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懷瑾有這麼多學佛的人崇拜?

南懷瑾把心經不生不滅的不生說成是無生法忍,能把人笑死。還有亂解釋楞伽經。把流注生說成是如川流不息的生生不已。怎麼這麼多人都看不懂?


你呀你呀,寫這段話前怎麼就不百度一下,不生不滅的不生是不是無生法忍?

你出笑話了。不生就是無生法忍。不生不滅是離一切生滅相的平等心、故心清凈;無生法忍,是無一切生滅法相的安忍心、即清凈心。

另外,楞伽經是佛經中最難一部經典,是圓頓法門,講的是性相一如。不是什麼人都能看懂的。連久修的出家僧也不見得有幾人懂,這是修行人都知道的。你反倒搞成了「亂解釋楞伽經」。

你說你這是不是鬧出笑話來了。

南懷瑾的佛門中的大善知識,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不是崇拜,是親近善知識,是如說修行。


聽聞這麼多人都崇拜南老,說明目前這個世間善根深厚的人還是很多的。雖處末法時代,南老的光芒仍然在黑暗中給無數人正確的指引。雖然南老不能幫你走過去,但至少已經告訴你該往哪裡走。


阿難白佛。

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諦。有妙辯才。講法無厭。其四部眾。聽之不惓。說之不懈。多所勸助。開化未解。令心欣豫。莫不奉命。知節止足。常志精進。志常定止。有大聖智無極之慧。卒問之。言辭應機發遣。博達能了。尋音答報。一切能通。智慧為寶。眾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見舍利弗比丘取滅度去。愁憂悲哀。心懷感戚。不能自勝。

佛告阿難。

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諸思想緣起之法。必當歸盡。壞敗永沒。法當崩敗。法應當壞。欲使不爾終不可得

佛告阿難。

佛本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夫生有終。物成有敗。合則有散。應當滅盡壞敗。欲使不爾。安得如意。應當終沒歸於無常。離別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獲乎。

佛語阿難。

舍利弗所游之處。佛心則安。不以為慮。應當別離。壞敗無常。欲使不至。安可獲乎。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應當無常。別離之法。欲使不至。未可獲也。譬如大寶之山。嵩高之頂。一旦崩摧。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在眾僧中。今取滅度。如寶山崩。無常壞敗。別離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

佛告阿難。

猶大寶樹。根芽莖節。枝葉華實。具足茂好。大觚卒墮。則現缺減。視之無威。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存在眾僧。今取滅度。眾僧威減。應當滅盡。無常衰耗。欲使不至。豈可得乎。

是故阿難。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余歸。云何比丘作是行乎。於是比丘。自觀身行。內外非我。當自觀察。調御其心。觀諸世間。皆由無黠內觀痛癢。觀外痛癢。內外非我。入於善哉。調御其心。察世無明內觀其心。亦觀外心。不得內外。入於善哉。自調其心。觀世無黠觀上日月。亦觀外法。不猗內外。入於善哉。調御其心。觀世無黠

佛告阿難。

是為修其身行。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

佛告阿難。

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出家比丘為佛弟子。順此教者則順佛教


南懷瑾先生確實是見多識廣, 人生歷練豐富, 能夠一眼就看出別人問題所在, 並且評論得一針見血. 這種人受到別人的崇拜也是理所當然的. 加上南懷瑾先生確實讀很多書, 使得南懷瑾先生非常了解大部份佛教徒的思想.


你先把肉戒了再談別的吧!


佛菩薩再來應基說法。


南師將儒釋道融為一體,圓融說法,並且極具個人魅力,在下萬分佩服:)


鍵盤俠,無知者無畏!


你怎麼還在這兒,既然已經笑死了,那麼就不應該在這裡,智慧不夠啊,善哉善哉!!!


見你將說 南先生 好話的都挑了一番刺,明眼人自然明了。


誤認

修空性即是修菩提心」。因而,執持空性的心也決不是執持菩提心,故應分清楚。

如果證空性即是菩提心的話,為何佛陀還稱那些聲聞、獨覺是阿羅漢,而不是菩薩呢?

