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很多人會討厭整容(整容的人)?

好吧,按照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感覺很多明星很在乎自己是不是整過容,即使整過也不敢承認,而很多評論也感覺現在很多人是很討厭整容,也會嘲諷整容的人……


你不得不承認有的人就是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論別人。

他們會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出生而來的身體構造,不應該靠外力去改變,是啥樣就啥樣,你為啥不面對真實的自己?」

當真的有人面對真實的自己,他們又會說:

「你這麼丑,怎麼有勇氣來當明星」

或者

「你這麼丑,配不上你男朋友/女朋友」

別人吃你家大米,喝你家自來水了?

別人花自己的錢,動自己的臉。

不影響自身健康和安全前提下選擇整容,改變自己的容貌,術後獲得嶄新人生和自信,這件事有什麼好噴的?

很多網友一天到晚閑得慌,什麼都想管,什麼都想發表自己的意見。

有人整好看了,他們鄙視地說,這人好看是因為整過。

有人整失敗了,他們又得意洋洋地說,整失敗了吧活該!

以此來滿足自己求關注求存在感的生活動力

不止整容,如果大家都能以公正寬容的心態去接受看待一件事情,而不是還沒了解就批判詆毀、人云亦云,我相信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


明星整容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明星所以不敢大方承認自己整容,原因有很多,比如自己的人設會不會受到影響啊,號稱自己是什麼天然顏值的謊言會被揭穿之類的,但也不是所有的明星都會掩飾自己的整容經歷,比如鄭爽,就很大方承認自己整容了。

同樣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嘲諷整容臉啊,楊冪,楊穎整容那麼明顯,不是照樣有一大堆腦殘粉前呼後擁嘛,再比如胡歌,俞灝明這種經歷意外傷害的明星,整容是不得已且必不可少的事情,也沒人會討厭他們的。

整容這件事完全看個人需求,有整容需求的人自然不會討厭整容的人和整容這件事情,有的人認為整容不安全,所以不贊成也是可以理解的。


謝邀;

可能是覺得作弊吧。有的人只是想擁有和別人一樣的起點,有的是想自己起點比別人高,擁有一張通用的入場券。


某一位老師說過。這確實是一個看臉的年代,正是因為現在好看的比較容易一些,所以有趣的靈魂更加珍貴。本人是不反對愛美的人士在自己的容貌上下一些功夫,前提是你要提高審美能力,因為有的時候,有的人花很多錢卻把自己越整越丑,適度的真的是朝著美的方向去的微調,或者是所謂的修飾(整容)我覺得其實無傷大雅。

一張漂亮的臉蛋可能給你拿來一張入場券,但是絕對不會把你送到最後成功的彼岸,沒有一個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只是靠自己一個漂亮的臉蛋。他一定會有別的方面的優勢,或者是才能,或者是獨到之處,所以能不能拿到入場券之後的,決勝的法寶還是要看自己別的方面的努力。

同時手術並不是百分百成功的,而且有風險的,出現效果不好和失敗的幾率也是不少的,加上不少愛美的人是不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大夫是靠譜的。所以要慎重呢。


首先自己願意整容的人 一定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了 要不然誰甘願受罪 既然對自己要求高 那麼很多其他方面也一定出色 比如唱歌跳舞 而世界上就是有些人不但這些才藝方面比不過人家 顏值也比不過 但是又不願意努力 唯一自我安慰的就是抨擊別人整容來讓自己不那麼自卑 而這種人通常都是不管理皮膚 生活邋遢 連眉毛都沒修過 有天天罵別人整容的時間不如去買兩套護膚品 但凡自己重視外貌的 就沒幾個人會去酸一個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看的人


真善美,人類永恆的追求和價值取向

外在之真,內心之善

二者和諧統一為美

很明顯整容在一定程度上,

不符合「真」的要求(甚至破壞了「真」這一要求)

真的東西不一定美,但美的東西一定要真

這是作為一個自然人,最原始的價值判斷

下面附加一段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相關理論

馬克思主義美學在批判吸收各家學說的基礎上,科學地闡明了真善美的辯證關係。從內容方面說,美既不是單純的自然,也不是純粹的主觀意識,美是顯現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質力量,是真善的統一體,即人在實踐中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體。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求真向善的活動。求真,即合規律性的活動;向善,即合目的性的活動。所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美與真、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內容看,美是真和善的辯證統一;從形式看,美也是真和善的辯證統一。

