常大的滯後性!比起國外來!差遠了!話又說回來!抄都抄不及時!唉!!!!!!


同樣的現代信號處理的書,美國人寫出來打算賣150美金,中國人打算賣50rmb。

我覺得書價和質量同一量級。同樣的差異也反應在翻譯著作的水平上。


頂風作案,寫個會找罵的答案:邏輯性太差。

小時候特煩議論文,論點那麼明顯你證明給誰看啊?論據都那麼牽強你擺出來毛線用?不得不說,在教材中議論文很不幸的淪為了心靈雞湯式的勵志文。

後來想裝高大上去看佛洛依德,翻到十幾頁就開始我靠我靠,神棍都能當的這麼有邏輯性,當我同學笑稱夢的解析是歪果仁的「周公解夢」的時候,我說對啊,雖然都很玄乎,但周公解夢我說完全扯淡你沒辦法反駁我,你說夢的解析完全胡扯就得從人家的推導過程中找破綻,而我相信大部分人,推導推導就把自己繞進去了。

小時候看唐吉柯德,看簡愛,看悲慘世界,哪怕是英國瓊瑤簡奧斯汀,法國金庸大仲馬,無一例外都會有大段的爭論性對話,看辯論會都沒這麼精彩,因為你可以慢慢琢磨人物對話中的邏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衝突,悲觀主義與樂觀主義的碰撞,虛無與享樂,選擇偉大的死亡還是堅忍的活下去,愛情還是自尊,尊嚴還是麵包,即使反面人物念的歪理,也能歪的頭頭是道。

而中國人的思維,總是特別「跳」。西遊記孫悟空一念歪理唐僧就說你這潑猴,拜託師父你走點心好不好,好歹你在裡面是個正面人物打架不行吵架都不行,弱爆了有沒有。

紅樓夢裡人物衝突都綿里藏針,話裡有話,被人罵了都隔三天才反應過來更別說有什麼辯論了,其實我很想看看寶姐姐跟林妹妹針尖麥芒的掐一架,而不是聽各種紅學家分析倆人怎麼就三觀不合了。

但我還是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西遊記和紅樓夢。

重要的事強調三遍,我沒覺得中國人寫的東西不好,我只是在說我自己看書時候的感覺,邏輯性不夠,體驗不到思辨的快感。

至於老子莊子孔子,我只能說百家爭鳴時代是中華哲學的黃金時代,可惜黃金時代永遠是短暫而不可回溯的。

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思辨?

因為我們不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不需要自由。

再說技術類的書,還是中國人的思路太「跳」了。本人也是半個技術人員,多多少少有點geek,nerd屬性,看歪果仁教程,會覺得很清楚,超簡單超詳細一點點按著來就好,但是作為中國人老覺得他們寫的太麻煩太墨跡,會不會有捷徑啊?於是自己總結教程的時候,東一下西一下,不僅學弟學妹看不懂,自己隔幾天都看不懂了。

我自己邏輯性也不好,歡迎反駁。歡迎吵架。


技術書籍鬼佬寫的還是挺負責的,國內半壺水的人都敢寫書


挑不到好書就不讀中國人寫的書了?自以為中華書局出版無劣品,自以為經史子集哪一類哪一本拿出來都叫人不得不服!時代不同,別妄下斷論。


技術類,看國外,看原著,沒能力看原著就看英文版,英文版都沒能力看,那也沒必要看國外的書了,國內教科書夠你看了。

古典人文,中國古典書籍,你都讀完了?你不感興趣,那另當別論了。

近現代小說,我國小說家多如牛毛,要是水平,參次不齊,不想浪費時間,還是挑名著看吧。

另外題主的這句話,無非是某個狂妄的迂腐文人的誑語。


這要看領域嘍,如果是中國不佔優的領域,比如計算機啊,西方哲學啊之類,肯定是外國書好,畢竟世界上90%多的出版物是英文的,這些領域又是歐美人擅長,能從這麼大的基數里脫穎而出進入你眼中的肯定不會差;但如果是中國哲學,古中國歷史,說中國人在這些領域寫不出好書,你信嗎?(安利一本 馮友蘭大師的 中國哲學簡史,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我看這個話題會火,因為誰都能說兩句。


題主不明不白的甩出一個奇怪的問題,沒有背景沒有解釋。

如果題主想一氣呵成否定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書籍的話,我也無話可說,沒有任何的展開討論的基礎。請出門左轉領取自己五美分的工資,慢走不送。

如果題主說的是現代的話,那麼我是支持的。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文化斷層了,各種垃圾書都能上榜,寫作圈快整得跟演繹圈似的,抄襲,上位,能圈錢的手段無所不用。總而言之,除了一些從文革過來的老作家的作品還能賞析一下,其他的,恕我直言,優者玉帛里包著屎,次者便只有屎。


其他的書籍不清楚,但是育兒書籍和兒童教育書籍的確是國外的書更有用處。

由於我家孩子出生後在新生兒科住了一個月,在他出生的頭一年裡,我竭儘可能的找我能看得懂的嬰兒養育書籍,特別注重的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的書籍。

在博覽各育兒大全後,我發現,國內寫的育兒書籍,都是XX編著,而國外的都是XX著。而且國外寫這種書的作者,基本都是資深的兒科醫生。在嬰兒發育的各階段,國外的書籍上都明確的寫著,經觀察多少千例,有百分之多少是怎樣的情況。甚至我曾經看過有本國內的育兒書籍,是整段整段的抄日本松田道雄的《育兒百科》

在兒童教育方面也是這樣,國內哪怕是XX著的書,象最流行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也不過是一家之言,拿自己養孩子的經驗來說。現在中國媽媽養孩子的經驗能有多少,頂多就是養過一兩個娃。每個孩子的脾氣性格都不一樣,同樣的方法,可能她家的孩子是適用的,但套用到別的孩子身上,可能就是毫無用處的。

同樣是談論「男孩危機」的書,國外的書籍,給出大量的數據,如美國的大學歷年新生男女入學率之類的比較,還有其他各項的研究數據。但看回國內的,就是廖廖數語,只是呼籲男孩子最好推遲一年入學。

幼兒時期的遊戲書籍也是,國外的編排得很好,生動有趣的圖案,留下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塗寫,紙質也好。但國內的就很糟糕,感覺就是我小時候用過那種。


推薦閱讀: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書籍 | 原版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