引《法華經》來講,為何佛陀呵斥羅漢為「焦芽敗種」呢?為什麼佛陀先授記菩薩當來成佛,

而沒有授記阿羅漢當來成佛呢?為什麼後來又授記阿羅漢也能成佛呢?因為這些阿羅漢已回

小向大,轉入大乘。而成佛的主因是菩提心,所以成佛的主因沒有生起來的話,佛不可能授

記。《十地經》亦說空性是共因,聲聞、獨覺、菩薩,甚至佛陀共有的。故不以空性來區分

大小乘,而以是否具有菩提心來區分大小乘。假設這個我們不清楚的話,就會誤認為修空性

就是修菩提心,這是非常錯誤的見解。

那麼如何生起菩提心呢?這是我們在上士道要修學的內容。前面也曾經給大家講過,今

天再略略講一下,而且今後我們會反覆給大家講,就是要讓大家種好這個因。在今後的學修

中不論是下士道、中士道都不要離開這個菩提心的學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頓悟之路。

修菩提心有兩種方法:七支因果跟自他相換。

第一種七支因果,是修知母、念母、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希求佛果。

在七支因果之前必須先修平等舍。所謂的平等舍,就是把我們的貪、瞋轉成非貪、非瞋,

但這必須要有下士、中士的基礎。 誤認

修空性即是修菩提心」。因而,執持空性的心也決不是執持菩提心,故應分清楚。

如果證空性即是菩提心的話,為何佛陀還稱那些聲聞、獨覺是阿羅漢,而不是菩薩呢?

引《法華經》來講,為何佛陀呵斥羅漢為「焦芽敗種」呢?為什麼佛陀先授記菩薩當來成佛,

而沒有授記阿羅漢當來成佛呢?為什麼後來又授記阿羅漢也能成佛呢?因為這些阿羅漢已回

小向大,轉入大乘。而成佛的主因是菩提心,所以成佛的主因沒有生起來的話,佛不可能授

記。《十地經》亦說空性是共因,聲聞、獨覺、菩薩,甚至佛陀共有的。故不以空性來區分

大小乘,而以是否具有菩提心來區分大小乘。假設這個我們不清楚的話,就會誤認為修空性

就是修菩提心,這是非常錯誤的見解。

那麼如何生起菩提心呢?這是我們在上士道要修學的內容。前面也曾經給大家講過,今

天再略略講一下,而且今後我們會反覆給大家講,就是要讓大家種好這個因。在今後的學修

中不論是下士道、中士道都不要離開這個菩提心的學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頓悟之路。

修菩提心有兩種方法:七支因果跟自他相換。

第一種七支因果,是修知母、念母、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希求佛果。

在七支因果之前必須先修平等舍。所謂的平等舍,就是把我們的貪、瞋轉成非貪、非瞋,

但這必須要有下士、中士的基礎。


接近真理的只是少數人,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接近邪師外道,這是很正常的


因為各人因果不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南先生骨頭都涼了,還被你們拿出來消遣。


因為他是佛門大德,大善知識啊。

正是看他的禪秘要法講座,使我明白了萬法唯心造,這個真實不虛的道理。從而對整個佛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領悟。


【《楞伽經》原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南懷瑾老師解讀】

這時大慧大士再問佛說:「所有的識有幾種『生』(生起)、『住』(存在)、『滅』(消逝)的作用呢?」

佛說:「所有的識有兩種『生』、『住』、『滅』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測所能夠明了的。什麼是所有識的兩種『生』呢?就是所謂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為流注生。因此而發生所有相續不斷現象,名為相生。什麼是識的兩種『住』呢?就是所謂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續,才有一切現象界的存在。什麼是識的兩種『滅』呢?就是所謂流注滅及相滅,即是相續存在的力量同時不斷的消逝,和現象的消滅。」


謝邀。

帶有個人偏見的去學佛,學出來的是什麼不知道,唯獨不是佛!


我可是很崇拜他的,嘿嘿。


推薦閱讀: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譯者序
佛教的路線圖
如果無我,那輪迴理論的意義在哪裡?
放下「我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南懷瑾 | 佛法 | 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