1、美與真

什麼是真呢,真不是客觀精神,也不是主觀意識(真理),而是真實存在著的客觀物質及其運動,是不依人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外部現實世界。真也不單指外部現實世界的本質規律,應指由本質與現象、規律和結構、形式統一組成的客觀物質世界。當外部現實世界作為真實的存在,並且按照自身的規律永不停息地運動時,它只是真,還不成其為美。美與真的關係表現為: 美以真為基礎,真是美的前提。

真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志和意識的客觀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它是美的基礎和前提。這是因為:

其一、美必須把自然界作為自己得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 所謂歷史,就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過程。美雖然是歷史的產物,但必須以自然界的現實存在為基礎和前提。沒有自然界,人類的社會實踐,就失去了對象,也就無法展開。人雖是大自然的驕子,人也從自然中來。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實踐、創造、審美的對象。離開自然界,人既不能生活,也不能創造。作為人類第一歷史活動的物質生產,是以自然界為對象的。狩獵,是對自然界自然物的直接獲取。勞動工具的製造,首先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石塊。即使現代的大工業生產,也同樣離不開自然界。它是人類在更高層次上,利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技術手段,對自然的加工和創造。鋼鐵的冶煉,煤炭的開採,水電站的興修,其活動對象都要依賴於自然界。現實美的創造如此,藝術美的創造也不例外。人類童年的神話藝術,就是藉助想像和幻想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結果。所以,無論是現實美的創造,還是藝術美的創造,都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活動,而是依賴於自然界,根據自然的客觀規律以改造自然的物質

活動。只有依賴自然,符合客觀規律,人類才能創造歷史,創造美。 其二、美必須依賴自然的客觀物質而成為感性形式的存在。 美雖不是自然界客觀物質的屬性,但必須依賴於客觀物質的屬性而存在。離開了物質,美也就無所附麗。客觀物質的存在,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任何審美對象,首先是某種物質對象。先有太陽、月亮、高山、大海的物質性存在,然後人們與之發生審美關係,才有太陽的火紅,月亮的皎潔,高山的雄偉,大海的壯闊。如果抽掉了日、月、山、海的物質性存在,這些美就無從談起了。美不是虛無飄渺的幻想,而是實際存在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具體形象。美一旦失去了具體事物的物質屬性,其客觀性、形象性也就自行消失了。藝術也是如此。藝術作為藝術家審美心理的物態化,儘管是藝術家能動創造的產物,但仍不能脫離開物質形態。一方面,它源於客觀物質世界的真,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它還必須依附於一定的物質材料作為載體和形式,如果藝術失去了語言、色彩、聲音、形體等藉以傳達藝術信息的物質媒介,藝術美更無從談起。所以,美不就是客觀物質的自然屬性,也不等於自然規律,卻必須依存於客觀物質的自然屬性,符合自然規律,在此意義上說,真是美的基礎和前提。

真的不一定是美,但美的必須是真。

美雖以真為前提,真卻不等於美。美學史上美在真,真即美的看法,強調了美對真的依賴性,美與真的相似性,卻沒有看到美與真的相異性。從美與真的聯繫看,美必須以真為基礎前提,美的必須是真的;但不能反過來說,真的就是美的。美與真的區別,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從歷史角度看,真在美之前,就已同宇宙一起存在;美在真之後,經由人類社會實踐才得以產生。

外部世界作為一種真實存在,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並且按照自身的自然規律永不停息地運動著。這時的自然界,只是作為真而存在,還不成其為美。美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它的出現遠比自然的真要晚得多。只有被人類實踐征服改造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才有美的存在。

其二、從性質上看,只有符合人的目的,符合「美的規律」的真,才有可能是美的。 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人類的勞動產品,是有目的活動的結晶。美必須經過勞動創造,必須是勞動的產品。但是,並非一切勞動創造的產

品都是美的。只有那些符合人的目的,符合「美的規律」的產品,以感性形式顯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產品,引起人們的審美愉悅,才有可能成為美的。而那種與人的意識和目的相悖,使人的本質力量被否定的產品,如殘品、次品、廢品,卻引不起人們的美感,不能成為美的對象。但是,它仍是一種物質存在,是一種真實的東西。所以,真的東西要成為美,還必須具有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否則,雖是真的,也不是美的。也可以這樣說,真成為美,必須經過善的中介,在內容上自然規律符合主體目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然形式符合主體尺度。沒有與善結合的真,就不是美。這樣看來,狄德羅把美僅僅看作真或善的形式的觀點,黑格爾把美看作真(理念)的感性顯現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都把美看作是單純的形式,並沒有在內容上說清美與真的關係。

2、美與善

什麼是善呢,善不是人的主觀意志和願望,也不是人的道德觀念、行為規範,而是主體實踐活動的功利目的和現實要求及其實現,即現實性對目的性的肯定。換言之,善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本質力量的肯定性實現,是現實對主體所具有的功利性質。善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主體實踐的功利要求,可理解為實踐的需要、目的和尺度;二是主體實踐的外部現實性,可理解為實踐活動及其產品的目的實現。主體實踐的這種善,是個體與群體、個人與社會的矛盾統一,決不是個人狹隘的實踐要求和現實性,而是人類普遍的實踐要求和現實性。主體實踐作為善而存在的時候,它還只是善而不是美。美與善的聯繫與區別表現在: 善是美的前提,美的根底里潛伏著功用。

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為了實現人的願望,滿足人的需要。人們最早以為美的東西,實際都是有用的東西。雖然後來審美逐漸脫離了實用功利,但在其根底里,仍然潛伏著功用。我們說善是美的前提,是因為: 其一、美不是善,但美必須以善作為存在的前提。

自然界的真,必須通過主體實踐的改造,使之滿足人的需要,從而實現人的目的,成為符合目的性的自然,才有可能成為美。原來與人相對立的自然界,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得以認識和改造,逐漸變得對人有利有益,即從「自在之物」變成「為我之物」,這就是善。古人以「羊大為美」,其原因就在於羊的直接功利性——羊的肥胖碩大總是同味道的甘美聯繫在一起的。美麗的城市雕塑、園林景觀,總是

潛伏著悅人耳目的精神功利。現代人日益提高的審美追求,健康的身體、旺盛的精力、精美的食品、漂亮的服裝、舒適的居室、優雅的環境、豐富的文化生活,都是以功利內容的善作為前提的。最初的美,都附麗於對人有用有利的事物,那些於人有害,否定生活的東西,在本質上絕不能成為美的對象。「在一切人類所以為美的東西,就是於他們有用——於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的鬥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魯迅全集》第4卷第263頁。)正因為合目的性是美的前提,所以美必須依賴善而得以存在。

其二、美不是善,但美必須以善作為產生和發展的條件。 美雖不是主體實踐對外部現實性的要求,卻必須依賴主體的實踐活動。只有隨著人類實踐對自然的征服改造,自然與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相符合時,美才能得以產生和發展。作為符合主體實踐目的要求的外部現實,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作為動態形式存在的實踐活動本身,即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造型力量;另一種是作為靜態形式存在的實踐活動的產品。所以,美雖然不是主體實踐對外部現實的目的要求,卻是這種目的要求的實現;美雖然不是善,卻是真對善的肯定。善是美的又一個必要前提,可以說,沒有善便沒有美。以往的美、善等同論,片面強調了美善的聯繫,卻忽視了美善的區別,更沒有看到善要轉化為美,必須獲得實在性的形式,必須潛伏於生動具體的形象之中,必須引起欣賞者的審美愉悅。以往的美、善「無關」論,雖然看到了美善的差別,但割斷了二者之間深層的內在聯繫,更沒有看到美具有肯定的性質,沒有看到美的根底里潛伏著一定的功用。這兩種理論失誤的原因在於:一是未能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二是對善的功利性(直接的個人的和物質的;間接的社會的和精神的)作了狹隘化的理解。?美以善為前提,但善不就是美。

單純的善,即實踐主體對外部現實性的目的要求,還只是作為善而存在,還不是美。只有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符合客觀規律,並為現實所肯定,進而獲得外部現實形式的實在性,即藉助一定的形象載體得以表現時,才有可能是美的。這是因為:

其一、善被真所肯定,獲得現實形式的實在性,才有可能是美的。 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由於符合客觀規律,達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被現實所肯定,或者說,善被真所肯定,因而掌握運用客觀規律,得到充實,獲得

現實形式的實在性,所以有可能是美的。而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主體實踐的要求及其活動,是沒有實現的善,沒有被真所肯定,所以是不美的。 其二、善的形式符合主體實踐的「內在尺度」,才是美的。

為現實所肯定的善,即使獲得某種現實形式的實在性,也不一定就是美的。只有這種現實形式的實在形式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即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符合客觀規律,主體實踐的「內在尺度」符合客觀的自然形式,那麼它才是美的。因此,同樣可以說,善成為美,必須經過真的中介,與真結合,符合真,在內容上主體實踐的目的要求符合客觀規律,在形式上主體實踐的「內在尺度」符合自然形式。

真、善、美的關係

真、善、美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三種方式,分別反映了人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審美活動的能動過程及其成果,又分別是屬於科學、倫理學和美學範疇的基本概念。美與真、善歸根結底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它們既是人類實踐活動內容互有不同的三個方面,又是實踐活動不同價值形態對於人類的全面展開。真是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善是人類自由、自覺活動的目的要求及其實現,美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及其感性形式,也叫自由的形式即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或感性顯現。

真、善、美共有的一致品格表現在:首先三者都是客觀的,都有其自身的本質屬性、特徵和規律,不能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類只能發現它,適應它、掌握和運用它,而不能忽視它,違背它,強迫它。其次,三者都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沒有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實踐,也就無所謂真、善、美;美;同時,三者又必須服務、應用於實踐,否則,真、善、美就沒有任何意義。再次,從本質根源上說,三者都是在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中逐漸形成的,沒有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改造、征服活動能力的提高,沒有人類自身素質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沒有人類精神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與主觀能動意識的不斷增強,也就沒有真、善、美。三者既有深刻的、不可分割的內在本質上的聯繫,又有豐富多彩的、錯綜複雜的外在現象上的融合,同時還有不可等同、無以替代的屬性範疇上的區別。 如前所說,真善美三者的關係具體表現在:美必須以真、善為前提,離開了真、善而言美,美就無所附麗。但是,美又不是單純的真,也不是單純的善,把美等同於真或善,不加區分,是不科學的。美是真與善的統一體,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是真與善的統一體。這種統一體有兩種形態:就真轉化為美來說,真必須經過善的中介,才能成為美,這種美表現為以善為內容,以真為形式的自然美。無善的真,只是與人無關的自然客體,與實踐主體的目的和需要相違背,就不是美的。就善轉化為美來說,善必須經過真的中介,才能成為美。這種美表現為以真為內容,以善為形式的社會美。無真的善,違反自然與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主體實踐及其產品,都是不美的。無論呈現為哪一種形態,美作為真與善的統一體,在程度上都高於單純的真或單純的善,其本質上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和統一。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小孩子,可能也是因為美得真實吧


不真實


將來有了孩子

你可能會懷疑你老婆是不是給你戴綠帽了,因為啊,這孩子一點不像她媽媽。


人心難測,用這個詞最好不過了

一方面,面對整容成功的人,如果沒看到這個人過往的樣子,人們往往會想這個人之前到底是有多醜,想像著他/她哪裡動過刀子,而不是以欣賞的眼光去讚美一下,畢竟,承認一個人突然變美了,或者比自己優秀需要一定的素養,特別是去承認一個後天性突然優秀的人。

另一方面,面對整容沒成功的人,人們往往只是投去同情的一瞥,還有其他任何感情嗎?沒有。

相比之下,前者包含的負面感情就更多。自身的優越感,威脅感,對別人僥倖成功的不滿,最後演變成不削的一句「她/他是整的」。

同時,網路上有一群人似乎不同於平常人的審美觀,從而有不同於常人的舉止談吐。我想這裡可以解釋成為他們正在通過整容來醜化「整容」。隨著信息媒體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同化,一致認為整容是一件「醜事」。

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微整沒問題,誰都有追求美的權利,自己長點自信沒有礙著誰。比如割雙眼皮,反正單眼皮也是隱性基因,兩個雙下一輩也可能出現單。

大面積整也沒問題。有多少人認同著「這是個看臉的時代」。

但還是要注意,整容有風險,整容需謹慎。


不承認整過容的大約是抱著希望別人評價ta天生麗質,天然美女(帥哥),會有一絲隱隱約約的優越感。似乎贏在了起跑線。

反對別人整形的,大約是不甘心看著比自己起跑慢三拍的突然反超了自己。


那些嫉妒的人其實羨慕的要死,但是因為自己膽子小而且沒錢才會瘋狂diss整容的人,實際上內心羨慕的不得了


不是討厭,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那種顏值本身已經很高還要去整的只是會覺得可惜。容易僵硬。


瀉藥了,蘇大大來了

看看人鄭爽,主動承認整形,張翰卻得一個渣男的稱呼,人氣不減反增,人明星偷偷整形,也不就是為了能夠上鏡好看,天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張張沒有任何修飾的醜臉(天然美女很少)就happy?


因為我漂亮,顏值高真的會有特殊照顧。


因為整的很畸形,再厲害的整容醫生,整出來的東西也是很畸形的,很不自然。 你說面對一個看著彆扭的畸形改造人,能有什麼想法


不知道,個人感覺整不整容是自己的事,別人無權來問責,每個人都有一顆愛美的心


因為自己沒有別人好看,嫉妒!所以這麼說


分頁阅读: 1 2